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绝望之塔通关奖章,你们见过什么奇葩的人?
好兄弟落魄了,没地方住,我好心让他到我家来住,管吃管住,没想到他的所作所为竟然让我崩溃!
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个月工资7000多,有时候会多一点,我这个人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但是有点贪玩,所以也剩不了几个钱,年轻人嘛,有时候贪玩一点,也很正常。
去年冬天,一个高中玩的特别要好的兄弟给我打电话,接到他的电话我还是很开心的,在电话里,他一直在说着有的没的,我觉得他是话里有话,就直接怼他:“有什么你说呗,都是好兄弟有什么不能说的”,他见我打破僵局,也就顺势开了口:“我欠了几万块钱信用卡,现在还不上了,能不能…”!
我的妈呀,一听到借钱我瞬间就没了底气,因为我虽然没欠人钱,但是我也没有多余的钱,基本上是月光族。我小心翼翼的解释着,他耐心的听完我的解释,失望的说了句:“那好吧,我再想想其他办法吧。”说实话,听他说的话,感觉他的语气,我真的有点于心不忍,他当时要再坚持一下,我可能真的会帮他想办法。
接着寒暄了几句,也就挂了电话,挂完电话我内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觉得我没帮到好兄弟,内心还是有点自责的。
原本以为就这样了,可是过了没几天,我这位好兄弟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意思是现在欠了钱,工作也丢了,身上也没钱,最主要的是没地方住,问我能不能让他在我这里住一段时间。我一听,也没考虑什么,欣然就答应了。
就这样挂完电话,没到一个小时他就大包小包的搬进了我家。我家虽然装修好了,因为只有我一个人住,所以只有一个房间有床。我问他要跟我一起睡吗?他说不用,他自己带的有被子,铺在地下就可以睡,反正都是木地板也不脏。于是我就让他住进了其中一个卧室。
由于他身上没钱,我估计他也没吃饭,等收拾完,我就邀请他下楼去吃饭,好兄弟几年没见了,可以小酌几杯的。饭桌上他一再的向我表示感谢,我因为也喝了酒,就大方的说,没事,好兄弟的家就是你的家,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想在想想我真该扇自己几巴掌。
日子依旧很正常,为了让好兄弟振作起来,我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是自己姑父开的专门卖汽车玻璃的。他也去了。可是第一天晚上,我姑父就给我打电话,问我这位兄弟是不是精神有点不正常,我就问怎么了?我姑父告诉我,上了一天班,除了吃了2顿饭,啥也不干,有时候跟他说话带理不理的。我耐心的跟姑父解释了一下,让姑父多担待。姑父看着我也没好意思多说就挂了电话。
挂了电话我去问他怎么回事,他躺在地下,打着游戏跟我说,这工作太简单了,他一看就会,让我放心,明天开始他好好干。这下我放下心了。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我姑父又打来了电话。说他偷开客户的车,把客户的车给撞了。然后顾客质问两句,他又把客户新装的车玻璃也给咂了,现在人也跑了。姑父非常生气,我也只能跟姑父打包票,不管多少钱到时候都让他赔。
紧接着我就给他打电话,打了好多个都不接,最后干脆关机了。等我回家了看到他的行李都还在,我又给他打电话,我也没说其他的,就问他怎么还没回来,人家跟我说,他已经不在这个城市了,我问他东西怎么没带走,他说不要了,我问他为什么要砸人车,他说:“不就开他一下车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说不是光开车这么简单,你把别人车撞坏了,而且还把人车玻璃也砸了。这下要赔不少钱。他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反正我没钱,他要么去法院起诉我好了”
我彻底无语,我知道再说也没用了,就挂了电话。真的不知道,以前他也不这样啊,赔钱的话我在我姑父面前也承诺过了。没办法,我自己掏了5000块钱出来给人修车,加上这个车老板跟我姑父也熟悉,就没在深究。
可能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是一个样,在另一个环境中又是另一个样。环境真的是会让人改变的。之前那么好的一个兄弟,几年光景,竟然变得我都不认识了。最后他的东西我也没扔,就看看他还会不会回来了。
唉,这就是我的奇葩兄弟的故事,如今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
民国大学如何招生?
