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证券决策系统,股票和期货谁的风险更大?
要解决答主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股票和期货的定义:股票就是有价证券,而期货是合约。股票既然是证券,严格来说就不存在归零的情况,即便的股票退市,也会成为公司股东,当然,上市公司资不抵债破产那就是归零了;期货既然是合约,也就是买卖双方到期之前约定的交付价格的合约,怎么保证买卖双方遵守信用按照约定价格交付呢?这时候交易向买卖双方都收取保证金(这就形成了杠杆),以确保双发到期能按照约定交付。
下面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相对风险。
所占用资金的角度。股票所占用的资金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也就是说立即平仓兑现的话就能1比1兑换成现金,而期货则不是这样,平仓合约的话只能拿回你的保证金。举个例子:我们10000资金买入螺纹钢2手螺纹钢期货,假如螺纹钢期货价格是4000元一吨,上期所合约是1手螺纹钢10吨,那么我们持有2手螺纹钢期货合约的话,也就等同于持有20吨螺纹钢现货,市值8万元,大家可以看到,我1万元能做了8万元的生意,但是假如螺纹钢的价格跌倒了3500元,则我们的1万元保证金就没啦,期货公司要么要求你追加保证金也么就会强行平仓。股票的情况则不同,假如我1万元买入8一股的股票,当股价跌倒7元的时候,我们的市值仍然有8750元。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标的资产的价格同样的是跌了1/8,但是我们1万的本金,期货市场归零,而股票市场上仍然有8750元。从这个例子中,大家很显然的能看到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风险情况。从交易规则上来说。期货市场是T+0双向交易,而股票市场是T+1,单向交易。从这方面来看的话,股票市场上的风险是比期货大的。因为在股票市场一旦市场反转下跌,当日持仓只能被迫忍受市场的下跌,而不能做出任何操作。期货市场则不同,所有持仓,都能随时根据市场情况平仓,截断亏损或者收货盈利。当然,我们国内现在,针对股票市场上的对冲工具也是越来越丰富,比如股指期货、融资融卷、上证50ETF 期权都是很好的对冲工具。2015年的股灾大家历历在目,可是有些人不但不亏欠,甚至赚了大钱,就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好了股市的这些对冲工具。值得指出的是上证50ETF 期权工具,现在市场交投也很活跃,流动性也非常好,我个人认为是当下,相对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卷更好的对冲工具。综上所述,整体上来说期货市场由于是杠杆交易比股票市场的风险大。但是,我们做期货投资也好,做股票投资也好,其实风险始终是把握在自己手中,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认识。我们可以通过精选入场点或者股票,严格控制仓位,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
以上回答希望能说明白这两者的风险情况帮助到答主。
股市是投资?
股市是投资,还是在投江?
您好!我是易元机,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江,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佛眼里都是佛,小人眼里都是小人!
所以真心在做投资的人,股市就是投资。而一心想用投机方式赚钱的人,就很容易跳楼投江。
投资人用投资理念则永远都能看到好股票曾经有个法师(忘记是那个寺庙的了),在解答一些信徒的问题时,偶然遇到有人问股市问题。这个法师就说:如果你把每只股票的公司看做需要帮助的人,每次买入,你都是觉得是在帮助一个有缘人,那么你就不会那么纠结于一时的得失。
虽然这个说法很不像是投资,也有点不那么专业,但是他道出了股市的原始意图。原本股市就是募集资金给那些需要资金来让公司更好发展的地方。是利用社会闲置资金,为那些需要钱的企业提供一种不用“还钱”的募集资金方法。
假如你是站在这种角度投资一个公司,那么你一定会认真评估,并做出选择。比如你的这些钱不是在股市中,而是在社会上或者朋友中,有人告诉你一个企业需要钱,你会直接拿出去来给对方吗?是不是会研究一下对方什么行业,有没有前景,现在资产是否健康,每年盈利怎样,多少年才能回本?这些研究都做完,评估是自己认可的,就会给钱,否则就不投资。
这种方法在股市上一样成立,股票的介绍,市盈率,市净率,净利润,行业热度,这些不就是跟前面那些评估差不多吗?
如果用这种心态,那么就会带着一个公司股东的想法去看待股票,这就是投资。而且一时的涨跌可能不会太影响判断,只要基本面不变也就不会随便卖出。
赌徒带着赌博的心态在股市中寻找赌台那就相当于要投江久赌必输!
这句老话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可是依然有人觉得自己是那个既聪明又有运气的人———人通常都这么“自信”,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于是股市上就出现了,根本不知道股票基本面,只靠听消息、凭感觉、凭计算就在那边炒作的人。而且这类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在牛市来了的时候,这类人就从冬眠中苏醒,然后开始寻找自己的“猎物”。
可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他们在猎捕他们的股票时,那些庄家也在猎捕他们。
赌场上永远都是钱多的人的天下。同一个赌台,你只有一万,对方有一千万,除了你有神奇的本事之外,单凭运气你是赢不了对方的。因为在你每一轮赢的时候,下一轮对方压你手头所有钱的赌注,只要一次赢了你,你就两手空空了。
而且大部分人不会控制风险,钱赢的多压的也越多,最后的非理性,一次性可能就能击败你。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亏损的原因。
可以去问一下那些亏损的人,他们一般开始的时候都能赚钱,胆子也会因此而变大,于是总有一次会将自己所有盈利都搭上。
这种思路,就造成了大概率亏损。自然可能就要去投江了!
