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追击歼灭战,都是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失败的吗?
拿破仑跟希特勒入侵沙俄失败,天气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对比来说这俩很相似,都是折戟莫斯科。这俩在入侵沙俄之前都是在欧洲处于无敌状态,而且都是拿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没有太好的办法,转而进攻沙俄(苏联)。两者失败的其它原因咱们往下分析。
拿破仑跟希特勒都是横扫欧洲,建立不世之功,导致过渡自信,进攻沙俄(苏联)的时候都信心满满,狂妄自大都认为能在极端的时间内消灭沙俄(苏联)。
拿破仑跟希特勒不同之处就是:拿破仑是个真正的军事家,而且是非常牛逼那种军事家,所以拿破仑对自己很自信认为轻而易举消灭沙俄;而希特勒是个演讲家政治家,军事方面倒是很烂,偏偏又喜欢瞎指挥,希特勒对德军自信,认为强大的德军能迅速摧毁苏联。
所谓骄兵必败,万古不变的真理。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带领60多万法国军队大举进攻沙俄。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沙俄军队统帅是库图佐夫将军,库图佐夫深知拿破仑的厉害之处,不与之正面交战,避其锋芒,利用沙俄国土广袤纵深的优势采用战略大撤退,坚壁清野,边撤边打,不断消磨法军,而法军劳师远征,沙俄又是不断的采用游击袭扰战术,法军烦不胜烦。为了避其锋芒,库图佐夫更是主动放弃莫斯科,莫斯科城内的一切物资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全部清理烧掉,法军长驱直入,战线不断拉长,兵力分散,后勤补给逐渐跟不上。导致法军缺衣少粮。
同时由于作战时间过长,拖到了沙俄的寒冬来临。法军完全没有准备过冬的物资,冻死冻伤无数。 法军的衣服纽扣都是锡的,寒冷一冻纽扣就粉碎,衣服都扣不上,很多法军被火火冻死。当法军占领莫斯科后,夜晚一场大火烧掉了法军最后的粮草弹药。所以拿破仑撤退,兵败如山倒。
希特勒进攻苏联。除了跟拿破仑一样受到寒冷的袭扰。更主要的是德国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后,完全消耗不过苏联。拿破仑是有物资运不过来。希特勒是缺少物资,消耗跟不上。战争就是一场消耗战,德国国土太小了,而苏联地大物博,资源非常丰富,人口也比德国多。德国入侵苏联后期,物资跟人口完全拼不过苏联。再加上希特勒愚蠢的指挥,失败是必然的。
当然不能说苏联的冬天是无敌的。只要你准备充分照样能干掉它。比如咱们以前的蒙古远征,就曾经实打实的攻破莫斯科。
我是抽烟的苦咖啡,如果您觉的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为我点赞。
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是怎么包围赵军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秦军怎么包围赵军本不足为人称道,但是一下子围了四十六天而没有援兵救援,要知道长平是赵国国境之内,而且距离邯郸要比距离咸阳近的不止一星半点,而包括六国在内的赵国居然没有成功派兵救援,这才是长平之战的亮点。
下面我从战争起始、长平被围两部分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一、战争起始
1.所处时代
我们所说到的长平之战,是发生在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大战。这是战国晚期规模空前的历史性的决战。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歼灭赵军主力,确定了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局。
秦昭襄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我们这里所说的英雄时代,是指社会竞争比较激烈,生活节奏比较急迅,杰出人才比较集中,文化风格比较豪放,从而历史进步比较显著,文明创获也比较丰富的历史时期。
在历史上的英雄时代,民族精神的特质一般都表现出积极奋进的风格。对于秦昭襄王时代的历史特征以及秦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表现,历史学家曾经用有力的笔调子以记述,比如,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所谓“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强兵并敌”,贾谊《过秦论》所谓“追亡逐北”,“宰割天下”等等,都突出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急进风格和秦国的强大威势。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又有所谓“昭襄业帝”的评价,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秦人的历史成就对于实现“大一统”的意义。
人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当时的时代精神的风格,表现出推崇勇力,比竞智思,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特征。历史在当时为焕发人们的才智,为催化社会的演进,为激活文化的生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据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这二百二十五年间,前后一共有九十二位君主在政治舞台上进行表演,其中享国四十年以上的有八人,享国五十年以上的,有赵简子六十年,楚惠王五十七年,齐宜公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六年。
战国晚期在位的两位老年君主,就是周赧王姬延和秦昭襄王嬴稷。前者所统治的是当时最弱小的国家,后者所统治的,则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前者的国家,恰恰又是败亡在后者的国家手中。
