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证券大智慧,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首先,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书。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在西周的鼎盛时期,诸侯咸服,天下太平,文化也较繁荣。但是周朝社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阶级对立森严。识文断字只是贵族的专利,平民阶层与知识和教育是绝缘的。所以,周代的文化主要是官方的文化,学问也都是由官方委派专门的官员来做的。知识分子只存在于统治阶层里,平民阶层中间是没有知识分子的。也就是说在西周是没有私学和平民学问的。
但是到了东周这一局面却发生了改变,伴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僭逆,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掌权,以周王室为首的旧式贵族的社会地位便发生了转变。由贵族降为平民的同时,也将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利带到了平民阶层。这才有了发展私学和平民学术团体的可能。从此以后,官学降为私学,官方文化也逐渐被民间的学术团体所取代,这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先决条件。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地方争权,诸侯争雄争霸,天下从此便进入了战乱之中。连年争战不已,百姓民不聊生,与西周时代的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局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孔子将其概括为“世风不古,人心日下”。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这个时期,他们是我国最早的私学和平民学术的代表,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老子则被传说是一位周王室藏书馆的图书管理员。
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们有着共同的课题,那就是天下为什么会大乱?如何才能使社会从大乱转变为大治?在我们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没有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那种对于物的热情,所以没有形成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学说,我们的祖先最关心主要是人类社会如何才能更稳定长久的存在的问题。所以,我国传统哲学的中心课题是人类社会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问题。老子学说的中心课题也同样如此,他撰述《道德经》这样一部著作也是为了回答天下为什么会大乱,以及如何才能使社会归于太平清静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便形成了老子和孔子的不同学说和学术流派。
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社会大乱的根本原因是旧制度的破坏,君非君,臣非臣,父非父,子非子。为人臣的不能服从君上,僭逆越上,不守法度,不循臣之礼反行君王之礼,以致礼崩乐坏,人伦丧尽,纲常尽失。所以,孔子常周公为榜样,以恢复周朝旧制为自己的最大志向。他的社会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伦有序,纲常不失。孔子学说的主要部分是继承了周代制度中的形式的内容。
老子的观点与孔子的观点大不相同,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会进入混乱的状态是因为统治者都“有为”。什么是老子所说的统治者的“有为”呢?它指的是统治者带头去追求权力、财富、享乐以及仁义礼教。老子的学说认为人类如果不消除权力、财富、文明这些事物,人类的社会便永远都无法实现大同社会的目标。他论证这个结论的思路如下:因为他首先看到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永远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的,这就是说,凡是性质相反两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的关系。这样,假统治者追求权力高高在上,并选贤任能,组成统治者阶层,这便形成了社会中的有权阶层了,那么根据性质相反的两组事物之间的相互生成的关系,获得权利的成为有权者,那无法获得权利的社会成员便自然而然的构成为社会组织中的无权者了。于是社会便由于统治者追求权利而分化成为当权者和无权者两个部分,于是也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和对立了。
又比如,统治者如果带着去追求财富,那么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那些能得到财富的社会成员形成为社会中富裕的阶层,而那些无法获得财富的社会成员便自然而然的成为该社会的贫穷的阶层了,所以,由于统治者追求财富使社会分化成贫富两个极端了。有了分化便有了对立,这些被人为分化了的两组社会势力,并不能够长久保持和谐相处,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和斗争,而且这个矛盾和斗争往往就是导致社会组织解体的原因。所以,只要社会中有权利,有财富,有有权者与无权者的对立、有贫穷与富有的分化,那么这个社会组织便总要有自我解体的那一天,社会便不可能长久保持太平清静了。那么相反的结论,人类只有消灭权利和财富这样的事物才能使社会进入大同的结论使自然成立了。
孔子讲学
