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多年前有个笑话,论说学门外语的重要性,就是耗子被猫追得紧,眼看要被追上,突然间耗子学了声猫叫,直接把猫给吓跑了。耗子妈给孩子们说,看到了吗,关键时刻会门外语有多重要。
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么一位会说外语的耗子,此人帮助袁绍起兵向曹操宣战的檄文,不但给袁绍壮了声威,还医好曹操的头痛。只是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给他立传,可能只是文笔太好,其他建树一般吧!神人就是当时袁绍的记室,陈琳。书上说陈琳领命草檄,挥笔立就。
“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场。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俞,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
陈琳文字的穿透力有多么的强悍,曹操读完直接就是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痛直接就好了。估计这种治病的能力,可以说赛过当时的华佗,华佗给曹操治病,需要给曹操动手术,本来手术没有什么,就像关二爷的刮骨疗毒,但是曹操的是要开脑壳。华佗有这个技术,但是曹操却没有这个胆量。
陈琳写这篇檄文时,袁绍刚刚准备起兵三十万,到官渡决战时袁绍的人马就到七十万,而曹操却用七万人马跟袁绍在官渡对持,使得袁绍动弹不得。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袁绍实力强大,易和不易战,特别是文人更是如此,比如孔融,以及那些私底下跟袁绍献媚之人。陈琳肯定也是认为袁绍必胜无疑,檄文中直接祸及曹操先人,当后来被俘之后曹操身边的人都想直接砍了算了。
陈琳肯定不会想到,他这篇畅快淋漓的檄文,由于角度的不同,在袁绍眼里是励志是寻找可以名正言顺攻打曹操的理由。但是在曹操眼里,这恰恰是袁绍治理无方的写照,成为曹操一方可以从理论上来战胜袁绍的理由。
“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也就是曹操立即就判断出袁绍治理上面的缺陷,属于文韬武略里面只有文韬,但是将领里面能征善战之人却找不到。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用荀彧的话说“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事实的确如此,颜良文丑在河北还可以,但是遇到关羽就直接挂掉了。
陈琳的檄文直接就是增加曹操从心理上面战胜袁绍的信心。也让陈琳的才华深深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后来冀州城破,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右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曹操还是很有雅量的而且还很风趣的,你他妈也太不会骂人了吧!你说我的过错,捎带我先人干什么,你也太没水平了吧?搞得曹操身边的人都要杀了陈琳,曹操还是把陈琳留在身边做从事。曹操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文笔上面跟陈琳肯定有心心相惜之意,陈琳的才华也只有在曹操这里才可以保命。
同时代的祢衡就没有怎么好的运气了,经过孔融的推荐而服务朝廷,孔融说祢衡“其才十倍与我”这就是祢衡死的比孔融早的原因吧?但是却没有陈琳的直爽,只是一味的显摆词句,认为只要词句上面讲的都是可以实现的,生活就应该跟书上说的一样,我有才就应该得到重用。
祢衡说“我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优阳货轻仲尼”艹,儒家鼻祖孔夫子都不敢想的念头,祢衡直接拿来考验曹操,说曹操不识人“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祢衡对于曹操的责问,对曹操手下的嘲讽,曹操肯定是不会有什么,罚你做个鼓吏,然后发你到江东去诏安刘表。
对于祢衡的讥讽,刘表也是哈哈一笑,毕竟大家都是文人,既然大家没有办法交流,就交给兵油子的大老粗的黄祖去交流沟通好了,反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何况你还没有理,祢衡就直接把命给丢掉了。曹操对祢衡的评价现在看是非常中肯的“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知识只是工具而已,主席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祢衡这种情况,陈琳就要好很多,深明“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实这个就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是工具驾驭人还是人驾驭工具的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不然就无法迷途知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