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啊太大了啊马车好颠的问题,以及和当年的许昌农场好风光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忆农场”系列1】
大马车哗哗响,当年的许昌农场好风光‖老家许昌
文‖吴爱民图‖网络
几十年了,许昌市农场这地方变来变去,早没了当年的样子,但曾经的情景却难忘记。
大马车哗哗响
凡在农场生活过的人,都坐过农场的大马车,对它都有特殊的印象。
农场的大马车和一般的马车不一样。首先是车好,长辕杆,宽车厢,上下一色的好木好料,厢底还铺着铁皮,一边一个大胶皮轱轮。看着,戗实、稳当。车上的挽具也得劲,扎脖、笼头、搭腰、坐皮,肚带、缰绳、套绳,全是上好的牛皮请匠人制作,规整、结实、耐用。有的上面还缀着红缨子,系着一串串小铜铃。就连赶车的扎鞭,也是麻花杆,细长、柔韧,使着顺手,一甩炸耳根响。
拉车的牲口更棒,前面拉梢俩黑骡,后面驾辕不是骡子就是马。(想看看本文作者吴爱民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婆婆也是妈)
仨牲口个个膘肥体壮,精神得很,只要鞭一响,拉起车就走,走起来带风,头上、脖里的铜铃被弄得哗哗直响。大老远,不用看,就着(知)是农场的大马车来啦!
听老人讲,农场的大马车最初是建场时,经省里协调,直接从南阳唐河马车队调来的。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汽车很少,作为许南公路上重要的运输工具,大马车很主贵,是稀罕物。国家能一次拨给十几辆,可见对农场建设的支持。开始,这十几辆车分在仨分场,称马车组。后来,随着数量增加,形成各分场的马车队,总共有二十多辆。
农场的大马车一年四季都在忙。冬春,忙着往地里一趟趟地送沤肥、厩肥、种子、化肥;夏秋,又忙着把地里的收成——棉花、玉米、红薯、桃梨、苹果,一车车往回拉。人有多忙,大马车就有多撵趁,每年麦收是大马车最忙的时节。只要地里的收割机一收割,大马车就要赶紧把收割后留下的麦秸往回拉,好腾岀地来让拖拉机深翻灭茬。
往往天不亮,大马车就拉着人下地了。两根长长的沙木杆绑在车两边,前后搠着大羊角(能挡东西的木架)。
一到地里,一杈杈的麦秸往车上不停地放,车越装越高,越装越大。
等太阳升起,一辆辆大马车装成了小山,有两层楼那么高,十来米那么长,宽宽大大,威风凛凛。之后,鞭一响,大马车一辆跟着一辆走岀麦田,奔上大道。宽大的车身几乎盖严了路面,高过了路边的树梢。
赶车人贴着车,边走边挥鞭吆喝牲口,套绳绷得又直又紧。忙了半天的踩车女工坐在车顶,边擦汗边说笑,声音清脆响亮。迎面走来场里下地的人,停在路边等车过去。
有人便问:“车上坐的谁呀?真热闹。”不等赶车人张口,上面便传来“恁姨”脆脆的应声,接着,是一阵欢笑。弄得问话的仰着脸直往上瞅,可咋瞅都瞅不见个人影,气得一通乱叫。同行的见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过路的外乡人更是边笑边念叨:“咋装哩?真高、真大,农场的女工厉害,大马车也厉害。”是呀,那年代,农场的大马车创下过装载史上的奇迹,无人能比,谁见谁夸。
农场的大马车能装能拉,也很妆脸(有面子)。早年,只要一入冬,场里有单身职工娶媳妇,场里一准会派辆大马车去接亲。那阵式,比今天开上一辆宝马还风光。
既是接亲,就要把大马车打扮打扮。先用竹板在车厢里支起穹顶,蒙上红席,两边挂上红布帘,里面铺上厚厚的新棉被。车辕、笼头、扎鞭上也都绑上红布条,赶车人换上新衣,接亲的扯着一身新装的压轿孩,掂着为新媳妇准备好的红包袱,坐进车里。一切妥当,绑着红布条的扎鞭啪地一甩,哗哗哗的铃声骤然响起,骡马打着响鼻,喷着热气,伴着车上的说说笑笑出发了。路远的,更是二更天就上了路。
到了女方家,大马车先不进村,往村头一站。赶车人跳下车,扎住架子,抡起胳膊甩动鞭子,啪啪啪猛抽几下,清脆的鞭声在晨曦中格外响亮。过上一会,若不见有人来照面,啪啪啪又是几下。
不多时,就听村里有人喊:“快点吧,人家农场接亲的来啦!”“来啦,来啦……”
很快,村里就变得热闹,人们从四下围上来。看热闹的,看马车的,看牲口的,大人小孩围成一圈,又说又笑,指指点点,好不热闹。
有人边转圈看边夸赞:“瞅瞅,还是人家农场,接个新媳妇,都弄辆真好的大马车,排场!”也是,那年月,很多的农村姑娘把嫁到农场当作荣耀,很多的姨们都是坐着这大马车,伴着哗哗的铃声来到农场,成为建设者。
农场马车多,牲口院也很大,里面除了停车,饲养拉车的骡马,还养着很多母牛,为的是多繁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畜力。因为那时牲口很主贵,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帮手。
记得有年冬天,许昌地区从内蒙运回一批马,足足有上百匹。运到许昌,下了火车,马群被骑在马上的押运人挥杆赶着,一路浩浩荡荡,尘土飞扬,从市区货场来到农场,集中在宽敞的牲口院里,等待分配。
那马有黑有红,个个年轻健壮,它们打着响鼻,扬头甩尾。长长的鬃毛盖过脖子,垂在胸前,头一扬,像秀发一样上下飘动,很好看。
也许是从没离开过草原,头一回来陌生的地方,马群挤在一起,个个瞪着湖水般清澈的眼睛,望着四周,好奇又惊恐。很快,马被分到各县,纷纷离去,农场也分的有。
俗话说:再倔的牲口怕上套,一匹枣红马被选来驾辕。赶车人给它修整好鬃毛,戴上嚼子笼头,推着勜着塞进车辕。来到地里,装上一车土,任它拉着在地里撒欢蹦达,使性子。等它劲抻够啦,也累了,赶车人鞭朝它头上一甩,“嘚喔、嘚喔”一通吆喝,枣红马像懂事的孩子,乖乖地按着口令行走起来。听着嗒嗒嗒的马蹄声,赶车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赶车是个技术活,得懂牲口,会驾驭,该坐坐,该走走,该站站。至今还记得,秋收时,赶车人叉着腿,靠着身后的大荆笆,站在辕杆上。边挥鞭,边大声吆喝牲口,拉着满满一车收获的玉米,从密密的玉米地里往外走。那架式,威风,好看。
正是:大马车哗哗响,当年农场好风光。热火朝天干劲大,人欢马叫生产忙。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忆农场”系列2的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吴爱民,男,1956年生,河南郏县人,中共党员,高级技师,长期在农业、畜牧战线工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OK,关于啊太大了啊马车好颠和当年的许昌农场好风光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