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皇女的行踪,狸猫换太子是真是假?
这个问题小青峰来回答!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宫闱秘事,特别是那些宫廷大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曲折离奇的狸猫换太子案就是如此。有人以为这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完全是文学家的杜撰。其实,这是一个有着极其相似历史原型的虚构故事。它在宋朝有真实原型,主要情节与真实的历史相似度很高。当然,这个故事也有大量虚构成分。就精彩程度而言,狸猫换太子案的历史真相与小说故事相比毫不逊色。这是北宋法律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段传奇。
两妃之争元朝是我国杂剧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早在那时便有人根据宋朝的一段宫廷公案写成了《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的剧本。它被搬上舞台后受到观众欢迎,这便是狸猫换太子案的最早版本。此后这一故事在明清两朝被不断完善,清朝小说《三侠五义》将这一故事作为该书第一回的开篇大戏,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详细加工,人物更为丰满,情节更加跌宕起伏,遂成了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在小说中,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宋真宗赵恒自从皇后去世之后,一直没有立新皇后,恰巧他宠幸的两位妃子刘妃和李妃此时一同怀孕。宋真宗非常高兴,便下令谁生的孩子是儿子,便将母子立为正宫皇后和太子。刘妃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她觊觎后位已久,生怕李妃生下的是儿子,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于是,刘妃便和手下太监郭槐商议准备加害李妃。刘妃与郭槐商议秘计之时,被刘妃宫中一位宫女寇珠听到。寇珠虽是刘妃心腹,却素有忠义之心,听到消息后一直替李妃感到担忧。
不久,到了李妃生产之时,刘妃和郭槐花重金收买了接生婆。接生婆提前准备了一个大盒子,里面放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李妃生下一个男孩后便昏过去了,接生婆趁机便把皇子装进提前准备好的盒子内,把盒内的狸猫拿出包好当作李妃生的“孩子”。刘妃拿到装有太子的盒子后将其交给宫女寇珠,让她将孩子勒死丢到金水河里。寇珠接令后,不想做此罪大恶极之事。正犹豫间,忽然看到太监总管陈林手捧宫盒从眼前而过,他正奉皇命到御园采办果品。寇珠知道陈林也是素怀忠义之人,便将此事告知陈林。陈林知道事关重大,便将皇子装到手捧的宫盒内。他巧妙地躲过了刘妃和郭槐等人的盘查,将孩子偷送到八贤王府。陈林将事情原委告诉八贤王,八贤王认为事关重大,须待合适机会将真相告知皇帝,于是暂将孩子养在自己王府之中。
刘妃将李妃生下“孽种”之事奏明宋真宗,皇帝大为恼怒,将李妃打入冷宫。不久,刘妃生下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终于当上了皇后。不过六年以后,刘妃所生的太子不幸去世,宋真宗便再无子嗣,因此非常悲伤。有一天,宋真宗发现八贤王的世子聪明伶俐,又与自己相貌相仿,于是立他为皇太子。刘后见此太子长得有几分相似李妃,便心生疑虑。太子路过冷宫时,看到李妃可怜,又向刘后求情释放李妃,刘后便更加惶恐。于是她向皇帝进谗言,说李妃在冷宫每日诅咒皇帝。宋真宗大怒,便下令赐死李妃。幸有宫人余忠偷代李妃而死,李妃被人护送出宫到陈州避难。
多年以后,宋真宗早已去世,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宋仁宗,刘后也成了皇太后。一次,包拯奉皇命赴陈州查办赈灾案件,在陈州避难的李妃找到包拯,向包拯诉说冤屈。包拯遂带李后回京,用计使此案沉冤昭雪。在大量人证、物证面前,宋仁宗恍然大悟,悲喜交加地与李妃母子相认。真相大白后,刘后气绝而死,郭槐等帮凶也认罪伏诛。宋仁宗诏告天下尊李妃为太后,并对包拯等人厚加赏赐。这便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狸猫换太子的原型故事狸猫换太子案是一个精彩的公案故事,惩恶扬善和团圆结局十分符合中国百姓的胃口,更有助于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实,这个故事有着很相似的历史原型,但是案件的过程、结局却与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有着很大不同。刘妃、李妃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们的确是宋真宗赵恒的妃子,也的确和宋真宗、宋仁宗父子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刘妃是四川人。当她还在襁褓中时便成了孤儿,由外祖母家抚养长大。刘氏相貌出众,奏得一手好乐器。因家境贫寒,不幸沦为倡优,四川银匠龚美娶她为妻。后来,龚美带着她到北宋首都开封谋生。当时的皇太子赵恒正执掌开封府,龚美因锻造出众得以结交皇太子。太子赵恒对龚美说:“四川女人美貌多才,你替我找一个四川姑娘吧。”龚美遂将刘氏献给太子,太子对其宠爱有加。太子的奶妈对此十分厌恶。有一次宋太宗问太子奶妈“太子最近消瘦憔悴,左右是什么人在侍奉他”?奶妈便将此事告诉了皇帝,皇帝于是让太子赶走这个女人。太子无奈从之,却偷偷将刘氏放在了亲信张耆之的家中,还专门给她盖了房子。宋太宗驾崩后,太子即位为帝,是为宋真宗。他又将刘氏接入宫中封为德妃。
