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j,住院期间你遇到过哪些尴尬事?
大家都躺在病床上午休时,那个护工竟然悄悄收拾一些东西带出了病房,后来还打了老人一拐杖,这是我在医院病房里经历过的尴尬事情。
应该是2018年,我在医院里陪护母亲。一天下午,病房里来了一个病号,是个80岁的大爷。他是被儿子、女儿送来的,同来的还有一个护工,办理好住院手续后,儿女相继离开,只有护工留了下来。
那个护工年纪在60岁左右,身体很壮实。而住院的大爷还能拄着拐杖在病房里走三五步,但是表达能力很差,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
第二天,我就感觉大爷和护工之间很不和谐。中午吃饭时,护工拽着大爷的胳膊就把他拉了起来,我看到了感觉很心疼,不能温柔一些吗?大爷很是生气,不管护工怎么喂大爷,大爷就是不张口。过了会儿,护工也不管了,自己吃了饭,找了些水果自顾自地吃起来。
晚上的时候,大爷的女儿来医院了,到了病房前,也没进病房,直接把护工叫了出去。过了会儿,护工拿着3种水果和一些点心进来了。我当时很纳闷,既然都来到病房门口了,女儿为什么不进来看看老父亲?
又一次吃饭时,护工又是比较野蛮地拉起床上的大爷,拿着匙子硬往大爷嘴里塞饭。大爷因为表达不出来,怒了,拿起床边的拐杖打了护工一拐杖。同病房里的人都朝着老人和护工看去,那护工本来挺生气的,可是看到大家的目光扫射过去,也就没好作声,并自嘲道,伺候老人真不容易,平白无故挨了一拐杖。
晚上的时候,老人的儿子来了,带来了一箱牛奶,并说牛奶、水果等都是给两人一起吃喝的,如果感觉医院里的饭不好吃,就可以去外边饭店里定菜。护工向老人的儿子说了自己挨打的事情。老人的儿子说,就仰仗你了,老爷子老糊涂了,有点老年痴呆,你别放在心上,到时候我们可以加钱给你。老人听着儿子说这些话,嘴里哇啦拉地说着什么,脸都红了。可儿子也没多听,就急忙离开了。
老人的儿子走后,病房里的人都好奇起来,问护工,老人的儿女是干什么的,如此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护工说,自己也不十分清楚,只知道他们都当官,一个是局长,一个是主任。
他们又问给他开多少钱?护工说论天给,每天200元。大家又开护工的玩笑,200元不算少,老人大小便可以扶着去洗手间,再就是喂喂饭,还跟着一起喝牛奶,吃高档水果,也算很不错了。护工自己也承认,比自己以前在工地轻松多了,就是活粘缠人,一天24小时陪护着。
接下来几天,老人的女儿天天晚上给送好吃的,可就是不进病房。我在病房里有时,也能听到老人女儿说的话,她对护工说,麻烦您好好照顾老爷子,我就不过去了,一过去,老爷子就不让我走了。
我心里对老人的女儿就没了好感,说不上老人有多么盼望着你过来看看他,可你就是选择逃避,作为女儿是在不应该。
再接下来,我逐渐发现了一个秘密,老人儿女带来的东西,护工根本不给老人吃,牛奶、水果都进了护工的肚子。
一天午饭后,大家都躺在床上休息,我也躺在陪护椅上假寐。这时,我看到护工到处瞅了一圈,以为都睡着了。他便悄悄起来,收拾了两箱牛奶,打包了一些点心,拿出一些水果,带出了病房。
其实,当时看见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护工刚走,一个人就问我,你看到护工拿东西了吗?我笑着说,光天化日之下,怎么看不见?也就是几分钟,护工就回来了。我们又装着睡着了。
一天晚上,护工不知道怎么惹了老人,老人再次拿起了床边的拐杖,向着护工打过来。这次护工有经验了,老人自然没有得逞。相反,护工夺过了老人手中的拐杖,竟然对着老人就是一拐杖。挨了打的老人,嘴里嗷嗷着,可是面对身强力壮的护工,又能如何呢?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护工说,老人得病了,你何必跟他一般见识,他走路都需要你扶着,即便他真的用拐杖打了你,又能多疼呢?你又何必给他一拐杖呢?