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第二年,秦昭襄王就正式出兵灭掉了西周。七年之后秦又灭东周,周王朝于是灭亡。
秦昭王又是秦国历史上在位年代最长的君主。在他所处的时代秦国已经成为实力压倒列强的,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的大国了。
也正是在秦昭襄王时代,秦国表现出了能够实现统一的国力。当时,只有秦国有充沛的实力能够实现统一,已经成为比较明显的历史趋向。
秦昭襄王时代,是秦人东向扩张的全盛时代。不过。按照秦昭襄王既定的东征战略,可能秦军本来是并不急于和在军事上相当强大的赵人直接交锋的,而是应当先征服魏国和韩国,控制中原地区的大部。
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远古时代的传说,秦人和赵人其实原本同出一源。而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改革,已经成为雄镇北方的军事强国。赵国又多山地,出产贫薄,因而秦国东征军之兵锋所向,起初可能并没有以赵国为主要目标。
2.上党之争
秦国和赵国的这次大规模的直接的军事交锋是由于韩国上党郡的归属而偶然引发的。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军猛攻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守军被迫投降,于是韩国上党郡与国都郑(今河南新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成为事实上的飞地。
上党郡太守冯亭于是与百姓商议我们和郑地的交通联系已经断绝,显然没法子得到韩国的保护和援救了,秦军逼近,韩国无力抗拒,我们不如以上党之地归赵。赵国如果接受上党秦人愤怒,一定会进攻赵国的。赵国受到攻击,就一定会亲近韩国。韩赵合力为,那么就可以抵御秦人了。
大家同意冯亭的意见。冯亭于是派人报告赵王,表示归附之意。赵孝成王和平阳君、平原君商议。平阳君说,不能接受,如果接受的话,祸患将会大于收益。平原君则说:平白无故得到一郡之地,当然应当接受了。赵国于是接收了上党之地,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1年)秦军连续攻克韩国的缑氏(今河南登封西北)、蔺(今山西离石西)两县。第二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进一步加紧对韩国的攻势。秦军夺取了上党(今山西屯留南)。上党的民众纷纷流亡,逃奔到赵国。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屯据重兵,以护卫上党流民。
3.长平之战的爆发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龁所部秦军进攻长平。秦赵长平之战爆发了。
在最初的交战中,秦军斩杀赵军一名都尉。赵孝成王与平阳君赵豹商议与秦人媾和,派贵族郑朱作为使者入秦。秦昭襄王接待了郑朱,却并不肯与赵国和谈。
在长平战场上,秦军初获小胜,但是不久就因赵军名将廉颇“固壁不战”,避其锐气的战术而受到阻滞。秦军多次挑战,廉颇都不应战。廉颇准备以这样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而两军长期相持,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都使他为久困长平而深深忧虑。
为了战胜赵国名将廉颇,秦昭襄王决意派战功累累的将军白起出任长平秦军的统帅。
4.白起的军功
白起,眉县人,行伍出身,勇于拼战,善于用兵。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他已经以军功累进,升到秦国二十级军功爵制的第十级左庶长,统率大军进攻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
第二年,白起军功爵升至第十二级“左更”,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南)与韩魏联军会战,斩首二十四万,俘虏其主将公孙喜,攻克五城。于是白起升任秦国国君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国尉”。
白起又率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韩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东的大片土地,一举将秦国的疆域扩展到河汾平原。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军功爵已经升到第十六级“大良造”,与当年商鞅地位最高时相当。同年,白起又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大小六十一城。第二年,自起的部队又攻占了王屋山下的战略要地垣城(今山西垣曲东南)。
白起作为主将第一次和赵军直接作战,是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80年),他率军攻赵,占领了太行山区的光狼城(山西高平西)。白起将军最为显赫的战功,是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8年)进攻楚国时所取得的。
当时,秦军兵锋凌厉,起初即一举攻克楚国鄢(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樊北)等五城,第二年又出其不意,以神奇的跃进速度,插入楚国腹地,竟然攻陷了楚国国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火烧夷陵(今湖北宜昌)。秦军的前锋甚至一直推进到临近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竟陵(今湖北潜江西)。楚顷襄王被迫出逃,后来不得不把国都迁移到陈地。秦国在郢城设立了南那。
于是,秦的疆土第一次扩张到江汉平原的富庶地区。将军白起因此再次得以升迁,被封为“武安君”。武安君白起又继续挥师渡江南下,控制了巫郡和黔中郡的广大地区。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武安君白起又率军进攻魏国,攻克华阳城(今河南郑州南),威胁韩国国都郑(今河南新郑),歼灭三晋联军十三万,又击败赵将贾偃部,沉杀其部卒二万入于黄河中。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以进攻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西北)为起点,连续拔五城,斩首五万。第二年,他率领的秦军又完成了切断南阳太行交通道路的战略任务。光狼城争夺战和这两次军事行动,都是在太行山地进行的。