刘妃不但颜值高,音乐好,还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史载她聪明过人,通晓书史,对于朝中事务,只要听一遍就能够详述其本末。宋真宗退朝后,刘妃常常陪皇帝批阅奏章到半夜,参与了许多军国大事的决断。宫中事务,皇帝也时常听取刘妃的意见。皇后郭氏去世后,宋真宗想立刘妃为皇后,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宋真宗不从,坚持立刘氏为皇后。当上皇后的刘妃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病重以后,军国大事便主要由刘后决断。
在真实的历史上,另一位女主角李妃,在刚入宫时只是侍奉刘后的一名宫女。成为宋真宗的嫔妃后,她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生下一个儿子,这竟然是宋真宗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也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李妃怀孕生子的时候,正是刘后权势熏天之时,孩子刚一生下,刘后直接凭着自己的权势将李妃的孩子据为己有。因此,刘后夺李妃孩子是事实,但并不是通过狸猫的方式“巧取”,而是凭借自己的权势“豪夺”。受害者李妃惧于刘后的权势,也未曾做出反抗,终身也未能与自己的儿子相认。
李妃去世之时,刘太后本想以普通宫人的礼节将其下葬,丞相吕夷简却上书要求厚葬李妃。刘太后轻蔑地说:“一个宫人死了而已,丞相这是什么意思?”吕夷简答道:“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刘太后生气地说:“丞相是想离间我和皇帝的母子感情吗?”吕夷简从容答道:“太后如果不考虑刘家未来的安危,臣就不敢多说了;若您挂念刘家安危,请用厚礼安葬李妃。”太后终于醒悟,遵吕夷简之意用一品礼仪厚葬李妃。临葬之时,吕夷简又告诉主管官员罗崇勋:“李妃应当身穿太后礼服下葬,用水银实棺。日后若是出了差错,别怪我没提醒你!”罗崇勋遵嘱照办。
宋仁宗赵祯十三岁即继承皇位,根据先皇遗诏遵刘氏为太后,军国大事悉决于刘氏。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宋仁宗的身世,但是惧于刘后权势,当时谁也不敢向宋仁宗说明真相。刘后夺子之举虽然不齿,但她多年来极力辅佐宋仁宗治国,赵祯与刘后母子情深。刘太后病重之时,宋仁宗极尽孝道。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燕王才向宋仁宗告明身世“陛下是李妃所生”。宋仁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连日不朝,并且下诏罪己,追封李妃为太后,厚待李妃族人。
当时,朝野盛传李妃是被刘后害死的。为李妃重新安葬时,宋仁宗赵祯亲赴墓地哭祭。开棺之时,李妃面色如生,是穿着皇太后礼服下葬,因为是用水银保护,所以并未腐烂,也证明了李妃并非刘氏害死。宋仁宗感慨地说:“人言其可信哉!”于是更加厚待刘氏,吕夷简的良苦用心终于起了作用。尽管如此,刘后夺子、干政、逾制等跋扈行为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容,当时朝野舆论不断用此攻击刘太后。名臣范仲淹向宋仁宗反映这些情况时,仁宗答道:“此朕所不忍闻也。”他下诏内外都不要再提及此事了,极力维护刘太后的尊严。
在民间传说中,刘后是酿造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十恶不赦的“奸后”。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后却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位政治女强人。她经历坎坷,辅佐真宗、仁宗两代皇帝,执掌北宋朝纲多年。刘后执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卓有建树,宋朝国力日渐昌盛,为此后宋仁宗时期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更关键的是,她虽然夺走了李妃的儿子,但是却尽心竭力培养赵祯,赵祯终成宋代明君,受到史家无愧“仁宗”庙号的高度评价。因此,刘后的贡献值得肯定。值得一提的是,本案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包拯仍未出仕,并未参与其中。
总结:撇去表面荒诞无稽的浮沫,从各种戏剧作品讲述的“狸猫换太子”传说背后,洞察到的将是一个时代历史的大真实。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这四个人为什么会被杀?
