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轰炸机,美国空军是否应该基于777发展新常规轰炸机?
美国发展常规轰炸机没有搞错吧,在B-52之后,美国就已经走向隐身化道路了,尽管B-1B被冠以超音速轰炸机,但其在设计中还是引入了大量的隐身元素,包括美国下一代B-21也是典型的隐形轰炸机,发展常规轰炸机的概率微乎其微。
美国空军对于轰炸机情有独钟,几乎每一场局部战争都有轰炸机的角色,且轰炸机在作战行动发挥出了巨大的作战效能,这一点从近些年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就可以得到证实。比如在以空袭为主的科索沃战争中,仅B-1B一个型号部署数量只占北约总数的2%,却投放了总数量的20%的弹药;在伊拉克战争中,起飞架次只占总架次的1%,却投放了20%的炸弹,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美军现役的战略轰炸机主要由B-52H、B-1B和B-2A三个型号构成,从服役年限来看,B-52H迄今已经60多个年头,比我们老当益壮砥砺坚持的轰-6系列使用时间还要长,在美军轰炸机发展史上,B-52是一个划时代的机型。以B-52为代表的常规轰炸机之后,轰炸机发展开始进入到超音速时代,比较有名的代表就是俄罗斯的图系列家族和美军的B-1B,其中B-1B和图-160是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在轰炸机进入到超音速时代后,美国率先开始了隐形轰炸机的研发工作,其B-2项目几乎和B-1B同时展开,只不过遗憾的是俄罗斯没有跟上美国的步伐。
B-52之后轰炸机进入超音速时代和隐身时代同时,B-52的改进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也就是开创了常规轰炸机+远程空射巡航导弹的防区外打击模式,为常规轰炸机后续发展探索了一条可以坚持下去的新路子;除了可以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之外,在后续科研人员也将一些射程几百公里的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弹药集成到常规轰炸机上,实现了防区外精确打击的能力,美国人就是在B-52上开启的,而我们一直等到本世纪的轰-6H才初步实现。
B-52作为美军最后一代常规布局的轰炸机,经过B-1B的过渡后基本上和常规布局没有太大的联系了。这里讲一下B-1B,B-1B和图-160一样采用的后掠翼布局设计,是轰炸机超音速突防理念之下的产物,但是其在设计上并没有一味的追求超音速,在最大飞行速度上比不上图-160的2.2马赫,但其更强调低可探测性和低速性能,最直接的一个数据是,B-1B经过一系列的隐身优化设计(即修形和涂刷吸波材料)后,其正面的雷达散射面积比下马的B-1A型缩小了十倍,对标图-160只有其二十分之一。
在B-1B之后,美国推出最新的产品就是B-2A型隐形战略轰炸机,成为美国空军绝对领先世界的杀手锏武器。B-2综合作战性能虽好,但是其极度追求隐身性能带来的代价是成本的指数性飙升,一架B-2的造价比其自身吨位的黄金还要贵,这就最终导致B-2的生产数量提不上去,很多时候还需要B-52H这种老家伙去执行轰炸任务。
基于此原因考量,美国提出了新一代轰炸机B-21项目,从当前公开的信息来看,美军新型的B-21和俄罗斯正处于研发中的新型轰炸机一样,都采用的是隐身设计,这两款最新的研发型号都有太多常规轰炸机的特征,由此可推导出,隐身设计是未来轰炸机发展的重要方向,再耗资去研发一款突防性能不佳的常规轰炸机得不偿失。
所以说,不管是基于波音-777,还是全新开发一款飞机载体,都不可能发展出一款全新的轰炸机,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向前推进,同步带来的是常规轰炸机走向淘汰的末路,现有的B-52H至少还能支撑几年。
为什么会走到如此剑拔弩张的地步?
假如地球是一个小镇,苏美就是这个小镇中两个相互看不顺眼且想独霸小镇的两家大户,当然这两家大户能够成为大户是因为曾经的大户们之间的相互攻伐造成的彼此没落,这两家一个离那些攻伐的大户得比较远(美),另一个最初占领的地盘那些大户别人看不上(苏)!