是否有人用不投资的方法也能赢?当然有。这些人就是俗称的那10%盈利的人,他们通常都有自己的绝技。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
1、都有自己的炒股策略,而且不轻易改变,只会不停的改善。
2、有绝对的自律,可以控制自己的仓位,该持仓的时候绝对不持币,该持币的时候一定会减仓。
3、对市场和经济都有较为准确的判断,不仅仅只用技术方法来判断。
4、懂得风险厌恶的原理,知道控制这种心态,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的理性。
5、不是懒人,懂得休市后的分析和知识的储备,不是教条的人,也不是纸上谈兵的人。
上面这些基本“修养”各有层次,水瓶越高,掌握的越深,盈利的概率也就大了,投江的可能性就小了。
没有人天生就会赚钱都是从摸爬滚打中磨练出来的进入股市从来都没亏过的人,我没见过。所有的经验都是用亏损换来,并逐步掌握要领赚钱的人,见过很多。
当然,带着天线,有特殊人士指导点那种人除外。
大部分磨练出来的人,都是懂得坚持的人。
会坚持的人总有机会成功!
总结心态决定最终结果,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江,完全不是市场决定的,而是个人决定的。
随波逐流的从众心态,必将引导我们到亏损的70%人的队伍中。但凡是个不从众的,都可能不会导致投江的结果。
这个市场上不可能所有人都赚钱,所以也就没办法祝所有人赚钱!
但还是要祝看到这里的人,多投资,不投江,早日财务自由,早日实现目标。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惠德载物逍遥派,易元机奉上。如感兴趣,可关注我,让我们一起逍遥快活的让钱成为我们的机器,做一个财务自由的闲云野鹤!
炒股票能改变穷苦命吗?
感谢邀请
很多年前有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也经常说一句话:有同行,无同利。炒股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炒股的结果要比做其他的工作更加残酷,能够盈利的人还是太少,亏损的人更多。
下面笔者讲一下身边炒股的朋友的状况,看他们是否改变了“穷苦命”?
财不入急门,炒股越想挣钱越亏钱。举例子说吧,去年认识一位做交易的年轻人,很执着甚至有点偏执的性格。经济条件并不好,接触交易却有4,5年的时间了,交易的成果时好时坏,坏的时候更多,总体的结果也是在亏损。这位朋友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会很确切的记着自己曾经在交易中获得暴利辉煌的时刻,却会选择忘记更多亏损严重的交易。交易亏损没有收入,于是总想挣快钱。
结果就是越穷越着急,越着急,交易越没有耐心,也越错;越错,越做。深陷在这种恶性循环的交易中不能自拔。
对于这种炒股的人,炒股只能让日子更穷。
把炒股当消遣,看淡输赢。笔者身边的散户这种情况居多。这类散户也不会把炒股当作改变命运的途径。行情好的时候挣钱,行情不好的时候就被套住。因为进场的是闲钱,套住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在股市的波动面前表现的淡定和从容。
虽然炒股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亏损的更多,但也不影响正常生活。
收益稳定,以炒股为生的人。笔者身边熟悉的炒股人有几十人,能够稳定盈利的不过2-3人。其实这也不足为奇;股市本身宽进严出。稳定盈利的实在太少了。这一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回报率有合理的预期,对于回报周期有合理的预期。
对于股市和交易同第一类人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有耐心等待行情的到来,懂得在股市中不交易,耐心的等待也就是交易的一部分。
事缓则圆,这是这个道理。
总结:改变“穷苦命”的不是交易,是交易者的思想,你觉得呢?
外汇期货股票全职交易员,资管团队创始人。欢迎留言交流。
让一个仅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迅速学会股票和期货技术分析无需了解基本面分析?
