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战神”:航迹在后,目标正前!
■中国军网记者 武千妍
空军“神威大队”轰-6K战机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万全摄
轰-6K战机,美名“战神”。
2015年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空军航空兵某师视察时登上轰-6K战机,坐进驾驶舱,了解装备性能,体验操作使用;
同日,抗美援朝空战中的“孤胆英雄”、曾创造了一次空战击落敌机四架的原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将军,在生命垂危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大大发展轰炸机”七个字;
2015年9月3日,轰-6K于阅兵式上在世人面前首次亮相,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2016年9月1日,时任空军司令员的马晓天上将在长春出席航空开放活动时表示,中国空军正在发展新一代远程轰炸机;
2016年11月,轰-6K在珠海航展上再展雄姿,成为军迷关注的焦点;
2017年8月9日,中国空军轰-6K机组一举摘得国际军事比赛“航空飞镖-2017”轰炸机组桂冠,引发国际热评。
……
大国重器,国之骄傲。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空军“神威大队”,探访这支轰炸机的“种子部队”。在这里,“天之骄子”和他们的“战神”正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故事……
夜航训练
1996年3月,飞行大队受命参加东南沿海方向的一次重大军事演习。
(一)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左传》有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
“神威大队”神在哪里,威在何处?
时间回溯到22年前。1996年3月,飞行大队受命参加东南沿海方向的一次重大军事演习。演习当天,起降机场下着小到中雨,能见度不足800米,目标区云底高不足600米,机组按照计划强行起飞。在发起攻击之时,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目标竟“隐身不见”。
如何发起攻击?战机只在一瞬间。在高速飞行中,机组在云层中的一道缝隙里捕捉到了突然闪现的目标,迅速对准、投下炸弹,整个过程仅用时5秒钟。
命中了!
“炸得好,炸得好,很好!”无线电里传来指挥员激动的吼声。这样的激动是可以理解的,不妨想想看:一枚不能精确制导的常规炸弹,在上千米的高空中投下后直接命中目标,几率有多大?大队因此创下了“超气象条件下一次命中目标”等三项纪录。同年4月22日,空军授予他们“神威大队”荣誉称号。
万丈高楼平地起,神威之名也非一日之功。1953年,“神威大队”的前身由空军独立团的一个中队组建而成。部队初建之时,人员素质水平一流,可物质条件却非常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自建营房,在帐篷和席棚里研磨飞行技术。此后,这段白手起家的经历和“草席棚子”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他们发展壮大,飞向长空……
从此,在航测珠穆朗玛峰、空投“两弹”、黄河炸凌等无数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时刻,“神威大队”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筚路蓝缕到搏击空天,一代代“神威人”振翅而上,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辉煌。新时代,“神威人”用一次次实际行动宣告:“神威大队”依旧神勇无敌、威力震天!
空军“神威大队”轰-6K战机南海战巡。高夫地摄
(二)
3月26日,空军“神威大队”所在师出动10多架轰-6K战机,从关中腹地远程机动某区域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
今日,在“神威大队”,像这样的远程机动实战化军事训练已成为了一种常态化训练。去年11月,空军“神威大队”所在师组织轰-6K等多型多架战机前出第一岛链,编队飞越宫古海峡开展远洋训练,同时飞赴南海战斗巡航。
当编队飞越宫古海峡时,一度受到外国军机的干扰阻挠。
1992年出生的杨琦是参加此次任务中年纪最轻的飞行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双方的战机距离特别近,甚至可以看到对方飞行员头盔上的反光和飞机上的机号。作为长机的副驾驶,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用相机进行拍照和录像取证。
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张志得也参与了此次训练,这是他第一次飞到这么远的地方。当他驾驶着战机穿越第一岛链时,座舱内的电子屏上蹦出“进入太平洋”几个大字,满满的自豪感涌上心头。回望身后的山河,那一刻,他对“国”和“家”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一天,空军“神威大队”所在部队另一编队飞赴南海进行战斗巡航。在轰-6K列装之前,这是他们很难想到的事情。
任务前夕,编队制定了多种预案。为了完成好那次任务,长机的飞行员王爱平和武控员邱小君经常发生“争吵”。即便准备得很充分,“老飞”王爱平还是坦言,毕竟是第一次到南海,飞行过程中还是有点紧张的。“不过,有了这次经验,以后底气更足了!”在南海上空俯瞰祖国的岛礁,邱小君真切感悟到一直以来自己在守护着什么。
生命与使命同行。王爱平说,作为军人,就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作为飞行员,还要时刻准备着付出生命。
万里长空,战鹰释翼。“天之骄子”用热血和豪情将大国的威严镌刻在碧海蓝天。