白起被任命为“上将军”。“上将军”,是秦国自此首次设置的最显赫的军职。
5.赵括的任命
秦军和赵军都集聚了全力,准备在这里作拼死的一搏。两军的将领内心都非常清楚,此次决战对于秦赵两国,不仅关系到军势之盛衰,也关系到国运之兴亡,关系到民气之生死。
白起和廉颇作为一代名将,想来都切望在战场上能够直接交手,一试高低。不过,他们虽然在长平曾经亲率两军对垒,历史却终究没有给他们面对面直接进行较量的机会。
长平战区廉颇积粮之处,后来称作“米山”。明末人李雪山曾经作《咏米山》诗,由米山胜迹追念名将廉颇,其中写道:“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可惜将军之胜谋,却最终没有条件能够得以实践,名将廉颇无故被赵王解职,使战局急转。
赵孝成王命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任长平赵军的最高统帅。
赵括是曾经于阏与(今山西和顺)之战战胜秦军的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勤习弓马,成年后,更是仪表雍容,言谈不凡,被看作“将门出将”的典范。赵括的母亲马服君夫人上书反对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军主将,却并没有能改变赵孝成王的决定。
赵括开始在长平前线行使指挥权之后,两军相持的形势果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长平被围
1.长平被围过程
公元前260年七月,赵括一到前线,就大举出兵进攻秦军。白起采用了迁回的运动的战略,先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了两支奇兵,以便乘机袭赵军后路。赵军一直攻到了秦军的壁垒下,不能攻入,而秦的一支奇兵二万五千人已经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奇兵五千骑兵又切断赵的壁垒,把赵军切成两段。赵军战斗不利,筑壁垒坚守以待后援。
2.秦昭襄王的奋力一搏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即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九月在长平山地,秦军与赵军的大决战开始了。经过激战,上将军白起指挥的秦军完成了对赵括属下四十余万赵军的分割包围。被围困的长平赵军,军粮补给已经完全断绝。
出于对长平之战持殊的战略意义的重视,秦昭襄王风尘仆仆,亲自前往河内。这是秦国的国君巡幸秦国的国土,所至于最东端的空前的历史纪录。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听赵国粮运道路已经切断亲自来到河内地方,赐民爵各一级,调发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参军集结于长平,阻断赵国援兵的通路。秦昭襄王的河内之行,对于调动兵员,督察粮运,全力加强长平前线的作战能力,有非常大的意义。秦军对赵军远方来援的堵截,也因此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3.“违背”兵法的白起
长平被秦军牢牢围定的赵军士卒,绝粮长达四十六天。数十万人经历了空前严峻的生存能力的考验。在赵军主力被秦军分割,并且陷入秦军包围之后,赵括将军只能把摆脱困境,反败为胜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围外来援上。
但是他没有想到秦昭襄王竟然会亲临河内,亲自督察长平战事,阻断各国援赵的通路;也没有想到秦军主将白起竟然会有全歼数十万赵军的魄力。
按照兵法的常规,白起如果确实试图全歼长平赵军主力,那么,在比较双方军势时,应当看到,秦军其实并不占据优胜于赵军的地位。
第一,赵军先至长平,而秦军则后至。《孙子·虚实》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二,秦军的数量对于赵军也没有形成压倒的优势。《孙子谋攻》说:“用兵之法,十则国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秦军绝对没有十倍于赵军的兵力,却竟然要实行包围赵军的战略。
在选择基本战术时,白起似乎也违背了兵法的基本原则。比如,秦军严密包围赵军而不留出路。而《孙子军争》说,“围师遗阙”。另外,秦军围定赵军后,尽管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却迟迟不发动进攻。
而《孙子九地》说:“兵之情主速。”主张用兵利于速胜不利于持久。《孙子作战》还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白起显然也违背了兵法的这一原则。
白起看起来处处都违背了兵法的原则,然而在战役中,秦军实际上却并没有因此遭受到什么挫败,而且从战局的总趋势看,恰恰相反,秦军越来越占有优势,而赵军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
4.坑杀降卒
在已经找寻不到出路的情况下,心傲而志高的赵括发起了拼死的最后一搏。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至于九月,赵军士兵绝粮四十六日,于是自相残杀,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形。又出兵攻击秦军营垒,其将军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出击,秦军射杀赵括。赵军大败,四十万战士向武安君投降。
如何妥善地处置这些赵军降卒,成为上将军白起面临的难题。他再三思索,最终确定了一种彻底解决的方式。长平,于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悲苦记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武安君白起考虑到此前秦军已经占领上党,上党民众不愿意归顺秦人而归于赵国。赵军士卒也必有反覆之心。如果不尽行处死,恐怕以后不免发生变乱。
于是将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年少者二百四十人遣返归赵。白起率领的秦军前后杀死赵军四十五万人长平坑杀赵国降卒事件发生后,赵国人心大受震动。
5.赵括真的是庸才?
