王者荣耀萧何哭了视频,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残忍的杀人犯?
要说起古代历史上的杀人犯,那可就多了。杀人犯不仅古代有,现在也有。否则,就不会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样的说法了。
题主既然把这个问题这么隆重地推出来,那肯定不是指普通的杀人犯。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杀人犯,肯定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杀一个或杀少量的人肯定也不在题主说的范围之内;必须是成批量地杀人,才符合这个要求。按照这个思路,我说几个古代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杀人犯。
第一个:白起说起战国时代这个白起,那可了不起。他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他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对于秦国统一六国,那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人物。
伊阙之战,他率领秦军大破魏、韩联军24万人马,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军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我们之所以认为他是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消灭了多少对方的军队,而是指对待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的军卒。
1,第一次杀人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与赵将贾偃战,沈(沉)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2,第二次杀人
这件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之后。
秦赵两军在长平决战,赵军由于粮食补给不够,急于结束战争,赵王用喜欢进攻但又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擅于坚守的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被围投降。
白起担心赵军降兵反复无常,把赵国降兵40万全部坑杀了。只有240个赵军俘虏被放回赵国,让其回赵国报信,意图摧毁赵国人的意志。
这件事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详细描述: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这十哲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李勣、诸葛亮、李靖 。
到北宋建立以后,白起因坑杀赵卒四十万,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军事能力尽管超强,但人品有亏,不值得后人供奉,便把白起清出了武庙。
第二个:李广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关于李广成为本文所列举的杀人犯的原因,本人本来不愿意。因为他毕竟是民族英雄,不应该在这个名单中出现。不过,这是李广自述的,而且他对此非常懊悔。
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后自杀。司马迁评说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李广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这就是李广自己说的,杀了羌人降兵800多人。
第三个:项羽项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于世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项羽被称为战神,一生杀人无数,无法确切统计。说起他的大规模杀人事迹,史书上至少记载过三次。
第一次,项羽派英布等人领兵趁夜袭击,并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
第二次,彭城之战带领众兵杀害30多万人。
另外,还有巨鹿、荥阳会战等重大战役,每场重大战役死伤人数都超过十万人,还有其他小规模战役、私下杀人等,其杀人数无法统计。
因为私下杀人数无法统计,暂且可以不提。战争嘛,总是要死人。
但是,第一次“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都是投降的军卒。第二次彭城之战杀害30多万人。既然称作是“杀害”,那就说明他们本不该死。这两项加起来,就超过了五十万人。
第四个:曹操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也杀了不少人。
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有些是政治原因,有些是出于猜忌。
1,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王服、种辑等受献帝密诏谋诛曹操,计划泄露,这些人都被杀,夷三族。董承的女儿是贵妃,当时已经有了身孕,献帝多次求曹操放过她,曹操也没答应。
2,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说曹操残逼之状。到建安十九年事发,曹操派华歆当着献帝的面,把藏在夹层壁中的伏皇后揪出来,活活打死。这次还杀了两个皇子和伏皇后的兄弟宗族一百多人。
3,建安二十三年,金德祎、耿纪、韦晃、吉本、吉邈、吉穆等谋反,二十四年,魏讽纠结徒党谋反。这两次谋反者都无一例外,全部被杀。
另外,只要是有损他的利益或者不能为他所用,曹操也毫不手软。包括荀彧那样的功臣也不能幸免。
4,徐州大屠杀
这件事《三国志.魏书.武帝传》、《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都有记载。只是年代稍有差异,所杀害的人数相差较大。
《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太祖从徐州返回兖州。当初,太祖的父亲曹嵩解职归隐到谯县,因发生董卓之乱,到琅笽(láng mǐn)避难,结果被陶谦部下杀害,所以太祖立志讨伐陶谦,以报父仇。这年夏天,太祖派自己领军征讨陶谦,接连攻克五座城池,夺取了直至东海郡的大片地盘,收兵经过郯县时,陶谦的部将曹豹和刘备截击太祖,被太祖击败,太祖又乘胜攻下襄贲县,所经之处,大多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载: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3年,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
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攻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区),陶谦退守郯城,曹操也再攻打郯城(今山东郯城县),暂时攻不下,然后,曹操一连攻下了取虑(今安徽灵璧县)、雎陵(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夏丘(今安徽泗县)。开始了大规模对百姓的屠杀。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得太多,都流不动了。”
对于徐州大屠杀,《三国志》只有:“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
另外,《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
三国志里说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只有几万人,而《后汉书》说的是几十万人。
徐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是多少?究竟是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很大差异。究竟是《三国志》可靠,还是《后汉书》正确,一直以来争议较大。
5,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五月,曹军毁去土山和地道,绕邺城挖了一圈大壕沟,挖开漳水河淹灌邺城;城中的人饿死了一大半。
