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你看镜子里我们的结合的一些知识点,和一切人际关系的本质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疯哥提醒:
(1)此文字数:1261字;
(2)阅读时长:10分钟;
(3)阅读人群: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感兴趣的人;
(4)阅读价值:休闲娱乐,自我审视;
(5)误区点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不是我们的内心画像,我们对他人反馈回来的信息所作出的自然反应才是;
当你走近一面镜子时,你的意图是想看这面镜子本身吗?
大概率不是的,除非你正在商店里挑选镜子;或者正在某个电商平台弹指间飞速跳转选择一面叫做“镜子”的物品,并通过支付后将它带回家。
那你为什么要走近镜子呢?因为你的初衷不是去看镜子本身的,而是希望通过“镜子”这种介质来看到自己的。
这时的你,虽然不会像《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的继母皇后那样,试图通过魔镜询问:“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种中二式的古怪问题。但是,你的镜子依然满足了作为主人的你一个小小的愿望:原来我是长这个样子的!
生活中的镜子,往往只能映射出你的表象,却无法照出你的内心;它是具有物理属性的,这意味着只能从物理层面上告诉你:自己是什么样的。
更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喜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不知道”是无法通过物理上的镜子来映射的,只能通过人际关系中的镜子去探寻。人际关系中的镜子是抽象的,但它却可以映射出我们的内心世界。
在人际关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本来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后来才发现自己是那样的人。
比如:原本以为自己很勇敢,可当从电话中听到有关亲人离世的消息时,竟然在公共场合下就放声大哭了;
原本以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温和而委婉的,可当发出的信息迟迟等不来对方的回应时,你开始抓狂,变得激烈而暴躁。
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来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你对任何人反馈给自己的信息所作出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就是你内心的画像。这句话读起来比较绕口,显得很抽象。没关系,多读几遍便会明白了。
这时,可能有人会反驳:不对,我们其实对不同的人所作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当碰到同一种事件面对不同的人时,我们的反应可能也是不同的。如果按照上述的说法(你对任何人反馈给自己的信息而作出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就是你内心的画像。),是不是我们的内心画像会如同一张潦草的图画一般,越发模糊,我们反而越来越无法认清自己呢?
当然不是,这句话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因素:在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中,当不同的人反馈给你的信息时,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你这个主体依然保持不变,变得只是别人。也就是说,当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别人给予你不同的反馈信息时,你所作出的本能反应本质上表现出了某种抽象的“一致性”。
这种抽象的一致性,在一对多的情景中,也同样适用。你还记得参加演讲活动吗?当你走上演讲台时,你是很难照顾到台下每个个体对你作出的反馈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台下的每个人集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形成抽象上的一对一关系。你是代表自己的那个“一”,而台下所有听众组成的是整体的“一”。当你感知到台下的掌声,唏嘘声或鸦雀无声时,你所作出的反应,同样映射出了你内心的画像。
所以说,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从狭义上的层面看,是一对一的关系;从广义上的层面看,是一对多的关系。而这种广义上“一对多”本身可以看做“一对一”。
我们通过生活中的镜子映射自我表象,再通过他人关系中的镜子映射自我内心。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完整,客观而真实的自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