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怎么这么大视频在线观看,以及为什么这么热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郭闻
1
今天,2023浙江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省科技馆举行。接下来,全省预计有3000余场精彩纷呈的活动,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比如,9月17日,筹备已久的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成立。
这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是一次全新的实践与创新,“组织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科普工作,努力实现哪里有群众,科普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有青年人,科普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有需要,科普服务就到哪里”。
什么是科普?它是将专业、深奥、庞杂的科学知识,普及给普罗大众;它是驱除蒙昧、开启民智的有力武器。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普热不断升级、升温。
科普图书热卖了。近五年来,科普类图书在市场所占码洋比重逐渐上升。其中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尤其是2020年以来,少儿科普百科在整体市场中的码洋比重超过6%。
科普自媒体热了。各类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科普类创作正在涌现。喜马拉雅FM上,科普节目“原来是这样”累计收听几亿次;短视频平台上,有科普博主严伯钧的《了不起的物理》;许多科普作家推出了短视频,用各种小实验、多种科技手段,将复杂高深的科学原理、前沿科技展现给人们看,既破除了伪科学,也让人们了解了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张文宏、袁岚峰等一批科普型博主的集体走红……
院士们的科普课火了。许多科学家、大学教授甚至是院士们,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或者在线上开设科普栏目,讲授基础科学知识。比如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开设的海洋知识科普视频号“海洋科普老顽童”;同济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开设了视频号“不刷题的吴姥姥”,专讲物理知识;牛津大学化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开了视频号“戴博士实验室”专做化学实验……都成了青少年争相收藏的宝藏UP主。
院士开讲时,往往会分享自己成长经历和科研经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精神自然得到了传承。也因此,浙江建立了首批18所中小学“浙江院士科普基地”,希望通过这一载体,让科学家精神和高质量科普走进中小学校,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这一切,正是当年中国的科普工作起步时,科学家前辈们梦寐以求想达到的场景。
2
不管是近年涌现的全民科普热,还是科普联合会的成立,它们的背后,其实是百年中国不懈的对科学的追求,对科普的重视。
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向大众普及科学、重塑国民素质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赛先生”大张旗鼓地请进了中国,并于1915年创刊了《科学》杂志。
教育家蔡元培说:“欲救中国于萎靡不振之中,惟有力倡科学化。”许多大家,如鲁迅、陈望道等都为普罗大众撰写科普小文。教育家陶行知还提出了“科学下嫁运动”,意思是要把科学知识向工农群众进行传播。当时竺可桢、高士其、董纯才、温济泽、贾祖璋等一大批各阶层知识分子、科学家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科普工作成为了一项国家事业。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中国政府就将“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写入了具有临时国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一度设立了科学普及局。1956年,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传播、普及科学的浪潮。1958年,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科学技术团体——中国科协成立,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那时期,出版了一套直至今天,都在青少年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的丛书——《十万个为什么》。
进入新时代,科普更是被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科普法》执法大检查,并同时启动《科普法》修订;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2023年7月1日,《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实施,《条例》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提倡,奠定了当下科普热的基石。而同时,科普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3
科普热的出现,也说明了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科普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破除封建迷信,普及生活中基本的科学知识,比如打雷下雨是自然现象等等。科普工作的展开,同时伴随着扫盲运动而进行。
现在的科普,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效果也越来越好,但是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巨大。比如家庭群里,老年人爱转发的《秋天别碰这6种水果》《微波炉厂家不会说的惊人秘密》等,以似是而非的论点论据传播乍看觉得很有科学道理的谣言。
面对改头换面以“科学”面目出现的伪科学,科普打假只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助力着科普热。
科普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及科学知识只是一种方式与载体,更重要的是,传承它的精神内涵,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学者曾说:科学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作为辅助,科学将变成机械化的世界。老一辈科学家们想努力传授给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在今天仍然是科普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求真。正是从这点出发,科普有了人文意义,关乎人类心灵。
科普越来越“香”,是因为科普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融入大众的科普,提升着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等待知识中国的崛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怎么这么大视频在线观看,为什么这么热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