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一滴都不许漏林荫,以及提升林荫道设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近年来,全球极端高温气候严重,高温中暑或因热射病死亡的案例频发,引发关注。
遮荫降温对城市越来越重要,有些中国城市也会在交叉路口建设非机动车道遮阳棚,但不美观,且只覆盖一小部分停留区域。
7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颁布了《杭州市林荫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杭州全市提供指导,这是继上海(2016年)、武汉(2017年)、北京(2018年)、广州(2023年)后又一统一林荫道建设标准的中国大城市。
精细化设计和一些弹性措施,可以帮助遮荫降温。
“林下空间”有需求
建设林荫路是城市最常见、最有效的自然遮荫降温方式。
林荫路是绿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其生态功能是相同面积绿地的30倍,却不占用更多建设用地指标,还具有降温、蓄水等作用,增加生态效益和遮荫降温作用兼而有之。
从种树到形成林荫,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并非一蹴而就。如果有先后顺序,林荫一般会优先补充到人口密度大、缺乏大型公园绿地、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的区域,但仍然远远不够。上海从2011年起用11年完成了370多条林荫道建设,如今已在各区形成15个林荫片区。但入夏以来,部分道路缺失行道树仍是“12345”接到的热点投诉之一。
所以,近年来,中国大城市正在大规模增加行道树、抚育林荫道。
北京西城区2020年发布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完成99条林荫路建设;也是在今年,广州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更加审慎地对待树木的砍伐、迁移;2023年中旬,深圳、杭州等城市均宣称要建300条~500条林荫路。
在街区空间尺度,需要优先补充的关键区域关注过街等候区、过街安全岛、交通站点周边等人流与车流量较大“节点”,在2022年广州市越秀区在《越秀树冠规划》等城市专项规划政策中出现。
但是,地下管线、排水管网、地铁,以及人群疏散要求、视线存在盲区等因素,会让某些场所种不了树,导致这些场所成为曝晒高温地。
更精细化地设计,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
三种设计举措
第一种,在树冠下增加适合停留的设施提供适老适幼服务。最需要在树冠下停留的,多是一老一小两类人群,适老化适幼化改造迫切。
上海某社区广场,树冠下容易成为“一老一小”聚集地。吕正音/摄
比如,广州《越秀树冠规划》等规划,就提出将运动场、休闲角、儿童活动空间,小广场等设施布局在零星分布的树荫下,从而把林下的“停留”延长为“生活”。这类案例在国际国内有很多,适用于单棵树木的停留空间、及大片树林空间的改造更新,用于改善原有公园的林荫服务质量。
上海某老校区内改造后公园内景,有树冠下座椅设施。吕正音/摄
第二种,通过树种选择、种植规格模式等方式完善遮荫,让它符合安全疏散、不遮挡视线等要求。
比如,杭州近日发布的《导则》进一步从设计层面指导树木“通透性设计”,在公交车站前后30m范围内,中层亚乔木不能种植,在30m以外通过“落叶乔木树阵”来补充树冠,从而在消除视线遮挡的弊端的同时保证树冠覆盖连贯。
比如,巴西马歇尔·德奥多罗广场的公交场站,就避免了树木对车站周围视线的遮挡。
图片来源:巴西Sotero建筑工作室
如果实在不能种树,还可考虑别的可能性。
比如,巴黎就设计了名叫“冰块”“绿洲”的两种临时凉岛设施,在紧急高温天气时可酌情增设,替代林荫为街角行人提供遮荫,来系统解决高温导致的气候不平等现象。
“冰块”和“绿洲”。图片来源:网络
这和巴黎“暴晒时间间隔不超过7分钟”的气候适应目标有关。巴黎一个名叫EXTREMA应用程序,可以显示游泳池、公园和博物馆等无障碍凉岛(Coolingislands),以及连接成网的林荫路。该程序允许居民反馈,以监测使用情况、确定改进方案,在需要时增加临时凉岛,实现自下而上的有效推动。据报道,该地图程序在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被下载了6000次。
各大城市如何将遮荫降温更宜人的目标落实到多种具体措施中,例如市民反馈系统、洒水喷雾、临时凉岛、避暑空间等等,需要空间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建设运营者共同探索。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关于一滴都不许漏林荫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