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代,所有HR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曹魏的崔琰、毛玠了。他们用强有力的手腕选拔人才,竟还引出大案,甚至造成了不小的政治风波。
崔琰和毛玠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龙套级人物,出场次数也很少。不过相比之下,大家对毛玠可能更了解一些。因为毛玠常常以战将的身份登场,还在赤壁之战前后有一定的戏份。在曹操错斩蔡瑁、张允后,正是由于禁、毛玠担任水军都督。结果这两个人根本不擅长水战,被周瑜打得丢盔弃甲。
当然了,历史上的毛玠并不是战将,而是曹操集团的核心政治人物。他与崔琰共同担任曹操的公府东曹掾。那么,何为公府?其实就是宰辅级别官员的幕府,幕府的意义在于帮助宰辅处理政务。曹操挟天子后在朝廷中权势滔滔,而他的幕府几乎就相当于北方的权力中心。
而东曹则是幕府中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秩品二千石级别长官的升贬任免,部门长官就是东曹掾,相当于人事主管。要知道,汉代所谓“二千石”这一层级,实际上是包括太守在内的高官,也是地方实力派,东曹掾的权柄可想而知。
两人出任东曹掾后,丝毫不给任何世家大族面子。他们选举人才务求清正,并且还要求士人们的浩然正气必须得是由内而外、发自肺腑。也就是说,那些为图做官而故意装清高博名声的人,崔、毛二人根本不愿意搭理。
崔琰、毛玠还偏偏总能识破这种人,逼得大家没办法投机取巧,为了升官,只能真正变得俭约起来。自此士人们没有不以清廉、节俭来勉励自己的,连那些世家贵胄或者受宠的臣子都不敢表现出奢侈的一面。曹操见状感叹如果都像崔琰、毛玠这样使用人才,天下就可以实现自治,甚至都不需要自己了。
崔琰、毛玠之所以这么严苛,其实就是为了摒弃东汉中后期的虚伪、浮华之风。要知道,东汉中后期的官员选举极度腐败,选举不实的情况屡屡发生,甚至达到了“举孝廉父别居,举茂才不知书”的境地。
汉末大乱以后,包括崔琰、毛玠在内都在反思东汉政治弊端,认为这是东汉衰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才着力于通过严苛的官员遴选以达到澄清吏治的目的。毫无疑问,他们是成功的。
崔琰、毛玠是社会改革的先锋,自然也会变成众矢之的。同为曹操幕府内部机构的西曹主管的是府内吏员的迁免,虽然同样是要位,但西曹诸吏对东曹的成就愈发眼红。有一回,曹操想要精简幕府机构,西曹的人竟跳出来说应该把东曹并入西曹,理由是昔日西曹地位崇高,东曹只能排老二,按照旧规,就该让东曹并入西曹。
曹丕剧照
曹操对东西曹之间的矛盾心知肚明,一听到这种混账逻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曹操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月亮也是东边亮,人们一提到方向,首先想到的也是东方。又怎能取消东曹呢?应该把西曹并入东曹才是!”以混账逻辑对付混账逻辑,西曹的官员们顿时哑口无言。当然了,曹操也不是真的想让两曹合并,没多久就又恢复西曹机构。
其实东西曹斗争的背后,也是曹丕与曹植两位继承人的斗争。东曹官员包括崔琰、毛玠、徐奕在内,认为长子继承合情合法,普遍支持曹丕。而西曹官员以丁仪为首,则普遍支持曹植。西曹处处与东曹不对付,正是为了权力斗争。再任由东曹干下去,各地长吏都与曹丕党有关联,那么曹植的政治资本得被挤压到何种程度?
后来崔琰因为一点小小的语言上的过失被丁仪抓住话柄无限放大,连曹操都误会崔琰,竟将崔琰屈打成罪犯。崔琰对此很气愤,曹操见崔琰没有悔过之意,甚至还有不少人拜访崔琰,崔府仍然门庭若市,曹操一怒之下赐死崔琰。毛玠为崔琰求情,又被丁仪等人发酵,曹操将毛玠也贬为庶民。曹丕一派痛失臂膀,而世人也都觉得崔琰、毛玠很冤枉。
崔、毛二人相继倒台,着实令人唏嘘,但好在他们的选官精神被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下来。曹魏早期运行的“九品官人法”,实际上就很注重人的才能与德行,相比前代选举制度更讲究务实。当然了,九品官人法数十年被当权者操纵为权术武器,最终还是沦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恶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