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爆发。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塔山,成为国共两军关注的焦点。正所谓“街亭虽小,事关重大”。对于志在攻占锦州,包围关外国民党军主力的东北野战军来说,是至关重要之地。塔山一旦失守,从华北增援而来的十多万精锐国军,就将在一天之内杀到锦州城下,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因此负责塔山守备的四纵可谓是如临大敌,连续开了好几次作战会议。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在干部会议上豪言:
“同志们,我们纵队几个领导人决心已下,要准备打硬仗、恶仗、苦仗,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我们也要和阵地共存亡。”
但是在这次会议中,却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吴克华的搭档莫文骅曾回忆,塔山战役前,林彪曾派来一名爱将作为联络员,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开国中将——苏静将军。苏静带来了一部电台和几位译电员。每次党委会和作战会议,苏静都会参加,但却从来不发一言,也不出任何主意。会后,苏静便会单独和总部联系,来往电报他人无权知之。
后来吴克华气鼓鼓地说道:“他来干嘛?”“这是红军以来未有之怪现象。”那么苏静为何要来塔山前线?又为何不发一言?又为何只与林彪单独联系呢?
一、不显山露水的苏静
兵法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就是说,懂得战争、善于打仗之人,往往不会显山露水,甚至会显得默默无闻。
第四野战军兵力多达百万,战将更是超过千员,光是上将都出现了20位。然而在其中,林彪却尤其看重一位开国中将,他便是集情报处、作战处,双处长于一身的苏静。
苏静很少单独带兵,也从来没有指挥过一场战役。但是林彪却对他青睐有加,从不吝惜夸奖,甚至说“苏静能当十万兵”。
我军所拥有的能征之将何止千员,但普遍文化水平不是很高,而曾就学于漳州第二师范学校的苏静,是军队里少有的知识分子。在校期间,苏静参加了党的外围党组织——“反帝大联盟”。后来为了营救被反动派抓走的学生,苏静也受到了牵连,被警察追捕。
在地下党的接应下,苏静转移至厦门,然后乘船经过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辗转来到了缅甸的英脉镇。在那里,苏静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
英脉镇颇为富足,居住在那里的华侨更富,粮食多到吃不完,苏静所赚取的薪水也花不完。为了转移到缅甸,苏静原本欠下了几十块大洋的债务,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苏静若决定在缅甸安定下来,其个人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他完全可以将家人接到这里,过上富足而安定的生活。
然而九一八事件爆发了,苏静毅然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又一次回到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回到了漳州。作家张正隆曾问苏静:“你为何要回来呢?”老将军斩钉截铁地说:“这有什么复杂的,我是中国人嘛!”
1932年,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出其不意地攻下了漳州,而苏静终于盼到了自己的队伍。当时苏静在漳州拉起了一支40多人、30多条枪的游击队,并担任了政委。红军到来后,苏静被编入独立三团。由于苏静文化水平高,因此被派往宣传队,写标语、做演讲,宣传红军政策,扩大红军。老百姓见到他们,都说是“学生兵来了”。
在征战期间,红军经常面临敌机的空袭。苏静等学生兵并没有见过飞机,因此当他们头一次见到敌机发动俯冲时,被吓得四散奔逃。然而唯独只有苏静没有炮,而是站在那里大喊:“往两边跑,往两边跑!”
事后科长把苏静叫来骂了一顿:“你不躲避,瞎叫唤个啥?”
然而苏静却不慌不忙地说:“我觉得躲飞机不能乱跑,这里面有个窍门。它飞机是奔着人来的,得看清是从什么方向来的·,迎着它跑不行,顺着它跑更危险。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它。但你往两边跑,它一下子就过去了,来不及拐弯,轻易也不敢拐弯。因为它是俯冲,拐弯可能就撞山上去了。”
科长一听有理,于是便将苏静的战斗经验推广至全军,并很快传到了林彪的耳朵里。当时苏静22岁,林彪26岁,已经做了2年的军团长了。听说了苏静的事迹后,他还专门看了看苏静所写的标语。
不久后,林彪便将苏静叫到了自己的司令部,然后夸奖道:“你这个学生兵很有脑袋吗!”其后,林彪便将苏静任命为自己的作战参谋。而苏静也从此追随了林彪大半生。
1933年2月,部队缴获了一架德国制造的照相机,上交给军团部。然而红军都是农民出身,哪见过这个洋玩意,没人会用。苏静一看,举起手说:“我会用,在缅甸教书的时候,我学过。”后来红军在长征之中爬雪山、过草地,苏静用这个相机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其中就包括《朱总司令在长征中》。罗瑞卿后来说,苏静是红军中第一部照相机。