另外,曹操杀人的记录还有: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10月,征吕布,屠彭城。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攻袁尚,屠邺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征乌丸,屠柳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这些屠杀行为,尽管不全是曹操亲自领兵干的,但如果没有曹操下令或者默许,那些部将应该不会杀那么多人,至少不会屠城。
第五个:张献忠张献忠,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曾经跟着父亲做过小生意、做过捕快、当过边兵。他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攻克武昌后,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献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张献忠义军号称60万大军。因为看到李自成兵败,清兵气势如虹,张献忠自感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了空前的烧杀破坏。
他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众,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
据记载,张献忠以杀人为游戏,方法也是花样百出。一次,他已积起了一大堆的妇女的小脚,带着他的爱妾去观赏。看了一阵,觉得那山一般的小脚堆上还缺少两只出色的小脚做顶尖,就把他爱妾的脚割下来放上去了。
每到一处,张献忠照例杀一大批人以后,还要把这些人的人头、手、脚分别堆积起来,清点数目,然后刻石碑记载。
一天晚上,他把他自己的老婆和儿子杀了。第二天起来很懊悔,问从人为什么不劝阻他。从人回答说不敢劝。他一怒之下,把身边这些从人都杀了。
张献忠很尊重一个中了状元的读书人,只是因为钦佩至极,他想弄明白这个状元为什么能够如此多才多艺,就把那状元的肚子剖开来看。
据《蜀碧》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出现了“千里无烟,空如大漠”《荒书》的惨状,有些地方出现大规模人吃人的事件。
当然,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剧减,也不能全都赖在张献忠一人身上。这是许多军事集团连年混战,再加上天灾、瘟疫、饥饿等各种因素的汇合,使得原先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故此,到了清朝初年,朝廷只能执行“湖广填四川”的方法,从全国各地大规模移民四川。
这些事实,大多出自《清史稿》的记载。
不过,也有人认为《清史稿》大多数所述是事实,也可能有夸大之嫌疑。但是,不管怎么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很多人,这肯定是事实。
第六个:李鸿章李鸿章,晚清名臣。在晚清时期,无论是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是和洋人卑躬屈膝也好,据理力争也罢,都和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脱不了干系。
公元1863年,太平军起内讧,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洪秀全不满意北王韦昌辉杀人太多,又命令翼王石达开除灭了北王韦昌辉,但又猜忌石达开,逼走石达开。以至于太平军实力锐减,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接连拿下太仓、常熟、昆山、吴江、江阴等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苏州。
太平军苏州守军主将谭绍光,尽管处境艰难,但仍然带领部队打退了李鸿章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让谭绍光没有料到的是,内讧又一次在苏州城内上演了。
原来,苏州城内当时的四大王(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早就被清军吓破了胆。在纳王郜永宽带领下,这八个人背着苏州主将谭绍光,私下和清军谈判、讲和。为了清除谈判障碍,他们杀害了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接清军进城。
李鸿章高高兴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然后设下鸿门宴,杀了这八个人,又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太平军士兵20000多人。
第七个:曾国藩曾国藩,晚清名臣。
现在的网络上,提到曾国藩,似乎一片叫好声。好像历史上的曾国藩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完人。诚然,对于清王朝来说,曾国藩毫无疑问是大功臣,但在历史上,他就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好人了。
那么,历史上的曾国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有一个历史数据,或许可以证明曾国藩的为人。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最高峰时,据说南京城人口有一百多万人。到了光绪皇帝转正上位后,有人专门对南京城人口做过统计,结论是,南京人口不到50万。
也就是说,不算太平军军队人数,光是南京城人口,就消失了至少五十万人以上。而造成南京城人口大锐减的原因,就是这位被现在很多人公认的“完人”曾国藩造成的。
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公开资料对曾国藩不利的信息统统消失了。但根据我过去看过一些史料的记忆,曾国藩这个人不仅是除灭太平军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剿灭捻军、义和团的主力干将。
好不容易查到一条消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
至于说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究竟杀害了多少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详细数据了。只能以“非常多”来说明。别的暂且不说,就以他对待南京无辜市民来说,无论是太平军、捻军,还是义和团,不管是对待战场上的“敌人”,还是放下武器投降的普通士兵,他采取的政策就是一个字:杀。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文考证,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屠夫。
第八个:骆秉章骆秉章(1793年—1867年),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 。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 。他和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同时也是一位清官。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公历5月14日),三四万太平军经冕宁小路进抵紫打地,准备横跨大渡河,直取成都。
但是由骆秉章策划,由川军、湘军和土司的“夷兵”组成的大网正撒在大渡河两岸。农历四月四日,石达开太平军乘筏渡河,骆秉章率大军等待石达开大军渡河一半的时候,用枪炮连环袭击太平军,石达开损失惨重。
农历四月十二日(公历5月29日),清军劫取马鞍山,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最后激战至农历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骆秉章命人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
为了保全部下,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愿意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的生命安全。骆秉章乘机派杨应刚赴紫打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石达开解甲归田。
石达开与骆秉章订盟。不料骆秉璋却中途变卦,将石达开抓住。石达开的部下缴械投诚后,骆秉章发路票遣散四千多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树堡寺庙,骆秉章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陈平和萧何的区别?
