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太空要塞,如果让你推荐三部电影给别人?
这个世界上经典的电影数不胜数,如果非要选出三部,那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周星驰的《功夫》和沈腾的《夏洛特烦恼》,这三部电影是我反复观看次数最多的。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部《肖申克的救赎》。它在豆瓣评分9.3分,有人曾高度评价,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一部电影,那么非他莫属。
从一开始主人公安迪入狱,在他身上就充斥着不一样的光辉,那是正能量,他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忘救赎,让大家心中永远充满希望。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狱友们喝上了啤酒,也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大伙坐在楼顶上,此刻他们的心灵犹如冲破牢笼的鸟儿,在天空中尽情的自由飞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影片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使生活在绝望中也绝不放弃,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希望就有一切。
第二部周星驰的《功夫》,豆瓣评分8.6分,是一部严重被低估的电影,看过的人都超级喜欢,这部创作堪称是周星驰巅峰时期的作品,在国外更是赢得了最高的评价:终结一切武侠片的武侠片。
影片内容不落俗套,精彩无比如行云流水般的打斗场面,让人捧腹大笑的搞笑桥段,看完之后更让人值得深思的黑色幽默,这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最高B格的功夫喜剧。
台词也是让人记忆深刻,第一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管你生活在哪一层,只要是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你就有责任去做。第二句:“自古正邪不两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人分善恶两面,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年轻人走错路在所难免,但只要知错能改,就有回头路。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善恶边缘徘徊,最终选择了善。
《功夫》这部电影也是在向李小龙致敬,个人觉得不可能再出现比它更牛B的功夫电影了。
第三部是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喜剧片《夏洛特烦恼》,豆瓣评分虽然只有7.6,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我心目中的位置。
影片刚上映那一年,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那年五一过后就和女朋友分手了,内心痛苦,懊悔,看了影片之后,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千金难买一回头,意思是:不仅要珍惜眼前的事,更要珍惜眼前人。
现实中我们的爱情没有夏洛那么幸运,明白自己错了,他还可以从头再来,而我们大多数人面对错过的爱情,也只有遗憾一生了。
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穿越喜剧片,但是也勾起了那个年代很多珍贵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却也不可能再回头,人生如梦,戏如人生,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前进,来追寻人生更大的真谛。
一个像五角星的来穿越时空?
宇宙刑警,也叫失落的宇宙
德国在二战时发明了哪些反人类的武器?
超级飞弹V2
----------V2飞弹是超时代的产物,也是纳粹最有价值的发明。仅仅在之后的10年,苏美各国已经在V2的基础上发明了大量的实战飞弹。
至于V2导弹,更是划时代的超级产物,
从1933年到1941年8年时间,多恩伯格与冯·布劳恩的研发团队进行了多种小型火箭的测试,包括A1、A2、A3和A5(A4就是V1飞弹).
前几个系列并不是很成功,A5则是相当成熟的型号,在1942年10月3日宣布研发成功。
当时的记录是:随着点火命令下达,火箭喷口出现一股浓烟。发动机推力开始增加,按着预定程序,3秒钟后,发动机推力达到8吨。尔后推力逐渐增加,直 到把A-4推离地面。上升41秒后,速度达到每秒2千米;54秒后,发动机按程序停车,火箭开始自由飞行,最大速度5600千米/秒。最后,火箭上升到 85千米高,飞行距离190千米,距目标4千米。这是火箭及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多恩伯格在当天夜上举行的庆祝会上,发表演讲时兴奋地说:“我们利用火箭进入了太空,并且首次利用太空为地球上的两点架起了桥梁。这是宇宙航行新纪元的曙光。今天,1942年10月3日,是人类旅行乃至太空飞行新时代的第一天。”
1943年7月7日,希特勒在帝国空军元帅戈林的推荐下,在东普鲁士接见了多恩伯格和布劳恩博士,并且观看了导弹发射的纪录片和模型。
元首对导弹的研究相当满意,授予布劳恩博士名誉教授的头衔,并且下令加大投入。
A5导弹随即开始量产,但受到和V1同样的生产难点,最终1944年才将生产提到一定的规模。
1944年9月6日,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正式给其起名为V2导弹(复仇者2型),并且开始空袭伦敦。
从1944年9月6日到纳粹战败的1945年3月27日,德军共发射了3745枚V2飞弹,其中有1115枚攻击英国本土,2050枚攻击比利时上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列日等盟军控制的重要港口和集结点。还有约500多枚用于训练,研发实验等。