赵括当然是一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才能的反面典型。败军之将,众恶归之。上述赵括身上的种种污点劣迹,不必真,也不必假,总之,听听就算了。至于说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用赵括,这故事当然也是听听也就算了。
于失败者而言,要显得输得最悲壮最有面子,无过于中了反间或出了内奸。所以只要失败者稍有话语权,他的讲述里内奸间谍就一定会出现。这一点绝对是古今中外人同此心。
你看希罗多德讲《历史》希波战争时,从温泉关到雅典,希腊人那一溜内奸,出得是摩肩接踵,令人目不暇给。
现在也不乏为赵括翻案的人(放眼中国历史,要找个从来没被翻过案的,只怕不易)只要没打算把赵括说成是悲情无比的千古将,翻这个案的还是很容易找到一些依据的。《史记》描写赵军被围后的表现:
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陷入绝境四十六天,已经饿到人吃人的地步,军队居然不崩溃,还能在将军的指挥下有组织地突围,则这个统帅在军中的威信还是可以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赵括一死,赵军就斗志全无,选择投降了。
由此可以看出,赵括虽然不是什么军事奇才,但也不是个尸位素餐、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
独战巅峰时期的关羽张飞?
纪灵是东汉末年袁术帐下大将,他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曾和巅峰时期的关羽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又跟巅峰时期的张飞大战十回合,结果被斩杀。
那么,纪灵到底有多厉害呢?为什么他跟关羽能大战三十回合,却在十回合内就被张飞斩杀?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就来跟大家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纪灵有多厉害?纪灵是袁术帐下大将,他使一口五十斤重三尖刀,威猛无比。可见,他有一定的功夫。况且袁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他出身豪门,实力强悍,让人惊叹。袁绍手下有大将颜良、文丑,个个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将。可以想象,纪灵作为袁术帐下大将,也必定名不虚传。原因很简单,如果纪灵不厉害,袁术怎么可能让他当自己的大将呢?袁术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他为自己挑选的大将,必定是千里挑一的。
有个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话说袁术得到了玉玺,以为天命在袁而不再刘,于是公然称帝,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东汉王朝虽然名存实亡,各地军阀诸侯也是心照不宣,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像袁术那样,明目张胆地反对朝廷,称帝改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尚且要自称汉臣,不然篡汉自立。
所以,曹操一听到袁术称帝,立即大声笑了出来,他终于有讨伐袁术的理由了。不过,他不需要自己动手。他的做法是让刘备统兵五万,进攻南阳。袁术得知消息后,气不打一处来,骂道:“刘备乃是织席贩履之徒,怎么敢跟诸侯同列,率兵攻打我,真是岂有此理!”说完,袁术让纪灵率领十万大军,向徐州进发。
大家想一下,纪灵如果不厉害,袁术可能将十万军队交给他吗?