作为一个资深市场人士,我并不反对你学技术分析。但同时,我也要告诫你:过分相信和依赖技术分析,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致命后果。这一点强调三遍都不够。
学会技术分析跟你的高中学历也无关系,只需能正常阅读加上实践就能学会。但在学习之前,要了解技术分析的三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三个条件有一个不存在或是不充分,都代表技术分析不能带来正确的分析结果。这三个条件是:
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不管是来自上市公司内部的、外部的、宏观的、微观的、利好的、利空的、公开的、内幕的信息都会反映在价格走势上。这是技术分析的基础。由于中小投资者没有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渠道,就算有也没有短时间消化的能力,所以导致很多中小投资者喜欢技术分析,因为他认为关注价格变化就可以了。不管上市公司是接到大订单的利好,还是遭受自然灾害的利空,都会第一时间反映到价格上面来。然后再配合股票的量能和形态图,来判断主力介入的程度。
价格沿趋势移动。趋势是技术分析的核心。很多人认为这是牛顿惯性定律在股市的运用。趋势一旦形成,股价会沿着现有趋势一直运行下去,直到掉头反向为止。很多技术分析者认为主力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筹码,不管是拉升还是出货都不会在短期内完成,所以拉升时会形成明显的上涨趋势,而在出货时会形成明显的下跌趋势。要做的就是在主力完成建仓之前入场,坐等拉升,而在趋势破坏掉头向下时卖掉股票。技术分析者还有自认为的优势:自己资金小,船小好调头,跑不过刘翔,怎么也能跑过市场主力。市场证明这是一种可怕的“错觉”。
历史走势会重演。技术分析者认为市场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在操作,只要人性不变,历史就会重演。比如一个股票每次跌到6元的价格就开始反弹,那么下一次跌到6元的时候就是比较好的进场点位。因为跌到6元就反弹就代表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认可6元是比较强的支撑位,所以介入是安全的。而事实是股价有时跌到6.2就开始上涨,有时跌到5.8才开始反弹。正如罗素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永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反光镜里看不到前进的路。
以上就是技术分析的三个假定条件和技术分析者认为这些假定条件成立的心理。期货与股票的技术分析都是一样的,只是期货加入了做空机制和“T+0”交易制度,运用时要了解交易规则。
想要短时间学会技术分析,在理论学习上没有任何障碍,少则几星期,多则几个月就能学会。但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走马观花式的理论学习无异于囫囵吞枣,在运用时还需大量实践。只有高强度、高频率的交易实践迫使加强学习,可能速度会比较快。但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事情,要以巨额的“学费”作为代价。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点:技术分析者相信技术分析其实是相信一切信息经过主力消化后体现在股票价格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主力相对立的一种状态:即在主力建仓时介入而在出货前就逃顶。这一点是很站不住脚的,毕竟主力在信息和资金等诸多方面都占优势,也熟谙技术分析之道,散户仅凭价格走势和量能分析就想打败主力,难度如上九天揽月。更多的时候,散户所信赖的技术分析恰恰成为主力利用技术分析诱捕的对象。通过投资赚大钱的人如股神巴菲特、彼得林奇等都不是依赖技术分析。即便如此,我仍然可以为你介绍两本书来增加你的知识面。再次重申并不是让你按图索骥,按书里的方法去市场操作。一本是黎航著《股市操练大全》,一本是约翰.迈吉的《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希望对你了解技术分析有所帮助。
我的头条号是@鲲鹏加风,起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经过多年比较,发现道家思想比较适合股市操作。鲲鹏就好比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但是要凭借风才能展翅九千里。而这个“风”在股市就是上市公司的产品受到欢迎,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业绩实打实能够增长。有了以上几点,股价的上涨只是时间的问题。欢迎大家交流对股市的看法,希望能与有想法的你们互为良师益友。
股票只要不踩雷?
说个真事,最近正好亲戚们总是在讨论,就是关于股票是不是只要肯捂,就一定会回本的。
有个亲戚16年听消息买了个股票,18元买入,几天就涨至22元,他认为可以涨到25元就没卖。
又过了一周该股见顶回落跌破成本线至17.2元。这时亲戚指望反弹到18元就平盘卖出算了,结果大盘调整两周左右又跌到了14元。
由于是重仓买入(部分是卖了老房子,准备改善住房的钱),就召开家庭会议讨论要不要卖掉,又是问那个给消息的,又是问所谓的证券公司的等等。当时他儿子说止损算了,整个15年都没赚到钱,都是听消息听亏了的,这次就当最后一次买教训以后不股票了。
不过这么微弱的建议被他们家其他所有人鄙视。挨个说15年就是他一个劲说止损止损,结果止损后没几天,那个股票就从最低13元涨到36元,等于卖在最低点!这次绝对不能再听他的。
还信誓旦旦的说,在A股只要肯捂,就没有解不了套的,大不了留着给他孙女,硬抗着总会回本的!
该股倒也给力,调整了几周后就开始连着拉了两个涨停板,最高到了19元。本来已经回本还略有盈利,大盘也不好,反正没亏。
结果他们家一致认为,幸亏这次捂住了,没几天就回本了。已经两个涨停了,说不定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不到25元坚决不走!于是终于错过了最后的全身而退的机会!
该股之后一天的表现还是再次可以微盈走人的,不过由于固执己见,还是错过。
至此该股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阴跌至9元,然后由于连续亏损ST了(买的时候业绩就连续亏损,不出意外肯定会ST的,亲戚当时也是知道的)
ST之后并没有止住跌势,在4.5元的时候更是走出了连续18个交易日跌停!
最低点跌至1.2元后才止住跌势,此时不但是ST,还变成*ST!估计如无意外退市几乎是定局!
下图为该股从其买入后的走势:
目前股市已非10多年前,只有一千多只股票的时代,股票总数已经超过3600只!
而目前的成交量呢,截至11月28日,居然上证只有1200亿!
07年时,在股票总数只有目前三分之一,更没有各种超级大盘的情况下,上证成交量超过1200亿都是常态!而如今股票总数增加三倍多,而成交量确还不及当时!
此时还指望用十年前那一套股票稀缺,肯捂就会赢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捂到最后类似上面案例的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