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大智慧,三国谋士排名前100名?
我是喜欢三国的。
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三国,不仅是因为三国有武将们驰骋沙场的雄姿,还有三国谋士们智计超人的策划。
对于谋士,我是有些见解的。
三国中有太多的能人异士,那些个让人折服的智慧的奇谋跌计。
或许很大一部分是吸引。
谈三国谋士排行,我认为需要把《演义》和《三国志》对比来看,或者说至少要本着正史角度分析,而不是《演义》本身。
咱们现代人看的三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三国,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丑化了曹操美化了刘备,神化了诸葛亮。
而在真正的三国里,诸葛卧龙不过是一个长于内政的著名谋臣。三国谋士如果非要排个名次,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NO.1曹魏郭嘉
郭嘉郭奉孝,实乃一代鬼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48岁就英年早逝。倘若郭嘉能活到六十岁,历史就要改写,不会再有三国也不会有以后的司马晋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奉孝的奇谋才能自不需多言。众所周知,汉时分天下为十三州,而其中九州为魏国领土。
细细说来,司隶、豫州、衮州、徐州、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凉州、以及荆州八郡、平州共十个州级单位。而这一切,皆出自郭嘉之计谋。若论谋士功劳之巨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只此一例,足矣。
NO.2曹魏荀彧
郭嘉郭奉孝的锋芒毕露,让很多谋士都忘尘却步。在曹营当中,恐怕也只有二荀能配合郭嘉的脚步。值得说的是,郭嘉死后,荀彧与乱国毒士贾诩开始在曹营大放光彩。即便有赤壁之败,也并不能影响他的光辉。
作为郭嘉死后,曹操的第一谋臣。荀彧的长处不在外事,但内政无人能及。
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的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
值得可敬的是,他有奇谋却不自傲,更是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也难怪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倘若不是荀彧他一心向汉,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NO.3东吴周瑜
东坡曾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位在《三国演义》为了神化诸葛亮被严重丑化的周瑜周公瑾,可谓是一代天骄。
辅助孙策打下整个江东吴国四州扬、荆、交、广除荆州之外皆自周瑜之力。之后又于赤壁大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使其事业达到顶风,不可谓建树颇丰。
NO.4北成田丰
读国三国的都会知道那个面临死亡,大喊:“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的田丰。
作为袁绍手下的首席谋士,第一功臣,虽然冀、青、幽、并四州虽非尽出田丰之手,但他的功劳对袁氏而言,不可不谓之大。可惜的是,袁绍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不擅用人。倘若得以识人用人,与曹操之争胜负必从长
NO.5西蜀法正
看惯了《三国演义》,一提西蜀,自然而然会想到诸葛亮。
但实际上,若论谋士才略,是非诸葛亮而是法正法孝直。
法正的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
诸葛亮曾经说到,法正若在,也许他真能阻止刘备东征。
刘备对法正的言听计从,非诸葛亮能比。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也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彝陵那样的低级错误,而导致惨败。可惜法正终究与郭奉孝一样,英年早逝。不然三国鼎立最终局面会是怎样还尤未可知。
NO.6乱国毒士贾诩
乱国毒士贾诩,在三国里面似乎露面并不是很多。
但他却是曹操手下用兵者仅次郭嘉的“毒士”。
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可谓是这位牛逼人物的写照。
三国里面,真正大败曹操者,除周瑜外首推贾诩。
正是这位乱国毒士贾诩两败曹操,使其损兵折将。后归顺又屡建奇功,可为谋士亦可为大将。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让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NO.7西蜀诸葛亮
诸葛亮被世人推崇,也仅仅是三国之后,民间越来越多的神化。
或许也是因为正统因素,两晋对曹魏的打压,才显出诸葛亮的光辉照人,诸葛丞相名垂千古。
三国谋臣素有“前期看郭嘉,后期看孔明”之说。
但我认为,诸葛亮最多的就是所谓名气。
西蜀有法正一直压在诸葛亮头上,若论那攻城略地,离郭嘉、荀彧、周郎、田丰差之甚远
毫不夸张的讲,若若不论名气,擅长内政的诸葛亮排进三国谋士前10都很难。
NO.8鹰眼狼顾司马懿
败诸葛、平辽东、镇荆州、破东吴。
有鹰眼狼顾之名的司马仲达,要说谋士排名,司马懿绝对在诸葛亮之上。