之后,两军在盱眙相逢,当时刘备军队少,依山傍水,步步为营。纪灵在军前叫骂:“刘备山野村夫,怎敢侵犯我境界!”刘备回应:“我是奉汉天子之昭,来讨伐不臣之人。”紧接着,纪灵挥刀直取刘备,关羽出来骂他,两人一连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然后,纪灵对关羽说:“已经打累了,暂时都休息下吧。”之后,纪灵派出副将荀正出战关羽。结果,关羽说:“你不是我的对手,让纪将军来。”荀正也是一个狂妄之徒,说:“你不是纪将军对手!”关羽大怒,一刀斩杀了荀正。
二、纪灵几回合内能斩杀巅峰期的关羽和张飞?对此,我的答案很明确:纪灵压根不是关羽和张飞的对手。如前所述,纪灵和关羽大战三十回合,然后派自己的副将荀正出马,结果一刀被关羽秒杀。可见,纪灵的副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副将如此,主将想必也不会怎么样。
事实上,以纪灵的实力,扛不了关羽多久。因为,关羽让着纪灵,故意放水。
为什么说关羽有意放水呢?
原因很简单,刘备内心是很不想讨伐袁术的,他也不想跟袁术彻底闹翻。可是刘备也没有办法,曹操以天子的命令,让他去讨伐逆贼。如果刘备不照做,正义上站不住脚,也会给曹操讨伐他的借口。所以,刘备希望有个人能出来调解,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吕布。
吕布为了化解刘、袁两家的矛盾,把刘备和纪灵请到了他的营寨。值得一提的是,纪灵看到刘备,抽身便走。吕布一看,这可不行,立即将纪灵拉扯回,如提孩童。可见,纪灵在吕布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吕布提起他就跟提小孩子一样。纪灵的武功,可见一斑。
关羽知道大哥刘备的心思,所以在阵前就对纪灵手下留情,没有将他斩杀。
张飞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在之后的战役中,张飞看着纪灵领着军队冲过来,二话不说,直取纪灵。两人大战不大十回合,张飞就用丈八蛇矛刺死了纪灵。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玄德知袁术将至,乃引关、张、朱灵、路昭五万军出,正迎着先锋纪灵至。张飞更不打话,直取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败军奔走。总结纪灵作为袁术帐下的大将,武功肯定是不错的,不过完全不是关羽和张飞的对手。之前,关羽放过纪灵一毛,纪灵却浑然不知,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最终,纪灵因为他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纪灵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评论!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讲的是什么?
春秋战国,是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期,虽然最后完成大一统的是大秦,但其他各国也不是背景板,也有非常精彩的演出。
秦国的霸业并不是始皇帝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好几代的努力。而当大秦发兵的时候,各国也并不是望风而逃或者纳头便拜,征服,是通过厮杀和鲜血完成的!
“长平之战”就是秦国征伐路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其间充满了曲折复杂的阴谋阳谋,与之相比,欧洲各国的权谋那完全不叫权谋,叫小孩子过家家。
这场战役非常之惨烈,败的固然灭国,胜的也是惨胜。同时带火了两个人,让他们走进我们的历史课本并且令同学们印象深刻:一个是赵括,另一个是白起。
怎么回事呢?事情得分几个阶段来说:
第一阶段大秦诸君素有兼并六国之志,秦昭襄王也不例外,这是位很有作为的大王,公元前270年时候,他准备去打赵国,注意,赵国一开始就是目标。
打赵国需要借道韩国,韩国也不敢不借。双方在阏与(现在的山西和顺西北一带)决战,赵国派出的是赵国名将赵奢,过程我就不讲了,反正秦军败了。
秦昭襄王很烦恼啊,自己先出兵结果还败了,很没面子的好吗!
第二阶段此时有个魏国人范雎献策:“大王,赵国先放一放,咱们可以远交近攻先打一波!”
昭襄王觉得很有道理,听了他的建议,当下就派兵去打魏国。。。。。。没错,范雎就是魏国人,但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带路党,是受了很严重的迫害。
范雎很有才华,口才也不错,一心想要体现自身价值,可家境不好,只能先在别人门下做事,某次被派去齐国办事,齐国国君很欣赏他,送了他很多美食还有黄金,他的领导羡慕嫉妒恨,回国后就在一个规格很高的宴会上造谣他卖魏通齐。
当时的魏国宰相(魏王的儿子)也在场,听到后大怒,也不查证一番,直接命人开打,把范雎打得肋骨和牙齿都断了,然后丢到厕所,还让宴会上的人们往他身上撒尿,之后当做死人扔到野外。
范雎侥幸逃得一条生路,之后就直奔秦国。你们不是说我卖国吗?好,现在卖给你们看!