同病房里的人也都附和我,护工一看,倒是也很识趣,说,我实在是让他气坏了,才给了他一拐杖,也没有用力气。
老人因为挨了一拐杖,心里的怒气降不下来,就一直嚷嚷着,躺在床上,腿脚乱蹬着。护工一看不妙,给老人的儿子打了电话,说他实在伺候不了了,请他另请高明。
不久,老人的儿子、女儿都来了,很客气地对护工说,让你受累了。护工一共伺候老人10天,他们说完,先和护工结清了饭钱,接着又给了护工2500元,多出来的500元算是辛苦费。
当天晚上,老人的女儿留下来陪护老人,10天来,我们看到了老人脸上的笑容。第二天,老人的儿子带着新的护工来了。老人脸上的笑容又消失了。
我一直很纳闷,老人的儿女对护工都这么友好,为什么就不能亲自伺候伺候老人呢?哪怕再忙,难道不能抽出几天的时间吗?
与这个护工打交道10天,我清楚了一件事,伺候老人,还是子女伺候好,护工有时还真不能让人放心。所有也劝告天下子女,自己能伺候父母的,千万别找人伺候。父母生了我们,尽孝是我们做子女应该的。
五笔输入法为什么现在不流行了?
五笔输入法在经过拼音输入法,比如搜狗输入法的蓬勃发展后,越来越成为专业领域的输入法了,而非大众普及的输入法。不过还没到消亡的地步。
我们先来看看五笔输入法诞生的背景
80 年代前后,计算机被引入中国,那么如何输入汉字这个问题就来到了台前。虽然拼音输入法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国人中出现了 “汉字落后论” 的观点,主张 “汉字拼音化”,汉字的危机一下被放大。
随后,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永民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研究。1983 年,五笔字型横空出世。
五笔,依据笔画和字形特征对汉字进行编码,把汉字字型按照首笔笔画 “横竖撇捺折” 分为五种,键盘的 26 个字母键被分为 5 个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字根等。
按照王永民的说法, “用科学的方法和设计,让汉字跨越数字化鸿沟”。五笔输入法被新华社将誉为中国文化史上 “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 的重大发明。
随后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分别开始发文推广五笔字型,微软 Office 组件里也出现了王码 86 到王码 98 ,90 年代王码五笔输入法迎来了辉煌期。大量的五笔学习班和教程也因此出现,带有五笔字根键盘的 “小霸王” 学习机更是一代人的回忆。
但随后,五笔的狂热开始减退,直到现在已经无法与拼音输入法的用户规模相提并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拼音输入法的快速发展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拼音输入法还非常难用,当你输入字或词的时候,必须输入完整的全拼,有的字甚至要向后翻二十页才能找到,这对用户来说无疑非常麻烦。
到了2006 年,搜狐推出搜狗拼音输入法。搜狗输入法开创了整句输入、联想输入、云联想等功能,它具有海量的词库和云词库,这是智能 ABC 和紫光拼音所没有的,可以说搜狗拼音输入法彻底颠覆了拼音输入法的体验。
再之后,QQ拼音输入法、百度拼音输入法、触宝拼音输入法等相继推出,与搜狗拼音输入法类似,它们也都依靠庞大的词库、编码优化和大数据优化等手段,使拼音输入法越来越高效和便捷。
至此,拼音输入法百家齐放,五笔的存在已经越来越淡化了。
2. 五笔输入法的高学习成本
基于学校的教育,拼音几乎是人人都掌握的技能,使用拼音输入法自然也是手到擒来。但若从零开始学习五笔则需要耗费很长的学习时间,而且五笔掌握后很难再切换到拼音输入法,所以它是有机会成本的。渐渐地,五笔从一度风靡的大众化技能,变成了专业领域专业人士的技能。比如出版社、银行等单位,需要用到会计做表等,五笔依然有着强大的优势。
总结五笔的没落在于拼音输入法的快速发展和五笔学习成本高,不过它依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是在适用它的领域。年轻人可能会的越来越少,不过这种伟大的发明还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意互动天龙八部怀旧服修炼最高多少?