司马仲达与曹阿满一样,都是奸雄之流。能够在天下大乱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也正符了他那“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的名头。
NO.8东吴鲁肃
管理东吴内政、外事皆井井有条。
鲁肃可谓是东吴除周瑜外最有远见之人。
既是名将,又有有智有勇,堪与周瑜媲美。当然,鲁肃在三国演义里面始终是一位仁慈的长者,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
但从正史角度分析,有“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曾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活跃一时的鲁肃,他的心计绝不落于后人。
NO.10东吴陆逊
陆逊,这个年轻小伙子。可谓是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
周瑜、吕蒙之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
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白衣渡江、智夺荆州。都展示了陆逊在军事方面的才能。
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也只在军事,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
从帝王角度而讲,孙权是对陆逊有猜忌的,不然孙权也不会逼死陆逊。或许这是孙权最为失败的一个做法。
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
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是曹魏唯二的,自己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虽然很多人已经远离了学校,可能还是改不了从小就被排来排去的习惯,看到什么不管是人啊、还是物啊,都喜欢排个顺序。
虽然说曹丕在位时间比较短,仅仅七年时间,但其实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可能也跟他在位时间比较短有关系,还没来得及腐败就跟老爹汇报工作去了,所以他的作为是要强于其子曹叡的。
其实从当时人的角度来评价,曹丕的帝位也是要高于曹叡,曹丕的谥号是“文”,其父曹操追谥为“武”,曹叡的谥号是“明”,在古代的谥法中“文武”二字是最高的评价了,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再比如汉文帝、汉武帝,这些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帝王,明显曹叡的谥就要低一个级别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二人也有自己的评价: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对曹丕的评价认为其德心不足,认为他如果可以宽宏大度、修身德行,那么就可以比肩古代的贤主了,但是对曹叡,直接批评他的施政问题,天下未平,就开始营建宫室享乐了,二人孰高孰低,一目了然了。
在武功方面,曹丕可以积极进取,而曹叡却只能固守不失在三国这样的角斗时代,最能反映一个君主的能力,就是他的军事上的成就,如果说一个很有能力,但在对外作战时,只能被动防守,频频挨揍,那说你强,恐怕是笑话。
三国鼎立的大环境下,曹丕、曹叡父子在位时期,曹魏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战略态势,曹丕时期,曹魏对蜀汉和东吴,都保持压迫态势,频频出手进攻两国,而曹叡时期则正好相反,蜀汉和东吴不断挑衅进攻曹魏,曹叡还手很少,只能疲于应付。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借着关羽在荆州的失败,刘备势力退出荆州,东吴势力无法完全控制荆州的机会,派出夏侯尚、徐晃率军进攻被刘封、孟达占领的上庸三郡,孟达在宜都投降,刘封战败逃回成都,顺利收复上庸三郡。
黄初三年,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翻脸无情,就不再跪舔曹魏了,孙权的欺骗和背叛令曹丕非常生气,于是调集大军,亲自从许昌南下,分兵三路征伐东吴,东路的曹休和西路的曹真等部,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曹真与夏侯尚兵围江陵,指日可破。
但中路进兵的曹仁作战不利,在濡须被朱桓击败,而且西路围攻江陵的军队又爆发瘟疫,朱然固守城池,迟迟无法攻克,孙权趁机遣使纳贡求和,曹丕下令撤军,第一次南征结束。
黄初五年,曹丕再度率军南下进攻东吴,但是不幸遭遇大雨,江水暴涨,曹丕不得不再次撤军。黄初六年,曹丕再次南下广陵,临江观兵,陈兵十余万,计划南征东吴,不想当年天气寒冷,长江结冰,战船无法入江,撤军返回。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初,就面临了孙权的进攻,曹丕刚刚去世,孙权派兵进攻江夏,在太守文聘的坚守之下,吴军不克而还,不久诸葛瑾、张霸等东吴将领又率军进攻襄阳,曹叡派出司马懿率军击败吴军。
太和元年底,新城太守孟达与诸葛亮密谋,计划反叛曹魏,投靠蜀汉,曹叡派出司马懿率军平定,司马懿率军星夜兼程,在孟达没有防备下,攻破新城,斩首孟达。
魏明帝曹叡时期,对东吴的唯一一次积极进攻,是发生在太和二年的石亭之战,但这却是一次东吴的诱敌之计,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效仿黄盖旧事,假意向曹休投降,曹休中计,率领步骑十万赶往皖县接应周鲂,曹叡命令贾逵率军由西阳攻东关,司马懿率军攻江陵。