红军长征,苏静的红一军团是打头阵的,作为侦查科参谋,苏静每天带人去距离大部队几十公里远的前方侦查敌情、道路和地形,经常和敌军、土匪缴获。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但苏静却不畏疲劳,将明天的行军路线图画出来,分发给部队。第二天又早早地起床,提前去侦查、探路。可以说,苏静便是红军的开路之神。
抗战爆发后,苏静已经升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第二科科长。由于国共合作,国民党便派出一个参谋,带着一个电台来到一一五师,做联络工作。但实际上,这个参谋不过是个刺探八路军军情的特务。对此,我军领导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有鉴于抗战大局,不好将其除掉。为此,领导便将心细如发的苏静派到他身边,做接待工作。
后来这个“友军”参谋四处活动,竟收买了我方一个译电员,打算窃取我们的密码本。苏静看在眼里,他首先不动声色地要回来密码本,然后低调地处理了这个叛徒。
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友军”耍这种阴招,苏静决定对他们还以颜色。某一天,一向冷静儒雅的苏静突然换了一副模样,变得不拘小节、大大咧咧。他拿着酒瓶,找到了那位国军参谋,说要和他喝上几杯。这个参谋本来就是个酒鬼,自然来者不拒。二两酒下肚后,苏静便“醉了”,变得无话不说,随后倒头就睡。
国军参谋如获至宝,于是赶紧用电台将苏静提供的“情报”发回总部。然而这个参谋不知道的是,苏静其实在假装睡觉,他眯着眼睛观察着对方的动作,另一只手则在被窝暗暗记着密码。一连十多天,两人都在喝酒。而在这十多天里,苏静已经将国民党的密码烂熟于心了。
二、苏静能当百万大军
抗战结束后,苏静已经是山东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情报处长了。在进军东北期间,苏静又一次被调到了林彪身边,担任参谋和情报人员。
东北民主联军到达东北后,打得第一个胜仗,就是秀水河战斗。当时国民党美械13军的一个加强团突入到秀水河子附近。我军初入关东,还没有和美械军真正交手,因此心里还是有些打鼓的。
与此同时,敌军是三路向沈阳进犯,这个团只是其中一部分敌情,而另外两路敌军却情况不明。不能打起来,敌人援军就到了。在林彪的指派下,苏静和情报处紧急出动,最终弄清了情况——秀水河的敌军是孤军冒进,有很大把握。于是林彪集中优势兵力,将这个加强团干净利落地全部歼灭。仅仅两个月后,情报处又以准确的情报,保障了大洼战斗的胜利,歼敌4400多人。
战后,林彪对秘书季中权说:“苏静能当十万兵。”
众所周知,林彪指挥部队,常常越过兵团、纵队,越级指挥到师,甚至团一级。陈赓曾打趣说:“在林总指挥下,兵团司令都成了“空军司令””。所谓空军司令,也就是没有兵的司令。
而林彪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有个可靠的情报处,能将战场信息准确地输送到司令部,让林彪有“微操”的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苏静和他的情报处日夜劳作,研究和破译敌人的密码,使我军对敌人的动向了若指掌。而这也是林彪敢于在敌人刀尖上跳舞的根本。
众所周知,林彪是个安静的人,是一个很有距离感的人。他不喜欢别人多嘴,平时问个什么情况,叫谁去,讲完了,就得自动走人,甚至都不留饭。据说,苏静是林彪叫去最多的人。而苏静自己也说,自己是和林彪关系最亲密的人。
苏静曾回忆,解放战争某日,林彪在作战时看地图,忽然召唤苏静,以手俯其耳说:“不要让刘亚楼进来。”苏静告诉记者,林彪喜欢安静,喜欢沉默,喜欢一个人思考问题。刘亚楼聪明机灵,但喜欢咋咋呼呼。因此林彪有时候也有点“烦”他。
但对于同样是福建人的苏静,林彪却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因为苏静只做事,从来不多话。
对于林彪来说,苏静是他意志的延伸,是他的口、耳以及手足。有苏静,林彪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了苏静,林彪所面对的战场,就像是高倍军事卫星一般清晰。但是每当到了关键时刻,林彪又会将苏静派出去。
辽沈战役的关键在于迅速攻占锦州。战斗开始前,林彪将苏静派往了义县。经过勘察,苏静发现修筑交通壕不仅可以减少伤亡,还可以加强进攻的突然性。回到司令部后,苏静立即将此情况禀告了林彪。
然而奇怪的是,林彪却对此位置可否,权当没听见。作为老下属,苏静当然知道林彪最讨厌一句话说两遍。但为了胜利,苏静必须得再讲一遍。
这次,正在拉回踱步的林彪停了下来,然后立即口述电报,命令攻打锦州的各纵队、各师,立即动用三分之二的兵力,今晚便开始挖掘交通壕。
战斗打响后,敌方守将范汉杰看到我军密如蛛网的交通壕,立即丧胆泄气。他明白,锦州是守不住的。果然仅仅31个小时后,东野大军便解放了锦州。
锦州战役还未开打,林彪又紧接着交给苏静另一项重大任务,那就是前往塔山前线。在作战会议中,苏静不发言、不出主意,只与林彪进行单线联系。他的行为,甚至引起了四纵司令员吴克华的不解,不知道他到底是干嘛来的。