关于这四位的背景关系列表回答都有,所以就不再赘述。
我认为她们被杀的原因主要是在父系社会为主导的时代挑战了当时社会男性的权力地位。但武则天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仅此一个,她的手腕魄力并不是上述几位可以达到的。
而起这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安乐公主虽然有野心,但却没很强的政治能力。
太平公主居功自傲,因有从龙之功所以中宗、睿宗继位之后权势达到了顶峰。但太平却并不满足,多次干预皇位的更迭。触及了李氏皇权的利益,并倒卖官位暴敛钱财,不得民心。
《旧唐书·王琚传》中记载: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再看其他三位,上官婉儿推武遏李最终唐隆之变中失败,拿着遗诏求李隆基而不得被杀死在旗下。韦后和安乐更是被他人教唆毒杀自己的丈夫与父亲,失掉两人最大的靠山,最后政变失败被杀。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位的死,有一直出现的一个人,谁呢?唐玄宗李隆基,而李隆基代表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李氏皇权。
她们被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武则天病逝后,被打压的李氏宗族势力在不断上升。在经历过武则天将唐改周后,以李隆基为代表的李氏皇权绝对不会允许其他势力再有取代李氏的机会。
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这种外部势力必定会被清除掉,四人被杀并非偶然。
图片依次为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唐玄宗李隆基。
汉武帝六个儿子的命运如何?
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自杀,两个儿子早逝,只剩下老五刘髆算是顺利活到了终老。
“皇家儿女难将养”这是出自某影视剧中的台词,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都在权利的漩涡中挣扎,最后淹没在历史的星河之中,只留下一点痕迹。
下面的我们来逐一说说,汉武帝的六个儿子的不同命运。
首先是嫡长子刘据,刘据是卫子夫的儿子,因为是汉武帝二十九才有的第一个儿子,汉武帝对刘据异常喜爱,并带有很高的期待,所以在刘据出生以后,还册封了刘据的母亲卫子夫为皇后,这就使得刘据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
刘据小的时候简直被汉武帝宠到天上去了,汉武帝不仅为刘据请来名师指点功课,还为刘据特意建立了一座博望台,仅仅为刘据用来招待名人雅士用的。
后来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再加上长大的刘据性格温润仁慈,与汉武帝大相径庭,汉武帝认为刘据性格软弱,渐渐的就没有那么宠爱刘据了,但是多年的父子情分还是存在的。
之后,刘据被巫蛊之祸牵连,诛杀了弄臣江充,起兵攻击丞相府,被丞相诬告谋反,刘据被迫逃亡,后来不堪受辱,在民间自杀。
因为巫蛊之祸,刘据的妻子儿女都被害了,只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刘病已侥幸逃了出来。后来刘病已成为了汉宣帝,为爷爷刘据平反,刘据的污名才被洗清。
庶次子刘闳,刘闳是早逝的王夫人所生,因为刘闳年少失去了母亲,所以汉武帝还是比较疼刘闳的,将诸侯国之中封地最大的齐国封给刘闳。
刘闳到了齐国之后,汉武帝还将老城敦厚的卜式派给刘闳做丞相,齐国在刘闳和卜式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只是天不假年,刘闳任齐王不过八年,就英年早逝。
因为齐国历届的齐王都不得善终,于是齐国人传出一句话“齐地不宜封王”。
不知道是汉武帝听说了这句话,还是为了便于管理齐地,汉武帝去除了齐国的国号,改为齐郡,齐国再次消失了。
庶三子刘旦,刘旦的母亲是李姬,汉朝并没有妃嫔的等级,所有除了皇后的妃子都被称为夫人,但是李姬不是李夫人,为了区别二人,刘旦的母亲被称为李姬。
这个李姬是一位不受汉武帝宠爱的女人,但是这个李姬却有一个优点,就是能生,一连生下两个儿子,比如卫子夫一连生下三个女儿,才生下一个儿子,而其他嫔妃,一生也就一个儿子,相比之下,李姬的运气实在是好。
虽然运气好但是李姬却不会教育孩子,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生得蠢笨不堪,在权利的角逐下送掉了性命。
巫蛊之祸之后,太子刘据自杀,老二刘闳又早逝,燕王刘旦辨认为按照长幼秩序,应该轮到自己做皇帝了,就亲自上书给汉武帝,请求回到长安守卫皇宫。
刘旦这个守卫皇宫的意思,就是向汉武帝要长安的兵权,但是问题是凭什么呢?汉武帝并没有想传位给刘旦的意思,怎么会将长安的兵权给刘旦呢。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认为刘旦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于是汉武帝便下诏责备刘旦。但是刘旦明显是个脑子不清楚了,不懂得见好就收。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立刘弗陵为太子,继承皇位。刘弗陵继位后,刘旦依然野心勃勃没有对皇位死心,认为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不足为虑,便联合宗室刘长,刘泽一起谋反,篡夺皇位。
公元前86年,刘长预备杀掉青州刺史,响应刘旦起兵造反,没想到还没有起兵,消息就泄露了,于是第一次谋反失败了,但是刘弗陵念在亲情的份上没有追究刘旦。
不料刘旦还是不死心,两年后再次联合大司马霍光的政敌鄂邑长公主、上官桀等人准备再次谋反,却又一次被人告发,昭帝这次还是心软没有追究刘旦,但是刘旦却因为两次谋反失败羞愧不已,自杀了,谥号剌王。
这时候问题来了,刘旦为什么能联合刘长和刘泽谋反呢?