但在尚书蒋济的劝说下,改变战略,令司马懿停止进攻江陵,贾逵率军与曹休合兵,曹休在石亭被陆逊等人率领的吴军包围,魏军损失惨重,撤退到夹石时,后路被切断,幸亏贾逵及时赶到,曹休才得以逃脱,此战后不久曹休就郁郁而终。
同年,诸葛亮发起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叛曹魏,倒向蜀汉,曹真、张郃率军五万抵抗诸葛亮,曹叡亲自赶往长安督战,此战最终因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诸葛亮不得不草草收兵。
十二月,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汉军包围陈仓,幸赖陈仓守将郝昭守城有方,汉军久攻不克,诸葛亮不得不撤军,此后六年间,诸葛亮又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均被曹真和司马懿抵抗在祁山以南,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的北伐才告一段落。
当然诸葛亮五次找上门要揍曹叡,曹叡肯定也是还过手的,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陈式率军攻取武都、阴平两郡,是诸葛亮北伐取得的最大成绩,次年,曹叡巡视上庸郡,决定对蜀汉展开报复,派曹真、司马懿等分兵三路进攻汉中,结果由于连降大雨,魏军被迫撤退。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同一年,东吴孙权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曹叡决定亲征东吴,距离合肥还有数百里,吴军在合肥就被守将张颖击退了,曹叡班师返回。
从曹丕和曹叡在位时期,曹魏的对外军事态势上,一个是全面进攻阶段,另一个却是全面防守时期,可能有些人要说此一时彼一时,曹叡继位后,诸葛亮全面掌控蜀汉,稳定内部,开始进行北伐了,所以曹叡的压力要比曹丕要大。
但是曹叡时期,虽然面对蜀汉的多次北伐,但是因为祁山和秦岭的险隘,双方的兵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曹魏一方常年的兵力投入大致在五万左右,根本就无法让曹魏伤筋动骨。
而且蜀汉在进行国力积累,同样地从曹操末期到曹叡继位初期,曹魏内部相对都是比较安定的,得益于地利,曹魏的力量积累要远强于蜀汉和东吴。
在诸葛亮进行五次北伐的时候,也仅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曹魏是同时面对两国的进攻,其余的五六年间,因为东吴内部叛乱不断,无力与曹魏角力,基本上都是曹魏全力在应对蜀汉,相比于仅有一州之地的蜀汉,曹叡却只能被动防守,相比于曹丕有一统之志,曹叡恐怕就只剩下三分之念了,能力有怎么比得上曹丕呢!
在文治方面,两人各有优势,但是帝位传承上,曹叡就智商不在线了曹丕从继魏王之位开始,就开始对东汉时期延续下来的官制进行改革,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这样在东汉时期,时常干政的宦官,并严禁宦官干政、为官,同时采取陈群主张的九品中正制,改善了从曹操时期,就非常紧张的曹氏与士族的关系,但曹魏的官吏选拔完全被士族控制。
曹丕称帝之后,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中书省,将原来尚书的权力,逐渐向中书省转移,明令后宫不得干预朝政,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同时削夺藩王的权力,采取严苛的宗室监控制度,使藩王无法威胁皇帝。
在与民休息方面,曹丕延续曹操实行的屯田制,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众,恢复生产,解除禁令,降低关税,禁止私斗,提倡节俭,禁止厚葬,使北方地区很快恢复了安定繁荣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期,重视律法,设置律博士,改革汉律,制定新律,与陈群等人制定《魏律》十八篇,对死刑条款进行删减,减少鞭挞刑罚,以免出现屈打成招的事情,而且曹叡非常善于纳谏,很多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奏章他都一一审阅,但后期大兴土木、网罗美女,非常影响其历史地位。
但是帝位更替方面,曹叡与曹丕的选择差距是比较大的,其实因为曹叡的母亲甄宓的原因,曹丕一直是不愿意立曹叡为太子的,认为曹叡心里有怨恨,想立曹礼为太子。
但是因为曹叡多与品行正直的人交往,与重臣卫臻私交很好,都称赞他有德行,于是在黄处三年,确立了曹叡储君的地位。
其实曹丕在选择储君的时候,有立贤立长的意思,因为曹丕非常清楚,从东汉开始,士族把持权力的格局已经难以避免,唯有年长的君主才能保持曹氏的政权稳定。
而到曹叡的时候,面临与曹丕同样选择时,却选了一个八岁的孩子,而且曹芳各方面的资质着实是太差劲了,陈寿在《三国志》中直接评价曹叡,找养子还不找个年纪大的,有能力的,眼光实在是差劲。
而且在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曹丕的选择,也是非常稳妥的,两个曹氏大臣,再加两个士族大臣,而且两个曹氏大臣也都是经过战火考验的,相比之下,曹叡完全是智商不在线了,一个没有经过风雨的曹爽,再加一个老狐狸司马懿,这完全就是给司马家送江山啊!
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较?
谢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这样评价《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就三国演义而论,司马懿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诸葛亮的,那么在历史当中,两人的能力对比如何呢?最后取得的历史成就孰高孰低呢?