萧何
是西汉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
陈平
秦不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五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陈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
人可以有多卑鄙?
丈夫婚内多次与女客户和前女友出轨,妻子知道后要求他回归家庭。他却满笑容,如沐春风,还自豪地说,男人在外面干这种事很正常。妻子无奈之下起诉离婚,他却利用儿子威胁妻子,逼她撤诉。
柳女士与丈夫黄先生结婚多年,生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柳女士本来以为有儿有女了,以后的生活就会好的。
可她的这种想法却被现实打脸了,黄先生不甘于这种平淡的生活,他悄悄地背叛了她。
其实,黄先生是什么时候背叛柳女士的?她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从8年前丈夫开出租车的时候开始的。
有一天,柳女士带着儿子坐上丈夫黄先生的出租车。
途中,有一个女人打电话给黄先生。
打第一遍,黄先生没接,然后那个女人再打了一遍,黄先生依然无接电话。
然后,柳女士就接电话了。她接了电话之后没有说话,女人在电话那头说了一个地名,叫黄先生去那里跟她接应。
这时候,柳女士依然没有说话,她把电话给了旁边的丈夫。她觉得丈夫肯定会跟女人说两句话的,这样她就可以知道丈夫与女人之间有说不清的关系了。
但是黄先生当着柳女士的面没有说话,他挂了女人的电话,他的理由是开着车不能说话。
挂了电话之后,柳女士问丈夫,那个女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他只说是一个女顾客,她打电话过来是逗着玩的,不要理她。
柳女士不相信丈夫的话,第二天她打电话给那个女人,追问他们是什么关系?
那个女人没有直接回答他们是什么关系。她告诉柳女士。黄先生总是在她面前说柳女士的坏话,抱怨柳女士长得又黑,脾气又差。
柳女士跟那个女人说,如果你们俩真的有感情的话,我会成全你们的,我会与丈夫离婚,成全你们。
柳女士挂了电话之后,那个女人马上就打电话给黄先生。黄先生回到家之后,就把她摁在地上打了一顿。
柳女士说起伤心的往事,泪流满面,而旁边的黄先生却一直保持着微笑。对于自己的不忠,他感到非常自豪,一点都不为自己的事情而感到羞耻。
对此,他给出的解释就是,跑车的时候是不会接电话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
而他有这么多顾客的电话,都是顾客自动问他要的,他作为跑车的,都想着有回头客,所以就留了电话。
而说到,为什么自己出轨了还打人?
黄先生说,他理解妻子的那种怀疑的心理,一般的女人都是这么多疑的,但是他不能接受。他与别人保持联系那是正常的,都是工作需要,反正他就是接受不了妻子对他的怀疑。
柳女士觉得如果是工作的话,那只能聊工作的事情,那为什么丈夫要和别的女人聊到她的脾气和肤色?这就让她不得不怀疑丈夫了。
于是,她就跟丈夫吵闹。她以为吵过,闹过之后,丈夫的行为就会修敛一点的,没想到后面还有更过分的事情。
有一次,柳女士的妈妈生病了,她带着女儿回娘家伺候妈妈。等事情忙完了,她带着女儿回到家,却发现丈夫在葡萄园的一个角落里聊QQ。
那时候是5月份,丈夫给出的解释是天太热了,所以在葡萄树下乘凉,那里凉快。
柳女士不相信丈夫的话,她把他的手机给抢过来了,看见他正在和一个女人聊QQ。
柳女士全心全意照顾家庭和两个孩子,她一直都不知道丈夫的心没在家里面,没在她的身上。
后来,柳女士用丈夫的手机,和那个女人qq聊天。
柳女士以丈夫的口吻说想去那个女人那里。
那个女人回复他说你干嘛?你老婆在家里,你还跟我聊。
柳女士说我老婆回老家了,我想上你那里去。
那个女人说那你明天来吧!