总体来说,V2飞弹造成的损失并不太大,只有约百分之七十五飞到目标30公里范围内,有百分之四十五落在10公里内。如此大的偏差,攻击效果自然很有限。
以攻击英国的1000多枚V2飞弹为例,仅仅造成英国死亡2724人,重伤6476人,还击毁了大量建筑物。攻击比利时的V2造成6500人死亡,伤者数万。
平均一枚V2大约造成2人死亡,这个效率还是偏低。
偏差太大,导致V2只能采用和V1同样的攻击方式,进行没有战术目标的战略轰炸。
攻击目标有如此大的偏差,主要还是V2导弹自身特特决定的。
和以类似于飞机水平状态飞行的V1巡航导弹不同,V2导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弹道导弹。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导弹垂直发射,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 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 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 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
V2导弹的制导系统跟V1大体相似,不同的是陀螺姿态仪和加速度控制器,前者用来测量导弹立体飞行姿态,保持导弹发射方向。后者用来掌握导弹的及时运动速度,控制导弹在规定高度的转向。
到了预定时间和高度,燃料供应器切断燃料,让导弹失去动力下落。
-------V2飞弹很巨大,可以装在1吨多的高爆炸药,加上俯冲时速度极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它是无法拦截的,下图是V2飞弹高速俯冲的照片,如同闪电一般!
V2导弹飞行速度极快,必须之前仔细计算出一系列复杂数据,包括弹道、飞行航路和速度。在今天,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测试这些数据,也是需要极多时间。在没有计算机的当年,靠手工精确计算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有了精确计算,能够控制器严格保证飞行的方向和速度,但是此时飞弹速度仍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切断燃料供应。
这个时间越短约好,应该飞弹速度太快,1、2秒的误差,就会造成数公里的巨大偏差(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每秒1.7公里)。
现代弹道导弹,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切断燃料时间控制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秒,这样导弹仍有数百米的偏差。
当年依靠机械仪器切断燃料而造成巨大的导弹偏差,就容易理解了。
虽实战效果一般,盟军却一直把V2飞弹当作最大的威胁之一,出动巨大的轰炸机群四处搜寻轰炸,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触动特种部队和伞降部队偷袭V2基地。
这种轰炸和袭击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纳粹投降。
而英国内阁对V2飞弹也深感头疼,甚至觉得无法支持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都在于,V2飞弹既无法预警也无法拦截。
由于V2飞弹在俯冲攻击目标时候速度高达4马赫(4倍以上音速),在整个300公里射程内的飞行时间仅有8分钟。
英国也好,美国也罢,根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做出拦截和预警。
这造成了当地军民巨大的恐慌!V1飞弹虽恐怖,绝大部分来袭飞弹都可以预警,老百姓有时间进入地下室躲避。
而且V1发射多在夜晚,老百姓只需夜晚住进地下室和防空洞就可以躲避。
V2飞弹则是在白天发射,它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
V2飞弹在白天发射,老百姓总不能24小时住在地下室和防空洞里,日常工作和生活完全被打乱。
V2飞弹没法预警,也就是说,每一秒都可能有一发飞弹落到你的头上。
你每时每刻都面对着死亡,且谁死谁活都是碰运气。这种巨大的恐惧,就是久经战争的老兵也是无法忍受的,不要说无数的平民。
由于V1V2飞弹的影响,饱受轰炸4,5年都没有离开伦敦的市民,有100到150万在最后一年撤离伦敦。
---------------------V2飞弹造价比较高,大约12万马克。换句话说,德国发射的3000多枚V2飞弹仅仅制造费用就花费了4亿5000万马克,这个代价偏高。V2飞弹多是由奴工制造出来的,为此死了很多人,这也是战争罪行之一。
萨沙说:V1和V2飞弹确实是威力巨大的划时代产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就对它的巨大投入来说,这些战果显然不够。希特勒对于V1、V2的作战效果和研发进度判断出现误差,使用的方法也不对。作为战术武器来用,V1和V2作为导弹武器的鼻祖,其技术显然无法胜任。如果作为战略武器来用,它们出现的又太迟,造成对方的危害又不可能有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同盟国伤亡已经有数百万,不可能因为这几万额外的伤亡就停止战斗。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让V1和V2取得决定性的结果,看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它搭载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如纳粹研发出来世界顶尖的沙林神经毒剂。这些武器 可以造成盟国巨大的伤亡。由于各种原因,纳粹既没有开发出核武器,也没有敢于使用化学武器,那么V1和V2就不能改变战争的必然结局。
结束
V1和V2飞弹虽然没有挽救纳粹灭亡的命运,但却都是极为先进的划时代产物,也是苏美两国无法企及的。
