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女生让和男生诵自己的游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诱导两个顽劣小子迷上了读书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古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在当时都很有名望,被称作“三苏”。
唐宋八大家里,苏家占了三席。天赋肯定有之,但苏洵的教育方法绝对也有高明之处。苏洵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之前贪玩成性。苦读两年后,儿子苏轼出生,再两年苏辙出生,这两兄弟淘气顽劣,让苏洵头痛不已。
苏洵因时时遭到两个儿子的干扰,苦不堪言。他用尽办法,费尽心机,无奈,两个儿子太随自己了,难不成也要到二十多岁才安心读书?苏洵年少时没有下苦功读书,虚度了这段宝贵年华。鉴于这方面的深刻教训,他决定对两个儿子及早进行精心培养。
苏洵经过苦思冥想之后,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闹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并装作鬼鬼祟祟的样子,时不时地发出笑声。两兄弟好奇,觉得老爸偷偷“玩的这个游戏”肯定好玩,于是跑过去看,苏洵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兄弟俩就想方设法地偷父亲的书看,在书里找“好玩”的东西。而苏洵让兄弟俩“发现”的书,肯定是“好玩的有趣的”,久之,两个顽劣小子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苏洵教子图
那时,苏家的藏书相当多,一有机会苏洵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从先秦百家著作,至两汉诗赋、唐代散文以及当朝欧阳修的作品,都一篇一篇地教两个儿子诵读、书写,而后又逐字逐句地给他们讲述。苏洵壮年以来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对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讲述往往简炼、准确、精当,能抓住要害。加上“二苏”聪颖好学,没几年功夫,前人的许多经典著作他们都已经学通了。
苏轼、苏辙年龄稍长,苏洵便开始辅导他们写文章了。他反复告诫两个儿子说:“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
苏洵最反对那些浮华不实的“时文”,十分崇拜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时时要求儿子去学习他们文章的写作技巧。苏轼十来岁时,苏洵就叫他做《夏候太初论》这样难度较大的论文,结果苏轼竟一气呵成,写得特别成功。文中有“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无声失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一类的警句,苏洵看了赞叹不已。
他还常要求两个儿子模拟韩愈、欧阳修的文章,他们都模拟得很好。于是,他曾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可能有所作为!”
苏轼、苏辙稍大一点儿以后,苏洵考虑到应该让两个儿子去从师学习了。他便四处查访良师,想送他们去深造。
当时,他的家乡眉山地区有个叫刘微之的先生,在郡城西的寿昌院做教授。这位刘先生学问精深,见识广博,待人谦恭,礼贤下士,很有一套为师治学的办法。当地许多有学问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苏洵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便领着苏轼、苏辙前去拜刘微之做老师。到了寿昌院,他向刘先生恳切地说明了来意,又唤了两个儿子过来叩见了老师;末了,还向刘先生一一介绍了兄弟俩的人品、学业,希望多加指教。
苏氏兄弟在刘微之那里虚心求教,终日勤学苦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此,刘微之对他俩格外器重,平素写了诗文也喜欢让他们给提提意见。
我国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洵一向不大赞成闭门读死书,他希望儿子也能像他自己一样,游历天下,增加阅历。因此,当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的时侯,他便亲自带他们出川游览,拜访名师大家,增广见闻,开扩眼界。
苏洵像
苏洵有才学出众的两个儿子,自然非常高兴,对他们寄予殷切的期望。只可惜家乡四川眉山地处偏僻,没有“伯乐”,无人识得这几个“千里马”。
苏洵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他千方百计地要寻找“伯乐”。后来,听说成都有个张方平,非常爱惜人才,一时名重天下。他就领了两个儿子,跋山涉水,晓行夜宿,从眉山一直赶到成都去拜见此人,请他举荐。
张方平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认真地读过了这父子三人的文章,十分惊讶,赞许有加。于是,他立马把“三苏”推荐给享有“当今第一人”美誉的文坛领袖、翰林院大学士欧阳修,同样惜财如命的欧阳修又将他们推荐给当朝宰相韩琦,韩宰相看了他们的文章,惊叹地说:“此二人不独文字优长,议论侃侃,应当为国家出力,真是朝廷的福气了!”
三苏像
从此以后,“三苏”的才名便轰然传遍了京城。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