结果呢?那些相互攻伐的大户没落了,美国就成了那些曾经的攻伐的大户债主和老大,以预防苏联这家大户为借口,将小镇的大户们分成了两个阵营,两帮大户们筑高墙架大炮,大有灭掉地球镇的趋势!
最终苏联还是不堪重负轰然倒下,他的一帮儿子们就分了家,他们天真的以为再也不会被美国这个大户惦记了,一方面纷纷的亲近美国,另一方面尽可能的占一点已经到手的家产,但是美国并没有完全接纳他们的想法,忽悠分到一些大炮的乌克兰,把大炮销毁殆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让其自生自灭!
另一个分的苏联最多遗产的大户俄罗斯也看明白了,保留了大量的大炮,但奈何曾经依附苏联的小户纷纷改投美国大哥,好在乌克兰兄弟还在!
然而美国联合其它镇上的居民,对俄罗斯等兄弟进行封锁,乌克兰继承着苏联地盘的城门位置,也是西方极力拉拢的对象,眼瞅着曾经和自己一样投奔美国的兄弟衣食无忧,自己跟着俄罗斯被困的衣食无着,日子难过啊!
尤其是自己的大哥俄罗斯凭借着继承苏联的资源,成了重要物资的供应方,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也是衣食无忧,当然给乌克兰也提供了一些机会,例如供应天然气通道经过乌克兰,并廉价向乌克兰供应交燃气,但是杯水车薪也无济于事啊!廉价天然气也被乌克兰家里的家贼剥削干净(天然气寡头季莫申科),乌克兰就不平衡了!
于是乎乌克兰打算仿效吴三桂让出山海关让美国老大带着小弟进来,自己也当美国小弟去,手中的地盘,无疑是投名状!然而俄罗斯清楚这些地方对自己的重要度,趁着乌克兰家里闹动乱就强硬收回了克里米亚!当然还有一些事实上已经在俄罗斯控制下的乌克兰东部各州!
乌克兰向美国大哥投诚的投名状就这么没有了,没有办法只能与俄罗斯大哥闹,越激烈美国老大越乐见,乌克兰只能继续试图要回投名状才可能被西方接纳!
但是美国老大已经满满不对俄罗斯那么有意见了,当然并不是和好,只是短时期进行战略默契平衡,因为美国大哥正在忙自己家建设的问题了,当然镇上又有一些新的大户正在崛起或者形成合力!
全世界最厉害的轰炸机排名是什么?
论各国轰炸机的实力排名当属美国,其次是俄罗斯与中国,其余各国的轰炸机实力则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的轰炸机实力:
目前美国在役的轰炸机有B52,B1b,B2a三款,其中B2幽灵轰炸机是目前唯一一款在役的隐身战机,于1997年服役,其机体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每架造价高达24亿美金,单位重量价格比黄金还要高几倍,是目前最贵的飞机,总共生产了21架,早先部分B2轰炸机部署在第二岛链的关岛基地,用来威慑中国,随着中国远洋作战能力的提升,为保证B2的生存能力,目前已将全部关岛内的B2轰炸机撤回夏威夷基地,前段时间在夏威夷基地进行了相关演练,实现了热加油技术,即B2完成第一轮攻击后返回基地,在不关闭发动机的前提下进行加油作业,以尽可能地缩短保障时间。
B2轰炸机的相关性能为:最大起飞重量为17万公斤,最大燃油量7.5万公斤,最大航速0.95马赫,最大载弹量22680公斤,航程可达1.2万公里,空中加油后可达1.8万公里。
美国的第二款战略轰炸机当属B1b枪骑兵,是一款超音速可变后掠翼远程战略轰炸机,于1985年服役,冷战后期的产物,最大起飞重量为21.6万公斤,最大推力达4*65千牛,最大航速1.25马赫,航程为1.2万公里,目前有60余架在役。
第三款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拥有八个发动机,由波音公司研制,1955年服役,62年停产,目前仍有70余架在役作为主力使用,大部分部署在第二、第三岛链,用来围堵、威慑中国的崛起。主要性能为:最大起飞重量22万公斤,推力达8*76千牛,最大航速0.8马赫,航程达1.6万公里。
俄罗斯轰炸机实力:
俄罗斯目前在役轰炸机主要为图160,图95,图22。其中图160性能最强,其次为图95。
图160海盗旗轰炸机,又被称为白天鹅,是苏联及俄罗斯一款超音速可变后掠翼远程战略轰炸机,由苏联时期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发,于1987年服役,目前俄罗斯仅有十余架在役,这款机型是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其上安装的发动机推力也是最强的,航程要远大于B1轰炸机,该机空重达110吨,最大起飞重量为275吨,最大航速为2.05马赫,航程达1.6万公里。
图95——熊轰炸机,是苏联及俄罗斯的另一款远程战略轰炸机,1956年服役,起飞重量为170|180吨,航程1.5万公里,最大载弹量2.5万千克,航速为815千米每小时。