因为刘长和刘泽在多次试图争夺皇位的时候落败,刘长是刘邦最小的儿子,母亲是张耳的姬妾赵姬所生,天下人都怀疑刘长不是刘邦亲生的,所以刘长一早就失去而竞争皇位的资格。
而刘泽是刘邦的堂表兄弟,更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了。但是刘长和刘泽都对皇位不死心,所以刘旦一撺掇,二人就同意了谋反计划。
只是三人都没有什么机智的头脑,才在没有起兵的时候就走漏了消息。
其实刘旦也是比较幸运,两次谋反失败,刘弗陵都放过了他,如果刘旦识趣,就会安安分分地做个诸侯王也是不错的,但是刘旦偏偏愚不可及,计划第二次谋反。
第二次谋反失败,刘旦可能才意识到,自己有多蠢,于是羞愧自杀。
庶四子刘胥,刘胥是燕王刘旦的同母兄弟,但是天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可能是因为刘胥的愚蠢太过明显,所以刘胥的哥哥刘旦谋反也没有带着他,这也让刘胥保住了一条命,但是刘胥是个蠢得,蠢人的特点就是作死,刘胥更是愚蠢的极品,怎么可能停止作死呢,只是刘胥作死的方式比较一般。
就是巫蛊,经过巫蛊之祸,刘胥认为巫蛊非常神奇,并且做事不留痕迹,于是刘胥汲找来了一个楚地著名的女巫李女须,来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让自己继位。
巧合的是,在这不久之后,刘弗陵就死了,所以刘胥便认为是女巫灵验了,屡次找女巫做法,但是后来刘病已又继位了,自己始终都没有被立为太子,刘胥这才放弃。
不料汉宣帝的时候,有人告发刘胥用巫蛊诅咒皇帝,刘胥知道了非常害怕,就将女巫等人杀掉灭口了,但是汉宣帝仍然没有放过刘胥,派廷尉严格审查刘胥。
刘胥见躲不过了,于是自杀身亡,临死前请求汉宣帝,放过家人。刘胥死后,汉宣帝知道了刘胥的请求,于是赦免了刘胥的家人,只是将刘胥的妻儿都贬为庶人。
虽然刘胥愚蠢,但是有一点值得称赞,就是为了保护家人宁可献出性命,这是非常难得的。
庶五子刘髆,刘髆的母亲是汉武帝最受宠的李夫人,所以汉武帝非常喜欢刘髆,刘髆本来应该是比较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但是刘髆有一位倒霉的舅舅李广利。
这个李广利是一位武将,因为李夫人的缘故,被汉武帝重用,但是能力平平,除了打下过大宛之外并没有什么功绩。
后来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自杀,李广利就动了夺嫡之心,想让刘髆继位太子,就联合丞相刘屈氂拥护刘髆继位。
没想到刘屈氂也是个倒霉蛋,因为妻子被人举报用巫蛊诅咒皇帝,被妻子连累处死,不仅如此,还供出了和李广利密谋拥护刘髆为太子的事,将李广利一并牵连进去。
后来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刘髆因为李广利的关系被连累,彻底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
其实刘髆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因为被李广利连累于皇位失之交臂实在是比较倒霉。
幸亏刘髆不是个蠢得,之后在没有蠢蠢欲动过,而是安于本分,最后平安终老。
后来刘髆的儿子刘贺还被立为皇帝了,但是很快就被废掉了。
最后就是幸运做了皇帝,却悲惨的英年早逝的幼子刘弗陵。
刘弗陵继位是因为上面的哥哥作死,全部都失去了太子的竞争资格,汉武帝又没有别的儿子了,所以无奈之下立了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大将军霍光辅政,鄂邑公主为长公主,入宫抚养教导刘弗陵,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为其副手,协同霍光辅助刘弗陵。
年幼的刘弗陵就落入了鄂邑长公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的联合控制中。
刘弗陵的起居,婚事都不得做主,后来在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的联合下,刘弗陵被迫娶了上官家的女儿为皇后,自己甚至没有选择侍寝的权利,因为不喜上官皇后,刘弗陵并没有和上官皇后生下一子半女。
刘弗陵在位十三年也就被控制了十三年,婚姻,政治,都不得自己做主,最后年仅二十一岁就因病去世。
以上就是汉武帝六个儿子的全部的人生简述,虽然都是比较悲惨的,但是真实,这就是古代皇室中皇子的真实情况,“皇家子女难将养”是很真实的,出于利益,所有的人都失去的人生的意义,只知道盲目的掠夺权利。
这样的人生,有时候还不如平头老百姓的子女,虽然一生都没有机会获得权势富贵,但是至少能够平安顺遂,有志者还能实现人生理想,一生都充满了自由和希望。
陈阿娇与卫子夫的结局为何是一生一死?