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苏美两国都全力争夺这项技术。
以V2飞弹为例,当时V2飞弹的工厂根据苏美的协定,是在苏联人控制区。
美国人为了夺得这些技术,特别制定了一个回纹针计划,使用特种部队首先进入这些地区,用了300个火车皮和13艘轮船,将100枚V2完整飞弹和一切设备抢运一空。
苏联其实也制定了争夺计划,但是慢了美国人几天。当它的部队几天后进入工厂的时候才发现,最重要的东西已经被美国人拿走。
---------德国V2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博士,很多人把他当做英雄,也有不少人指责他是纳粹的帮凶。
对于V1飞弹的争夺也差不多,美国人快了苏联人一步,获得了很多制成品和技术资料。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成功说服了V2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博士,他带领着400名纳粹科学家和数百名技术工人,全部向盟军投降。
之后他们去了美国,大部分获得美国国籍,为美国的导弹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56年,冯·布劳恩博士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先后研制成美国 最初的一系列导弹武器,包括“红石”,“丘比特”,“潘兴式”导弹。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
1961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入登月计划。冯·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并直接主持“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1969年7月16日凌晨4时,冯·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3天之后,7月20日晚10时56分,由“土星”5 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登陆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与阿姆斯特有通话的控制中心官员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 脚印也是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冯·布劳恩一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1970年,他又任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内冯·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晚年他服务于提供卫星实际应用技术的一家公司,任副总裁之职。
--------------由于盟军轰炸猛烈,很多时候V2飞弹只能在树林中发射,这种发射方式让盟军狼狈不堪,无力发现。另外就是利用车辆发射,这也几乎无法打击!
但是,曾经在纳粹飞弹工厂做奴工的人愤怒的指责美国人,认为他们没有把冯·布劳恩等人当做纳粹战犯,也没有对工厂数千无辜的死难者负责。但是,美国人并没有什么解释。
老萨说:看看731部队的老魔石井的美好结局,民主的美国也好,独裁的苏联也好,都是一路货色。任何战争背后,都有无数肮脏卑鄙的东西。
苏联人收获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大,但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们在占领区也得到一些纳粹科学家和完整导弹。斯大林下令把他们全部运回苏联,并且给予很好的待遇。
1946年,苏联就仿造了V2导弹,取名为R1导弹,并且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导弹工厂。而之后大名鼎鼎的飞毛腿R11导弹的就是在V2飞弹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
你怎么评价我的世界这个游戏?
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我会打8分,这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
《我的世界》是一款沙盒生存类游戏,它的创始人是瑞典人:Notch。英文名字叫做Minecraft,以及My world。在这个世界中,你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创造、以及打怪。生存的一切,都是从撸树开始,直到挖矿,打末影龙,再读一下这篇终末之诗。
如果你在这个世界里面感觉非常孤独,你可以加入别人的服务器,或者领域,和别人一起交流、分享、玩耍!
你可以开启创造,去探索我的世界里面的一些特性。或者,通过命令、红石去发现一个个有趣的世界。或者通过你非常大的脑洞,利用过红石、命令去发明一些对生存非常有意义的发明,使生存更加方便。甚至你可以添加一下一下Mod,让世界更加丰富。何乐而不为呢?
直到现在,我的世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重大更新,比如:海洋更新、熊猫更新、村庄更新、蜜蜂更新,直到现在的地狱更新。正是这些更新,MC里面才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可玩性。我还记得,去年,我的世界发布了教育版、地球版,以及故事版。据我所知,我的世界的教育版是一个化学版本,但是在瑞典,教育版已经成为了在学校的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什么我不打满分(10分),而打8分呢?就是因为那些许许多多的BUG,比如沙子悬空,沙漠神殿里面没有宝箱,甚至出现贴图错误,而展现我们眼前不是那些浓浓的像素、复古风格,而是一片片紫红色的世界!但是,在国际版的正式版中,这些BUG通通都被修复了,不得不说,Mojang还是挺贴心的!