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呢,这样的侮辱是个人都不能忍!而且往大里说,虽说分了各国,名义上也都还是周天子的臣子!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卖国。
秦国打魏国,没费什么力就打下了,接着打韩国。
韩王肯定气得大骂昭襄王“兄弟你不讲究啊,你要借道打赵国,我二话不说就借了,也没跟你对着干,你咋要打我呢?”
骂也白骂,对于历代秦君来说,打下六国一统天下才是最重要的。别说你骂,你打回来我也不怕啊!
第三阶段到公元前262年,秦军把韩国的上党郡给包围了,韩国的国君比较怂,想着那我就把上党献给你吧,只要你退兵就行!
可意外发生了,上党郡郡守冯亭可能是和秦军打出仇来了,管你国君怎么想的,反正我坚决不降秦!但不降归不降,打不过归打不过,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妙计:利用赵国的力量和秦军对抗。
想到就要做,他马上派了使者去赵国,说愿把上党献给赵国。
这可把赵国国君孝成王给愁的呀,自己做不了决定,找了一票人来商量,有的说这就是裹着毒药的糖,要是接受了上党,就得准备迎接秦军的攻打;有的说上党郡有十七座城池呢,利润太大了,不应该放弃!
孝成王思来想去,还是接受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啊,可不是十七个村子,这种诱惑没有一个国君忍得了,哪怕是打场大战也值得。
反正就算没有此事秦军和赵军也是经常打的。不过准备工作还是要做好,孝成王派了平原君去接收土地,派了廉颇驻守长平。
廉颇老将军,我们在历史书上认识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四个阶段预订的蛋糕被截胡,昭襄王很火大,本来就想打你了,现在还敢抢我的东西?我让你抢!别管什么远交近攻了,打,非打不可!
一开始,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去攻打上党,仗是打赢了,占领了上党,但百姓们几乎都跑到长平去了。
这么不给面子?王龁追到长平,和廉颇接战。初期的几个小战都是秦军赢了,但廉颇老将军很稳,防守非常到位。我是打不过你,但我不和你打!有本事你们从天上飞过来呀!
不得不说这个战术非常有效,秦军就此被阻住。要是这么一直坚守着,秦军说不定得退,因为他们远道而来,后勤补给什么的很麻烦,绝对不如赵军方便。
但赵国君孝成王就是个猪队友,秦军都还没急呢,他比秦军还坐卧不安,多次派人催廉颇主动出战。老将军不理他,治国你说了算,打战我说了算。
孝成王真的很搞笑,他一边催着廉颇出战,一边又干了件拖后腿的事儿:派人去秦国求和。去之前谋臣一再劝阻,说如果这样做了,会给秦国麻痹各国的机会!可他一意孤行!
要知道当时各国家之间经常有结盟,大家约定好了如果你被打了我帮你,我被打了你也出兵。尤其在面对大秦时,各国的立场基本一致,所以只要赵王向别国求援,那还是会有人来救的。
结果他派使者去求和了!昭襄王和秦国的大臣们对使者可好了,别国看在眼里,都以为他们和好了呢!那谁还会出兵支援?
就这样,赵国被处于孤立的位置。没有人会去救它,只能寄希望于秦军收兵,但那是不可能的。
第五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还记得范雎吗?昭襄王很赏识他,让他当了丞相。眼看王龁久攻不下,他出了个主意:离间计!四处散布流言说“廉颇不算什么,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
别人信没信不知道,反正孝成王信了。在他想来,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啊,赵括可是赵奢的儿子!赵奢以前就打败过秦军!老子这么英雄,儿子也该是个好汉!
而且赵括说起用兵来头头是道,谁都不放在眼里。孝成王就喜欢他这股霸气!廉颇老了,胆子小了,现在该年轻人上场了!
于是,赵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实,他的父母对他有着很理智的认识,都觉得他只会嘴上的功夫,没有实际领兵能力。当时赵奢已经过世,赵妈妈一力谏阻儿子上战场!孝成王真该听她的。
赵军主帅换成了赵括,秦军主帅也换人了,这个人是白起。。。。。。为赵括点蜡,哪怕他会的不只是纸上谈兵,遇到白起也是个认输的命。别说他,就算是他爹出马都打不赢。
是的,白起就是这么牛。从他出道开始,几乎就没有打过败仗,各国君和将领们听到他来了,头上就要冒出冷汗。为了制造出更好的效果,昭襄王换将是悄悄的,严令消息外传。
我们可以想像,当赵国将士知道此次秦国主将是白起时,他们该有多绝望。战局不用多说,秦军赢了,赵括被乱箭射死。
然后,重点来了!