俄罗斯的第三款轰炸机图22眼罩,是苏联研发的第一款超音速轰炸机,图22最初设计是为了取代图16(即轰6原型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发,1962年服役,最大起飞重量为9.2万千克,最大推力为2*107.9千牛,航速1.4马赫,航程5000公里。
中国的轰炸机力量:
目前中国仅有一款轰炸机在役——轰6。最新改进型为轰6K,称为战神轰炸机,是一款中远程轰炸机,经过改进后的轰6K,其发动机,武器,雷达等系统性能有了较大提升,具有远程奔袭,防区外打击能力,近几年多次与苏30,歼11等战机警巡东海,战巡南海,前出西太进行训练,多次驶出第一岛链,具备了攻击第二岛链的能力,轰6K的最大起飞重量为95吨,载弹量达9吨,最大航程为8000公里,航速达0.8马赫,可搭载6枚长剑10巡航导弹,该机型于2015年93大阅兵首度亮相。
个人觉得,轰6K的性能要强于图22,虽然图22的出现是为了替换图16轰炸机,但是目前中国仅有一款轰炸机,所以会把最好的发动机,最好的雷达,最好的巡航导弹,最好的航电系统全部用到轰6K身上,而图22就没有这种待遇!
所以,目前现役的轰炸机中的实力排名为:B2a,图160,B1b,B52,图95,轰6K,图22
氢弹的两种构型都是什么?
谢邀,昨天中国的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老先生在北京去世。于敏老先生的功绩在于帅先提出了氢弹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构型结构——于敏构型。
答这个问题当作是缅怀一下老先生吧。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新疆天空上出现两个“太阳”,这是我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的爆炸,当量达到了330万吨。
而这次氢弹爆炸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竟然搞出了一个和美国不同的氢弹结构,成为地球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个结构就是于敏构型。在了解于敏构型之前,必须要普及一下核聚变的知识,要不然很难理解于敏结构的优势。
实际上核聚变是宇宙中最古老的能源生产方式,天上的大量恒星都是核聚变的产物。原理很简单,当两个较轻的原子相互结合就可以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同时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再深入一些就是如果两个较轻的原子结合后释放出的能量大于使之结合的能量,那么核聚变反应就会持续的进行下去。
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在宇宙中随处可见。只不过,宇宙中的聚变反应得益于宇宙几乎巨大的空间尺度。相互靠重力吸引的原子们不断汇集不断加大压力最终原子和原子之间就被压缩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聚变反应。
而人类在地球的尺度上如果要将两个轻原子结合成一个重原子那么就要制造出一个恒星的环境,由于没有空间尺度的优势那么我们就只好提高能量了。
在研究原子核的结合能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质子数越小的原子越容易结合。因此就将目光集中在了氘和氚上面。当氘和氚等离子化后电子剥离形成了裸露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只带有一个质子的正电,两个原子之间的动能只要能克服库仑力(电磁力)就有机会碰撞在一起形成新的原子核。这个尺度大约是在10fm的尺度上发生(1cm=10,000,000,000,000fm),为了使原子核能够顺利结合,就要给原子核施以足够大的压力(维持空间尺度),和足够高的温度(提高原子核动能)。因此在氢核聚变的过程中需要维持的压力为上百万个大气压,需要维持的温度为上千万度。
为了实现这个等级的原子核聚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粒子加速器进行合成。
