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令人津津乐道,但由于记载缺失的原因,也有许多人被淹没在了历史的迷雾中,只留下零星一点事迹甚至只是一个名字。本文就专门介绍一些三国时期地位很重要,但记载稀缺的人物。
曹魏王必:王必是曹军元老,兖州时期就已经在曹操帐下,官至丞相长史。所谓长史,就是丞相府的首席幕僚,例如诸葛亮北伐时的长史是杨仪,其地位在蒋琬费祎之上,因而杨仪一直以为诸葛亮死后自己会成为接班人。而曹丕继承丞相地位后,他的长史是司马懿,由此可见王必的地位有多高。
但王必的记载极少,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劝说曹操处死吕布。后世常常把进言处死吕布当作刘备一人干的事,实际上王必也做了同样的事。而且在曹操心中,刘备的话和王必的话谁更有分量还真不一定,曹操更可能是因为王必的进言下决心杀掉吕布。
曹操定都邺城后,王必作为曹操的代理人镇守许都,最后死于汉臣耿纪、韦晃发动的政变。曹操得知王必死后,极为震怒,对许都的汉臣大开杀戒。
王必
刘若:刘若的记载更少,他的名字在所有史料中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曹操进位魏公时,群臣签名的奏表中,刘若的名字排在第六位。第二次是曹丕称帝时,大臣劝进的奏表中,刘若排在第五,在将领中排第二,仅次于曹仁。因而刘若的地位同样极高。
孙邕、任昊:孙邕官至侍中、光禄大夫,任昊官至太常,在废掉曹芳地位的上疏里,这两人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排在他们前面的五个人分别司马孚、司马师、高柔、司马昭、郑冲,三个司马家的人加两位曹魏老臣,因而孙邕、任昊的地位也很高。任昊的儿子任恺后来在西晋官至吏部尚书,一度成为贾充的劲敌,任恺能有这样的地位,任昊功不可没。
孙吴孙邵:孙邵是吴国的首任丞相,但他相比之后接任丞相的顾雍、陆逊、步骘等人无论是知名度还是相关事迹都无法比拟,因为史书上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关于他的记载。
孙邵
全柔:全柔是东吴大将全琮的父亲。他很早就跟随孙策,受封丹阳都尉,当时孙策手下受封都尉的都是程普、太史慈这个级别的将领,而且丹阳还是孙策手下非常重要的一个郡(后来吴国国都建业就在丹阳)。孙权自称车骑将军后,任命全柔为车骑长史,而全柔之后担任的车骑长史的则是孙邵,因而全柔的地位比孙邵更高。
全柔之子全琮后来娶了孙权的女儿,32岁就官至卫将军,成为石亭之战三大指挥官之一,地位比大自己21岁的朱桓还高。陆逊、诸葛瑾、步骘等人死后,全琮和朱然成为了东吴地位最高的两大将领,全氏也成为了吴国炙手可热的豪门,这些都和全柔是分不开的。
全柔
徐琨:徐琨是孙坚的外甥,孙策、孙权的表哥,早年就跟随孙坚四处征讨,是孙家军的元老。后来一度担任丹阳太守、督军中郎将。孙权继位后担任平虏将军、广德侯,是孙权手下最早封侯的将领,而且孙权这时的官位也只是讨虏将军,周瑜更是八年后打赢赤壁之战才受封偏将军,徐琨的大佬地位可见一斑。
徐琨
蜀汉邓方:邓方是刘备部将,刘备入蜀后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领朱提太守,镇守南中。他是蜀汉的第一任庲降都督,后来担任这个官职的李恢、张翼、马忠、阎宇等人都是蜀汉的重要将领。蜀汉大臣杨戏撰写的《季汉辅臣赞》里邓方排在第九,排在他前面的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法正、庞统、黄忠、董和。
邓方
阳群、马玉、阎芝:这三人在后出师表里名列第二、三、四位,排在赵云之后,阳群和马玉事迹都不可考,连官职都不明,阎芝在张飞死后接替巴西太守,马忠当时就是他的部下,因而阳群和马玉的地位也应该很高。
陈到:这位托网文的福,为群众所熟知。陈到也是蜀汉元老之一,从豫州时期开始跟随刘备,其名声和地位次于赵云。晚年官至护军、征西将军,永安都督,并且率领蜀汉的精锐部队白毦兵。
陈到
射援:射援出身关中名门,避难益州,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奏表上排名第四,而诸葛亮当时都只排在第五。排第一的马超拥有朝廷授予最高的官位,第二的许靖是中原名士代表,第三庞羲是东州派元老,因而射援的排位也一定有政治考量,很可能是作为三辅移民的代表。
赖恭、王柱、王谋:此三人官至九卿,刘备称帝时,他们分别排在四五六位,仅次于许靖、糜竺、诸葛亮。赖恭是刘表旧部,曾被刘表任命为交州刺史,后投奔刘备。另外两位都是只留下一个名字。
袁綝:袁綝历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这两个官职分别是接替李严和魏延。在废李严表当中,袁綝在蜀汉诸将里排名第三,仅次于刘琰和魏延,这二人死后,袁綝在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
句扶:句扶出身益州大族,因功受封左将军,宕渠侯。当时流传一句话是: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可见句扶地位接近王平,王平官至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等同于当年的魏延,因而句扶也是蜀汉军中重要人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