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0年1月6日,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各大奖项揭晓,最佳剧情片最终由一战题材战争片《1917》摘得,萨姆·门德斯还凭借该片拿下最佳导演。
重磅佳片扎堆儿,多位大腕奉献精彩表演,今年好莱坞颁奖季堪称“神仙打架”的大年。
夺奖大热门《爱尔兰人》、《婚姻故事》遭遇惨败,年初还未大规模公映的《1917》一举成金球奖最大赢家,令好多影评人士颇感意外,但也却在情理之中。
《1917》金球奖爆得大冷门的关键在于选题
纵观电影史上优秀的战争片,二战影片铺天盖地,却少有描写一战的影片出现。在新千年中,能提得上名的战争片里只有斯皮尔伯格于2011年拍摄的《战马》是以一战作为叙事主题的,而以二战作为背景的影片不胜枚举,就连近几年的奥斯卡提名影片《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至暗时刻》等片都全是以二战作为主线或背景的。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战发生年代的久远,其史实资料相比二战来说更加不易获取,文字资料极少不说,也不太可能通过采访老兵的方式获得直观的信息。门德斯能在参考资料如此稀缺的情况下拍出这样一部在情感上忠于写实,同时还在画面上完美精致且艺术水准上乘的高质量影片,确实是值得这个金球奖的。
《1917》真实还原了一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场景
导演萨姆·门德斯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两个传令兵的视点,带领观众横穿1917年西线战场,完成一场战争救赎。
该片发生的时间是1917年4月6日,电影中的这一天德军进行了一次战术撤退企图诱敌深入绞杀紧随其后的英军,而主角作为信使的任务就是在电话线被切断的情况下将上级撤销进攻的命令传达给在战线另外一头准备进攻的德文郡二营,否则1600人将丧生于德军的火炮之下。
历史上,1917年的欧洲西线战事依旧胶着。德皇威廉二世为保存战斗力,决定实施代号为“阿尔贝里希”(Aiberich)的战略撤退行动。该行动将法国前线的部队后撤到由德国人自己修建的,更为坚固的兴登堡防线上来优化资源分配和部队整备,于此同时重启无限制潜艇战的战略,企图用封锁海上补给的方法耗死英国从而取得胜利。
撤离期间德军采取了焦土政策,花了一周的时间砍伐了占领地区的所有果树,污染水井,将村庄夷为平地,用树木封锁公路,并把所有的铁路和桥梁炸毁。
被遗弃的战壕里,德军则安置了大量的地雷和诱杀装置,后撤的路上,德军也安插了零星的狙击手和防守部队,为突进的英法士兵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影片真实地展现了德军废弃的战壕内安置的地雷、被摧毁的农庄和城市建筑、被炸断的桥梁以及废墟掩体内隐藏的狙击手和德军残余势力,还有地下室里的法国妇女和婴儿,这些都是对这段历史最为真实的写照。
普及百年前那段快被遗忘的历史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
一战作为一个很少被国人提及的战争。 因为年代久远,显然不如二战有名气。 当然,中国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是一战被国人忽视的根本原因。
其实一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亚于二战。一战是一场破坏性非常强的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世界不再掌握在欧洲列强手里。
电影中,布雷克出发后和斯科菲尔德边走边对话,提到索姆河战役中蒂耶普瓦罗那次。“那次”指的索姆河大战后期的蒂耶普瓦罗战役(Battle of Thiepval Ridge)。
蒂耶普瓦罗纪念碑
电影之所以将蒂耶普瓦罗明确地提出,可能有提醒观众的目的。因为英法两国为纪念在索姆河战役中阵亡的无名烈士,就将纪念馆、纪念碑和纪念墓地设在蒂耶普瓦罗(村)。
但是,斯科菲尔德却回答他根本不记得了。
发生在1916年9月的蒂耶普瓦罗战役,距离电影给出的时间1917年4月仅过去半年多,斯科菲尔德不可能不记得。
一方面因为战争太过残酷,斯科菲尔德选择性遗忘,不愿回想起索姆河战役的经历;另一方面,英军的普通一兵每天都面临着今天没有明天的境况,上级让他们去哪里送死都一样,所以不需要记住。
二战被世人深深记住,是因为它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战争,是正义的,并且它在客观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回过头来再看一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荒诞而无意义。世人似乎想把一战的记忆从脑海里挖掉。
比战争更可怕的是对战争的遗忘。
导演萨姆·门德斯用这样一个细节对白,也在反讽世人对战争的遗忘。
《1917》金球奖大爆冷门,还获得了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大奖。原以为得到了电影界认可的《1917》应该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呼声最高的电影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年的奥斯卡奖项中,《1917》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10项提名,最后却只拿下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混音3个技术性奖项。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样的重量级奖项失之交臂,让人大呼意外。
