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股权投资,这轮行情能涨到多少点?
涨势太疯狂,往往都是上涨结束前的最后狂舞时期,后面就会套牢大批不理智的追涨者。目前不去预计大盘能涨到多少点,按照今天这种上涨,配资和踏空者都开始涌入,成交量不断放大,明日就要冲刺3000点,如果能破位3000点并守住,那后期可以看更高点位,不过自从2440点上涨以来,没有经过调整,还是在2018年熊市后的上涨阶段,这种疯狂的上攻就要小心近几日是否会走出冲高回落行情,越接近关键位置,放出巨量时越要谨慎了。
而这轮的行情投资者分为三类,1,深套者。2,今天入市者。3,低点获利者。从今天的上涨来看,这种爆发式上涨,券商全线涨停已经很久没看到了,有点不习惯,但是担心归担心,市场要涨当然是好事,只要有股票,指数没有调整,都可以继续持有,接着就是对这三类的持有者做下分析。
1,深套者对于深套的股民,这轮上涨有一部分肯定是能解套的,如果想离场,可以在大盘出现危险信号时离开即可,若想持有,也是等大盘出信号,如果还是继续深套的,可以继续等一等,毕竟当下的市场很疯狂,也没有出现干预行为,预计在科创板推出前,这种趋势不会快速改变。
2,今天入市者
今天的成交额破万亿,很多踏空者入市,也比较担心当下行情的延续性,其实没有太必要担心,只要晚间没有利空消息,券商涨停,股市走好的消息会继续传开,会有更多资金入市推升,只是今日的放量需要留心,后面可能有短期调整行情。可以做好风险和盈利控制。
3,低点获利者
低点获利者可以把当下的行情当做牛市来操作,就是把利润不断的上看来控制,熊市要捂钱,牛市要捂股,虽然并不认为这波是牛市,但是赚钱效应这么强,理应在持股看一看。
所以,当下疯狂时期,看哪里并不重要,只要指数能保持强势,资金能源源流入,大盘没有出现变盘信号,都可以继续持股等待。
感谢点赞并关注,欢迎评论和转发,每日分享更多财经观点
现在网上流传华为市值可达一万三千亿美金?
人有多大胆,华为有多大“产”,一万三千亿美金的市值,这太膨胀了,因为这个市值可是直接超越了苹果公司全球第一,我认为这个估值对华为来说是一种吹嘘,太过于膨胀了。一万三千亿美金其实并不是倪光南院士提出的,而他只是听到有人认为华为市值是一万三千亿,他因此认为大概也是如此。
所以华为市值高达一万三千亿美金就此传播开来,并且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那华为的市值到底会不会有一万三千亿美金呢?今年胡润百富榜发布了,国内市值最大的是阿里巴巴,市值32600亿元人民币。
而华为位列第三,市值只有阿里巴巴的三分之一左右,为12000亿元人民币。
华为还排在腾讯之后,并且还不及腾讯的一半。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是互联网企业,华为是通讯科技企业,两者不是同行业,市值估值上互联网企业具有优势。
华为在通讯行业有爱立信、三星、诺基亚、中兴四大竞争对手,在5G技术上虽然领先一步,但是设备市场份额相差不多。
而手机业务仍然排在了三星之后,我认为市值应该和三星差不多,就算高也不可能超越苹果公司吧,大家觉得呢?
美国股市到底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在纽约,每到周末我总是跟朋友们聚会,大家聊聊国际形势,谈谈政治经济,再侃侃千奇百怪的趣闻,轻轻松松快乐无比;到了多伦多,每到周末我照样参加纽约的朋友聚会,不过改成了电脑视频聚会。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视频聚会带来的亲切感自不在话下。
可是近几次聚会,打招呼时总是少一个人,问起缺席的原因,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加班赚大钱去了。”哇,我为朋友高兴。现在美国失业率这么高,不怕忙,就怕不忙没事做。我前两天还读到一条新闻,全美国的各级政府部门从去年开始,延续到2013年底的五年内,将陆续裁去2000万个全职的工作职位。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要比近25年来的任何时期都更严重,而且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其中,几近失去控制的失业和高涨的医疗费用,是美国民众基本生活结构中最令人担忧的要素。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家庭,已没有了维持生活的资金、储蓄和退休金。
面对如此残酷的调查报告,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代表着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情况似乎没这么糟糕,道指徘徊在一万点上下;标准普尔500指数也并无显著跌幅;各大企业发布的财务报告表现都还不错,利润甚至还有所上升。
好些人对上述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美国股市已不是经济晴雨表了?