最早的人工合成元素是在1936年,这个年份其实远远的早于各个国家制造原子弹的年份。但是加速器合成的过程中合成出来的元素数量少,所需要输入的能量大于产出的能量,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进行武器化的。
如果武器化就要大量的进行核聚变反应,并且装置规模还要进一步的缩小。
这时,原子弹研究成功了,利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可以为聚变装置提供足够大的能量和压力。通过原子弹释放出的能量足以引发大规模的聚变从而进一步的释放能量。
原理很简单,但从原理到实物走了几十年的路程。其主要问题点在于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会早早的在聚变反应发生前将聚变反应装置直接撕毁。那么装置的结构造型就成了氢弹的核心技术问题。这个造型的结构要保证在聚变反应开始前足够结实并且使得内部的聚变燃料可以获取足够大的能量引发聚变反应。
于敏提出的结构实际上是利用了X射线透镜对原子弹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收集和聚焦,并使聚变材料稍微的远离原子弹,这样既保证了次级结构会过早损毁又使得聚变材料能够获得足够大的能量。
这个构型的关键字在于两个:X射线透镜和双球结构。是个利用X射线光压引燃聚变反应的内爆式结构。由于是内爆式结构,因此在聚变反应产生的时候可以更高效的利用聚变材料达到一个极高的反应率。因此于敏构型在中大当量氢弹中是有一定优势的。
当然了,除了于敏构型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氢弹构型方式。这里得说下泰勒·乌拉尔的模型了。
泰勒·乌拉尔构型
从原理图上我可以看到,作为核扳机的原子弹基本上没有太多变化,变化的是聚变药柱。这是一种外部烧蚀的氢聚变装置结构。
当装置中的原子弹爆炸后,能量在装置中传递,加热了其中的聚变燃料引发聚变反应。这种装置的聚变反应和于敏结构相反,是聚变燃料外向内的一个反应过程。在反应中由于反应截面会被氢弹和原子弹的能量打破因此聚变材料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那么,泰勒·乌拉尔构型的关键字则是:烧蚀和延序反应。这种构型相对于于敏构型更容易生产,但当量偏低。
当然了看到这里,大家看到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设计,任何设计都是在不断的变更和迭代的。
这是一枚美国的W88核弹,从W88核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于敏构型的特征。W88核弹也是一款采用了X射线透镜内爆式聚变设计的核弹。这里就得说了,很多人说于敏构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设计,其实并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于敏构型是我国首先提出来的氢弹构型设计。
当然了泰勒乌拉尔次级的设计还有变更。
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过双次级的设计,利用原子弹引发聚变反应后,继续利用聚变反应引发另外一个聚变反应燃料芯的反应。这是一个泰勒乌拉尔设计的延展。
如果说说氢弹而避开沙皇炸弹的话那么就是耍流氓了。苏联的沙皇炸弹是目前最大威力的氢弹,当量达到了5000万吨。
沙皇炸弹的设计来自于苏联的Joe4氢弹,采用的设计方式和美国中国都不一样,叫做sloika构型,直接翻译过来叫做千层饼构型。
是将聚变材料和裂变材料一层层铺开的一种构型,核心的原子弹爆炸后引发聚变反应,聚变反应继续引发裂变反应,一级级向后往复进行。
虽然这样做的话核燃料的利用率极低,但是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加大核弹当量。
另外之前W君在问答里提到的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利用激光引发聚变的设计也是以后的氢弹结构之一。这个设计不仅仅美国在研究,我们自己也在研究。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神光计划。
刚刚说了几种主要的氢弹结构,而实际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材料学的不断更新和支持下,氢弹的结构已经有十几种了。所以再说氢弹只认识于敏结构和泰勒乌拉尔结构的话那么就是老黄历了。
降维打击有多恐怖?