既然社会不能够实现太平清静的目标是因为统治者都“有为”,那么统治者“无为”就必然是使得社会得以太平清静的原因了。 那么什么是统治者“无为”呢?统治者的“无为”,就不是说统治者对百姓实行放任自流、顺其自然的政策,而是说统治者虽然有使天下归于太平清静的功德却不争居为王为帝之位,他不去做皇帝,不去做统治者,天下便不会有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的分化与对立,他不去收敛天下难得之货为己之有,天下便不知道什么是难得之货,社会也就不会分化为贫穷和富有的两个阶层了,社会中没有了分化对立也就没有矛盾和斗争,没有了矛盾和斗争,社会也就能长治久安太平清静了。所以,老子所讲的统治者“无为”就是指统治者功于万民而不争居人主之位;利于万民而收万民之利;生养百姓、仁爱百姓却不以主自居。通俗讲就是统治者要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子原话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或者功成身退。老子讲得圣人其实就是指统治者。
《道德经》既然是讲社会讲政治的,那为什么又要讲道呢?老子讲道是为了讲德,也就是为支持它的社会和政治的学说而找到的先验的根据。老子讲的道是什么,这在《道德经》的逻辑体系里面是没有定义的,而且也是无法定义的。这又是为什么呢?道是什么?在老子的概念里它是一个异于我们能够通过感觉和知觉直接接触到的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实体。但它却是这个现实的可以感觉和知觉的世界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现实的世界无法存在。但这个作为现实世界的原因实体,我们却无法直接经验,我们只能根据现实现世界的存在而推论其必然存在,至于它是什么我们却无法知道。老子说,它勉强将它命名为大,字之为道。这个道与现实的可经验和知觉的世界之间存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关系,即道“无为”地支持着现实世界。
道是现实世界的原因,所以它必然是更为真实的实体,它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母亲、主人、首领、王者,但它却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生养万物却不以主人自居,功于它、作为于万物却不争为万物之上之前,反而将自身隐藏在万物之下之后。道的这一特性,就是老子所讲的“玄德”,老子给出“玄德”的定义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也是老子给“无为”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所以,“无为”千万不要理解为不为,或者是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道于可经验可知觉的现实的世界万物是“无为”的,那么人主也应当效法天道“无为”之德,以“无为”的玄德来治理万民,必能使人类社会太平清静而实现人类大同的目标。老子讲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推论,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推论,“无为”就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政治思想和观念,而成为宇宙间颠扑不灭的终极真理了。《道德经》的“道德”这两个字,“道”指得宇宙自然万物的最高原理,“德”则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道德经”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表示老子这本书讲得是宇宙间自然和社会的最高原理。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主要讲述的还是他的政治和社会的学说,而不是一部研究终极物理实在的玄学学说。在老子的整个学说中,道代表的更多的只是一个符号,至于它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这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它于现实世界的“无为”性,它就注定了不可能成为人们知觉和经验的对象。正如经文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我说做学问千万不能迷信,时刻都要保持理性和清晰的头脑!
无锡灵山胜境有哪些别具一格的佛教特点?
无锡灵山胜境是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5A级国家旅游景区。《西游记》中的西天即古印度佛祖说法处灵鹫峰,但是在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马山被玄奘法师取名“小灵山”,灵山胜境也由此而来。灵山胜境门票【灵山大照壁】灵山大照壁气势恢宏,庄严大气。原全国政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认为灵山胜境与太湖相互辉映,好似佛教中的琉璃世界,因此题下“湖光万顷净琉璃”的诗句。照壁背面是赵朴初题《小灵山》一诗,给予了对灵山成为新时期佛教圣地、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殷切期望。【佛足坛】“灵山胜境”门楼糅合徽式建筑之古朴端庄,北方皇家建筑之雄伟大气以及藏式建筑之鲜明活跃风格于一体。正门悬挂 “灵山胜境”匾额亦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门楼背面为梵文书写的“灵山胜境”匾额,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羡林教授亲笔题写。进入灵山胜境的第一个景观就是佛足坛。相传佛祖涅槃前为弟子留下双足印,称为“两足尊”,是佛教徒千百年一直供奉的圣迹,后由唐玄奘法师到古印度取经时将其临摹带回我国。灵山佛足坛内供奉的佛足,足印长1.2米,宽0.6米,足底平满,五趾齐平。佛祖一生传教50年,足迹遍布南亚大大小小的国家,直到涅槃,佛足印就是佛祖脚踏实地、精进不止精神的象征。