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厂商越来越热衷于推出大光圈镜头,而且是那种超大光圈的镜头。
原因?无反的出现,解放了厂商,枷锁没了,卡口变大了,法兰距变短了。
尼康F卡口:直径44mm,法兰距46.5mm
尼康Z卡口:直径55mm,法兰距16mm
佳能EF卡口:直径54mm,法兰距44mm
佳能R卡口:直径54mm,法兰距20mm
索尼A卡口:直径46mm,法兰距44.7mm
索尼E卡口:直径46.1mm,法兰距18mm
就拿佳能来说,即将推出RF 35mm F1.2 L USM。根据线路图显示,未来还有RF 60mm F1.0 L USM和RF 135mm F1.4 L USM,以及RF 14-21mm f/1.4L USM。之前已经上市的,包括RF 85mm F1.2 L USM、RF 50mm F1.2 L USM。
尼康虽然口口声声说,要理性,要不走寻常路,主推F1.8军团,但还是整出了Z 58mm F0.95 S Noct和Z 50mm F1.2 S这样的怪物,未来85mm焦距也会有超大光圈镜头。
索尼也有FE 50mm F1.2 GM。
很多人问我,“村长,超大光圈镜头究竟有什么好?我觉得除了贵,就是重”。
又有人问我,光圈越大,是不是就意味着画质越好呢?
它们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有大量的例子,可以佐证我这个观点,尤其是一些国产定焦大光圈镜头,在光圈全开时会有口径蚀,散景形状发生变化,而不是理想的圆形,并且边缘锐度会明显下降,不收个2-3档光圈,画质实在说不过去。
那问题来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买大光圈镜头,还要花高价?
因为光圈既决定快门,又影响景深。最关键是,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通过廉价又简单的方式来替代。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大光圈可以轻易而居地在杂乱环境中,让主体脱颖而出,还能制造出诗化意境。手机算法也可以?拍个人物大头,局部放大头发,边缘锯齿状,不灵光了。
大光圈还能换来更高的通光量,让暗部手持拍摄,由不可能变成可能。
厂商为什么力推大光圈镜头?
商业利益趋势,毕竟容易出名,又太容易出效果,且不可替代。最近两年,推出的大光圈镜头纸面数据越来越好,一个比一个重,设计风格倾向于光圈全开可用,毕竟好吹。
贵不贵,倒不重要的,反正买RF卡口和Z卡口镜头的,都不在乎钱。
我在最近的文章中反复强调,厂商重建无反镜头系统的时候,思路已经变了。以前是金字塔状,更多镜头是为入门用户和普通爱好者设计。现在呢?力推中高端镜头,强调性能,砍掉大部分入门镜头,要把战线缩短,确保个体利润,不再追逐薄利多销。
那么大光圈镜头究竟买什么焦段合适呢?
如果你有拍摄星轨的需求,可以考虑买个14mm或者20mm的定焦大光圈镜头,我觉得值,的确需要用到。
35mm这个焦段,普通人对于大光圈的需求真的不足。
50mm这个焦段,干的是挂机头的活儿。我用过尼康的,也许是不习惯,总担心跑焦。周围有朋友也买过,优点反正能说出一大堆,但是就是不经常拿出来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太容易虚化过头了。
85mm或者135mm焦段拍人,倒是很值得买超大光圈的,很多评测都给予“人像之王”的美誉,空气切割的感觉,焦外足够柔和梦幻。不少影楼和工作室,都是买家。
说说我个人,明知道大光圈有毒,还狂吸,毕竟太香,尤其直出。就出片效果来说,真的是“我能拍到的,别人拍不到。”厂商现在在拿捏用户这方面,真的越来越到位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