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年轻的朋友4完整版在线观看,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这样一组图片引发网友关注
这些手来自年仅二三十岁的非遗传承人
因为日复一日的工作
他们的皮肤浸入染料、布满伤痕
变得饱经风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届“非遗青年”
为何几乎人人都有一双苍老的手?
央视一套
《非遗里的中国——非遗正年轻》
TA们的故事正在上演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80后姑娘做扎染:
最难的不是坚持,而是放弃
80后白族姑娘张翔出生在云南大理的一个“扎染世家”,她的爷爷张仕绅曾是大理民族扎染厂厂长,2007年被评为白族扎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家族十代人都做扎染”,张翔在直播时自豪地说。
△张翔身穿自己扎染的布料参加《非遗里的中国——非遗正年轻》直播
从小耳濡目染,张翔对扎染十分有天赋。2008年,她从大理二中毕业,在爷爷的亲自教导下正式学习扎染,可刚学几年,她却“裸辞”了。“做扎染,不仅手洗不干净,脸上会染色,身上还有臭臭的味道。”和其他20岁出头的姑娘一样,张翔也爱美,但整天泡在染缸,连指甲缝都变成了蓝黑色。她说:“手伸出去是脏的,和别人握手都不好意思。”
2012~2015年,张翔转行,嫁人,生子,直到2016年,爷爷张仕绅去世。张翔仔细整理爷爷留下的图谱,猛然发现,这些图案,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了。
△张翔将爷爷生前的作品带到直播现场
为了弥补对爷爷的愧疚,张翔决心重拾扎染技艺。这些年,她从10000多个扎染图谱中,陆续整理出约2000个图谱,和14个家族成员一起传承、推广白族扎染,就连10岁的女儿都当起了“志愿者”。她的双手在穿针引线和反复绞扎中,勒出了很多伤痕,但无论有多难,她决不会再放弃。张翔说:“我已经把扎染当成了我一生的事业。”
90后小伙当“石头绣郎”:
中国文化让我找到根
出生于1996年的福建小伙戴毅安,是一名“硬核”的“石头绣郎”——惠安石雕(影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国外留学的他,原本学的是动物学,一次经历,让他改变人生轨迹,“跨界”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
戴毅安的母亲李亚华,是惠和影雕的第十六代传人,每年去国外看望孩子的时候,她都会把影雕创作工具装满大箱小箱带过去。让戴毅安没想到的是,他孩提时代习以为常的技艺,让很多华侨和外国友人如获至宝,赞叹不已。“我也是到了国外才体会到这一点,在异国他乡看到属于中国的文化元素,才由衷感觉到,这才是我们不同于他人的根本。”戴毅安说。
“苏杭刺绣绣丝绸,闽南刺绣绣石头。”然而,想要在石头上绣出万千世界,犹如滴水穿石。一块A4纸大小的石头,要敲上约1亿个点,才能完成一幅作品。长年累月的练习,他的手被戳了无数个小洞,还长出厚厚的老茧。但戴毅安乐此不疲,他说:“我要用我们这一代人的想法,让非遗更流行、更年轻。”
△主持人冯硕展示传统黑白影雕作品与戴毅安创新的彩色影雕作品
00后小伙爱上“豆腐切花”:
刀工是我的新语言
2003年出生的江苏小伙董恩隆,是一名淮扬菜学徒,他的师爷薛泉生、师父茅爱海都是赫赫有名的淮扬菜大师。
舞台上,董恩隆不善言辞,耍起刀工却一丝不苟。不到3分钟,一块豆腐在他的刀下“华丽变身”,刀刀不断,如花绽放。这就是将淮扬菜刀工发挥到极致的“一刀菜”——菊花豆腐。
作为一名00后,董恩隆已经是一位入行7年的“老师傅”了。他从16岁就开始学习淮扬菜,为练好刀工,年仅23岁的他,手上留下了不少疤痕。
董恩隆性格内敛,喜欢和刀工“对话”。每天上班空闲下来时,他习惯切两三块豆腐“解压”,两年间,他切坏了无数块豆腐,终于练成了这门技艺。“只有当切菜切不到手的时候,才能真正学会菊花豆腐。”董恩隆说。
因为他们,非遗悄悄变年轻了
提起非遗传承人,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形象,而在《非遗里的中国——非遗正年轻》里,越来越多80后、90后、00后扛起了非遗传承的大旗。当年轻人“玩转”非遗,会是什么样的画风?不妨看看这些↓↓
烤糍粑蘸蜂蜜,云南版“淄博烧烤”来了
花椒八角做印泥,厨房调料“变身”非遗
把“梯田文化”穿上身,哈尼族“唱跳”惊艳亮相
鸭蛋“肚脐眼”里灌肉馅,福建非遗“馋哭”网友
截至第三期直播,《非遗里的中国——非遗正年轻》就圈粉了数百万网友。很多人直言:“观看直播就像打开了非遗的潘多拉魔盒”“原来非遗可以这样年轻又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里的中国——非遗正年轻》新媒体直播与总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接档播出,大小屏联动持续引发“非遗热”。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来到央视一套“朋友圈”当起网络“非遗推荐官”,为自己家乡的非遗摇旗呐喊。
有一种职业,叫“非遗青年”
近年来,非遗“活化”成为热门话题,非遗传承的内核离不开文化基因,更离不开人。传统手艺演变为新国潮,各类非遗产品、潮流玩法刷新人们的视野和认知背后,一群“非遗青年”带着非遗“触网”,创造出一种又潮又酷的职业。这届年轻人为何将“非遗青年”作为自己的职业?在《非遗正年轻》直播间,我们听到了这些答案——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市级传承人杨煜说:“父亲坚持了40年,这让我觉得一辈子做一件事,真的很酷!”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市级传承人倪沈键说:“冯骥才先生曾对我说,‘全国从事金融的千千万,但蓝印花布青年传承人却少之又少’,所以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从‘金融男’转行成‘非遗人’。”90后文旅副局长刘梦悦说:“凝结了中国先民智慧的土楼,如今应用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建筑上,这门手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寄托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畲族姑娘穿畲服、唱畲歌线上直播,霍童线狮团用几根线舞出雄狮风采,独龙族姑娘“编织彩虹”,江苏姑娘“纸上生花”......越来越多青年和非遗双向奔赴,带领人们打开非遗的“另一面”。通过“非遗青年”的耕耘,非遗不再是无人问津的“老手艺”,而是一门新职业、一个新赛道、一种新选择。
传承的要义是让经典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于高阁。在“老手艺”遇上“新匠人”,各类非遗频频出圈、刷屏网络的同时,也成就了年轻人精彩的“非遗人生”。谈起非遗,他们脸上有笑容、心中有光,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了不起的非遗!
了不起的“非遗青年”!
CCTV-1《非遗里的中国——非遗正年轻》
合作单位: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
监制/伍劲松制片人/朴晶
主编/林佳萌编辑/严紫溦
来源:央视一套
关于年轻的朋友4完整版在线观看,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