陈阿娇与卫子夫都曾先后贵为皇后,母仪天下,风光无限。可是伴君如伴虎,作为汉武帝的枕边人,她们的命运,都掌握在这个男人的手里。
同样是巫蛊之祸,陈皇后被废黜,打入冷宫,14年后病逝。卫皇后则是自尽而亡,为何区别如此之大呢?
理由一,对皇权的影响不同。
先说陈皇后,为何她要在宫中行巫蛊之事,因为她想挽回刘彻的心。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法子后,最终选择剑走偏锋,她用了一种愚蠢的办法,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皇后之位。
阿娇有病乱投医,触犯了皇家的禁忌。并且她还与人对食,送给了刘彻好大一顶绿帽子。陈阿娇行巫蛊之事,并未撼动皇权,没有威胁到汉武帝的利益,所以受到的惩罚只是废了后位,长居冷宫。
卫子夫这边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小人的调唆,让刘彻以为儿子刘据要造反,妻子卫子夫是帮凶。爱权如命的刘彻怎么忍得了这样的背叛。
自此后汉武帝就把儿子与媳妇视为仇人,一时间长安城血流成河,被巫蛊之祸牵扯而死的人上万。踏着这些人的尸骨,刘彻守住了自己的位置,可是卫子夫却遭殃了。她以死明志,可是刘彻还是不解恨。
理由二,二人娘家实力悬殊。
陈阿娇的母亲是馆陶公主,她是刘彻的姑姑,刘彻被立为太子,陈阿娇的母亲功不可没。馆陶公主也皇女,太后窦漪房是她的亲娘,所以即使阿娇犯了那么大的错,刘彻无法要了她的命。
陈皇后的娘家与他有恩,太后也谆谆告诫他,得善待阿娇一家人。太皇太后还在不停给他施压,所以刘彻很难把给他带来绿帽子的女人怎么样。
卫子夫他们这边就不同了,即使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说到底还是汉武帝的臣子。因为卫子夫受宠,刘彻大肆封赏她的娘家人,卫家人实力不断壮大,这引起了汉武帝的警觉。
吕后乱政之事,日夜在他脑海浮现,所以借助巫蛊之祸,刘彻趁机铲除了卫家人的势力,这样他才能高枕无忧,所以于公于私,卫子夫必须死。
她们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利用美人儿做间谍的事例不胜枚举, 比如妹喜、妲己、褒姒、西施、毛嫱、郑旦、貂蝉...... 限于篇幅,在这里单说说凭一己之力灭掉一国的绝色美人——西施。
春秋末年,地处江南的越国(今浙江地区)出现了一位拥有惊人美貌的女子,这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就是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
《吴越春秋》记载,西施,本姓施,名夷光,因为家住苧萝山下的西村,所以被乡人称为西施。
西施有多美?据说她到苧萝山上砍柴,高飞的大雁居然忘记了拍动翅膀,她到若耶溪边浣纱,水中游鱼在美若天仙的她面前自惭形秽,羞得纷纷潜入水底,西施之美,竟能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西施虽有倾国倾城之貌,却因家境贫寒而成为一名浣纱女。西施虽然生活贫困,但日子过得很是平静,她和郑旦等一帮女孩儿整日在若耶溪边浣纱,嬉笑打闹,倒也自得其乐。
很快,这种平静生活就被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打破了。彼时,在中国长江流域和钱塘江下游一带,对峙着两个势不两立的国家,北边的叫吴国;南边的叫越国。西施是越国人。
史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挥师攻越,吴越两军战于槜李(地名),越王勾践派出了一支由巴人组成的敢死队,这些敢死之士排成三行,轮流不慌不忙地从队伍中走出,来到吴军阵前,大吼一声,再以闪电般的速度拔剑自刎,一个接一个,相继在敌阵前挥刃自刭......吴军将士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自杀战法,一个个看的瞠目结舌、灵魂出窍,越军乘吴军看的魂飞魄散、呆若木鸡之时,突然蜂拥而至,捣入吴阵大砍大杀,吴军惨败,尸首如麻,血流成河,吴王阖闾被击伤了脚趾,不久伤重而亡。
阖闾死后,由其子夫差继位,夫差为雪兵败父死之耻辱,每日上朝都命人在他耳旁厉声高呼:“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吗” ?夫差皆恭恭敬敬地答道:“没齿不忘”!