眼见实在打不过,赵军投降,白起假装接受,之后就坑杀了!人数大约有四十多万!
哪怕是在草芥人命的封建时期,这都是非常震撼的事情!当时有个共同的认知是“杀降不祥”,意思是杀降卒会招来祸患,所以哪怕双方打得半死,只要降了,生命安全基本有保障。
但白起破例了,被各国唾骂。他的名字,真的能止小儿夜啼。他的结局虽然也不好,但“人屠”“杀神”的称号是摘不掉了。
总之,长平之战对秦国意义重大,加速了秦朝大一统的进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加我吧!】
最漂亮的一仗在哪?
这次战役的总称呼应该是“鄂西会战”。最后的收官之战当然是敌我双方必争的长江咽喉要地“石牌”。因为敌军如果突破石牌阵地后,后果很严重,重庆因此而震动,也许国府就要搬迁到苦寒的西昌去了。如果日军无法突破石牌阵地,身后的国军已经有四、五个军南北夹击,欲聚而歼之;所以最惨烈的战斗发生于外围的层层阻击中战,而最关键的时刻就是石牌保卫战,结果是国军险中取胜。
陈诚的两手抓中国远征军的失败,使重庆统帅部感到必须換将,因为杜聿明已经精疲力尽,俗话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于是短小精干的“土木系”大将陈诚以原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担任已经分为两块的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六战区由副司令孙连仲代理;这个时间是1943年3月。
简单介绍一下陈诚,他字辞修,别号石叟。保定军校毕业,黄埔军校炮科老师,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由排长而升迁至仅次于蒋介石的职位,可谓位极人臣。
由于第六战区经常配合长沙会战,极大的牵制、袭扰日军,使与之对峙的日第11军司令横山勇恨之入骨。
一九四三年二月,日军出兵缅甸,陈诚被重庆急调云南挂帅,横山勇趁火打劫,立马发动鄂西会战,与缅甸日军南北呼应,打通长江上游通道,控制洞庭湖的粮食资源,撞开蒋介石陪都重庆大门,扭转自己军队在鄂西的劣势。
4月下旬,日本华中派遣军抽调了七个师团,共有兵力十万,集中在华容、公安、宜昌等地,并有100架飞机助战,由横山勇亲自指挥。
重庆方面紧急调回陈诚回到战时的湖北政府和第六战区司令部所在地一一恩施。
陈诚见势危急,只有两手抓云南和鄂西两个战略中心,不过当务之急是对付横山勇这个老对手。
(负伤的日军师团长)
诱敌深入 聚而歼之陈诚一声令下,战区所属的川军王赞绪的二十九集团军、王敬久第十集团军、当年紧紧跟随中央红军入川的吴奇伟所辖的江防三个军、周岩的第二十六集团军、冯治安第三十三集团军。
陈诚的计划是上述各部队进行层层的顽强抵抗,尽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将敌十万人马尽力消耗后诱至清江以北,长江以南的渔洋关和石牌长江要塞之间,侍机反攻,将敌聚而歼之,对国军这样武器装备大逊于日军的情况下进行阵地消耗战,风险极大,如果国军阵地一旦被突破一点,整体防线可能动摇,甚至形成全线崩溃的后果。如果石牌保卫战确保不失,就会死死咬住日军,外围部队形成包围圈,将攻坚不下的日军内外夾击,达到聚歼目标。
正式的战斗在五月五号打响,湖南方面的日军主力从湖南华容向洞庭湖之北进攻,战斗十分血腥,第73军主力血战一夜后主力突围,而一部分兵力随同二万难民全部成为俘虏,日军第七混成旅团残酷的在湖中枪杀了军民二千多人。
12日,日本第十三师团强渡长江,王敬久第十集团军防守公安的第87军顿时四面遭围,结果轻易放弃公安逃出包围圈。但是,日军却在一个叫茶园寺的山间小镇踫上了拦路的贵州籍抗日名将,94军军长牟廷芳的阻击,双方血战“三百回合,”彼此都伤亡惨重、鸣金收兵。
当日军攻破以后闻名国军的第五师副师长邱行湘(又名邱老虎)的防线后,罗广文的十八师也相继投入到激烈的阻击战中。
不过,这两个师也挡不住潮水般涌来的日军,只有相继后撤。
27日,这次鄂西会战的主角胡琏登场。他的第十一师将在长江边的炮兵要塞石牌,直接与日军第39师团交战。
这是最后的斗争......这就是胡琏,稍有历史知识的都晓得他,就不介绍了。
当39师团抬头看到十一师胡琏的天然屏障石牌要塞时,倒吸一口冷气,但是,已经无法后退了,因为此时陈诚见39师团已经进入口袋后,立即命令六个主力军在清江两岸夾击日军,决战时间为5月31日至6月2日。但是,前提是“必须守住石牌拖住日军”!