让我们沿着佛祖的足迹,了解这样一位有觉悟的圣人在创立佛教思想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吧!【灵山五智门】灵山五智门造型宏伟而精致,是一座具有深刻佛教文化内涵的大型石牌楼,用去花岗岩石材1000余吨。其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组大字。“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佛之诞·九龙灌浴】九龙灌浴位于灵山大佛的广场里,是国内最大的音乐动态青铜雕塑群,讲述了释迦摩尼出生的故事。这里是灵山胜境的一大景观,随着音乐的伴奏、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圈。佛教典籍《本行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吾独尊。”这时候花园里突然出现了两方水池,天空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灵山胜境中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龙灌谷,花开见佛”正是再现了故事中的绚丽景象。九龙灌浴每天有五次表演,表演完毕后,广场周围的龙口会喷出功德水,游客可以带走。【灵山盛会群雕】灵山盛会主题浮雕长39.8米,高7米,讲述了佛教人物的相关故事。【灵山大佛】灵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连同三层基座,这尊佛像通高101.5米,大约40层楼高。这个高度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高8米多,比我国最高的乐山大佛还要高17米之多。1994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提出了五方五佛的理念。所谓五方五佛指的是被北方山西的云冈大佛,中原河南的龙门大佛,西方四川的乐山大佛,南方香港的天坛大佛。赵朴初老人说,为了能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佛教艺术遗产,现在我们要在东方的江苏无锡修建一尊灵山大佛。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之所以选择无锡灵山建造大佛,是因为无锡灵山胜境三山环抱,这里湖山清净,气势恢宏。唐朝时期这里尚无寺庙,后来在玄奘法师的建议下修寺礼佛,香火旺盛,高僧辈出,成为东南佛教圣地。今天在灵山祥符寺的旧址上,残破的石磨依旧诉说着昔年的辉煌。灵山祥符寺旧址【祥符禅寺】今祥符寺祥符寺最早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灵山规模比较小,到了北宋真宗改为承宗道场。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明朝中期正统年间,根据《马迹山志》记载,当时祥符寺有3000亩地,寺庙的围墙就有三里路。无锡灵山早已是佛教圣地,因此人们才决定在此建造大佛。玄奘法师的大徒弟是祥符寺第一任主持。祥符寺在20世纪30年代毁于战火,今之所见乃改革开放后的重建,香火依旧兴旺,成为太湖沿岸重要的佛教圣地。【灵山佛手】为灵山大佛右手的复制件,它与灵山大佛右手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手掌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宽5.5 米,手指直径就达1米,总重量达13吨。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令众生无畏无惧。【灵山“百子禧佛”弥勒佛】“天下第一百子嬉弥勒”为无锡灵山脚下佛教景观之一,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精心创意、策划制作。“百子弥勒”已获国家专利。并荣获“2001年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及“世界科学发展成就奖”。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欢乐。灵山大佛在1997年建造而成,是无锡市的标志之一。前方的较小释迦牟尼佛正是后面真正大佛的样稿。1997年11月15日,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共同为灵山大佛开光。当天浓雾弥漫,能见度只有五米左右,但是前来观看开光的有十万多人,旅店全部挤满,甚至更多的人只能睡在车上。所以即便大雾,开光时间也不能改变。但奇迹的是,当开光典礼的主持人净慧法师宣布典礼开始的那一刻,浓雾像幕布一样向灵山大佛的两边缓缓散去,大佛在人们面前变得越来越清晰,全场一片哗然,随即掌声雷动。【阿育王柱】灵山"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径1.8米,重达200多吨,是国内罕见的由整根花岗岩手工雕刻而成的石柱。"阿育王柱"源于古印度,相传于秦始皇同时期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一生征战杀伐,晚年自感罪孽深重,受僧人点化后皈依佛门,以佛法来教化百姓。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他在各地竖立石柱,上刻有经文供老百姓学习,并派遣使臣出使各国,把佛教传向周边各个国家。由于阿育王的大力弘扬,佛教才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灵山"阿育王柱"石材取自盛产花岗岩的福建山区,柱身中文和梵文"阿育王柱"四字由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题写。