吴、越两国的世仇,就这样越发深刻,难以弥和。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在夫椒之地展开决战,吴军奋力厮杀,越军大败亏输,越王勾践和五千残军吴军被死死围困在会稽山上。
要么投降,要么死战,越王勾践审时度势,为保存力量,他选择了投降。
要么处死杀父仇人,要么宽恕他,吴王夫差虽然一雪前耻,但好大喜功的他选择了宽恕。
夫差将勾践和他的王后,以及越大夫范蠡押回了吴国,并强迫他们都换上了奴仆穿的破衣烂衫。
勾践为了活命,毕恭毕敬,做着奴仆们的粗事,替吴王饲养马匹。每当吴王夫差出行,勾践挥鞭驾车,吆喝开道,吴王患病时,他煎药尝粪,朝夕伺候问安,夫差被他的忠谨感动了,被俘虏拘押两年后,夫差终于赦免他回国了。
如今,又轮到勾践奋发图强了。史载,为了不忘被吴王奴役的耻辱,勾践每夜都睡在参差不齐的柴火堆上,每天饭前,他都要先舔一下猪苦胆然后扪心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回答当然是“不敢忘”。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为了麻痹吴王,消磨其斗志,同时勾引他沉溺于温柔乡中, 使其腐化堕落,勾践采纳范蠡大夫的建议,采用三十六计中最温馨也是最狠毒的一计:美人计,实施对夫差软肋的攻击。
公元前485年,早已艳名远播的西施、郑旦等美女被选入越国都城,经过三年的教习(技能培训),才将这些“女间谍”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吴国。
吴王夫差本是酒色之徒,他一见仙姿玉貌的西施,果然魂不守舍,惊为天人,宠爱异常。他先是大兴土木,扩建姑苏台,以备自己和西施嘻游玩乐,再是耗费重金修葺馆娃宫,作为西施的居所。史载,自从天姿国色的西施来后,吴王再也无心打理朝政了,两人整日里泛舟玩月,避暑消夏,踏雪寻梅,快活的不像人间日子。
西施到底是怎样把曾经强盛的吴国推向衰亡的呢?史书里没有任何记载。她毕竟是受过范蠡好几年严格训练的“美女间谍”,她到吴国来可是肩负使命的。西施的痕迹无处不在,比如,她到吴国不久,吴王夫差就越来越喜欢亲近惯于阿谀奉承的小人伯嚭,越来越讨厌并疏远直言敢谏的骨鲠之臣伍子胥了,而且他把曾经的死敌越国忘到了九霄云外,却把征服者的目光转向了遥远广袤的北方。史载,前489年,吴王出兵伐齐,不到两年,又开始大举伐鲁;不久又两次攻伐齐国,而且在公元前484年,他竟然昏聩到将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且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杀害了。
虽然史书中没有说这一切都是西施在暗中推波助澜,但她美丽而聪慧的影子又总是在其中若隐若现。
《吴越春秋》记载,前482年,吴王夫差在远离吴国千里之外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大会诸侯,同强大的晋国争当盟主之时,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再次强大起来的越王勾践率大军乘虚而入,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攻克了吴国国都,擒杀了吴太子友。
而此时的吴王夫差,还在千里之外的黄池做他的霸主梦呢。等他率大军千里回援时,只看到一片残垣断壁和破碎山河。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再次挥军大举攻吴,越军所向披靡,很快开始围攻吴都,围攻两年而不克。两年后,开始轮到吴王夫差乞降了。越王勾践却说:“上天曾把越国赐给吴王,但吴王不肯接受,如今上天又把吴国赐给越王,越王不敢推脱,只好笑纳”。吴王又急又气,却无力回天,只好绝望的拔剑自刭,结束了持续数十年的吴越争霸战。
史载,吴王夫差挥剑自裁时,姑苏台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且连烧三日。美丽而聪颖的西施姑娘在这场惊天大火中不知所踪。她去了哪里?这位为了国家的存亡而牺牲自己、忍辱负重的美人成了传奇英雄,其最终结局也成了难解的历史之谜。
围城两年,大火三日,为灭吴立下大功的“美女间谍”西施却下落不明。
关于西施的最终归宿,一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越国吞吴后,西施完成了使命,被越王安置回乡,在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的苧萝山下、若耶溪旁度过了后半生。
吴越战争结束后,西施被沉江溺死。《墨子》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越春秋》也记载说:“吴亡,西施被杀”。还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鴟夷而终”。鴟夷就是皮袋子的意思,据说伍子胥也是被吴王装在“鴟夷”里被投进了钱塘江。想不到西施也落得同样的悲惨下场。至于西施因何被杀,有人说是越王勾践也一直在垂涎她的美色,灭吴后将她带回越国,不料夫人知道后大发醋劲,偷偷命人把这绝色女子沉了江。