空军“神威大队”轰-6K战机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杨军摄
(三)
2016年7月,空军各个单位选拔出4支顶尖的轰-6机组齐聚华东某靶场,争夺突防突击竞赛的最高荣誉——“金飞镖”。“神威大队”吴秋良、邱小君机组位列其中。
这个竞赛的难度在哪儿?飞行员杨琦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突击过程中的飞机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皮卡车,车上架着一杆装了高倍瞄准镜的狙击枪,要用仅有的一颗子弹打掉路边苹果树上的一颗指定的苹果。在这过程中,要在路边找到那棵苹果树,并在个头差不多的苹果中选对目标精确击发。距离远的时候,目标特征不明显,无法轻易判明目标;距离近的时候,相对速度大,瞄准和击发又很难掌握。此外,还需要克服子弹弹道、颠簸路况和天气变化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比赛前的3个月,为了更方便研究讨论,机组的6名成员干脆搬到了一起。三间并排的宿舍成为了他们的准备室、计划室和学习室。那段时间,他们几乎吃在地图上、睡在地图上。这种自发的“特训模式”也使他们培养出了非一般的默契,别人往往需要一句话才能沟通明白的事情,他们只用一个字,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准确传达给对方。
考核当天,机组在飞行了1100多公里后抵达突防区域。为躲避雷达,轰炸机只能采取50-100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突防。复杂多变的丘陵地貌、密集多点的“敌方”电磁干扰等都考验着“神威”队员的功力和积淀。
对于低空飞行中的障碍物,邱小君心中有数。在前期准备中,他早已将航线附近500米的障碍物摸透了,哪些地方有什么地标,他也熟稔于心。经过机组6人的默契配合,他们有惊无险地飞越突防区域。
进入目标区后,吴秋良迅速拉高高度,但是地面茂密的植被看起来就是一片绿色,目标搜索很困难。最终,他们成功搜索到目标并一举命中,夺得了“金飞镖”。
谈到成功的原因,邱小君总结道:“对设备的熟悉、经验的积累、精确的计算、机组的配合,缺一不可。”
空军“神威大队”飞行员列队进场。杨瑞康摄
(四)
2015年2月16日,习主席在空军“神威大队”所在师视察时登上轰-6K战机。这也是习主席第一次登上空军战机。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轰-6K除了挺拔的身姿、先进的性能,究竟有何本事担得起这份荣誉?在“神威大队”“90后”飞行员孙瑞杉看来,它就像是打得出去的铁拳、刺得出去的利刃。
孙瑞杉从儿时起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驾驭战机翱翔蓝天。高三毕业那年,通过层层选拔,他拿到了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当年家乡的“明星学子”。由于成绩很好,毕业分配时,孙瑞杉可选择的机会不少。
“要去就去最好的部队!”在孙瑞杉看来,天之骄子的神气和威风,在这支部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此,他毫不犹豫地选择跨进了“神威大队”的大门。孙瑞杉记得很清楚,来到大队的那天是2014年7月10日。
同样记忆深刻的,还有自己首登轰-6K战机的难忘时刻。去年11月前的那段时间,看着身边一个个战友完成改装,他有些着急,甚至无数次地追问自己:何时才能登上“战神”?
当机会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孙瑞杉却有了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接到飞行任务的前一天,从起床开始,孙瑞杉默默把所有的细节都预演了好几遍,生怕漏掉一点点细节,生怕因为一点点的差池而白白浪费了驾驭“战神”的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有些“煎熬”,但回味无穷。得来不易,方知珍惜。轰6K飞行员孙瑞杉现在谈起心爱的战机、谈起“战神”,更多地是一种稳稳的洒脱。在他看来,要驾驭“战神”,需要泼辣+细腻的完美结合,就是“在战术动作上需要有一种泼辣劲,在技术细节上则需要有一种细腻感。”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栏杆》的短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你走过大桥吗?”
“走过。”
“桥上有栏杆吗?”
“有。”
“你过桥扶栏杆吗?”
“不扶。”
“那么,栏杆对你来说就没什么用了?”
“当然有用了,没栏杆护着,掉下去怎么办?”
“可是你并没有扶栏杆啊。”
“可是,可是没有栏杆,我会害怕!”
“那么,和平时期的军人,就是那桥上的栏杆!”
俄罗斯有一句名言“外交抗议一万次,不如战略轰炸机翅膀展翅一次。”在当今世界,为维护国家和领土主权完整,震慑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我们需要有强大的空中力量,需要有足以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大国重器。
近年来,轰-6K的航迹不断向深向远向广延伸:在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空中警巡,飞越巴士海峡、宫古海峡、对马海峡,巡航黄岩岛……一条条崭新的航迹,向世人展示着轰炸机部队集杀气、胆气、底气、霸气于一身的独有气质,书写着新时代人民空军驰骋空天、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
看,在祖国和人民的注视下,“战神”正呼啸而起,目标就在前方,再前方……
空军“神威大队”轰-6K战机远洋训练。王国松摄
空军“神威大队”轰-6K战机飞行前准备。卢炳广摄
拂晓起飞,即将降落,从后舱可以清晰看到远处蓝天尽头的鱼肚白。
“神威大队”飞行员合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