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东西想要了是不是爸爸给你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孩子想要,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小东西想要了是不是爸爸给你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心理咨询|人才管理|育儿系列
上文讲到历史上的“棉花糖测试”只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要延迟满足,他们用了哪些方法?
长大以后每次和我妈聊天聊到小时候,妈妈总爱说——“你从小不都是说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吗?”
但我在我记忆里还储存一句话——“买买买,你以为你家开银行啊什么都想要?”
父母就是一种“一边说不可以一边又忍不住把全世界都打包送给你”的存在。但是自从有了“延迟满足”这么一回事,所有的“买买买”“给给给”都变得小心翼翼,那么到底“延迟满足”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
谁来延迟满足?
在很多时候,往往是“家长”习惯性的帮孩子去延迟满足。
还记得棉花糖实验中的孩子们吗?吃不吃那颗糖?全部由孩子决定,才没有爸爸妈妈们的威逼利诱——“你要是敢吃我就敢给你来一顿藤条焖猪肉”;也不是一刀切的“小孩子想要的东西要让他们等一等再给”的谬论。孩子自愿自发的牺牲眼前短暂利益来换取未来更大的利益才是延迟满足实施的前提。
延迟满足些什么?
有些家长把延迟满足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立志要把孩子打造成社会精英,所以把基本生活需求也纳入到锻炼延迟满足的对象。
事实上,不少研究指出:越小的孩子对母亲的陪伴质量要求越高。
这里所说的陪伴质量并不是简单的空间“在一起”,而是构建一个母亲与孩子的心灵链接,而最为直接的连系方式就是吃喝拉撒。比如,婴儿需要母亲的及时满足来塑造早期的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这样当婴儿有了“世界是我”的全能意识,才能逐渐形成对幻想与现实,简单来说,哇哇大哭的时候不是等待,而是及时的关注。
所以,延迟满足的对象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对象可以是玩具、零食等等,这些生活需求以外的东西。带孩子逛超市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可以尝试着参考棉花糖实验和孩子多多商量。
如何去延迟满足?
①别把“延迟满足”演变成“取消满足”
我们之所要采取延迟满足,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有自制力,懂得把享受放在后面。因此,贸然取消的奖赏,轻则毁坏孩子心中爸爸妈妈的美好印象,重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产生障碍;
②和孩子一起商量规则
当我们在实施“延迟满足”让孩子“听话”的最好做法,就是大人也要多听孩子的话,尤其是制定规则的时候。
美国心理学家Kochanska和Aksan在1995年首次提出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约束性顺从是内部动机驱使的,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心服口服”;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是“我不服但我没办法”,而约束性顺从是培养儿童自控力的前提与关键。
小颗糖里蕴藏着的大秘密,两颗糖之间的博弈从来都不是我吃了就可以成为超人的简单道理,关键在于你打算怎么给孩子吃这颗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梁嘉怡
作者|麻薯弟弟
精彩推荐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关于小东西想要了是不是爸爸给你和孩子想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