第三种说法最浪漫也最皆大欢喜。《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吴国灭亡后,范蠡察觉到越王勾践长颈鸟喙,刻薄寡恩,戾狠阴毒,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急流勇退,挂冠而去,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他带着意中人西施,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中......几年后,齐地(今山东沿海一带) 有一位来历不明的富翁,靠晒盐贩卖而家资巨万,这人发家后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人称陶朱公,据说他就是悄然隐遁的越大夫范蠡 。不用说,西施一定伴随其左右。
当然,这只是后世的一种美好愿景。西施本是一农家女子,只因为生的漂亮,遂成了越王政治斗争的工具,大功告成之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是历史之必然。灭吴后,范蠡出逃,文种被杀,就可以预测到西施的悲剧命运。所以,西施的最终命运不可能是圆满的,一定以悲剧收场。
【插图源自网络】【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吕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中国历史上三个女人名气最大,吕雉居于首位,之后分别是武则天与慈禧,她们并称为“古代三大女主”。武则天以杀人著称,慈禧以祸国见长,吕雉的名声也不算好,但历史建树及个人修养远超后面二位。那么吕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贤妻良母,任劳任怨吕雉嫁刘邦时已经二十多岁,在当时算作大龄剩女,可是刘邦岁数更大,差一点就赶上了她的父亲吕公。刘邦还给了吕雉一个“惊喜”,就是未结过婚,但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不用问,刘邦一直没少了风流快活,到处粘花惹草,要不然从那冒出一个儿子。
年龄大,不正经,这是吕雉对刘邦的第一印象,等过门儿后,她发现他又多了一项游手好闲。也不知道吕雉是否后悔嫁给刘邦,换作别的女人,肠子悔青了,指定不会和刘邦过下去,但是吕雉似乎并不嫌弃刘邦,也没去计较什么,在家照顾老小,在外耕种田地,任劳任怨,做了刘家的一根顶梁柱。
勤劳朴实是中国女性的固有特性,这点在吕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尽管现在的吕雉与将来的吕雉判若两人,但是她绝对有贤妻良母的一面。说到良母,这里需要交待一下,吕雉为刘邦生过两个孩子,一个就是汉惠帝刘盈,另一个就是鲁元公主。鲁元公主还是刘邦唯一的女儿。
二、含垢忍辱,默默付出纵观刘邦沛县起兵前后及称帝的整个过程,他只要离开家,吕雉总要倒霉受罪。公元前209年,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要往骊山押送一批劳役,结果走到芒砀山时跑了近一半,刘邦不能如数交差,必定受罚,估计连性命也保不住,所以他思来想去,干脆领着剩下那些人躲进山里,做起了盗贼。
朝廷逮不到刘邦,便抓他的家人抵罪,于是吕雉被关入大牢。好在刘邦在沛县县衙交了不少朋友,比如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太仆夏侯婴、狱吏任敖等人,有这些朋友暗中周旋,保住了吕雉的性命。其中任敖对吕雉最为照顾,否则吕雉即便能活命,也成了“残花败柳”。惠帝刘盈去世后,吕雉将任敖提升为御史大夫,以报如山之恩。由此可见,吕雉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刘邦起兵之后,吕雉又面临新的煎熬,因为她需要为刘邦看守好沛县大本营,幸亏当时秦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没有打到沛县一带,否则吕雉的结局还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吕雉躲过了秦军,但没有躲过项羽。公元前205年,刘邦与项羽大战于彭城之,最终以刘邦大败结束,同时也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大幕。刘邦败逃途中去接家人,结果项羽先行一步,劫走了吕雉等人人,于是刘邦只遇到一对与大人走散的儿女。此后,吕雉等人便被项羽扣为人质,直到28个月之后的鸿沟议和才被释放。