战前的真实的场面并不是全军每人喝一大土碗烧刀子酒,然后集体摔碎土巴碗,高声喊着口号,阵地守军在大战前相当平静,毕业于黄埔四期的胡琏虽然书法与同学同乡张灵甫不可相提并论,却用一手清秀的钢笔字写给夫人曾广瑜和父亲、兄长、好友共五封信,随身携带的1000多大洋,自己的手錶,上衣口袋插的钢笔,交给政治部科长刘竞天,把自己的私事全部托付给他,叫他随同后撤的军马带到后方恩施。
胡琏立意裸身殉国的消息瞬间传遍大战前的全师官兵们耳中,立即激起官兵斗志,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全体将士奋力抗敌,与敌顽强拼杀。不过,罗广文的十八师实在支撑不住了,所守阵地陷落后,十一师后侧防区暴露无遗。
5月29日,长江西陵峡口一片浓雾,太阳实在不願意升上山顶,因为日军十几架飞机开始狂轰乱炸,当十八师全线崩溃后,日军集中火力专攻十一师,石牌前沿阵地多处突破......
主阵地危在旦夕,一旦突破,全线崩溃!胡琏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凑齐一个班的人交给32团李树兰副团长,名字很美,其实是个莽张飞,他用河北东部的口音大吼:“俺用机枪给兄弟们开路.....!”
已经溃散的士兵又聚拢在一起,共有四百多人,用步枪、手榴弹、石块,终于把主阵地守住了。
中午,胡琏的上司十八军军长方天给胡琏打电话称:“委座电令,石牌乃中国之斯大林格勒,离此一步,便无死所,中华男儿,当有与苏联红军互相辉映之义务与权利。”
手握电话的胡琏“拍”的一个微弯腰的立正动作,大声对电话说:“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这是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一天,石牌之战使十一师官兵损失惨重,33团游国桢营长、九连连长赵玉成、排长尹卓生、刘顺才非死即伤,士兵则全部战死!
在紧张的状态下,江防司令,就是那个曾尾随工农红军入川的吴奇伟给胡琏打电话:“你不要怕,我尽力使野战军不脱离石牌要塞,预计再战三天。”
胡琏一听吴司令的“你不要怕”几个字,心头鬼火乱冒,连忙回答:“我死心如铁,何怕之有?”双方一时无语。
第二天陈诚打电话给胡琏:“委座己调14航空队助战,第七十九军已经收复渔洋关,委座陆续调来大批兵力。马上就要与日军决战!”
至31日,日军攻势趋弱,胡琏稍微松口气,晓得日本人已经是强弩之末。果然,十八军罗广文十八师和83军终于把日军挡在石牌要塞以东。当正面攻击部队因为伤亡惨重仓惶逃窜时,日本军和当年国军的后退即溃退一个样,横山勇在神秘的神女峰面前再也无法“横勇”,被国军撵山打击,这时14航空队也开始“趁火打劫”,在飞机的连番轰炸下,骄横的日军也用相同的姿势“抱头鼠窜”!
至17号止,在74军等部队收复失地后,又恢复到战前状态。
结语
蒋介石亲自飞到恩施,召开军事会议,胡琏记一等功,战区代司令孙连仲失去一个“代”字,立即转正,陈诚、吴奇伟、方天、胡琏、罗广文都笑嘻了,因为他们都领到一块奖牌。不过,胡琏的上司十八军军长实在看不惯胡琏的一番表演,与罗广文咬了一阵耳朵后,干脆离开十八军,称病回到重庆。这是后话,按下不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