天龙八部怀旧服,修炼最高是是9重,也就是点到105!因为怀旧服等级升级困难,因此能把修炼点到最高级不容易。地暖盘管之间的长度不能超过多少呢?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和装修知识分享的家居杂坛。在这里,我会尽可能地把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地采暖,其实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也就是最常规的地暖就是水地暖。水地暖就是通过盘在地面下的盘管来输送热水,实现对我们室内加热的一种供热的形式。这里有一个影响地暖效果的关键因素就是地盘管的问题。例如地盘管的长度和间距。现在就有朋友问这样一个问题:在采暖系统中,地盘管的长度不能够超过多少米呢?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
地采暖地盘管长度的相关规定根据JGJ42201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在3.5.6条中,分支环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第一点就是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的相同管径的个环路,长度宜接近;现场敷设加热管时,各环路管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当各环路长度差距较大时,宜采用不同管径的加热管,或者在每个分支环路上设置平衡装置。所以说,家中地暖管如果是说单根地盘管的长度,那么它的上限要求就是120米。所以我们安装地采暖地盘管的时候,单是不允许超过120米的。另外一点就是家中所有地盘管长度的不能相差过大,一般来说我们都是要求他在10米以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家里有四个环路,这四个环路例如可以是80米,85米,90米,88米,82米等等。个人认为家中地盘管的单根盘管的长度,虽然规范规定是120米,但是个人建议大家在家里进行敷设的时候,最好是不要超过100米。常规的做法一般都是80多米90多米。地采暖地盘管的其它规定第一点我们还要知道地盘管布置与墙面的相关的一些距离要求,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地采暖的地盘管距离外墙的内墙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然后是距离内墙面的距离一般在200mm到300mm为最合适。距离卫生间墙体内表面的距离应该是为100mm到150mm是最合理的。第二点就是我们家里铺的地暖管,也就是地盘管尽量都是选择同一个管径的。因为如果出现了不同的管径,这时是需要进行水力计算来合理进行配置的。所以,个人建议大家做到回路长度劲量相等,管径相同,这样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第三点就是我们家里的一些主要的房间尽量能够设置成单独的一个回路。例如卧室单独一个回路,客厅单独一个回路等等,以这种方式进行布置。对于小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可以采用其它的管路进行串联。对于家里进深和面积都比较大的房间,也是应该单独设置成一个环路。第四点就是如果我们家里如果有不同标高地面的房间,这时是不能够共用一个环路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例如我们的家里出现了跃层,这是应该上下分层来进行布置。地采暖分集水器的相关要求第一点就是我们家里一定要设置分集水器。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环路的进出水口,可以与分水器集水器进行连接。而且每个分集水器分支回路最多不能大于八个回路。每个回路上都有单独可以关断的阀门。第二点就是我们家的分水器集水水器前面一定要安装过滤器。此外就是分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最好能够设置一个清洗地暖时使用的一个旁通管。旁通管上面要安装一个阀门,建议大家使用球阀。第三点就是我们家的分水器集水器上面都必须设置手动或者是自动的排气阀。如果没有排气阀的,这个分集水器肯定就是不合格的产品。第四点就是分水器集水器与地盘管相连接的部位,也就是地采暖管地盘管外露的这一段,必须使用一些黑色的柔性塑料套管保护。利用套管把它封闭住,保证不见光,避免出现绿藻。家中的地暖如何进行设计第一步是要根据我们家里的热负荷,然后采用相应的负荷计算公式计算灌肠管径和间距。这里需要的数据就是室内外的温差,我们房屋维护结构的一个导热系数,最后计算出来一个热负荷。通过热负荷来选择我们的管材以及管道的铺设间距。第二步我要确认我们家里分集水器安装位置,然后再通过分集水器来布置每一个回路的盘管,最后完成平面的一个布置。地采暖的基本构造第一层也就是我们室内的原有地面的一个结构层,也就是我们的楼板。第二层应该就是地采暖需要铺设的一个保温板。目前阶段常规使用的就是挤塑板。挤塑板的厚度一般来说在首层都是选用50mm的挤塑板,在标准层大多选用20mm厚的挤塑板,而在顶层可以选择30mm厚的挤塑板。第三层就是反射膜。一般来说常规用的都是一些铝膜,它是保证热量不向下传播,通过反射膜再返回我们地面上的这样一个作用。第四层就是钢筋网片。它是铺设在反射膜之上,作用就是用来固定盘管。防止在浇筑回填层的时候,地盘管出现的位移和漂浮。第五层就是地采暖的地盘管。地盘管是直接在钢筋网片上进行安装,安装时用固定卡子固定住,然后用扎带把它绑在下层钢筋网片上。第六层是另一层钢筋网片。也就是在地盘管上面再铺一层钢筋网片。这层钢筋网片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以后地面的开裂。最后一步就是地采暖的回填层了。常规的回填层都是采用的C20的豆石混凝土进行回填。结束语关于家装中地采暖的盘管长度不能超过多少米,家居杂坛通过对地采暖规范的相关规定的介绍,最后给出的答案就是不允许单根超过120米。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不同意见或者更好的方案,也欢迎大家分享出来,以供我们共同交流探讨学习,谢谢大家!