柳女士看见这个这条回复,她一下子就崩溃了。她当时已经失去理智了,去厨房拿了一把菜刀,逼丈夫说出那个女人的电话号码。
柳女士吵了很久之后,她丈夫黄先生才把那个女人的电话号码给了她。
然后,柳女士打了那个女人的电话号码,问她到底与黄先生是什么关系?
那个女人不承认她与黄先生有关系,她只说他们是普通朋友。
后来,黄先生亲口承认自己与那个女人有关系,他也答应了与那个女人不再联系了。
但后来,柳女士才知道,丈夫还与那个女人保持着联系。之后,柳女士就不再相信丈夫的话了。
说到这件事,黄先生又是很自豪的,居然还笑出了声音。不过,他不承认有这个人存在,只承认有这件事情存在。
柳女士反问,没有这个人吗?没那我手机还存着这个人的电话号码和图片,要不要打一个电话给她?确认一下。
黄先生面对事实,他不得不才承认了,说确实有这个女人和这件事,但是他与那个女人只是在QQ里面聊天,聊的内容也不是很露骨的。
黄先生还说他一直都保持和附近的人QQ聊天的习惯,所以他加了很多人的QQ,他们聊天也是很正常的。
黄先生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妻子柳女士造成的。他对妻子没有什么感情了,没有话题,甚至到了无法沟通的地步,他精神上很孤独,所以就想找网友一起聊天,寻求精神上的慰籍。
这个时候,黄先生爆出了一个小秘密。原来,他这种情况从一结婚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不是从8年前开始的,他的出轨行为一直都存在。
导致他出轨的原因是妻子和家里人的关系闹得很别扭,她总是向他抱怨。所以他很难和妻子沟通。
对此,柳女士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丈夫受到了外面女人的诱惑。所以他不愿意和她沟通,只愿意和外面的女人谈笑风生。
柳女士三番几次地向丈夫黄先生表明自己的态度,她接受不了他的这种行为,但是黄先生依然我行我素,完全不把妻子放在眼里。
后来,柳女士又发现了丈夫与初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黄先生听着妻子提起他的初恋,他依然在那里抱着双手,微笑着,他觉得自己有这么多异性朋友很自豪。
柳女士毎次问黄先生与他聊天的女人是谁?他永远说不知道,他说是别人加他QQ的。
柳女士跟肯定不相信他的话,然后她加了他初恋的QQ,并聊天。
黄先生的初恋情人告诉了柳女士,她是他的初恋。
主持人问黄先生有没有这种事情?
黄先生摇了摇头,依然保持着满脸的微笑,如沐春风,并拒绝作出任何解释。
丈夫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让柳女士再也受不了了,她上法院起诉离婚。
上到法院的时候,黄先生却故意不带结婚证,导致法院无法作出判决,然后给他们调解。
调解后,柳女士决定再给丈夫一次机会。
柳女士的儿子每天五点放学,一天,到了晚上九点,儿子还没回来。
她打电话给丈夫黄先生,问他有没有与儿子一起?他说没有。
儿子没跟丈夫在一起,又没有回家,这让柳女士非常担心。于是,她骑着电瓶车去儿子的学校找。
她一路找过去,连路边的小坑也不放过。找到一半的时候,她儿子突然打电话给她。
儿子哭着跟柳女士说,妈妈,你跟我爸爸离婚,我接受不了,如果你们离婚,我不跟你住,也不会跟他住。你能不能不离婚?只要你不离婚,我让他改改他的脾气。
儿子一边哭着一边求柳女士,她听到儿子的话之后答应不离婚了。
但是儿子又说了,你不撤销诉讼的话,我是不回来的。
为了儿子,柳女士无奈地撤销了离婚诉讼,再一次原谅了丈夫。她想着以后只要丈夫能够回心转意,一家人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她就不提离婚。
可后来,她无意中从儿子那里得知,上次儿子跟她说的话不是儿子的真心话。
原来,儿子放学后,黄先生把儿子接去宾馆了,儿子说的每句话都是他教的。
对此,黄先生承认了那个那些话确实是他让儿子说的。但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做,却不愿意做任何的解释。
他说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所做的这事情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每每说到丈夫出轨的事情,柳女士都一直痛哭流涕,而她的丈夫黄先生却抱着那种置身度外的态度,一直在保持着微笑。
受够煎熬的柳女士要求离婚,而黄先生却却不答应离婚。
他说,其实离婚之后,跟谁生活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不想离婚,而且他们又有了两个孩子了,更加不想离婚。
但对于自己和异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黄先生又云淡风轻地说,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她无权干涉。
作为别人的丈夫,居然还有脸说出这种话来。如果柳女士与异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知道他是否还能保持微笑?