民初教育主管部门对如何招生及采取何种方式招生等并无明确规定,大学院校则常面临连合格的中学生都不易得的窘境,科学而严密的考核并不合时,本、预科招生更重学历文凭而非选拔考试。民国元年颁布的《大学令》和《大学规程》等要求各院校本科生入学资格“须在预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预科生“须有中学毕业证书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只有当中学毕业生超过定额时,才“应行竞争试验”。
随着教育发展和合格生源的增加,“竞争性试验”逐步成为各院校的主要招生方式。1917年教育部新规明确要求大学预科招生时,除“须在中学校毕业或经中学毕业同等学历试验,得有及格证书”外,还必须在入学时“受选拔试验”,这可看成民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制度起点。1924年教育部颁布《国立大学校条例》,在要求各大学取消预科的同时,规定“国立大学录取学生,以其入学试验之成绩定之”。对于私立院校和教会院校,教育部要求学校应规定学生“入学资格、修业年限”等条件并需报教育总长认可。1933年教育部进一步将“学生入学资格合格,在校成绩良好”作为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注册立案的条件,敦促他们重视学生考试。1940年,教育部禁止私立大学及教会大学继续招收同等学力学生,同时“得派员监视”其新生入学试验。事实上,在此之前,私立大学已较普遍地采取考试方式来招收学生。因此“现实的招生”“大体都用考试”,“民国青年们如果想要在教育的金字塔中不断前进,所依靠的只有‘一年一度的考试’”。
当然,考试之外,民国院校也确实有其他学生选拔方法,比较重要和涉及范围较广的主要是“认可中学”制度和保送制度。是否招收同等学历考生也是民国大学招生中不断争论的问题,但同等学历讨论的是投考者出身或资格问题,并不涉及考试形式替换的问题,因此本文暂不对此作讨论。所谓“认可中学”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开始推行的一项招生制度。当时美国大学同样面临合格中学生紧缺、生源紧张的问题,为此有些大学开始对本地中学进行考察,符合条件的便与之建立“认可关系”。从“认可中学”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可以不经过考试直接进入大学。1870年密歇根大学在所有州立大学中率先实施了一套程序,该校教授们根据此程序有系统地考察全州中学,任何一所通过考核的中学,都能获得大学颁发的证书,其毕业生则可保送进入密歇根大学。随着密歇根大学的尝试成功,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做法已经在全美高校得到推广。中国的教会大学多为美国人创办,这一制度也随之被引入,成为教会大学在考试之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任职教育部高教司科长的黄龙先认为,“美国大学入学方式有三,一为各大学个别举行入学考试,二为大学合组入学考试委员会,共同考试,三为认可之中学保送入学”;而“我国大学所采入学考试办法,就是美国的第一种方式,由各校个别举行入学考试”;“第三种方式教会大学多数是采用的”。认可中学”制度赋予少数中学以特权,使其毕业生能够绕开考试升入大学,必然会对生源构成产生影响。北京燕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以及苏州东吴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皆有自己的“认可中学”。圣约翰大学曾将上海的圣约翰青年会中学和民立中学以及扬州美汉中学、安庆圣保罗中学、宁波斐迪中学和泉州培元中学等定为“认可中学”。沪江大学曾允许苏州晏成、杭州惠兰、宁波浸会、上海清心(美国北长老会)以及监理会等17所男校和4所女校毕业生,只要有中学推荐书和毕业文凭,可不必考试而入学,其他中学毕业生必须考试合格才可录取。其他部分公、私立大学也有类似“认可中学”制度。如南开大学有“承认中学”的规定;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曾允许本校附中毕业生直升入学;同济大学规定本校附属高中、德文补习科毕业生可直升大学,其他高中毕业生需要考试及格后才能录取。
教会大学的“认可中学”通常都是同一系统的教会学校,国立或私立大学的“认可中学”通常是自己的附属学校。
统一招生时期,教育部还推行过“保送制度”。1938年教育部在推行国立大学统一招生考试时规定,“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保送会考成绩优秀学生,以高中会考及格学生前列15%为限,国立各中学保送毕业生,以毕业成绩列甲等(总平均分数在80分以上)者为限”。由于保送制度容易滋生流弊而颇受诟病,1939年国立各中学保送毕业生的制度被取消,高中会考优秀学生保送名额也被压缩至10%。会考说到底仍是考试,优秀者还要再参加大学组织的复试审核。因此,考虑到“认可中学”和“保送制度”推行的时间、范围和形式等,考试仍旧是民国学子进入大学的最主要途径。
