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古代遗迹,马鞍山有哪些古遗址?
马鞍山是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东部、苏皖交汇地区,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马鞍山历史悠久,早在六朝时期,很多文人雅士、富商巨贾在这里驻足,留下了不少古迹和文化遗产。
采石矶被誉为“天下第一矶”。“采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临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最终长眠于附近的青山。
褒禅山,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禅山记》文章中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鸡笼山
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称鸡笼山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峦连绵,上冠巨石,状似莲花,为“一州奇胜”。
霸王祠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项羽庙,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约一公里的凤凰山上,离县城20公里。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
当涂护城河开凿于三国黄武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县级护城河,河水与长江相通。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风景区青山李白墓园,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脚下。
姑蔑古国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存在?
姑蔑原本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上古老的东夷族一支。春秋后期举族迁到今浙西龙游县境,融入越族的行列中。
一,姑蔑称谓由来
姑蔑之“姑”,在古代东方习见冠之于地名、或族名之上,举如:姑棼,《左传·庄公八年》载“齐侯(襄公)游于姑棼。”贾逵《集解》曰:“齐地”。杨伯峻《注》:“即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薄姑,《左传》、《竹书纪年》以及金文中多有记载,是山东半岛势力较强的古老部族,周公东征后,遭遇到灭国、毁社、迁君、徙民的命运。另外,西汉时在今诸城县西南置姑幕(《水经注》卷二十五),或称姑莫,后废置。而在吴,则有姑苏。用“姑”,作为习称,如同“于越”之“于”,为语气词,可能是东方人的语音习惯。之“蔑”,首见《左传经文·隐公元年(前722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杨伯峻注:“蔑,鲁地,即定公十二年之姑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四十五里之地。姑蔑,此省称`蔑’者,惠栋《左传补注》谓:`隐公名姑息,当时史官为之讳也。’《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竹书纪年》云:`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姑蔑之“蔑”,又称之“昧”(《公羊》、《谷梁》俱作昧,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亦称之为“昧之盟”)、姑妹,(《逸周书·王会解》)或称末、冥,应皆为同音假借。
二、文献所见姑蔑国历史
商甲骨文多有“蔑”字,案:《左·昭公二十九年》:“少白皋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如释冥即昧、蔑不误,则姑蔑之先祖在先商时代即为东方的水官、治水英雄。西周文献中尝未见姑蔑族名。金文中多有蔑字,但常见蔑历连称。蔑历为金文中的专有名称,论者分歧颇多,一般释之勉励解,与部族、地名无关。可能在周人东征中瓦解了这个部族。但其中一支族又出现于春秋初年,即隐公元年所见之“蔑之盟”的经文,姑蔑故城在今泗水县东四十五里(古鲁国卞南有姑蔑城。)其方位应确凿无疑。姑蔑在春秋初、中相处于鲁之附庸地位,是众多东夷小邦中的一支弱小者。鲁隐公即位当年“欲求好于邾”而与邾仪父在蔑结盟。邾是鲁南边的近邻,在诸小国中势力较盛,鲁寻求与邾结盟乃保存自己、扩大地盘之需要。为何在蔑地结盟?史无解释,大概是姑蔑在鲁邾冲突中坚守中立,以示蔑亲附鲁的缘故。在春秋时期一段相当时间内姑蔑事迹失载,其原因当是姑蔑势力不显所致,或许已归附于鲁,没有多少独自的行迹。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姑蔑出现在越国土地上。《左·哀公十三年》载:“弥庸见姑蔑之旗。”《清一统志》记:“故城(指姑蔑)今衢州府龙游县治。从上述文献证明,在春秋后期,句践争霸中,北方的姑蔑人已南下,立足于浙西的谷水南滨,今浙江龙游县北,成为越王句践时的西鄙,并加入到越国军队,参与越灭吴的殊死战斗,为越灭吴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春秋鲁地姑蔑迁往越国成为越地姑蔑
姑蔑人的迁徙南下,大概是处于春秋后期吴越争霸的纷云变幻中。关于吴越争霸的过程无须在此赘述,值得提及的是在争霸战争中,加速了各族间北上南下的态势。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多次北上,深入鲁腹地,进兵泗上,征服了鲁、邾、卫等中小国,与鲁、邾相邻的姑蔑当处被征服之中。此后,吴与鲁结盟共·同抗齐,艾陵(莱芜市东)一战,大败齐军。最后于前482年吴北上与诸侯相会黄池,吴王夫差当上了霸主。显然,吴北上争霸,打乱了中原诸国(尤其是山东诸国)的格局,为姑蔑迁徙创造了空间。继之而来的是越王句践的复兴及其北上争霸。在他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备战之后,趁吴北上致使内部空虚之机大举伐吴,到前473年灭吴,前471年会盟于徐州,句践当上了霸主。前468年越一度徙都王郎琊(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并控制了鲁、邾之政局。“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在这种形势下,姑蔑人归附到越军的麾下已顺乎自然。
四,姑蔑族融入越族成为百越一支
姑蔑南迁到越地后,加人了越军,其居住地成为越的辖地。天长日久,与越族交融,作为东夷族一支的姑蔑文明逐渐消失,而越族文化亦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渐融合到华夏族文明的洪流中。驰骋疆场的姑蔑人留下的星点史迹,从历代撰修的龙游县志中所见就有姑蔑之墟、姑蔑城和姑蔑子墓等。
五,结语
姑蔑原本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上古老的东夷族一支。商甲骨文有“蔑”字,西周文献未见姑蔑族,直到春秋隐公元年(722年)始见“盟于蔑”,对其蔑地,诸家考释皆已落实。春秋时期,姑蔑一直处于鲁之附庸地位,直到春秋末年,在吴越争霸战争中,姑蔑举族迁到越地(今浙江龙游县),与越族交融,最后一起融入华夏文明中。
挖土发现两米下有一层黑色物质?