一个男人可以卑鄙到这种程度,真的是男人中的极品。
其实,对于这么卑鄙的男人,对付他的办法应该是冷落他,不再关心他,不要以他为中心。
因为人往往都有这样的心理,你越在乎他,他就越肆无忌惮。
柳女士真的没必要活得这么痛苦,她在调解现场上一直哭,泪水从没断过;而黄先生一直保持微笑。
她应该要为自己和孩子而活,不要把渣男放在眼里。
你最喜欢的歇后语有哪些?
作为一名谚语爱好者,很愿意回答您这个问题,我认为包括俗语、歇后语在内,都属于谚语的范畴内,并且谚语更具趣味、知识及逻辑性,而且就像猜谜语一样,前半句如同谜面,后半句像是谜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就像您的问题一样,歇后语中往往会含有典故,其实这也算是歇后语分类中的一种,故事类歇后语,一般会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等等打比方,尤其取材于四大名著的故事居多。所以,别看歇后语很接地气,有的甚至看似庸俗,但是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歇后语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就猜出来的。并且,猜歇后语如同猜谜语,也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
含有典故的歇后语很多,比如众所周知的:
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知打,一个愿挨。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4.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5.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以上这些故事几乎人人皆知,农村老奶奶都能说出点道道来,我就不多赘言了,今天要讲的,可能是您没听说过的,如果感兴趣,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公子重耳拾破烂——?要不是之前的热播剧《重耳传奇》,我估摸还有好多人不知道重耳这个人,人家可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所以多看看电视剧还是有些许好处的,但是别太较真就行,主要里面的人物长得都太好看,我自行惭愧,就没看,我感觉电视剧里应该会演到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有名的,如果您追剧了,应该已经猜出歇后语的答案了。
还有一点我一定要强调一下,重耳的读音为[ chóng ěr ]。
太多的我就不说了,众所周知重耳能当上大王真心不易,在外流亡了19年,还是很励志的,60岁左右才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得以回国登基。
公元前636年重耳一行人准备渡黄河回国,负责行李的人把剩饭、剩菜、旧衣服啥的全都装上船,重耳有点生气,认为自己马上要做大王了,要啥有啥,全买新的就可以,你们太小家子气了,命令全都扔掉,随从们也认为没错。这时狐偃表示不走了,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也是朋友,更重要的是一位谋士,一直伴随重耳左右出谋划策。狐偃说:“从前公子在患难中,我尚且有点用处,现在您要作国君了,会有新人使唤。我如同这旧衣服,还回去干嘛?”重耳知道自己错了,深表惭愧,发誓不会忘恩负义、不忘苦难,并名人把所有旧东西搬上船。“
根据这一历史故事,人们总结了歇后语:
公子重耳拾破烂——饱不忘饥告诫人们要不忘苦难经历,不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二、王佐断臂——?王佐可能也不太有名,是小说人物,出自《说岳全传》,我不知道电视剧里演没演过这个人物,不过听过相声《八扇屏》的,一定不陌生王佐断臂这个故事,是相声中的“苦人”。爱听戏的也肯定知道,《八大锤》里面就有。
《说岳全传》相对于四大名著来说,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中的人物,方便您的理解。
1.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我介绍这个人物貌似是多余的。
2.金兀术:金朝名将、开国功臣,岳元帅的主要对手。
3.王佐:岳家军谋士、将领。起初是洞庭湖杨幺谋士,早年交好岳飞,劝其投效杨幺,被岳飞割席断义并严词拒绝。后于岳飞平定杨幺时归顺。
4.陆文龙:金兀术的义子,一员猛将。他生父是大宋武将,被金兀术弄死了,金兀术就把还是婴儿的陆文龙和奶妈给掳回去了。
宋金在朱仙镇决战,陆文龙挺猛,岳飞不知道咋破敌,王佐为了报答岳飞自断右臂,去金营策反陆文龙。王佐诈降金兀术说是被岳飞打折的,要投降于金,金兀术信了,往左趁机联合奶妈告诉陆文龙真实身世,成功策反,连夜跑回宋营,立了大功。
这是一次成功的苦肉计,所以歇后语的答案就是苦肉计,或是更加一语双关的答案:留一手。
王佐断臂——留一手(苦肉计)三、中山狼出了书袋子——?有些朋友看了这个歇后语一定会说我没水平,这个小学生都知道,但是我之所以提这个歇后语,是为了告诉您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要点,那就是要仔细,要注意细节。
其实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先生与狼的故事,但是,通过我日常与人交流发现,貌似好多人都不知道,事发地点为“中山国”(中山国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而“中山狼”后世也用来专指忘恩负义的人。所以,学习一定要仔细,否则只能一知半解,您是真的不知道这则故事吗?当然不是。但是单独说“中山狼”,您可能却不知道。您说您这算懂还是不懂呢?