个人原创,头条首发,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
其实“马克沁比92重机枪好”是21世纪以后的网络文学炒作起来的东西,实际情况是,马克沁没人说得那么好,92式也没人骂的那么差。
92式重机枪最大的意义在于,日本通过仿制改进,完全吃透了一款国产重机枪,完成了装备的自主化。
马克沁机枪虽好,但除了水冷和弹链模式提供的持续射击能力,整体性能并不比92式高到哪去。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持续的泼水能力难道不好吗?我射击不断线,不像垃圾92式还要弄个保弹板换换的上。
实际上这个关于重机枪持续性的问题需要分时间看待,重机枪是一种阵地防御武器(如果不使用载具的话),它最闪耀的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让重机枪崛起,协约国与同盟国大量使用重机枪增加阵地防御的火力密度,让进攻的一方始终处于火力薄弱的境地,收割了无数人命。
但一战后期人们已经开始军事改革,成连排的集团冲锋被班组协同、小分队以点破面的突击形式取代,炮兵观察战术和自动武器技术也得到了进步,重机枪已经无法再像战争前中期那样恣意泼雨了。
打个几下就得换阵地,不注意暴露问题就会被炮火和狙击手轮番教育;对面烟雾弹、毒气、散兵线和坦克辅助的步兵让重机枪无法有效地发挥火力,除非安放它们的碉堡足够坚固。
再经历二战前的一系列机械化和机动军事理论的变革,重机枪已经不像一战时期那么牛气熏天了,它们要么老实地守御坚固工事,要么成为载具的携带火力。
反倒是轻机枪因为适合运动作战和班组行动,成为了二战的轻武器明星。
二战的特点就是运动战打破阵地战,比如德军以MG3442通用机枪构成的班组阵型,以大规模装甲集群构成的机械化突击力量,连日军都不例外,他们组成了五人一伍,配合轻机枪突击的班组战术,相当犀利。
所以,在二战时期单纯地掰扯重机枪的“持久射击”能力其实没多大意义,单纯地强调“92式不如马克沁持久”也同样没多少意义。
二战时期的重机枪已经变化为“强一级支援火力”,日军通过“重机枪中队”的形式,将92式重机枪配备为中队下属小队级的单位,1小队4挺92外加弹药后勤分队,战斗时会被师团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
有些地摊文学经常拿92式的操作人数说事儿,说什么“22个人操作一挺机枪”,这显然是不对的,正常情况下日军的92式机枪只有3个操作员,逼急了1个人打并无大问题。相反马克沁的帆布弹链不要副射手照顾的话,卡弹问题会直线上升。
脱胎自哈奇开斯1914机枪的92式并不需要承担一战堑壕里那种级别的高强度连射,它的性能足够保障轮番高强度的战斗。相反气冷式的设计还带来了更高的便利性,绝大多数时刻日军不需要为水和水冷套操心。
哈奇开斯1914
如果机枪的持续那么重要的话,二战时期德军的MG42通用机枪也就打不出什么赫赫威名了,它才是过热小王子。
马克沁机枪的水冷系统是个毁誉参半的事物,一方面水冷套的确带来了持续的射击能力,但另一方面,水会带来巨大的暴露目标的蒸汽(通过接循环桶可以解决),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得到补充的水源。
如孟良崮上张军长,因为山上水源缺乏天气干燥,加之我军攻击节奏极为紧密,导致水冷机枪纷纷歇菜甚至爆管,可算是撑不下去了。
而法国一战时期凡尔登一支被隔离的孤军,依靠两挺哈奇开斯死硬固守,与下面德军一群MG08打得有来有往,几天打掉十几万发子弹,硬是等到了救援。
可别小看气冷哈奇开斯机枪的上限,它们逼急了一样能浇水降温,还可以采用降低射击频率,轮换停火降温的方式坚持,歇两口就能继续上,自带生命之泉。
而且水冷套还非常薄弱,会被炮击和流弹打漏,会因为维护保养得不到位而锈蚀甚至破裂,会因为意外的磕碰变形损坏,总之马克沁的水冷套绝非一个省心的设备。
采用散热片的92式重机枪就没这方面的问题了,当年一战时期法国人的哈奇开斯气冷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它们同样能应付高强度的战斗,而且不需要一滴水。