从技术角度看,《1917》最大看点无疑是超高难度的一镜到底。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混音——三项奥斯卡技术奖项实至名归。
一镜到底的超炫技艺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一镜到底四个字,被认为是电影海报上最好的商业卖点。
《1917》全片长镜头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观众不仅直面战场,甚至是主动参与其中。镜头代替了观众的眼睛和身体,邀请每一位观者参与到这场逆战。观众是小队的第三个成员。
士兵出击,镜头跟着移动。士兵扑倒,镜头随即低下。士兵昏厥,镜头一通黑幕。观众渐渐把摄影机当做第三个人,自己也仿佛身在现场,与鲜活的,脸上稚气未脱的士兵结伴同行。如此一来,士兵不再作为一个数字而倒下,而是手臂腕上愈发沉甸的生命之重,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战争的残酷和艺术美学完美融合
《1917》的观者随着罗杰·狄金斯一拍到底的长镜头,追随两个传令兵的脚步,来到那尸身遍野、白骨森森的无人区,泥泞的弹坑里时不时冒出一只人手或是一个挂着诡异笑容的头颅,空气中散发的阵阵腐臭,掩鼻也无用。
被摧毁的农庄后院里,一片寂静,偶尔传来母牛的叫唤声,感觉到一丝生气。被砍伐的樱桃树遭受百般蹂躏,依然如云彩般绽放。
地下室里法国少女面容散发圣母似的光芒,与其说是抚慰下士斯科菲尔德的疲惫和恐惧,更是给观众被残酷的战争场景吓得不寒而栗的小心脏注入一缕人性的温暖。
和下士斯科菲尔德一起走过被照明弹映红的城市废墟,奋力坠入瀑布与波浪的搏斗,抓住浮木漂浮在水面上, 伴随着片片樱花顺流而下,山林里天籁般的歌谣……
罗杰·狄金斯运用长镜头构画出无人区和战壕区的恐怖阴森,也为观众呈现废墟之下仍旧透出一角美的生活气息,虽然是那么微弱,但足以让人们联想到和平时期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是战争摧毁了一切。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917》将美学与战争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主题完美融合,是将战争的悲剧活生生地袒露给从未经历过战争的现代人看,从而萌发出反战、珍惜和平的思想。
《1917》在技术先行的基础上,为现代人提供了察看一战故事的新角度。不管是从叙事手法的新颖程度、技术奇迹的实现,还是引发观众对这场百年之前的战争的关注与回顾来说,都无疑加分太多。
但正如谢飞导演认为:影片的缺点是心思过多放在外在形式表现的创新上了,两个人物及故事情节线显得单薄,甚至无趣。
影片情节设计牵强附会
不少评论批评《1917》充满着战争片的套路:同伴死亡,英法情谊,家庭相片......而情节设计上的缺乏惊喜,是要由一镜到底来负一部分责任的。
因为一镜到底,剧本创作出现好多巧合:水壶装了牛奶刚好遇到地下室缺奶喝的小婴儿;拯救德军飞行员反被捅死,留下唯一的主角完成任务;扒了战友的遗物,影片结尾果然会有一场面对他哥哥的不太精彩的煽情戏。
因为一镜到底,情节设计略显虚假,经不起推敲:德军战壕内的地雷线被老鼠引爆,俩传令兵居然毫发无损;斯科菲尔德的手被铁丝网弄伤,还偏偏插入尸体腐肉,也没见他上药,就这么简单包扎,命真大呀;德军飞机被击毁后,还能在地面滑翔等等。
人物形象塑造缺乏深度
“一镜到底” 使电影气场很大,但切入点却非常小,仅仅是两名信使不到一昼夜的传信任务,影片的情绪也立足于两个小兵,真实,而又微不足道。
且不论面目不详的德军士兵,在本片的语境下,哪怕是几位有名有姓有特写的军官和士兵,本质上也都是丧失个性和思想的工具人。
布雷克因为他的善良而冤死在德军飞行员的屠刀下,斯科菲尔德想尽力挽救战友的生命,也只是徒劳。战场上只有敌我厮杀,哪能讲仁义道德?布雷克的善良并不真实,而只能认为是为后续情节发展做铺垫,布雷克必须死。
影片后半段聚焦在唯一的主角斯科菲尔德身上,他顽强的意志、无畏的勇敢只能通过与狙击手的博弈、和德军残士的短兵相接、瀑布漂流中的命悬一线中体现。
当然,在地下室内与法国少女的邂逅,以及成功传令麦肯锡上校,还有片尾与布雷克哥哥的交代遗物,影片后半段人物对话仅此而已。
影片结尾主角如开场般在树下呆坐,表情麻木地看着手中的照片,给观众的印象是斯科菲尔德的感情是内敛的,他把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友和家人的爱都放在了心里。
真是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一部影片经过了起承转合之后,观众的情绪却没有在电影人物中得到一定的宣泄,这只能说明整部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情节缺乏张力和悬念。如此一来,在视觉惊喜的映衬下,《1917》的剧本显得有些单薄了。
结语
金球奖,是由90多名记者选出来的,他们大多都属于一个叫“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的非赢利组织。
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是否获奖。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比金球奖的评选更专业、更严格、更有理性。
技巧大于内容的作品,永远达不到满分。
当然,《1917》即使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剧情奖,我还是想说《1917》无愧于是一流的战争电影。
友情提示:《1917》一定要去影院观看,超大的荧幕、震撼的视听、视觉效果会带给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许你在那间黑屋子里,会理解影片的主旨和导演的良苦用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