故事我就不讲了,中山狼从东郭先生的书袋子出来以后,怎样了呢?
中山狼出了书袋子——凶相毕露四、唐玄奘的脚趾——?几乎人人都说自己看过《西游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猜出这个歇后语呢?恐怕只有那些仔细阅读过原著,还有听说过这件事的朋友。
我简单的说一下这件事,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此内容在原著第八回与第九回之间的目录中),唐僧的老爹光蕊陈中了状元,骑着马溜达,无意间接到了唐僧母亲殷温娇抛出的绣球,俩人就结婚了,并且殷温娇怀孕了。后来,一个叫刘洪的船夫害死了唐僧父亲,并霸占了唐僧母亲,一日刘洪外出不在家,唐僧母亲突然就生出了唐僧,经一老神仙指点,把唐僧抛弃江中。为了后日相认,便留下记号,就咬下了唐僧左脚的一个小指。
所以,《西游记》中唐僧只有九个脚趾,可能这就是为了说明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就连最后的经书不是也被石头粘下些许字吗?
那么整个歇后语也显而易见了。
唐玄奘的脚趾——少一个五、外甥打灯笼——照旧其实这则歇后语从严格意义上讲,可以分类为谐音类,因为照旧是照舅的谐音而来。
我直接给出了答案,因为这个歇后语几乎人人皆知,而且可能也不算有典故,但是,我为什么要再此提出来呢?必然是有原因的。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几乎谁都可以答出来,但是您知道为什么是照舅吗?为什么非得是外甥打灯笼?其实这里面是有讲儿的。
在古代,几乎每个男娃都有舅舅,有这样一个风俗广为流传,打外甥落娘胎起,每逢春节,舅舅都要送给外甥一个灯笼,保佑其健康成长,一般送到14周岁。而且舅舅手头富裕点的,都会多给点零花钱,所以,自古以来,舅舅和外甥关系都很好,上文提到的狐偃和重耳就是很好的例子。
六、结语故事类歇后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在评论区继续讨论,通过我上文说的不难发现,猜歇后语确实需要多知多懂,而反过来呢?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歇后语而了解许多文化常识、历史故事等等,并且比起枯燥的直接学习更有趣味性,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给您留则歇后语以供讨论:
猪八戒初进高家莊——?
语留人是我,留语甚是妥。人留语亦留,答题从不躲。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
刘邦晚年为何放弃废太子?
刘邦嫡长子汉惠帝刘盈性格懦弱,刘邦觉得这孩子“不类我”,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聪明顽皮,非常像他。加上刘邦东征西讨时,都是戚夫人一路侍候,戚夫人又日夜梨花带雨的号哭,泡软了刘邦那颗英雄的心脏,刘邦就更加坚定信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如意为太子。但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主要原因有:
1、 废长立幼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有违礼法,负作用太大,刘邦不敢轻易开这个头。作为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自商周建立以后,一直到满清入关才不再使用。但民间依然在使用。
东周灭亡到西汉建立也不过才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特别是秦没有使用嫡长子继承制,秦始皇崩后,少子胡亥继位导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犹在眼前。
刘邦如果贸然废太子而立少子如意,严重违反礼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首先,会引起骨肉相残。嫡长子继承制深入人心,如果一直坚持,会打消其它皇子的非分之想,使其它皇子安心天命。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皇子之间必然会视同仇寇,亲情冷漠,暗中互相攻击,严重的就会引起骨肉相残。春秋战国这样的事例太多,秦朝也是这样,胡亥继位后,几乎杀光了兄弟姐妹……骨肉相残,刘邦肯定不愿意看到。
其次,会引起皇子结党。如果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皇子们为了争夺储君和帝位,必然费尽心机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必然引起皇子结党,从而引发党争。
再次,会引发朝局动荡。皇子一旦骨肉相残或结党相争,必然引起朝局动荡,那么国家就会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甚至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军事政变。而在政变过程中,一些野心家有可能就会取刘氏江山而代之。这是刘邦更不愿意看到的。
第四,刘邦不想开坏头。始作佣者,其无后乎!刘邦一定开启废长立幼的宗法制,那么后代的君王就会效法刘邦,而效法的理由很简单——“法祖制”!因为在后代看来,开国皇帝的做法就是规矩,学习开国皇帝的做法就是尽“孝”,别人还找不出理由来反对。
刘邦既想废太子,又不想做破坏“礼法”的始作佣者,所以刘邦只是反来复去地说,我想废太子,但一直没付诸行动。
《史记.吕太后本纪》: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几代太子者数矣,就是数次要替换代子,但并没有真替换。这是刘邦心里矛盾纠结的必然结果!