第一,如果怀疑或确定是古人遗存,保护现场,上报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让他们来现场勘察;第二,如发现啥古物、文物,千万不要据为己有,那是犯法;第三,小心别滑下去,万一地下是古墓呢,哈哈!第四,如有残肢断臂,容易吓着,小心!
河南为什么把一个没有证实的二里头遗址定为夏都?
二里头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冶炼作坊,有中国最早的同时期面积最大宫殿,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国通史》里面介绍了无论北京故宫还西安汉唐宫殿都脱不了二里头影子,因此二里头就是中国宫殿鼻祖!这种规模宫殿不是部落联盟就能建造的,只有王朝才能够建起来,而且二里头还和史记记载的夏都甄浔位置相吻合,除了没有文字出土完美证明,二里头具备夏都的一切条件,因此二里头99%可能是夏都! 况且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明确说明了二里头就是夏都!昨天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开馆,国家文物局局长代表国家亲自为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揭牌,这些怎么能说没有经过论证呢?提问者不是出于严谨学术争论,而是心存嫉妒!! 丰镐遗址从1933年至今被挖了个底朝天,一没有发现完整城墙,二没有发现大型宫殿,三没有发现大型青铜冶炼场所,四没有发现大型祭祀场所,五没有西周贵族墓葬;只发现了少量文物价值不高的青铜器以及渔网瓦罐等物品,因此丰镐是西周都城可能是误区!而且作为强大王朝,丰镐遗址面积也小的可怜,还不到比之早几百年的安阳殷墟面积的三分之一!要这就是西周都城是不是太寒碜了点儿?还有丰镐是西周都城只有史记有记载,而大量史料都记载了西周二世成王迁都洛阳的历史事件,丰镐遗址在证据不到二里头1%的情况下都能称西周都城,而二里头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称夏都???
镇江保留了哪些历史遗迹?
古文化遗址
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
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孙家村西侧,面积约为一万两千平方米,遗址由中部的典型台地和周边的一道环壕组成,目前出土的遗物以陶、瓷器为主,有夹砂陶、泥质陶、硬陶、原始瓷等。
莲花洞遗址
莲花洞遗址,位于镇江南山风景区,2012年被确立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遗址。镇江人的祖先们曾在这里生活过。
城头山遗址
位于丹阳市天禄路,相传是清初聂姓巡抚为母所建的小金銮殿。
丁沙地遗址
东西长250、宽200米,其南为丁沙地村。属句容县宝华林场,是一高出地面6米的岗地。
断山墩遗址
位于镇江新区的断山墩是上古聚落遗址,早在1982年,该遗址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家山遗址
戴家山遗址,是1985年,考古人员在镇江东郊一座名为戴家山的小山上打了长6米,宽3米的探方后出现的一座灰坑,灰坑里面有石铲、石斧、石锛、石刀、砾石与石磨棒,还有数量众多陶片,证明其为新石器时代遗迹。大家可进入江苏大学本部,在学校东北角的山上探寻。
龙脉团山遗址
龙脉团山遗址是镇江先人生产栖息之地,也是目前镇江地区保存较好的“湖熟文化”遗址。
枕子山遗址
位于镇江蒋乔镇大华山村东南,是宁镇地区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典型的商周时期湖熟文化台形遗址。
马迹山遗址
镇江有两处马迹山,一座位于黄墟,另一座是戴家巷附近的。黄墟的马迹山是一座石头山,据说是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在山上骑马留下了马迹而得名。而戴家巷附近的马迹山是一座土山,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时代跨度较大,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几个时期,几乎与整个湖熟文化共始终。
磨盘墩遗址
位于丹徒镇南罗湖村北200米处,1984年发掘,发现新石器晚期地层,出土石钻、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磨制石器有斧、镰、锛等;陶器有鼎、釜、罐、豆等陶片,还有璜、玦、璧等玉石饰品。属崧泽文化遗存。同时发现西周墓1座,出土了尊匜、车马具等青铜器,以及原始青瓷器、几何印纹陶器。
问:我想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应该怎么做呢?
答:简单,轻轻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即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