在《三体》小说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经典场面,由强相互力材料制成的水滴探测器在人类庞大的太空舰队中毫无阻拦的航行穿梭,将人类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太空屏障”击得粉碎,人类太空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而水滴依然光滑如镜。
到了后面,更高级的文明随手丢出一个二向箔,便将整个太阳系变成了一张二维画卷,不同科技水平所带来的文明差距在这一刻表露无疑。于是,人们将这种文明等级差距太大的战争称为“降维打击”,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桥段,但在现实世界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随后欧洲人开始源源不断渡过大西洋登上美洲大陆,两种不同文明在人类走出东非大陆后再一次遭遇。似乎人类社会内部也同样遵循“黑暗森林”法则,两种文明相遇没有和平共处,更没有共同发展,而是很快爆发了冲突和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的殖民过程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及英国人用枪炮、马匹和病菌先后征服了美洲4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消灭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帝国,屠杀了90%以上的印第安人。而卡哈马卡战役便是这一系列战争(屠杀)的残酷缩影,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殖民过程中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进行降维打击的残酷无情。1532年11月16日,西班牙冒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与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在秘鲁高原城市卡哈马卡相遇。双方当时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皮萨罗的手下只是一群由62名骑兵和106个步兵组成的乌合之众,而阿塔瓦尔帕却统治着数百万忠诚的臣民,率领着与其他印第安人作战凯旋的8万精兵。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在两人见面短短几分钟后,皮萨罗就将阿塔瓦尔帕俘虏,并勒索了有史以来最大一笔赎金。这笔赎金的黄金足够装满一间长22英尺、宽17英尺、高超过8英尺的房间。但在赎金交付后,皮萨罗却违背自己的诺言,将阿塔瓦尔帕处死。而与之相比,在这场会面不久后爆发的冲突结果更是让人跌破眼镜。卡哈马卡战役当阿塔瓦尔帕将神父递给他的《圣经》扔在地上后,西班牙人率先向印第安人发起了攻击,他们骑着高大的战马顺利冲开了人数众多的印第安士兵,将其践踏在地;他们挥舞锋利的铁剑,轻松斩下印第安人的头颅,刺穿他们的胸腹;偶尔发出的一记火枪,在很远处就将一个印第安人击倒。而与之对比,印第安人使用的狼牙棒、木棍和弹弓却很难对全身披甲的西班牙人造成致命威胁。在这样的装备差距下,战争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战斗演变成了屠杀。夜幕降临之前,惨烈的厮杀结束。印第安人被杀死6-7千人,剩余7万多人只因西班牙人累得无力举起屠刀才告幸免,相当于每个西班牙人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平均杀死了40人,而西班牙一方却未损失一兵一卒。这样的战斗结果古今中外世所罕见。如果说,这一次存有侥幸的因素在其中,那么接下来双方爆发的大大小小的战斗结果再次证明了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不是靠人数所能弥补的。在阿塔瓦尔帕死后皮萨罗从卡哈马卡向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进军期间,又分别爆发了豪哈、比尔卡苏阿曼、比尔卡康加和库斯科4次大小战役,参加这四次战役的西班牙骑兵分别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印第安人则有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然而每次战斗的结果都是西班牙人大获全胜。1536年,印加帝国最优秀的将军基佐在利马围困住了西班牙人,并打算向该城发动猛攻时,两个中队的西班牙骑兵向他们发起了冲锋,并在第一次冲锋中击溃了印第安人军队,并杀死了基佐和其他指挥官。而在不久后一只由26名骑兵组成的小股部队利用类似的冲锋击溃了下一任印加皇帝曼科亲自率领的最精锐部队。为什么在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经常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呢,为什么西班牙人往往能够轻松战胜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自己的敌人呢?