金属弹板的设计其实也没人们想象的那么差,一个熟练的机枪副射手做到让机枪持续射击没有任何问题,日军副射手只需要从专用纸盒里拿出金属弹板,然后源源不断给机枪续上即可。只要弹板没完,它可以就这么不断续下去。
马克沁的弹链看着风光,但一条250发的弹链打完,它就需要打开滚烫的盖板,压上新的弹链,再重新上膛。现实中这个步骤可比《战地》里面忙乱和缓慢得多。
况且重机枪再能“泼水”,战场上的实际打法也不是捞住扳机不动,它同样需要机枪手去瞄准,并且操纵机枪打出合理的火力扇区,以及掌握正确的射击方式和节奏。
供弹方面,采用弹链的马克沁机枪一样存在很大问题,卡壳得比比皆是。金属弹链还好,帆布弹链毛病特别大。这东西使用次数极为有限,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基本没有频繁得到新帆布弹链的可能。再加上泥水浸泡、腐蚀腐烂,以及不正确的散装子弹插放,这些织物不出点问题才怪。
至于重量,92式重机枪的重量其实并不像网上扯得那么重。为此我特意摘抄了楼下一段文字:
92式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主要装备的机枪,它的最大特点是重,当时各国的重机枪一般都在30公斤左右,机枪巨无霸也不过49公斤。(改进后的马克沁只有27公斤)但是92式重机枪重量高达55.3公斤(改进后的92重量达63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这段文字很唬人,但写作它的人可能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抄的资料,或者说故意要把日本人的东西写成垃圾。不然他不会写马克沁的时候去掉枪架重量,轮到92式的时候又要加上枪架重量。
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马克沁的重量是略重于92式的,即便加上了厚枪管和散热片,92也没马克沁重。
马克沁分很多种类,以我们民24式“金陵马克沁”的原型德国MG08为例,它总重69公斤(加水情况下),不加水为65公斤(不计算水箱重量)。其中枪身重量为26.5公斤,加水4公斤,枪架为38.5公斤。
92式总重55.3公斤,其中枪身27.6公斤,枪架27.7公斤。枪身重量与MG08差不多,但总重比MG08轻多了。
换成俄国人的马克沁1910也一样,1910整重64.3公斤,拆掉防盾和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为43公斤。
真正降低了重量的是马克沁自家与英国维克斯合资的维克斯机枪,空枪重量被缩到15公斤,加水18.2公斤,脚架22.7公斤。
所以,看怎么理解了,不到28公斤的92式重机枪,在马克沁面前绝对轮不到被贴上胖子标签。
射速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92式的射速为450-500发分钟,而各种马克沁机枪的射速则是有差别的。
俄制1910的理论射速为520发分钟,德制MG08也是450-500发分钟,英制的维克斯为500发分钟,它们并没有真的比92式快上许多。
而且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重机枪不可能在战场上不停地突突,包括92在内,它们的战斗实际射速大多在200发分钟左右,谁都别说谁“偏慢”。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92式是个垃圾吗?它的性能当然谈不上什么“先进”,我们可以说92式很平庸,但它并不是个比马克沁差的武器,日军带着它从寒带一直打到热带,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甚至换一步说,气冷机枪就是战场的发展方向,相反水冷才是最终被淘汰的那个,92的气冷式是个迎合了潮流的设计,只是日本人的躬匠精神还是差了点意思,设计了一个三不沾出来。相比起同时代美国人搞出来的勃朗宁1919A4气冷机枪,实在是显得太拉胯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