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因我色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心不自心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我因我色和心不自心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前面讲了王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们感受到美是人的精神体验。今天我们再来看马祖道一的这句话:“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你是否觉得这两句话是矛盾的呢?
王维否定美的客观性,马祖道一则否定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不存在一种纯粹主观的美。如果没有外在的世界互相映照,“心”是无法自在的。马祖道一的话是中国禅宗对主客二分的消解,也是对“心”的本体的消解,因而有着极大的哲学贡献。禅宗美学的出现,使中国哲学实现“美”对实体性自我的超越。
普通人的“心”“色”是二分的,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心”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要去擦拭,保持清静。主客二分是认识论的基础,审美不是认识论,主客二分是不会有“美”。人生之初,都有过一个天人合一的阶段。随着岁月的增多,人有了自我的认识,也就有了主客分别。二分之后人有主体意识去认识外在的世界,于是理性开始发展。正因为认识占据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所以人也就没有了诗意。要让人有一个审美的态度,就是要“物我和一”或者说“天人合一”。审美需要这样一种心胸,这种心胸是对“我”的消解。神秀的偈的基础是主客二分,犯的是一种分别戒。
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强调心物不二,这是一种审美的心胸,是把“心”与“色”,或者“天”与“人”合二为一。审美的过程,是消解自我,或者溶小我与天地之大我,我与宇宙天地激荡的过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面都在外在的有形世界——“色”。外在的“色”其实已经塑造一个“境”,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是“无我之境”。在这样的“色”营造的场域下,后面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呼之而来。前面三句虽是“见色”,但已经为“断肠人”这句“见心”做下铺垫,他们是一个互相映照的整体。
好了,关于我因我色和心不自心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