一、以马匹为代表的军事装备的巨大优势一匹战马在战斗时所带来的机动性、冲击力以及居高临下的战斗位置,使得空旷地带的步兵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西班牙的殖民战争中,更是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始终。公元前1800年左右,马拉战车的使用改变了中国、近东和埃及等地的战争方式和格局。在马鞍和马镫发明后,马匹使得来自亚洲大草原的匈奴人和一波接一波的蛮族对罗马帝国及后继国家造成了严重威胁,最后以蒙古人于公元13世纪和14世纪征服亚洲和俄罗斯的大片土地而达到高潮。甚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仍然保有相当数量的骑兵,并将马匹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除了马匹之外,西班牙人所持有的铁剑和火枪可以轻松破开印第安人的软革皮甲夺走他们的生命,而印第安人的木质或石质武器却很难对西班牙人的全身铁甲造成威胁。二战前夕的波兰骑兵二、病菌开辟了殖民道路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腺鼠疫等传染病对于欧洲殖民者开辟殖民地并杀死当地原住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甚至超过了军事装备的巨大优势。在整个美洲,随欧洲人传进来的疾病从一个部落传播到另一个部落,远远走在欧洲人之前,杀死了90%以上的美洲土著人。而在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中,天花病毒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天花由西班牙移民带到巴拿马和哥伦比亚后,经由陆路传播到南美的印第安人中,在1526年左右杀死了印加皇帝瓦伊纳·卡帕克和他的大多数朝臣,随后杀死了他的指定继承人。这些事故导致了阿塔瓦尔帕与其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加之天花病毒的肆虐造成大量印第安人死亡,严重损耗了印加帝国内部军事力量。而西班牙人在长期与细菌病毒的共存时间里,逐渐形成了对上述传染病的免疫能力。这些对印第安人致命的病菌丝毫无法奈何这些征服者,反而成了他们的开路先锋。三、文字所蕴含的巨大能量除了上述这些可见的因素外,文字对战争的影响也同样不可估量。西班牙具有十分完善的文字系统,在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到皮萨罗入侵印加帝国的几十年间,各种关于新大陆的文字记载、旅行日记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各地的风土人情、行政组织、军事部署等等,这就为皮萨罗了解印第安人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军事情报。而相反,印加帝国并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文字,相互沟通只能依靠口头传播,这就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短时效性,各个部落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哪怕西班牙人已经屠杀了几百公里外的一个部落,其他部落的人对于这个来自大洋另一端的文明仍然一无所知,甚至阿兹特克皇帝蒙特朱马还将这些残暴的殖民者当做神明来崇拜。当然除上述三个方面原因之外,行政制度的不同、军事策略的相异以及人员士气的对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文明碰撞之后的结果。卡哈马卡战役的反思通过卡哈马卡战役以及其他殖民侵略战争,除了让我们对西方殖民者文明外衣下的残忍和暴虐有了更新和更深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文明对抗结果的深思。一个拥有八万人的庞大军队面对不到二百人的散兵游勇竟然毫无反抗之力,这样的结果看上去匪夷所思,但文明之间的巨大差距却使其成为了可能。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来不是角斗场上的公平竞争,而是科技、体制、生产力的全面对抗,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屠杀,从来都是古今不易的道理。三体中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这也是黑暗森林法则成立的先决条件,所以在地球这个很小的黑暗森林中,两个文明为了争夺有效的空间和资源必然会爆发冲突,而落后的文明则必然在冲突中衰落甚至是灭亡。西方文明自诞生以来就相信丛林法则,近代更是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现在也依然坚持零和游戏,所以在面对不同于己的文明时往往不会像中国提倡的那样求同存异,互利共赢,而更愿意举起手中的刀剑,直到一方屈服或灭亡。所以我们不能在虎狼环伺的环境中还对敌人抱有最大的善意,同时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和文明实力,才不至于向印第安人那样被降维打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