阿育王柱造型庄严古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我国雕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灵山梵宫】梵宫是国家5A级景区灵山胜境中的景点之一,梵宫总面积达72000平方米,于2008年8月基本建成,造价约18亿,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2012年,梵宫被确定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灵山梵宫突破传统绿瓦红柱的建筑形式,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灵山梵宫汇集了众多文化遗产、众多艺术瑰宝和珍品,如精雕细琢的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光彩夺目的琉璃巨制、古雅精丽的景泰蓝须弥灯和景德镇斗彩缸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灵山梵宫建筑群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亮点”,那就是梵宫中所运用的灯光技术是“见光不见灯”。在“光、建筑、佛教文化” 梵宫的建筑同灯光设计融为一体,把灯源做得很隐蔽。“见光不见灯”的奥秘在于建筑顶部的巨型凿井。这个凿井是一层一层不同木构件的组合,通过木雕构件,背后透上灯光,步入梵宫大厅,游客会感受到灯光带来的庄严和神秘,那就是照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见光不见灯”梵宫廊厅这里大型系列油画将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勾画出一组鲜明而壮阔的佛教历史图景。梵宫的木雕由1500多名工匠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制作完成。这些技艺精湛的木雕师傅,全部都来自浙江东阳。梵宫室内木雕群以贵重的金丝楠木为主材,通过精湛的东阳木雕手法和花卉、云纹、四灵、回型等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祥瑞、祈福诉求,与建筑和佛教文化进行和偕对接。据负责木雕项目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说,梵宫木雕群是即东阳木雕清代承担故宫木雕项目以来最大的一项工程……【周边佛教壁画】大雁塔的玄奘高僧【琉璃大照壁】【莲花变色穹顶大会厅】【十二生肖】【五印坛城】五印坛城矗立于碧波荡漾的香水海之中,与灵山梵宫、曼飞龙塔交相辉映,是一座风格独特,原汁原味的藏式文化景观。坛城内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阿閦佛、中央的毗卢遮那佛。 五印坛城外观庄严而辉煌,耀目的金顶、巨大的鎏金宝瓶、醒目的经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突显出藏族古建筑的迷人风采。走进坛城,游客既能鉴赏源自藏域各地的各类佛教文化艺术珍品,还能参与点燃酥油灯、推转玛尼经筒等互动民俗活动。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道德经里的金玉满堂?
专注文化,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目里的这段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九章。
《道德经》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以上为第九章原文。
这一章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此处的“而”不用于表示转折,而是递进。
已:停止
译文:保持盈满的状态,不如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揣:捶打,锻击
译文:打造的锋芒锐利,不可以保持长久
以上这两句,老子都是很抽象的在叙述。
表示一种事物,如果一直追求盈满,或者锋芒外露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一定不会长久,不如自己主动早一些停止。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银财宝多到堆满了房间(持盈),没有人可以守得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大富大贵以致骄横狂傲(揣锐),会自己招致灾祸。
这两句,老子化抽象为具体,用形象的比方,进一步说明了开头两句的内容。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而身退,是符合天之道的。
关于天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有详细叙述,而概括起来便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恰恰相反。
天道,便是自然规律,世间法则,总是用“有余”去补“不足”,尽量的去平衡世间万物,创造和谐的环境。
关于天之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发的头条文章《解读:道德经|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这最后一句是老子这一章的精髓所在,告诫人们也要效法天之道,功成身退,不要有所贪恋,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
这一章的思想,老子在其他章节也多有提及。
譬如“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都是类似的道理。
你只要过分占有,就一定会和他人起争端,起冲突,最终你的所有都会被人夺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过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会起争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没法跟你争。
月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人呢?没有长久的盈,也不会有长久的亏。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青岛海尔业绩好?