就考试程度、考试科目和考试语言等而论,民国大学招生考试经历了从早期杂乱无章、各自为政且多以英文考试为主到考试科目相对固定、以审定教科书为范围和以中文出题作答的转变。以英文考试为例,1911年北洋大学招生,学生英语要达到能解读普通英文,娴熟普通英语并能直接听讲、自做笔记的程度。法律专业考生,除英语,西史、理财学等均用英文考试外,普通科学考试还需要用英语口答。工业专科考生,算学、物理、化学和其他学科都用英文考试。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指出,当时中学与大学教育不能很好衔接,一半是因为“中学校之程度参差”,一半是因为“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校之招考办法不一”。为此,教育部一方面要求各中学“认真授课,俾使毕业时适合相当程度”,一方面要求各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预科招生“命题概须依照中学毕业程度,勿使太过不及,至于衔接有所妨碍”。此后,应教育部要求,各院校在招生前会公布本校招生专业、招生名额、考试科目和大致要求等,有一些学校还提供指定教材,汇总成招生简章,以便于学生应考。如1920年北京大学招生简章对招生的知识要求:
国文,大学预科的为解释文义、作文及句读,大学本科的是略通中国学术及文章的流变。外语,大学预科的是文法和翻译;本科为曾读过数种文学,能列举及批评其内容,能以中外文互译,能作文无文法上的谬误。数学,大学预科为算术、代数、平面几何;大学本科的为代数、平面几何、平面三角。
随着信息公开和各级教育发展,高校间的招考科目趋于相近。以1931年清华大学招考科目为例,主要考7门,包括政府要求必考的党义1门,学校必考的国文、英文、中国历史地理和数学(代数、几何、平面三角)4门以及选考的2门(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世界历史地理)。有人指出,大学招考的大致规律和应考的基本原则是:“各学校入学的考试,通常是注意国文、数学和外国文,其次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文虽不是一时的准备所能有进步的,但是现在国文的入校试验,不独注意写作,还注意于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常识、、数学的公式、外国语的文法和习语、物理学的定理、化学的方程式、博物的现象和特征、史地的因果、关系和文化关系,各科有各科的注意点。”
但若深入院系或专业层面,考试科目也有所不同。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学校之间,不同的学院间,招生考试科目都不尽相同,因此,同时报考三校的难度很大。中央大学各院系的考试科目基本相同,包括党义、国文、英文、数学、理化、生物和中外史地7门,投考理工两院还须加考大代数和解析几何。武汉大学文法两院只考国文、英文、数学、中外历史及中外地理5门,投考理工两院者,不考史地,考物理、化学或生物等科目。浙江大学的文学院不考理化,理工两院不考外国史地等。
更为重要的是,各校招生还存在着考试内容、指定教材和考试难度等的重要差异,不仅对考生的文化和知识形成了差别要求,更形成了不同大学对考生家庭条件的差别要求。
首先依然是对考生外文能力的要求。著名的国立大学、教会大学对此偏好明显。1919年教育部已要求各大学招考除外语考试外,其余科目必须用中文出题并作答。但上海交通大学在1931—1933年间,除国文和党义外,其他专业课考试全部用英文试卷。1934年,该校工程学院与管理学院出现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考试,考试题目中英文并用,其他各专业科考试仍为英文。1935年后,该校国文、党义以及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全部用中文卷,其他科目开始中英文并用并可以使用中英文作答。上海圣约翰大学可能是招生最为强调英语能力的大学。。该校招生考试一般包含7门科目,其中英文要考2门,分别是英文文学和英文文法,这在目前笔者所见的几十所院校招生考试科目中绝无仅有。英文文学和英文文法分别指定了11本和8本英文原版参考书。考卷除国文外,其余各科都是英文。因此有考生提醒后来者,如果中学课本是中文的,要考圣约翰就必须知道相关概念和名词的英文。无怪乎该校学生总结的投考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校中英文均甚注重,英文佳者,尤有希望”。世界史,用World History, Written for Schools in China by Hutton Webster或李季谷:《高中外国史上下册》,世界书局;陈登原:《高中本国史》,世界书局。世界地理:Geography of the World by R.D.Wolcott或王谟:《高中世界地理》;张其昀:《本国地理》,商务印书馆。高等代数:College Algebra by H.B.Fine或高士奇等:《汉译范氏大代数》,北平科学社。解析几何:The Elements of Analytic Geometry by P.F.Smith and A.S.Gale或龚文凯:《斯改二氏解析几何原理》,商务印书馆。平面三角:Plane Trigonometry by W.A. Granville或高佩玉:《汉译葛氏平面三角学》,北京科学社。物理:First Course in Physics by Millikan and Gale or Practical Physics by Black and Davis或周昌寿:《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学》(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化学:Intermediate Chemistry by Smith and Kendall or Practical Chemistry by Black and Conant或郑贞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下册),商务印书馆。