其实这种现象很容易解释。企业利润表现良好,是从哪儿来的?第一,靠销售增加,钱赚得多,这是真正利润的来源,可这在目前的美国难以实现;那就只有用第二个方法——以降低成本——来实现。在美国,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支出,因此,裁员是达到企业“理想”利润的最便捷的途径。然而裁员之后,多出的工作谁来干呢?就只能请企业现有的员工加班加点,像我纽约那位朋友,加班加点可以多增加收入,又为老板省下了另雇全职员工的薪酬及各项福利,如高昂的医疗保险费等。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下,似乎是“双赢”举措。
这些年来,美国大企业的高管以股权形式发放的薪酬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上升了50%以上,所以他们的高薪酬是靠高股价来支撑的,支撑高股价是他们获得高薪的终极目标。而股价靠什么支撑呢?利润!因此,企业高管美其名曰为股东负责,实为自己的钱袋着想,费尽心机地将账面的利润提高。既然他们无法开源——扩大生产,增加销售额——来获得高利润,那就只能节流——裁员了。
这也就是目前美国经济基本面并无好转,甚至每况愈下;失业率依然维持在10%的高水平(再加上无法申领失业金的人员,实际失业率早已超过了17%),但似乎并没有从股市上表现出来的根本原因。
为何美国必须靠侵略掠夺薅经济羊毛收保护费才能成发达国家?
美国在1890年GDP总量就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是还是大英帝国称王称霸的时期,也是美国独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快速追赶上来的。直到美国经过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奠定了霸权的基础。但美国的霸权却是不同于此前几百年、几千年来的霸权。这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此前的所有的霸权都是一种掠夺和侵略,然后通过把抢劫或掠夺来的资源和财富置换成黄金、白银等财富运回本土。葡萄牙地区如此、大英帝国也是如此,而且千年之前的罗马帝国时期更是如此。可到了美国霸权时期为什么会改变呢?
在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全球霸权,而且在1971年签署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一个以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主要经济体同美元挂钩的体系。这样美元霸权也形成。但是,美国却是碰到了一个难以解开的难题,一方面美元要求保值,甚至是持续升值的趋势;另一方面经济要发展,就需要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的增长,这就是一个死循环。最好的办法还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财富掠夺,然后把黄金和白银拉回本国实现美元霸权的老模式。
到了1971年,尼克松上台之后开启了美国霸权和美元霸权新模式。一方面通过美元和黄金脱钩为美元无限制贬值提供条件,这也是从71年的35美元/盎司,贬值到如今的2000美元/盎司。而且还让美元同石油挂钩。这种新的模式就是通过美元的无限贬值,薅全世界各国的羊毛。这也是美元霸权的一种创新模式。
收保护费那是从二战之后为了对付前苏联而形成了新的冷战格局,这样冷战格局形成之后就是美国收取保护费之时;而且薅各国的羊毛不厌其烦。至于侵略和掠夺也是发生了改变,从以前的全面战争模式向有限战争、冷战、经济战、金融战等新战争模式。一切都是为了美元霸权和美国霸权提供支撑。侵略和掠夺也是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何看待特斯拉市值1400亿美元超过大众和宝马市值之和?
你好!特斯拉做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军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目前的股价甚至突破1500亿美元显然是超过当下的预估前景,也就说说被炒的有点不正常,不符合自身的价值,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是特斯拉的市场前景分析2019年特斯拉完成大概36万的销量,2020年的目标是50万辆,这个数字也是基于目前的市场做预估的!
美国市场只能有小幅度的增长,只能靠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取得爆发增长才能实现的。
我们要知道,特斯拉2019年的增长态势可以显示出美国以外市场的期许。2019年美国市场销售数量仅仅增长了0.3%,而且主要是在第一二季度,如果是三四季度其实相比2018年是出现下滑的。
Tesla Model 3 – 158,925 (up 13.7%)Tesla Model X– 19,225 (down 26.3%)Tesla Model S– 14,100 (down 45.2%)Total - 192,250 (up 0.3%)
从短期来看,特斯拉的2020年的50万辆销售目标还是比较实际的,尤其是如果中国市场表现良好的话,完成10万辆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特斯拉未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如下2个方面:
1、电动汽车在未来的汽车市场增长空间还有多少?
2、特斯拉在未来电动汽车的市场增长空间还有多少?
我们可以来看看特斯拉目前的市场份额概况:
特斯拉目前是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大概在16%,Model3大概占了13%,而在北美更是占据了75%。
从特斯拉的定位来看,这个市场份额是真的不低了!我们要知道,在美国市场,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路虎和沃尔沃等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也就才7.2%。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在美国市场增长空间已经很有限!做为单一品牌如果市场份额再过大显然有点不符合市场规律了。
再来说说特斯拉的技术,是否还是具备有强大的优势呢?