青岛海尔在A股市场确实是一只不错的白马股,但是我个人认为目前的青岛海尔不适合长期持有,长期持有的股票不看股价高低,要看股票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决定股价的高低。
股票要想长期持有首先考虑的是资金安全问题,也就是上市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另外一个就是回报率的问题,回报率越高越好!严重低估,业绩稳步增长,处于行也龙头企业才的上市公司股票是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
根据能长期持有的股票条件来仔细分析青岛海尔的具体内在价值。青岛海尔目前的市净率为2.32倍,按照A股市净率标准已经存在长期持有的高风险,最起码要低于2倍,白马股在1.5倍以下是属于低风险的股票。再从青岛海尔负债情况看,根据中报显示公司总负债1025亿,截止目前上市公司A股总市值才808亿元,负债率已经严重炒股了总市值,所以这种负债太高的股票不属于长期投资。
笔者03年入市,至今已有十多年了。通过十多年的股市闯荡,练就了高超的看盘功夫,稳健的实战技能,干净利落的操盘手法,特此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神农点股 ),每天讲解选牛股思路,在每天早上都会有很多粉丝朋友感谢本人分享的选股法,看懂后选出不少牛股,也是抓住了不菲的收益。
笔者每天坚持讲解,继续讲解来反馈粉丝朋友对我的支持,目前已经有很多粉丝都已经学会,近期都抓住了不少短线牛股。如果你也是操作短线的新股民,希望你发3分钟看完,之前选的牛股很多,就比如:
摩恩电气002451是在股价回踩的时候选出,当时股价跌底部出现反转十字星,主力进场,是绝佳的布局机会,果断选出越讲解,果然之后股价连续上涨,截止目前股价大涨61个点涨幅,很多看了笔者直播讲解的粉丝朋友都是抓到这波收益,这也是长期看笔者直播的粉丝朋友所能把握的利润!
佐力药业300181前期该股筹码震荡吸筹,9号股价回踩支撑线,资金大幅流入,买点出现,根据我所讲选股法,及时选出讲解,轻松收获55%以上的涨幅,恭喜当时看到笔者选股思路文章的股友及时把握住了该股这波行情。
本人一直在讲思路,讲技巧,就是为了提高朋友们的选股和操作能力,更好的适应股市!像摩恩电气、佐力药业这样的短期爆发牛股,本人在选股文章会持续讲解,又到了每日竞猜时刻,看下面今天选出这只股能不能如上面一样走出短线行情:
该股走势非常明显,上升回档形态,本周经过连续阴跌回调,主力洗盘彻底,吸筹完毕,回调结束转强,量价齐升,该股后期走势和买卖时机将另行发布,想抓机会的股友留意。【神农点股 微信公众平台:神农点股 】
思路很多,牛股更多,神农点股 希望下一个学会此种思路抓住牛股的,就是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当然,如果大家手中持有股票已经被套,不懂解套,不懂走势,不懂操作,都可以一同探讨,逍遥看到定当鼎力相助,为大家答疑解惑。
【神农微信公众平台:神农点股 】
湖北襄樊更名襄阳后有什么影响?
在全国有很多的地名,不是湖北人的话,提起襄樊,很多人都会不知道这是哪。改名为襄阳之后,提起这个名字,虽然没去过这个地方,但都表示知道这两个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城市,到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自然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
改名之后的襄阳,这几年发展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即使不在襄阳市内居住,但是属于襄阳管辖的地区,都以能够在襄阳买一所房子为荣。
以前襄樊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个落后的小城市,不知不觉之中,襄阳发展成为了一个大城市。自从改名之后,全国各地的许多学子,慕名前来报考大学,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襄阳最大的宣传点就是隆中这个地名,《隆中对》这篇文章,就是由此而来。在金庸的小说中,郭靖黄蓉保卫守护的地方就是襄阳。看过金庸的小说或者是改编的影视剧,都会对这个地名记忆深刻。因为名气大,促进了襄阳的发展。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
2007年4月,陕西省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的《 关于用<止战疏>代替<出师表>的建议信》,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用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胡教授给出的理由是:《出师表》作为初三语文的必修课文,宣扬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止战生息”等正确的军事观。
就这个问题而言,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一个方面是民间共识;另一个方面是《出师表》到底是不是愚忠;再一个方面是《止战疏》到底有没有正确的军事观。
01.华歆的民间共识太差诸葛亮大家都了解、《出师表》大家也都学过。华歆何许人和《止战疏》是怎么回事,就需要解释一下了。
正史《三国志》到底是怎么写诸葛亮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大家认识的诸葛亮可能都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民间的共识,已经盖过了史书共识。所以,诸葛亮就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定位。
华歆这个人在正史中的评价也不低,但是在民间的评价中就真心不怎么样了。管宁割席断交,而断交的对象就是华歆。
《三国演义》更是把华歆给塑造成了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小人。京剧《白逼宫》、《受禅台》和湘剧《华歆逼宫》,都出现了华歆这个人。曹操率兵进攻缉捕伏皇后,华歆则是强悍爪牙一枚,“坏户发壁,牵后出”。