事后苏静就曾解释,林彪之所以派他到塔山,就是为了督战,在第一时间了解前方战况。他很担心伤亡过大,导致阵地动摇。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林彪必须早做决断。苏静深知自己的督战之责,同时他也很清楚。作为督战人员,不宜插手具体指挥。因此苏静在会议上一言不发。反观国民党一方的“督战员”罗奇,在战场上指手画脚,完全起到了反作用。
塔山战役结束后,苏静又被林彪派往了辽西平原,并被赋予了一项重要任务,那便是阻止廖耀湘西逃营口。为此林彪还将辽南独立二师以及一个重炮营配属给了苏静。而这也是苏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单独带兵。但就是这此生仅仅只有一次的带兵经历,苏静却打得十分出彩。
10月25日晚,苏静便带兵抹掉敌49军105师前卫团的一部,随后又攻击了105师师部。要知道,苏静所带领的部队不过是一支地方部队,训练装备都不出彩,但是苏静就是敢拿他们和敌军的美械师硬碰硬。可是黑灯瞎火,敌军也不知道苏静所带领的是主力还是地方部队。苏静的重炮营一开始轰击,廖耀湘便以为我军的主力摸上来了。因此廖耀湘出现了判断失误,改变了逃亡营口的计划,而是掉头东返沈阳。这一决定,最终葬送了廖耀湘兵团的10万大军。
首战义县,他去观战;血战塔山,他去联络;围歼廖耀湘兵团,苏静又被派去堵住敌人的缺口。苏静无愧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员。哪里战斗最激烈,哪里就有苏静。
三、逼降傅作义立奇功
东野大军入关后,穷途末路的傅作义决定和我军进行和平谈判。为此,苏静又一次接过了联络员的重任,成为唯一一个进城的解放军代表。要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任务。此时的傅作义依然持两端,两头下注。如若情况不对,苏静很有可能被杀掉祭旗。
然而苏静却从容不迫地完成了这个独闯龙潭虎穴的任务。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苏晓林说:“有什么危险的?兵临城下,是傅作义邀请我的,跟着他谈判就是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嘛!”
苏晓林不以为然道:“古往今来,斩来使得还少吗?再说了城里特务那么多,还是很危险啊?”
但是苏静却说:“那时双方都希望和平解决,所以不会有危险。我只是一个联络员。如果没有我,换别人去,也是一样的。”
然而苏老将军还是太过谦虚了,如果换一个人,可能结果还真不一样。在第三次谈判后,傅作义已经接受了起义条件。谈判结束后,苏静带来了一封亲笔信,是毛泽东以林彪、罗荣桓的名义写的。毛泽东在信中历数傅作义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累累罪行,措辞十分严厉。
按照上级指令,这封信先要交给邓宝珊,然后由邓宝珊转交傅作义。邓宝珊看完信后,大惊失色,这封信太过严厉,傅作义不一定受得了。于是邓宝珊说:“我回城后,打算暂不将此信交给傅老总,以免节外生枝,使谈判功亏一篑。”
苏静虽然没有看过这封信,不知道究竟写了什么。但他当机立断、灵活处置,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必须先请示林彪,然后再决定是否将信交给傅作义。
回到宋庄,林彪果然说:“是啊,那封信是有些严厉,他要暂时不交也是可以的。”
其后,我军与傅作义的和平协议已经在北平登报了。在听取苏静的报告时,聂荣臻突然问他,那封信交给傅作义没有?苏静表示,不清楚。聂荣臻接着说:“你今天还是要问一下邓宝珊,若还未交给傅作义,要催促一下,同他一起见傅作义,今明两天要让傅作义看到这封信。”
苏静不敢怠慢,再次进城找到了邓宝珊,并和他一起会见傅作义。在交谈中,苏静却决定不和傅作义谈这封信的事。因为苏静明白,这封信肯定有傅作义不能接受的内容。在此期间,邓宝珊将信交给了傅作义的女儿、地下党员傅冬菊,算是“交差了”。而傅冬菊看过这封信后,也没敢交给傅作义。
苏静此举非常聪明,既完成了将信交给傅作义的任务,又没有致使傅作义拍案而起,撕毁协议,鱼死网破。血战一场。
解放军进城后,《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这封信,傅作义看后果然情绪十分激动,并告知林彪,要他指定一所监狱,他要为人民赎罪。在毛泽东的抚慰之下,傅作义才最终吃下了这颗定心丸。
作为联络员,苏静灵活地、妥善地处理了自己的任务。他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他明白自己所作的,绝不只是联络,而是无论如何都要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而苏静最终做到了。林彪说他能当十万大军,但在北平,他的作用可不止十万大军。
建国后,苏静就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1955年,苏静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苏静跟随林彪多年,但两人却只谈公事,不讲私交。苏静的住所距离林彪居住地仅一街之隔,步行只要10多分钟。但建国后,苏静却仅仅只去过林彪家两次,都是讨论公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每到关键时,才露出峥嵘。而苏静,就是这样的将领。1997年,智谋过人的苏静将军去世,享年87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