技术主要在于续航里程的比拼,如果抛开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更有能力去解决里程问题的需要靠化学行业,而非车企,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
接下来再看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文章可以再引用一些数据:
欧洲市场2019年,新能源汽车达到了56.42万台,在2018年40.7万台的基础上增长了38.9%,
美国市场自补贴退坡之后,Q3新能源汽车8.7万台,同比减少-21%,Q4预估只有9万台,同比下降-28%,整个去年32.68万台,同比下降了10%。
中国市场2019年,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102万辆,同比增长3.4%,销售完成97.2万辆,同比下降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万辆和23.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5%和14.5%;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3辆和2737辆,同比分别增长85.5%和79.2%。
如此看来,一向便保守的欧洲市场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如果是美国和中国两大市场其实目前已经呈现了疲软的态势。
因此,从特斯拉的前景看,电动汽车的增长态势总体是疲软的,即使是全球市场的份额也是非常有限,未来发展真的没有那么乐观的。
其次从电动汽车的作为出行工具如何普及的角度看很多人都会把特斯拉与苹果和谷歌等高科技企业作对比,进而说明特斯拉的未来空间。
可是,我们要知道苹果和谷歌能够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拥有巨量的用户和市场,就是在于他们能够切实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感。
但是特斯拉至少在短期内这种普及的用户体验感是有难度的。
毕竟电动汽车的普及会受到3个方面的限制: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的区域有限;
2、电动汽车的超级充电站仍然非常少;
3、作为驾驶者的“里程焦虑”还是无法消除,这就是体验感的不足!
无论如何,电动汽车依然属于汽车,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出行工具。
那么在这种限制条件下,至少几年内电动汽车的出行便利性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而销量的疲软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特斯拉当前股价的暴涨就是不正常的如果从品牌价值,以及电动汽车科技的细分市场看,它确实具备有远景的价值,但是一下子这最近的暴涨显然就是有待考究的。
我们也可以看看美国那些科技巨头的股价走势,特斯拉这样的增长就是一种魔幻式的,显然有点超出预期的感觉,背后是否有资本的操作就不得而知了。
ARK Invests首席投资官凯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曾表示,现在预计特斯拉的股价到2024年将达到7,000美元,这就是基本情况!在牛市的情况下,特斯拉的股价将达到或超过15,000美元。
可见,特斯拉当前的市值与实际还是略有不符的!
这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讨,谢谢为何马达西奇公司股份的收购会一波三折?
一边是能够左右本国局势的全球霸主,一边是多年与自己展开经济合作的“大金主”,乌克兰政府马达西奇公司股份的收购问题上,确实有着自己的苦衷,原因就是两边都是他惹不起的国家。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马达西奇航空动力公司作为曾经的苏联“动力沙皇”,手中掌握着的航空动力技术,是世界上仅有的一家,没有被西方资本掌控的航空动力公司,这就意味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果想要在航空动力领域追赶美国,那么马达西奇就会成为他们最重要的“阶梯”。
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马达西奇公司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将原本属于一个国家最核心战略级别的航空动力技术,拿出来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而作为全球动力最强国家的美国,却始终都在阻挠这一合作的正常进行。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讲,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阻止“大金主”东方大国展开对马达西奇公司的收购,实际上并没有安什么好心。美国是全球航空技术最强的国家,拥有全球最顶尖技术的航空动力体系,这个国家之所以想要收购马达西奇公司,原因并不是马达西奇公司拥有美国所没有的航空技术,而是只有这么做,美国才能拉开与主要竞争对手,在航空动力领域的差距,为自己继续在航空动力领域保持优势埋下伏笔。
因此,美国收购马达西奇公司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断绝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东方大国发展本国航空动力技术的“捷径”,甚至更险恶一点,就是想通过收购的方式,彻底毁掉这家公司。
当年美国为了扼杀乌克兰制造航空母舰的技术,也是通过种种理由的手段,在收购了乌克兰能够制造航母的国宝级造船厂----乌克兰造船厂之后,彻底的荒废掉了这家造船厂,一下子就断绝了乌克兰制造航母的能力。
而这次美国针对马达西奇公司的做法,其实就是当年收购乌克兰造船厂的故伎重演,其用心可以说是相当险恶的。
美国想要毁掉马达西奇公司,却又在金钱上对乌克兰政府吝啬,这是乌克兰政府感到左右为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讲,不管是美国还是东方大国,与马达西奇公司展开良性合作,对于乌克兰政府而言,实际上都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但如果美国想要通过恶意的收购,去扼杀乌克兰航空动力技术的发展,那么乌克兰政府很显然是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
毕竟马达西奇公司作为乌克兰的高科技技术企业,不仅在乌克兰国内拥有数万员工,而且也是乌克兰国内不多的盈利能力较高的企业,为乌克兰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现在如果仅仅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就让乌克兰政府亲手扼杀自己旗下的先进企业,那就等于是自毁长城,如果泽连斯基政府敢这么干,抛开企业倒闭之后造成的长久损失不谈,仅仅是公司破产之后数万人的生计,就能让乌克兰政府挠破脑袋。
所以此时的马达西奇公司到底要被谁收购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政治的层面上,即究竟是屈服美国的淫威毁掉这家公司,还是抗住压力,继续和伙伴联手展开合作,相信以泽连斯基的政治智慧,能够做出一个清醒的决定。
不过好在乌克兰政府最终还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挺住了,根据俄媒在12月15日号的报道,中企已经完成了对马达西奇公司51%以上股份的收购,虽然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已经暂停审批这起收购,但是这起收购案已经实质完成,下一步就要看三个国家之间的外交部门的努力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