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不肯去观音 下载和普陀山之不肯去观音院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观音修道的地方,里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观音院。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可乘坐1号线到“紫竹林”下车。不肯去观音院于1980年得以重建。
据历代山志记载,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紫竹林庵位于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山门正对波光潋滟的莲花洋,东南与洛迦山隔海相望。
宋代,这里始建「观音岩寺」,后圯。明正德年间,因宝陀寺久毁,僧淡斋恢复大寺,又在嘉靖倭乱中尽毁。万历末建听潮庵,崇祯年改名潮音洞庵。民国八年(1919)修建,康有为题庵额「补紫竹林」。
踏进紫竹林长廊,朝山礼佛的香客就会听见莲花洋的梵呗。人的生命之旅就是不断的参悟,好像穿越这条长长的廊道,前面是海阔天空,后面是忘言青山,我的心灵日出落在哪里?费思量!
紫竹林庵圆通宝殿供奉的汉白玉紫竹观音坐像,,两边柱联云:「上同诸佛,断惑证真现卅二应身;下合众生」,寻声救苦施十四无畏。
紫竹林庵圆通宝殿供奉的汉白玉紫竹观音坐像,,两边柱联云:「上同诸佛,断惑证真现卅二应身;下合众生」,寻声救苦施十四无畏。
惠锷,唐代东瀛留学僧。他曾先后三次入唐求法。咸通四年(863),惠锷从五台山中台精舍请得观音坐像回国,舟过莲花洋涛怒风飞,触新罗礁,漂至潮音洞附近。与新罗商人一起将观音像请到潮音洞上,诛茅缚寮,敬置圣像。山民张氏舍宅供奉观音像,俗呼「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这段「佛选名山」的故事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也是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发祥年代的重要史实。
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惠锷第三次入唐求法,朝礼五台山时至中台精舍,见观音妙相庄严,恳请迎归日本,寺里高僧从之。惠锷负圣像航行到昌国马秦山(今舟山朱家尖石牛港口),忽狂风恶浪,海上冒出无数铁莲花,阻舟前行,触新罗礁。惠锷下跪祈祷:「若尊像不愿东渡,当从所向建造精蓝」。此时,见莲花洋出来一青牛,大口吞吃铁莲花,舟漂至潮音洞停泊。惠锷夜得一梦,第二天告之船上众人,大家认为一定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所以托梦,于是一起搬圣像上岸,并搭建茅寮留置,祈拜后上船。山民张氏舍所居之宅供奉,俗呼「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故址建「不肯去观音」,后改名宝陀观音寺,即今普济禅寺。因此,「不肯去观音」入山,被视作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发祥2。007年,普陀山佛教协会将殿院改建成仿唐式结构,在其西侧筑「日本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
仿唐代风格改建的「不肯去观音」院2002年竣工落成,在其西侧筑「日本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此为来自日本三十三座供奉观音寺庵的主尊。
紫竹林庵前的香火铜鼎基座上,铭铸一条蟠龙。到紫竹林、不肯去观音禅院、潮音洞的香游客,经过铜鼎都要摸摸这条龙。据说,从头到尾摸这条龙,人的一生就能命运亨通,平安顺达。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