此生不悔入MC,来世还做方块人!现代战争还需要战壕吗?
战壕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重要发明!战壕的出现,使得人类战争由步兵对冲的时代演进到了战壕对峙的时代,一方面减少了士兵遭受直射武器的杀伤,另一方面也使战斗时间大大拉长。在战壕战盛极一时的一战时期,凡尔登战役长达10个月,索姆河战役则打了4 个多月。
到了二战时期,战场机械程度大大提升,战壕对射的情况基本消失,但步兵依然是战场的主要战斗力量,很多攻城战、要地战、阻击战,同样依靠连续构筑的战壕支撑,为士兵进攻、防守、休息、储备提供必要场所。因此,战壕依然是当时重要的战备设施。
随后的半岛战争和越南战争,由于山地、丛林等特殊的战场环境,美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当时的空中打击都是自由落地炸弹,地面火炮也多为区域射击,因此战壕依然是地面步兵的良好掩体。
分析一战以来历次战争中的战壕战,可以发现都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投入兵力多为步兵,普遍缺乏防护,依托坑道、沙包等掩体可以较好的避免敌人火力杀伤。第二,单兵普遍使用直瞄直射武器,缺乏远射程重火力。第三,机械化程度低,战线推进多依靠人肉冲锋。
随着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机械化、大兵团、宽正面、大纵深、迂回穿插之类的战术,从而极大的制约了战壕战的应用。到了中东历次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精确制导武器逐步成熟,机械化、装甲化装备大规模应用,单兵武器日益精准,班组火力持续提升,战场呈现出信息化、精确化、非接触等一系列特征,传统依靠战壕相持、步兵推进的战术,逐步失去了适用环境、适用装备,因此传统的战壕已基本退出了战争舞台。
话虽如此,但并不能认为战壕已经彻底离开战争舞台,或者说,战壕依然以多种形式在战争中继续发挥作用。
首先,为地面步兵提供遮蔽和掩护。
尽管各种精确制导火力大大降低了战壕的防护价值,不过战壕依然能发挥作用:一是高价值制导武器一般用来打击地下工事、军事中枢等,而不会用来对付普通的地面战壕;二是很多类似极端分子、恐怖组织一类的对手,并没有班组级别的大量重火力;三是战壕或沙包的防护力,依然较之单兵防具要强的多。据报道,驻阿富汗的美英军对就曾挖了为数不少的战壕,尽管多数只是高度及膝的简易坑道,但仍有效减少了美军的伤亡。
其次,可作为临时驻地和反击阵地。
根据美军在阿富汗等平原荒漠战场的经验,战壕(单兵坑)不仅能提供临时休息场所,还能储存弹药、食物和饮水,相当于临时营地。在战斗前沿的战壕在较好的隐蔽和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作为监视和反击敌人的阵地。
再次,作为特殊地区长期军事对峙的阵地。
在印巴克什米尔、东亚半岛等边境争议区、政治分界线等区域,仍然存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战壕、地道、地堡等设施,有些地方还会不时发生战事,这些设施又为进攻或防御提供支撑。
实际上,由于战壕作用和样式的变化,战壕的挖掘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很多军队都装备了机械挖壕车,挖掘战壕效率比人工大大提高。另外,美欧等国已开始采用防爆墙来建筑工事,这种防爆墙由镀锌钢丝网和聚丙烯组成格子状空心模具,可以用沙土、石子等填充,不仅使用方便,效果也比战壕强很多。
另外,还有一种专用的聚能挖壕弹药,可以快速完成单兵坑的开掘。目前,我军也已开始大量装备。
各位战友都有挖掘战壕的经历吧,可以留言分享出来,一起交流一下!
对于疯狂的麦克斯4你们怎么评价?
