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国古代诗人灿若群星,但最耀眼的巨星无疑是李白和杜甫。
鲁迅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其实,李白又何尝不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些诗句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会说话时就开始背诵。有人说,中国人和其他东亚人种外观很像,但精神世界却大不相同,一个重要的边界就是他们心里没有住着李白、杜甫。
后人有的偏爱“诗仙”的豪迈飘逸,有的偏爱“诗圣”的沉郁深厚,但更多的是李杜并称,“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
杜甫是河南人,生在巩义,长在洛阳,是中原文化的骄子。而“旅游达人”李白也曾长期生活在河南,他多次出入洛阳,漫游开封、商丘等地,写出《行路难》《将进酒》《侠客行》等名作,并“十年客梁园”,在商丘娶妻居住。
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还在河南相识、相知、携手漫游。巨星相会,光芒闪耀中原。闻一多认为,这是中国文学史最激动人心的相遇,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闻一多写道:“该品三通画角,燃三天鞭炮,大书特书,因为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
对李杜相会,现在还有很多网友撰文分析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或者花样调侃,或者为杜甫抱不平,或者问“李白你的良心不会疼吗?”真是操碎了心,但两位伟大诗人的友情纯粹而深厚,相伴漫游,对他们两人都是一段无比快乐的日子,“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所谓“剧谈”就是畅谈,他们一见倾心,情意相通,赤诚相待,畅饮欢歌,何等快乐!
不过,人海茫茫,他们的相会并非易事。开元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李白多次出入洛阳。而此时杜甫也结束壮游,从吴越回到洛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两人或许多次在洛阳陌上,在定鼎门外擦肩而过,但也许机缘未到,他们的相识要等到九年以后。 对于李白来说,这次洛阳之行,是要“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实现自己的大抱负。这段人生经历,最终酿成了《行路难》《将进酒》的豪迈与悲凉。巧合的是,他满怀喜悦初入洛阳时,住在龙门;最后叹息而去的时候,也是住在“龙门客栈”。
那是一个秋天,李白早上骑马从汝州出发,傍晚时分到达龙门。李白在香山寺附近住了下来。龙门距离洛阳还有十多公里,来往客人多会在这儿住一晚,因此这东山西山有不少“龙门客栈”。
龙门风景甚佳,当时空气好,能见度高,虽然奔波了一天,李白仍兴致勃勃,面对伊水和星空,写下了一首诗: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他兴致高,主要是因为东都洛阳在望。隋炀帝规划洛阳新城时,看中了龙门,让新城正对这天然双阙,让整座城与山川地貌“天人合一”,天阙(伊阙,即龙门)、天街、天门(定鼎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形成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
李白和杜甫可谓“一见钟情”,还一起结伴游行。
杜甫在诗里描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酒后同睡一张床、盖同一个被子,白天还拉着小手同行啊!可见关系不一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