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叫大声点今晚家里没人冷教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声喧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声喧哗?
北京有位教授讲了个故事;说是2015年,德国一家五星级酒店在餐厅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尊敬的客人,如果你想要享受安静的早餐,请在8点半之后再来。8点半之前有中国的旅行团用餐。
这一纸通告引发了很大争议。不过,公共场所吃饭的时候声音很大,确实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一些中国人到饭馆里“下馆子”,都是请客、会朋友,或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城乡大大小小的饭馆里,最典型的情景就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每桌都在请菜敬酒,你来我往。个别的有时还会兴致大发,还会划拳行令。如果有一桌人吃饭不说话,人们还会感到奇怪,是不是闹矛盾了?
《话说喝酒》一书的作者戴国栋这样分析:“有些农民朋友喝酒喜欢喊叫,主要是由于劳动量过大,通过喊叫可以释放负荷,能给自己壮胆,减轻喝酒的压力,也充分显露出农民兄弟粗狂的性格和豪迈的风采。
年轻人喝酒喜欢喊叫,主要是由于他们年青气盛,底气足,精力旺,涉世浅,酒量大,通过喊叫可以展示他们不畏一切的英雄气概。
打工者喝酒喜欢喊叫,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外面无拘无束,把挣来的钱用于喝酒享受特别的舒服,快乐着直接的快乐。用喊叫证明自己有钱了,可以狂饮一番了,可以尽情地享乐了。
男女在一起喝酒,女的喊叫是为了刺激男性,引起男性的注意,牵动男人的情怀。男的喊叫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男子汉,不仅显示风度,也展示气魄。”
很显然,热热闹闹地吃饭是一种文化,安安静静地吃饭是另一种文化。中国人喜欢在欢快的气氛氛围中吃饭,可能跟中国人吃饭的态度和方式相关。中国人把吃饭看做是朋友聚会的一个平台,它赋予了一种社会交际的功能,不谈工作,只谈感情。尽情地抒发情怀,毫不掩饰。所以在餐桌上往往就会大量饮酒,酒喝个“到位了”,距离拉近了,感情也就加深了。说话的声音自然也就就会越来越大了。
中国人喜欢大声喧哗的习惯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我们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官吏出场前,都会有几个“跑龙套”的,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说明很早以前大声喧哗的现象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可能这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和影响吧。比如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声音小了对方听不见。在农贸市场里,你不大声吆喝东西就买不出去。工厂噪音也非常大,公共场所嘈杂,在这种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流就不得不提高嗓门。
曾经有一篇新闻报道,说城市里的鸟嗓门儿比山里的鸟要大好多倍。为什么呢?一位在繁杂喧嚣中,如果不提高声调,彼此都听不见。在充满了噪音的都市里,即便依然有鸟鸣,已全然没有了萦旋于山中时的轻盈和委婉了。鸟尚且如此,何况人类了。
另外,大声喧哗也可能与不时期的不同要求和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儿童从过去读私塾到如今的幼儿园、小学开始,老师就要求同学们朗读课文。部队里的军人,用呐喊来提高士气,体现军威。“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如果说这是夸张的话,从中或多或少地也能体现出一些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对“喊”和“吼”就产生了偏爱。
现在,我们应该讲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快速变迁,中国人对新生活的新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道德修养好文明素质也不断得以提高。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朋友喝酒几乎见不到划拳行令的了。就连接个电话也会打个招呼,到外边去接听。随着国家法律的健全,酒桌上劝酒人也越来越少了。假如真劝出点儿事来,除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还会波及到四、五个家庭,诸多亲戚和朋友的情感。没人劝酒了,“喝高了”的人也就少了。酒喝不多,自然也就没人大声喧哗了。别说酒局上,就是在地铁里,列车上,许多人都是抱着手机看,没人说话。就是有人让座了,“谢谢”的声音都非常小。现在机关、学校、医院、车站和酒店、餐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也很少见到“请勿大声喧哗”的提示了。
动辄就说“中国人喜欢大声喧哗”,“不文明”,是没道理的,也是错误的。他们往往都来自,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和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如果按着这个逻辑,那么说,“非洲人就是‘懒’,美国人就是‘俗’,英国人就是会‘装’,犹太人就是‘坏’,日本人就是‘假’,印度人就是‘脏’又该怎么解释呢?”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