大家好!我是小鸡蛋!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秉承着身为电影爱好者对于喜爱的电影一贯的猛追猛打,干到底的精神。今天来好好地分享一下,这部今年吊炸天的MAD MAX FURY ROAD 幕后的美术设计。
末世类科幻片一直吸引我,因为我对社会崩溃后的人的社会关系很感兴趣,比如《邮差》、《人类之子》,或者《黑客帝国》。没想到本片仅仅用沙尘暴,改装车,奇形怪状的boss,high爆的摇滚,越野手雷,撑杆跳运动战,还有若干美女就征服了我。简而言之,前无古人的想象力。
先从布景开始。万千沙丘的金黄光泽,无垠沙漠里的黎明星空,沙尘暴席卷一切的狂暴无情,被污染的水源地的狰狞夜色,绝大多数都是实景。豆瓣影评里有句话说得好:如何区分实景和绿幕?让你觉得审美疲劳的是绿幕,让你觉得美不胜收的是实景。
世界毁灭后,寡头不死老乔通过控制水源来统治,他的造型也类似于蝙蝠侠的boss风格,这都没什么稀奇的。但本片可贵在给每个配角都下足了功夫。汤姆哈迪的Max小强生命力,查理兹塞隆的Furiosa干练短发和机械臂,侏儒军师长短不一的四肢,Live吉他手奇异包裹下模糊的五官,另两个寡头的子弹披风和臃肿巨脚,Warboy们的烟熏妆和精致的纹身。那5个后宫更是色香味各异,有龙女无暇型,有LA海滩辣妈型,有中东异域风情型,有红发大方型,还有斯德哥尔摩症候型,绝非一般好莱坞电影里过目即忘的尖叫花瓶。后来加入的一干巾帼英雄更是老当益壮,在末世的沧桑里又显现出另一种耀眼的美感。
再说到车。本片的各种油罐车、越野车、坦克、老式肌肉轿车相互组合,插满各式武器、旗帜、铁链、羽毛以及任何炫酷帅霸的物体,在军乐队现场摇滚live的燃烧中(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在纳米比亚实景拍摄的沙尘暴中碰撞翻滚,越野摩托腾空而起投掷手雷,Warboys们在车载长杆子末端摇晃着,随时纵身一跃攫取猎物。这一切在大漠黄沙的映衬下那模糊的剪影,让人每一帧都有截屏的冲动,这动作桥段和画面会永远定格在我心里。相比之下《复仇者联盟》在绿幕前穿着盔甲拆房子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速度与激情》一辆辆砸天价跑车都有点娘娘腔了。
诚然,这一切人设背后有原著漫画撑腰,但你也要知道从虚描的漫画改成现实中的真人,还要结合演员本来的特征,这里面的智慧和想象力绝不比完全原创少。
再说点视觉听觉之外的东西。本片的故事不复杂,同时做到了和视听效果一样的酷、爽快、干脆。比如,并没有着力刻画Boss有多坏,但从warboy被他看一眼就激动的要慷慨赴死就能管中窥豹。boss治下之外还有其他族群,峡谷里的劫掠者,荒沼里的乌鸦人,都没多少笔墨,却音乐描绘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男女主角并肩浴血奋战惺惺相惜,却到最后也没有婆婆妈妈的爱情戏,结尾泯然一笑消失在人海,也是令人拍案称爽,唯可惜没给影院观众留下尿点。
除了故事,更可贵的是本片对女的尊重。好人一方只有2个男性(1个还是倒戈过来的),却有10来个耀眼的女性。女魔头查理兹塞隆自不必说,无论是机械臂还是满眼血丝的对Boss的最后宣言。老当益壮的英雄们也不必说,最可贵的是那5个本应是尤物的美女,完全不是战利品的角色,她们尽显独立坚强,以及追寻自由意志的决心与自尊。虽不至于说这是女权主义电影,但无疑令人耳目一新。
本片唯一的一点缺憾大概是结局,和2年前马特·达蒙演的那部《Elysium》的结局一样,你把原来压迫者独享的资源无序地开放给穷苦大众,这必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享受不到资源。当然左翼编剧们不是这么想问题的。当然我来看这片也不是来探讨人类社会关系的。
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一部好电影,并不一定要反映多么沉重的社会现实,或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整个故事就是一场大追车,但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来的酷劲,就征服了观众。专注于酷毙了的想象力,而非分心去想摆谱讲道理,是《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成功秘诀所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