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富春山居图在线观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幅传世巨著不为人知的秘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讲起《富春山居图》就不得不说起黄公望,这幅巨作的作者。
黄公望(1269~1354),原姓陆,名坚,江浙行省常熟人,父母早逝,家贫无所依,7岁时,由侨居此地平阳黄老收为继子,取“太公望子久矣”之意,改为此名,字子久,又名静坚,中年后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大痴道人)、净墅等,晚年又号并西道人。自幼聪敏勤学,及长,博览群书。黄公望与王蒙、倪瓒、吴镇称"元四家",而黄公望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图》横版图639.9厘米,高33厘米
《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相各几百年后的2011年终于合并在一起展出,对海峡两岸、对文博界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这么著名的传世之宝,为何会分为两段呢?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呢?
要说起这段往事,就不得不提起吴洪裕这个人。
明末,《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临死前对这幅《富春山居图》念念不忘,于是萌生仿效唐玄宗用《兰亭序》陪葬,下令将《富春山居图》焚烧殉葬。
尽管家人不乐意,却也无人敢反对,在目众睽睽之下,这幅巨作被丢入火盆。就在古画付之一炬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一男子抓住火中的画卷奋力一挑,硬是把画抢救了出来,此人便是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
可以说,没有吴子文的出现,也就没有《富春山居图》后面的故事了。
从火中抢出后,画作损毁严重,两丈来长的画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后经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前段较小长51.4厘米,称《剩山图卷》,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约长636厘米,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到底有多高呢?
《富春山居图》用水墨技法,描绘的中国浙江一带,初秋时节的景色,江水茫茫,沙渚悠远,水天一色,远处绵延不断,山峦间树木葱郁,小桥流水,村舍茅屋点缀,勾勒的让人流连忘返,心醉神怡的自然美景。
公元1269年,黄公望在江苏常熟早年为官,仕途中蒙冤入狱,经过牢狱之灾后隐居杭州,看透官场,潜心书画,50岁开始创作,算是大器晚成。
其实学习并没有年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要发扬。画这幅作品时,黄公望已是年过70的老人,为了再现富春山美景,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到82岁时才完成了这幅被后世称山水画第一神品的《富春山居图》。
王石谷就说过:"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富春山居图》之用笔就是如此,如其用勾勒画出的树形,单看其中一笔(树干的一侧),就能看出笔在纸上转动之痕迹所形成的浓淡、粗细、干湿、虚实之对比,两笔一起看(双勾形成的树形),又有浓淡、粗细、干湿、虚实、前后之对比,而在总的对比之中,又很谐调得统一在一种大的墨色、气氛之中。而这仅仅只是其画树之用笔用墨,推之于整幅画面亦然。
他整幅作品用笔用墨独到非凡!笔法既有湿笔披麻,另施长短干笔皴擦。在坡峰之间还采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画面层次丰富,画中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和谐。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的水墨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自然而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再加上平远构图,土坡树林,河湖苇柳,淡墨山峦……平淡天真自然而生。
《富春山居图》高清大图
这么震惊世人的巨作,自古就是收藏家们争相收藏的作品,那它中间又经历了多少故事又经多少藏家之手而流传至今呢?我们下期再讲····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