早年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司马朗很不以为然。
而诸葛亮娶了世家大族黄承彦的女儿,又拜水镜为师,每自比管仲乐毅。水镜评价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对比两人早年经历,诸葛亮才华横溢,世外奇人指点,世家大族联姻,舆论又造的好,这时候大诸葛亮两岁的司马懿并未有出彩的表现,仅朝廷官员崔琰说司马懿比哥哥司马朗出色。都说出名要趁早,那么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司马懿请开始你的表演吧!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就职后司马懿与曹丕交好,选择了他未来的主公。这一年春,巧合的是刘皇叔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也得仕明主。只是一个是被迫的,一个是请出来的。
后面几十年,就是诸葛亮实现隆中对,横跨荆益,实现了战略上的重大突破。而司马懿分别提出几条建议:
1 215年张鲁新降趁机攻占蜀地,曹操以得陇望蜀贪心不足拒绝,其实应该是后方出了变故未予采纳
2 219年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河北避其锋芒,司马懿劝阻并提议联合孙权,这一计,关羽败走麦城,隆中对破灭。
刘备新丧,南蛮复叛,诸葛亮做了如下措施1重新与吴国修好,共抗曹魏2内修政理,蜀人路不拾遗3平定南蛮
国内局势稳定后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
一伐,诸葛亮放出话,要出兵斜谷道,魏国居然相信了,派大将曹真镇守斜谷。结果诸葛亮走的是祁山,魏军扑了个空。与赵云对峙起来。诸葛亮趁机闪电袭击陇右。
魏延提议率5000精兵攻取长安,走子午谷,诸葛亮不许,不论子午谷道何为凶险,后勤难以为济,就算神兵天降到长安,面对西汉故都,5000精兵也难有胜算。夏侯楙是曹操女婿,魏延认为靠裙带关系上位并无将才,但前不久孙策女婿陆逊打败刘备还历历在目。
诸葛亮想实现横跨益凉,互为犄角的改版隆中对,一方面凉州产马,一方面逐步蚕食,步步为营,后面错用马谡,导致进退失据。诸葛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伐,东击陈仓,西定二郡 228年冬,距街亭之败不足一年,诸葛亮在得知魏国此时陷入东线与吴国的战事的时候,为了缓解东线压力,立即组织数万汉军出绥阳小谷道攻陈仓。魏国方面,大将军曹真预料到诸葛亮会从陈仓发起新一波进攻,提前命令郝昭、王生二人对陈仓进行守备。郝昭也无愧【雄壮】之称,坚守陈仓二十余日。 有人拒绝承认这是一次围点打援的军事。试问,一次大规模军事活动可能20天就粮尽么?更何况还有史料证据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陈寿《诸葛亮集》 因陈仓告急,曹睿急遣张郃领军三万驰援陈仓。二十余日后,诸葛亮退军,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短暂的交战后,王双兵败被杀。汉军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击败魏军,这次小胜利依然给汉军以及诸葛亮本人都带来了不小的鼓舞;以至于诸葛亮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立即又展开了新一轮攻势——武都阴平之战。
武都、阴平处于汉魏边疆,地理上极为重要。武都连接汉中与陇右,有了这个桥头堡极大缩短了进兵陇右的兵线。阴平连接陇右、武都与剑阁,可进一步拱卫后方。诸葛亮派遣陈式率军直接进攻两郡,自己率军于后。魏名将郭淮率军攻击陈式却听到诸葛亮出兵建威,恐被诸葛亮断了归路,不得不放弃了两郡。而诸葛亮虽没能逮住郭淮,却顺利拿下了两郡。这是诸葛亮北伐所得到的第一个实质性成果,通过这两次实践,诸葛亮彻底放弃了耍阴招的策略,开始重点实施提高汉军战斗力,于是一个【奇谋为短】的军事家问世了。
改革如下