2、 其次,群臣几乎一边倒反对,刘邦不能逆民意一意孤行。刘邦反来复去地放风说要废太子,一方面是在给如意造势,另一方面是试探群臣的反应。但试探的结果让刘邦很失望,群臣几乎一边倒地反对废太子。
其中反对最厉害的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刘邦就问他为什么反对?
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结巴巴,他说的话,史记有生动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於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成语“期期艾艾”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吕后也真是能屈能伸,她听到周昌为太子之争的言语后,竟然给周昌下跪,说没有周昌谏言,太子几乎就要被废了。
周昌的身份比较特殊,是御史大夫,也是刘邦最为忌惮的大臣。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负责监察,上至天子,下至君臣,都在他的监察范围之内,如果人家监察的有道理,刘邦要是不听,就有昏君之嫌。
周昌的言论既代表了朝中群臣的意见,也代表了一定的民意,刘邦很忌惮,毕竟天下初定,逆民意而行,对他这个开国皇帝的形象是有损害的,对刘氏江山的稳定是不利的。
而太子虽然懦弱,但为人仁孝,没有什么过错,刘邦不能简单一句话“不类我”就把人家给废了。如果随便废一个没有错误的太子,一定会引起天下民众的情绪波动……
而当时,天下初定,稳定压倒一切!刘邦只能忍耐。
3、 其三,吕后用张良计请出商山四皓,让刘邦意识到太子羽翼已丰废不了。
刘邦欲废太子,留侯张良也劝谏过多次,刘邦不听。
后来吕后看到太子的地位实在岌岌可危,放下老脸,派她二哥建成侯吕泽去请张良。张良本不想管刘邦的家事,但是经不住吕泽的再三请求,同时,他也不希望刘邦乱了宗法。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太子写一封言辞卑切的亲笔信,并备上厚礼,去商山请出四个隐居的老头,叫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这四人本来是秦始皇的博士,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秦亡后,因为不满刘邦对士人的轻慢,就隐居商山,不愿仕汉。刘邦也听过这四人的大名,因为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所以刘邦多次派人去请这四个老家伙出山,他们都没有出来。因为当时他们都80多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所以叫“四皓”。
吕后用张良计,果然请出商山四皓。一次刘邦摆宴,太子作陪。刘邦突然看到太子身后站着四个陌生的白胡子老头,一问姓名,才知道就是自己慕名已久请都请不来的、鼎鼎大名的商山四皓。
刘邦就问:我多次请你们,你们不来,现在怎么跑到我儿子这里来了啊?
四个老头也直言不讳,说他们听说刘邦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所以不愿出山。现在听说太子仁孝,恭敬下士,天下万民景仰,所心他们愿意出来辅佐太子。刘邦说,那就麻烦你们尽心地辅佐太子。
《史记.留侯列传》: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个老头和刘邦见过面、让刘邦大惊以后就离席了……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四皓的背影说:太子的羽翼已丰,动不了……
戚夫人很失望,也很悲痛,刘邦说别哭了,给我跳个舞吧,我作歌以和。戚夫人就悲悲戚戚地舞起来,刘邦作了一首《鸿鹄之歌》,记载在《史记》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这首歌是刘邦有史记载的第二首诗歌,第一首就是著名的《大风歌》。这首诗里,刘邦把太子比喻为羽翼已丰、可以横绝四海的鸿鹄,自己这个皇帝老子也奈何不了了……
歌词中充满了无奈、不甘与担心。无奈的是太子不能动了;不甘的是堂堂皇帝老子动不了儿子?担心的是自己百年以后戚夫人及如意的安危……因为这个担心,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并且派对吕后有恩的周昌当赵国相国,以保护如意。
为什么商山四皓一出山,刘邦就绝了废太子的念头呢?