姑且认可中学生辨识能力不完全,那么他们会怎样认识华歆这个人。民间共识中,诸葛亮就是忠臣君子而华歆就是奸诈小人。你让一群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学习这个“小人”的文章,岂不是会有更大的问题。
02.《止战疏》就有正确的军事观吗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230年内,魏明帝诏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出兵伐蜀。于是,宰相华歆上《止战疏》。止战疏不长,核心意思就一个,即: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这个观点不可谓不正确,因为正确与否的评价标准是道德而不是军事。但道德评价往往都是在说废话,谁不知道该做好人、谁不知道要少动干戈、谁不知道所谓的“止战生息”。“止战生息”,简单说就是少打仗、多攒钱。但是,军事观和战略观方面,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找反证,拿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就足够了。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和王朗“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的结果,就是“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所以,华歆的《止战疏》权可作为道德论,而不能作为什么正确的军事观。
公元230年7月,司马懿溯汉江而上、曹真取道斜谷,目标是会师汉中。但是,八月份的时候,诸葛亮就屯兵成固(今陕西城固西北)、李严则举兵两万开赴汉中,蜀汉政权严阵以待。而此时又来了一场大雨,持续了三十多天,大水冲毁了入蜀的栈道。这时候曹魏再要打仗,就只能是自寻死路。不用诸葛亮出手,大雨和秦岭就能整死曹魏大军。然后,华歆上了《止战疏》。这明显就是眼看打不过但又没台阶,然后找了个道德借口。
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所以,华歆《止战疏》就是再给曹魏退兵找台阶,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军事观。如果曹真和司马懿出兵顺利、杀入汉中,华歆估计会说王师就该南定成都、消灭蜀吴二贼。
03.诸葛亮的《出师表》真得就是愚忠吗《出师表》只是言情,《后出师表》才是言战。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实施北伐、为什么一定要搞战争,在《后出师表》中诠释的最详细。而《出师表》主要是一种老臣忠心和真情流露。诸葛亮临表涕零,千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也感同身受。
因为刘备曾经“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诸葛亮就要对刘备委质为臣、誓死效忠。于是,这就是诸葛亮的愚忠。
但是,委质为臣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向谁委质是可以选的,选了之后才能为臣。诸葛亮当时可以选刘备、也可以选曹操、还可以选孙权。但他为什么选择刘备呢?史书的记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三国演义》和民间共识,盖过了史书。因此,诸葛亮之所以向刘备委质为臣,理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共同的志向,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对刘备个人的忠,可能叫愚忠。但在名分未定的三国时代,这其实也是一种义。比如庞德宁死不降而被关羽杀掉,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庞德?庞德对曹操愚忠,还是庞德对曹操有义?下调一个维度,从忠下降到义,可能更恰当,这时候马革裹尸的庞德也才更有意义。
三国在当时可能名分未定,在史书可能正朔也传到了曹魏。但是在民间,三国的正统就在蜀汉。所以,诸葛亮的忠既是对刘备,也是对汉朝。国破山河在的形势下,诸葛亮的行为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大忠。
04.历史意义是一种主观共识以上论述是诸葛亮的真实所想吗?是诸葛亮在认清当时格局后所要追寻的人生意义吗?不一定,但也一定。
诸葛亮当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初衷,这就是不一定。但这个不一定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历史的意义是后人的共识。于是,诸葛亮的行为所呈现的历史意义,却是一定的,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诸葛亮以及《出师表》的评价,应该上升一个维度,定位在家国情怀的层面。
你说庞德就下调一个维度,说是义而不是愚忠;你说诸葛亮就上调一个维度,说是家国情怀而不是愚忠。怎么说都是你有理?就不顾历史的真实吗?历史的真实是一回事,但历史意义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历史需要解读。
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怎样认识他们、我们赋予了他们怎样的意义。而这种认识和赋予都是一种主观的评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主体间的共识,也就是历史的意义。
因此,既然诸葛亮的历史意义已经确定为一种主观共识了,那么就没必要也不应该把他认为是一种愚忠。所以,《后出师表》因着诸葛亮的人设,也就没有了“愚忠”的成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