1,【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2,【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3,作木牛流马 一千八百年后的今日,每当思索诸葛亮为了北伐成功而所做的这些努力。不禁感慨,为了战争,诸葛亮竟然搞出了这么多的改革与发明,这可是在那个年代不多见的科学家的思维啊!曹魏面对这样的一位对手,虽是以强守弱,却不得不做出后来的重大策略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伐、转守为攻,四路出击 面对诸葛亮接二连三的入寇,魏国损兵折将、丢失土地,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大司马曹真也是以“鸷勇”闻名的一代英杰,自然受不得被一个小国如此欺辱,而且诸葛亮三次北伐对关中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最重要的是曹真觉得魏国最初打的算盘似乎也不那么好使了。于是曹真上书魏明帝曹睿,开始了转守为攻的曹真伐蜀。 230年八月,魏国开始了浩荡的四路伐蜀,曹真率军入子午谷,司马懿率军自西城出沿汉水而上,张郃率军自斜谷入,郭淮、费曜由武威入。 不幸很快降临魏军,先是前锋夏侯霸至兴势被发现,苦战,夏侯霸【以身肉搏】,后侥幸被援兵救走,继续进兵自然不了了之。九月汉中暴雨又给曹真司马懿进兵带来极大的影响。前锋受阻,中军瘫痪,然而灾难远没有结束。诸葛亮分兵魏延深入魏境,在阳溪与郭淮、费曜遭遇,大打出手。陈寿用【大破】来描述可见战果辉煌。此时四路大军全面瘫痪,而曹睿的退兵令也到了。 这次的伐蜀给魏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大司马曹真因为淋病驾鹤西去。其次,本来此次伐蜀为面子而来,蜀汉小国攻魏能夺城拔地,而魏伐蜀却被逮住胖揍一顿,不仅面子,里子都丢完了。最后,战争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计,曹植上书【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
四伐、宿命对决,鏖战祁山 231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与之前不同,这次诸葛亮没有偷偷摸摸用疑兵造势,而是直接沿汉水而上将军队开往前线,他的目标就是要在正面击溃魏军,夺得陇右地区的控制权。 被孙权评为“用兵如神”的司马懿很快就率军到达陇右,而诸葛亮没有退却,因为相比第一次北伐他已经有了更多的底气:更强大的正面作战部队,以及更可靠的后勤保障(木牛),同时还有武都、阴平这两个桥头堡。
司马懿到后,令郭淮、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自己和张郃救祁山。诸葛亮则留兵继续围攻祁山,自己率军从别道来到上邽,轻易击败了郭淮、费曜,在上邽进行割麦。司马懿听后立刻回军上邽,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敛众拒收,却不与诸葛亮交战。于是诸葛亮率军往卤城,司马懿率军紧跟其后,碰到诸葛亮的军队后立刻登山筑营,不与之交锋。
很明显,司马懿看出诸葛亮的军队威严整肃,与之正面对决胜率不太乐观;然而他也必须要阻止诸葛亮继续割麦。这种尾随又不战的战术像极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执政官费边对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战术。只是在罗马,全国的人都知道汉尼拔的军队碰不得;而在魏国却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诸葛亮不好对付。
贾栩,魏平觉得这种战术太丢面子,直接在新任上司的面前骂其【畏蜀如虎】。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司马懿刚上任就战事不利的确面子上有点罩不住;而且司马懿又一想自己手握的乃是身经百战的魏国精兵,何惧他轻锐汉军!于是,司马懿最终决定开始了对诸葛亮的进攻。
宿命对决终将爆发,而这一次对决,也最终让所有魏国人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了诸葛亮的军事实力; 司马懿先令张郃进攻在南围的王平,而自身率军直击诸葛亮。张合面对王平的无当飞军,攻伐无果。而另一路,司马懿的主力却真正了解了诸葛亮的恐怖,在短暂的交战后,这位被评价用兵如神的司马懿仓皇逃窜,聚拢残兵败将还保大营;诸葛亮【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然而六月汉水暴涨,诸葛亮写信询问在李严【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只要粮草补给不断,就能切断魏军归路,彻底击垮司马懿。然而李严选择了下计,认为运粮无法支持。自此,诸葛亮不得不放弃了卤城决战的胜利果实,退军汉中。退军途中把魏国征西将军张合----五子仅存的硕果被射杀在木门。
木牛虽然支持了诸葛亮四个月的孤军深入,但依然不能维持长期对峙。于是诸葛亮对下一次北伐再进行了战略调整:魏境屯田!