第一、商山四皓是“士人”的代表。商山四皓被称为高士,是士人的代表。古代人分等级,除了皇家人及其勋戚以外,天下人都可以归为“士家工商”四大类,最高级别的人就是“士”,士是国家统治的中坚力量。历代皇帝开国后,要管理好国家,必须重用“士”,商山四皓是士中最难请的人,太子请到了,说明天下“士族”都已对太子归心。
第二、商山四皓代表了强大的民意。“士”是天下民众的代言人,因为一般只有“士”才能出将入相,去朝中当官。所以读书人自古就受到民众的敬仰。读书人既能代表民意,也能影响民意。因为他们会通过著书、立说、教育等方式,去做宣传工作,从而引导天下的舆论。刘邦不敢逆天下舆论。
第三、商山四皓代表了太子强大的根基。任何人要当皇上,必须有强大支持力量,刘邦自己的支持力量就是丰沛那帮一起打天下的发小们。太子现在不仅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也得到了包括四皓在内的在野力量的支持,朝、野都支持太子,太子就不能动。如果强行废太子,如意即使继承皇位,也会被赶下台。
戚夫人所能倚仗的只有老皇帝刘邦,没有培养自己的力量。当年褒姒还培养了虢石父等谗臣呢,而戚夫人连个谗臣都没有培养出来,况且刘邦不是昏君,培养了也没用。刘邦一死,戚夫人和刘如意就没有了靠山,不可能在皇位上呆多久的。
只有一种可能,刘邦在世时,就把其它皇子都杀了,把朝中大臣都杀了……但是这样的做法不仅刘邦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一定有其它政治力量起来推翻刘如意!那时候,江山就不姓刘了……
所以,各种力量较力到最后,刘邦权衡再三,只能无可奈何地放弃废太子!
能否分享一首您原创的七绝?
谢邀。
写诗这回事,不当回事才是事。如今微头条这类功能极好,当生活中遇到心中一动的时刻,又有句子涌现,便可以随手记载。
所以,原创诗挺多,一般都发在微头条了。但是不一定是七绝,有时候是五绝,有时候是七绝,不过写律诗较少,因为律诗篇幅太长,需要构思,特别是中二联的对仗,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琢磨。
也不一定就是七绝、五绝,也可能是不遵守平仄的古绝。这都基于生活碎片,无法考究。但是平仄格律烂熟于胸之后,写的东西出律的倒是不多了。
题主是要求分享原创七绝。七绝是指古诗中近体诗下的的七言绝句。四七二十八字,遵守平仄格式,押韵为平声,最好是平水韵、新韵同步发音,不让读者产生音律错乱。
翻翻前面的微头条,找出几首来(因为都是随手做,大都无题)。
八月四日深山功夫谷荷花迟开
昨夜含苞不肯盛,奈何素手拗清香。
公孙谷主今安在?与我同看乱世芳。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七言绝句。意思简单直白,观景随心之作,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看到深山荷花开迟,又见到功夫谷,想起《神雕侠侣》中的情花,自娱自乐而已。
七月十一日藏头“春花秋月”七绝
春江有信潮波起,花落无情竞伴君。
秋意阑珊风渐冷,月光如水思如云。
这是一首藏头七绝,是和朋友好玩写的。平仄格式为平起仄收,押韵平水韵“十二文”部。注意最后的“思如云”不是三平尾,“思”是多音字,这里用去声,是“悲伤的思念”的意思。
七月九日荷塘用餐忽遇雨
昼短夜长皆因雨,花开花败半由风。
森罗天地无情物,道是无情却有情。
感叹风雨无情,却动人心。这是一首押新韵“十一庚”的绝句,首句“因”字出律,当时懒得雕琢,后来就忘了,不过读来顺口,也就无伤大雅了。尾句借用刘禹锡竹枝词“道是无晴却有晴”,觉得放这挺合适的,便用了。其实这首诗“因”字出律,“情”字多重复,就当做“竹枝词”好了。
七月八日雨中听琴
池前雨细拨莲叶,水面风旋舞落花。
痴坐神游玉虚远,瑶琴入梦已天涯。
平起仄收,押新韵“一麻”部。第三句平仄原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中“玉虚”二字平仄对调,是变格“鲤鱼翻波”,并没有出律。这首七绝的意思一般,尾没有收好。
六月十七日院中赏荷
雨后天光成碧色,白荷小院出纤尘。
佛心道骨君子气,不过人生又一春。
仄起仄收,平水韵“十一真”部。第三句“君子”的“子”字应该为平声,虽然出律,但是因为固定称呼,而且不算很拗口,就不改了。就意思来讲这首却是本人最喜欢的一首绝句,有景、有情、有志、有叹,平仄偶有不合,无伤大雅。
这些都是入夏后赏荷吃饭时的一些随手诗,还有些五绝、律诗,都发在微头条了,因为题主只问七绝,所以就用了这几首,有兴趣的不妨关注。
写诗这种事情,大都是兴之所至。
问一答五,开不开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