以项羽的为人,他不至于太为难吕雉,但吕雉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去。在这28个月中,吕雉必定绝望过,害怕过,可是她依然撑了过来,足见这个女人的坚强个性。回到刘邦身边,楚汉战争也趋于结束,后来刘邦称帝,吕雉成为皇后,苦难的日子总算告一段落。
三、杀伐果断,为刘邦解除后顾之忧汉朝建立,好比是新成立的一个公司,面临着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就异姓诸侯王问题。刘邦在与项羽较量的过程中,一共分了七个异姓诸侯,这些诸侯王曾与刘邦是同盟关系,没有他们的出力,刘邦就战胜不了项羽。刘邦称帝,他们自然要参与胜利果实的分享。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些诸侯王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刘邦很难对他们实行强有力的约束,所以他们对汉朝形成很大的威胁。怎么办呢?自然是逐一铲除,方为上策。对于主动起兵叛汉的那些诸侯王,刘邦只需带兵平定即可,比如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人。
但是像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这样的诸侯王,让刘邦感到很棘手,因为他们目前还没有与刘邦决裂的迹象,所以尽管刘邦用计将彭越和韩信擒住,但没有立刻杀掉,对待彭越,只是流放到蜀地,对待韩信,则是“软禁”于长安。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这两个人要比刘邦年轻许多,他们是吕雉眼中的“壮士”,如果将来得到机会,必如纵虎归山,放龙入海。想必这个问题刘邦看的比谁都透彻,可是他不想背上滥杀功臣的骂名,最终还是吕雉为他解决了这一难题,所以彭越与韩信都死在了吕雉的手里。
从杀彭越与韩信事件上看,吕雉完全具备了一位政治家的素养,这就是她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结果。此时的吕雉,怎么也和当初那个相夫教子的女人联系不到一块儿了。
四、远见卓识,为大汉王朝掌舵刘邦称帝七年就去世了,他在生前解决了异姓诸侯割据问题,封兄弟子侄为新的诸侯王,对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形成拱卫之势。但现实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他的儿子年龄普遍太小,发挥不出所期待的作用;二是继位的儿子刘盈性格比较懦弱,对文武大臣产生不了足够的震慑力;三是由前两个问题演变出来新的问题,即“军功集团”的嬗变夺权。
其实对于这三个问题来说,只要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汉朝的稳定就不是问题,这时就需要吕雉出场。吕雉很强势,她想过两个办法,但最终只有一个付诸了实施。
(刘盈剧照)
刘邦去世后,吕雉曾想过将陪刘邦一起打江山的那些文臣武将,也就是所谓的军功集团,一网打尽。后来发现这个计划根本无法完成,所以选择了防范为上。这样一来,吕雉就必须通过提升自己族人的地位与权力,来对军功集团产生制衡力。所以,吕雉逐渐让自己的侄子们都掌握了军权,而且还用他们的女儿去和刘邦的子孙进行婚配,这样盘根错节的结局就是刘姓宗室与外戚势力同时涨大,以绝对的优势压制军功集团。
公元前180年,当吕雉去世时,刘姓诸侯王的实力已经强大起来,所以以周勃、陈平等人为首的军功集团以“诸吕作乱”为借口发动政变后,汉朝的政权还保持在了刘姓宗室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看到吕雉的作用。吕雉实际上是在刘邦去世后,承担了大汉王朝舵手的责任,让这汉朝这条船在风浪中驶向靠岸。
(汉文帝剧照)
总结:吕雉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她独揽大权,杀了戚夫人母子,差点毒杀了齐王刘肥(刘邦长子),另外刘邦其他两个儿子梁王刘恢与淮阳王刘友之死都与她与关。然而,如果客观地看待问题,这些事情都事出有因,比如戚夫人母子参与了太子嗣位的争夺,把吕雉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刘肥失礼在先,轻视作为皇帝的弟弟刘盈,吕雉需要给儿子刘盈立威;至于刘恢与刘友的死,与他们自身不能处理好与王妃(吕雉族人)的关系有直接原因。
但如果从整个汉朝历史来看,吕雉的作用是不能否认与忽视的,因为她给汉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别外,吕雉更有值得称道的方面,那就是专权但不篡权,始终维护的是丈夫刘邦的利益,不像武则天与慈禧那样私心杂念太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