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直接发动了对关中地区的进攻;司马懿也率军屯于渭南,与诸葛亮对峙。并且趁武功水发水之机,出动了惊人的【万骑】(不用怀疑这万骑跟虎豹骑的直接联系),欲快速吞掉正在武功水东岸的孟琰。
诸葛亮立刻营救,临水作桥,同时隔着河对司马懿的骑兵进行射击,不久桥造好,面对开始渡河的诸葛亮,司马懿当机立断----跑啊,是的,他已经对诸葛亮惧怕到连【击之半渡】的勇气都没有! 至此,第五次北伐再无战事,于是诸葛亮在渭滨屯田,【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而司马懿也坐实了避战的决心,始终不与诸葛亮交战。
这一次,汉军再一次打破了记录,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魏国境内对峙了半年之久。为逼迫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用了激将法----赠送女衣以激之。司马懿作为伪娘鼻祖自然不吃这套,但诸葛亮的目标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手下,那些憋了一股气的将军,希望这样能造成司马懿对手下的失控。
司马懿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然而用计解危的能力还是有的,用一招“千里请战”的戏码,堵住了手下的嘴。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段话可以看出,姜维还是嫩了点,觉得辛毗带着皇帝的旨意,司马懿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笑曰:“司马懿打得过我早出战了,何必去千里请示皇帝的意思呢?”就是借皇帝旨意压众将之口罢了。
司马懿这下对众将有了交代,他们也就不好再请战了,毕竟皇帝不同意与蜀军作战计划。其实司马懿也想与蜀军交战,只是他又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这个消息还是蜀军给他的。
送礼的那个使者『杨仪』,把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饮食不良的等状况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觉得诸葛亮肯定活不了多久,即使不死,他也会大病一场,很快就会撤回汉中的。
于是他选择了坚守不战,司马懿的想法成为了事实,一个多月后,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倒。病情十分严重,诸葛亮只好让魏延、杨仪、姜维、王平等人,负责统领部队。自己养病。司马懿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居然带人袭击王平军团,幸亏魏延救援的及时。但王平部队也损失上千人。诸葛亮觉察出自己病情,基本不能治愈了,便开始安排后事。
他命令杨仪率领中军,先一步回汉中,姜维、魏延负责断后,王平、马岱分两路回汉中。安排好后事没几天,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享年50岁左右。
对比二人能力来看
一、论才情品性,诸葛亮稍胜一筹。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
二、论发明创造,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
三、论知人善任,司马懿厉害,诸葛亮错用马谡失街亭,军事撤退让魏延断后导致魏延被孤立反叛无不关系。相反司马懿重用邓艾开始并非邓艾军事才能,而是兴修水利,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看得出司马懿用人是逐步任用,循序渐进,249年秋季,蜀汉卫将军姜维督军进攻雍州,司马懿发现了邓艾军事才能才逐步调其参任军事,对于人才是先发现优点而后任用,并非诸葛亮强行把参谋长马谡用来领军打仗,结果自然一败涂地。
四、论内政方面,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五、培养人才,诸葛亮用人唯德,徒弟姜维屡次被司马懿徒弟邓艾所阻,九伐中原空耗国力。儿子诸葛瞻不听劝阻据关而守,出绵竹战死,死虽忠烈却无可圈可点的地方;反观司马懿儿子皆阴鸷狡猾,玩弄朝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证明。邓艾这个人才是司马懿亲自发现、亲手培养的,没有司马懿,邓艾到退休的时候恐怕也只能在基层混日子,真乃千里马遇伯乐也。就成就而言诸葛亮培养的人才空有其表,在乱世中也难以生存。诸葛瞻败死绵竹姜维空耗国力,与司马师昭篡权平叛邓艾灭蜀奇功完全不能比。
六、军事才能,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北伐还于旧都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但极致缩小了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确实不争的事实,后面民皆有菜色是姜维导致的结果。治戎为长是诸葛亮的长处,奇谋是因为诸葛亮本钱小不敢豪赌,几次交战都是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进退有据,这里诸葛亮军事才能高。
七、个人成就,诸葛亮的隆中对蓝图实现了一半,占有荆,益,并且北伐得武都阴平二郡,重要是留下后世一个道德楷模。司马懿成就是为晋代魏做了铺垫,开创了一个王朝,虽然国家是曹操打下来的,但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也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本事。
八、长寿健康与心态,没什么好说的,司马懿三国第一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体魄,好心态,做什么事失败了都能关机重启。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智力超群口齿伶俐的谈判专家?
答:您想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智力超群、口齿伶俐的谈判专家”,可以说,数不胜数。
但要说最出色的,还得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关于周总理在外交场上的机智表现,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了很多,但这些都是不朽的经典,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时时重温。
下面就来重温一下。
1、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有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中国人民银行现在有多少资金?”
此记者提问的潜在目的,一则是嘲笑中国穷;一则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
只见总理哈哈一笑,四两搏千斤,朗声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共有18元8角8分!”
啊?!
众皆大愕,该记者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裤裆,一脸懵逼。
总理微笑着向大家释疑,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不就是18元8角8分吗?”
服,不服不行,众皆服绝。
2、有美国记者采访总理,看见总理的衣服上面口袋别着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得意非凡,语带讥讽地发问:“总理阁下,您也如此热爱我国的钢笔呀?”
总理听了,绵里藏针地回应说:“嗬,这支笔嘛,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战利品,送给我,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就留下了。”
美国记者听了,脑袋恨不得藏到裤裆里去,臊得一逼。
3、有外国记者阴阳怪气地问总理:“明明是人走的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叫成‘马路’呢?”
这位记者的意思,人走人路,马走马路,你们中国人把自己走的路说成是马路,那就是你们把自己当成牛马来看待了。
总理看穿了他那点小心思,避重就轻,轻松化解,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个美国记者见刁难不到总理,贼眼珠子一转,又问:“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人都是高仰着头、阔步挺胸走路的,为什么你们中国人总要弯着腰、低头走路?”
这位记者的意思是中国人饿肚子,挺不直腰;不自信,抬不起头。
总理笑着还击说:“这还不简单?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呗。”
4、1972年,尼克松访华,总理到北京机场接机,幽默地说:“你从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彼岸把手伸过来了——欢迎欢迎!”总理这一句,不卑不亢,彰显我大国风范,又不失礼貌——中美建交,是你们美国人主动要求的,双方平等哈。
5、总理陪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尼克松看着坚固、壮观的大桥,赞不绝口,好奇地发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
总理不假思索,迅捷地答:“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
5个人?
尼克松的脑筋转不过弯来,愣住了。
总理哈哈大笑,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
尼克松听了,心悦诚服,连连点头赞叹。
……
谨以以上外交段子,致敬我们敬爱的总理!
草船借箭课文题目中的借换成取骗偷行不行?
很高回答这个问题。
《草船借箭》的"借″字换成″取、骗、偷"都不行。
借字体现了诸葛亮的过人智慧,周瑜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狼牙箭,己是常人不能办得到的,而诸葛亮却答应只用三天,便可拜纳十万枝箭。
周瑜正中下怀,说“他自送死、非我逼他。还吩咐军匠人等,敎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
周瑜给诸葛亮下好了套,诸葛亮如何解套呢?造己经来不及,哪里有箭呢?到刘备那去取,没有现货,也来不及。曹操有箭,骗不来,更行不通。偷,偷都没有!用了个借字,有借有还,你情我愿,故事就非常精彩圆满了。且看诸葛亮如何借箭。
且说诸葛亮让鲁肃准备快船二十只,每船三十个士兵,草把千余个都用青布蒙好。趁大雾直向北岸驶去,天快亮时,接近曹操水寨。船头西尾东一字摆开,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吴用攻寨,急忙调集一万余弓弩手,尽皆向江中放箭。又令把船调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直到船两面都排满箭枝,诸葛亮命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箭。”二十只船顺江而下,快速离去。诸葛亮对鲁肃说:“这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废江东半分之力,己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说的很清楚,这十万枝箭是要还给曹操的,不会挪作它用。
这一过程说明取、骗,偷都办不到。取是指合理合法的去拿,两军对垒武器就生命,曹操不至于傻到十万枝箭让你随便取走的。骗、偷是乘人不备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用在巜草船借箭》上显然不妥当。
诸葛亮即没有偷袭也无强抢,是明晃晃的把船摆在人家门口,而且擂鼓呐喊,告诉你我来了,没有半点欺骗的成份。至于曹操可以不理,也可以出击,射不射箭,射多少都是曹操说了算,並无强求。既然曹操不吝啬的射了十万枝箭,诸葛亮就客气的收下了,临走没忘了说:"谢丞相箭。
″所以巜草船借箭》这个借字用的奇妙无比,用取、骗、偷三个字是无法替代的。
曹操手下五大谋士?
曹操的五大谋士是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
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精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爱自秦汉,讫於周隋。”
那么,在曹操的这五大谋士中,只考虑智谋和战绩,不考虑忠心等因素,谁又能排第一呢?今天我来给你说说。
第五 程昱
在大多数人眼里程昱其实没啥存在感,曹操阵容常被提起来的那几位,程昱存在感也就比荀攸高一点儿,跟郭嘉贾诩荀彧没法比。
程昱出身于豪强,也就是汉末的大地主家庭,这样的出身让程昱从小得到的物质和教育资源就远非一般平民可比,从小程昱就和其他平民小朋友拉开了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距离,参见迅哥和闰土。
程昱原名程立,他少年时候经常梦到自己登上泰山,双手捧着太阳,刹那间,整个人发出了无穷的光芒,因而后来改名程昱。《魏书》: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
可以想见程昱在少年时应该就拥有非常强烈的凌驾于一般平民之上的优越感与使命感,或许从那一刻开始,程昱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一个声音——我和周围人是不同的,这个世界必须让我来改造,才会变得更美好。然而少年程昱甚至中年程昱都没有等来这个机会,程昱的人生在平淡中度过了整整43年......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程昱表现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少年时期没有把实力发挥出来,中老年以后又被以下4位长期压制,故程昱排在第5名。
第四 荀攸
读了《三国演义》,发现荀攸出场很少,看了《三国志》,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演绎的计谋都出自荀攸之手。
荀攸对局势把控和目前情况的发展一点都不比郭嘉差,比如征讨张绣。荀攸能清楚的分析目前战局,以及刘表的态度和刘表即将做出的行动,可惜曹操没听!
建安三年,曹老板征讨张绣。荀攸分析说:“张绣依附刘表,互为犄角。如果进攻张绣,刘表惧怕进灭张绣后会危及荆州,必定会全力以赴救援张绣。”结果曹老板不听,搞得自己进攻失利下不来台。这其实和郭嘉预言孙策之死是一个道理,以因果推结果而已,只不过眼光太过稳准狠一击即中啊。而论奇谋频出,曹魏无一人能与其相提并论。
曹操对他的溢美之词有很多,取两个印象最深的:
“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颜回)、宁武(甯俞)不能过也。”
“二荀令(荀彧、荀攸)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只可惜荀攸的奇谋更多表现在赤壁之战前,另外又多少有些“沾亲带故”的嫌疑,故排在第4位。
第三 郭嘉
跟朋友聊起三国,说喜欢郭嘉的人还真不少!佩服他的智谋,又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
曹操建国后四大军师转型做魏官,其中荀攸、凉茂、毛玠三人为尚书台首脑,是魏官巅峰三人。钟繇为六卿之一,其余华歆、程昱、陈群、王修、杨俊、王朗、袁涣均为六卿。四大近臣为王粲、杜袭、卫觊、和洽。
郭嘉历年担任军师祭酒,以筹划军谋的工作为主,也给曹操提议过拉拢河北人才的方案,却没担任执行官。通常我认为他不会进入尚书台,担任六卿还需要一定的名声,郭嘉被陈群黑过,怕担任朝官也吃力。后来贾诩担任太尉还要被孙权嘲笑,郭嘉实不见得望重于贾诩。
只是,郭嘉跟下边两位比,更偏判断型。
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郭嘉都是劝曹操“要不要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仅论判断的表现,郭嘉不在贾诩和荀彧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
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彧贾诩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善断。郭嘉是个非常有个性魅力、非常有判断力的谋士,但再往上抬,陈寿都要哭了,还是第3吧!
第二 荀彧
荀彧是大汉最后一个臣子,以及曹操最后一个合伙人。
投奔曹营时荀彧,历经侍奉汉灵帝、董卓、袁绍等旧主,终因不得志,或者志趣不投,无人理睬,而茫然四顾,最后确定投奔当时位卑力弱却才华横溢的曹孟德!那时的曹操与荀彧,毫无英雄迹象,仅是野心相近!
为了共同的造反情怀,走到一起来!曹操不过是个日子并不富裕的小诸侯,荀彧仍然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二者相惜,决定联手向未来下些赌注!谁王,谁佐,当时的二人,恐怕就是喝了半斤老白干后,也不敢作此胡思妄想!能活下去,当是两人会师面时最高理想!
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在曹操的极度信任及丰富战争实践中,荀彧的才华得到了极致的滋养与发挥,为曹操的霸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征陶谦、诛吕布、收拾张绣、铲除袁绍、进攻荆州!荀彧一直起着曹营的战略灵魂与心理辅导作用。正如曹操所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慢慢成为曹操的“子房”!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军事家曹操;没有曹操,人间至多有个书生荀彧!
如果论综合能力,荀彧绝对是曹魏旗下第一谋士,只可惜今天咱们只论智谋和战绩,他还是要排在贾诩之下。
第一 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也。相比上述4位中原豪杰,他是曹魏五大谋士中唯一一位西北汉子。
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可以说论智谋,他是曹魏阵营中唯一一位算无遗策之人。只是,太多的后人把东汉和三国灭亡的锅,让贾诩背了。
真要讨论汉亡的根源,曹操集团才是主因,再上溯,也是王允(激怒凉州人)、袁绍(反董起兵)等人的锅,贾诩的所作所为最简单的目的不过是让自己活下来。乱世中,活下来才是最关键的事,对吧?
大汉亡不亡,归根结底是权臣们所能决定的事,贾诩哪有能力决定大汉的命运走向?
后世所谓抨击他的言论,无非是开了上帝之眼的,预知历史进程的结果。当然,如果非要他去参与了反曹(衣带诏、耿纪等事),用身死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大汉的忠诚,我觉得这是强人所难。
华歆、陈群、王朗这些食汉禄的中原士人都不曾做到,我们何必单单苛求贾诩一定要做从一而终,为大汉殉节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