以上教材作者,李季谷和陈登原分别是北大和金陵大学教授;王谟是清华1911年留美生,著名地质矿业学家,其时为北平师范大学地学系教授;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其昀当时还较年轻,但作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的毕业生和竺可桢的学生,此时也在商务印书馆负责地理教材的编纂;周昌寿和郑贞文等是商务的骨干,长期负责理化教材编纂。应该说,中文教材的质量已经有保证,但显然英文教材更受推崇。当然,应该承认交大指定的英文教材的质量也确实很高。比如物理教材的作者之一Millikan,不仅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还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创校校长,是美国科学史和高教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这部物理教科书,被美国学校使用30余年。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就清楚地记得,1960年代,其父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依然选用此书作为子女的物理教材。另外,化学教材作者Conant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而且是哈佛大学少数几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校长之一。高标准的海外教材的使用,虽然能保证大学选拔到高标准的生源,但也给学习、掌握这些教材和知识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以至间接地对家庭条件不足的学生形成排挤效应。
再次,一旦不是统一出卷,必然会出现各校考试难度有差异的情况。对文史学人而言,国文试题的难易程度或许最容易体会。以1924年8所大学招生时的国文试题(见表1)为例,国立东南大学国文试题不仅题量最大,达到了四大题,涉及语法、常识、文言文和作文多方面,题目的难度也最大。三个作文题分别出自《荀子》《文心雕龙》和《论语》。这或与东南大学当时是学衡派的大本营,大力提倡“昌明国粹、融汇新知”有关。其次,南开大学的国文卷有三大题,作文、文言文和常识都有涉及,也是较有难度的。北大本科、唐山大学(全称应为交通部唐山大学,也曾称为唐山交通大学)、复旦商学院本科以及大同大学的国文考试仅有作文一题,题量和难度都较小。比较而言,唐山大学的作文题出自《论语》,尚可称典雅和有难度,而复旦的作文题目给人的印象则不免过于简单、随意。
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联考之前,学生发现各校试题难易不一,其中比较难的考试,知识要求“溢出高中课程之范围”。1938年首次国立院校统一招生,虽然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命题及评分标准的规定》,要求命题以高中课程标准为限,命题内容以教育部审定的通用教材为依据。各科试题数目,应以一般考生能于规定时间内完卷为准。各科命题,不宜空泛或偏重记忆,较难者与较易者约各占25%,难易适中者约占50%。但由于考题由各招生区自行负责,而这些规定又缺少操作性,标准掌握常随命题者的理解而定,因此各招生区的试卷难易不一,考试成绩缺乏可比性,给教育部按考试成绩确定录取标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考生的切身体验为理解各校招生考试的难易提供了生动的佐证。1946年贵阳清华中学校刊刊登了多位同学在上海等地投考大学的体会。一位参加了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暨南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说:“清华与交大都可说是绝望,没有一科满意的”,“厦大我有十分的把握。数学考一百分,理化也不错”,“暨南的数学又是全对,理化都是一堆小学生的试题。就连他们最难的‘算题’也是‘十八开的金子含纯金百分之几?’这些题目是不是应该得个八九十分?”“暨南英文作文题目是‘A Happiest Day in My Life’,这是我在贵阳猜过的,并且做了一篇背熟”。另一位考生说:“交大是上周考的,题目大概是所有大学中最难的,投考的清华校友们,无一人有绝对把握,我们考管理的,以国英算三科最难,譬如我的英文,有一题英翻中(二十五分)一句都看不懂,结果一个中文都翻不出来。”甚至清华大学的学生也承认上海交通大学招生考试比清华难,“如沪上交通大学,因为难考,每年虽设有几名备取,据云历来备取生皆很少有传补到的希望,良以取之不易,皆不舍得轻易弃去也。即本校理工学院的同学,当亦颇多人有此经验,自己是考上清华而交大落第者,若是也取了交大时,必将进交大而不进清华(甚有在清华读了一年犹自愿再考交大一年级者,论清华设备之周与费用之轻,交大固皆不如也)”。总而言之,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招考难度最大,其次是教会学校,私立大学要简单不少。考试之难,又往往是建立在考试内容超越一般中学教材之上,包括英文、科学等学科皆如此。这种特定门槛的存在,实际上造成了大都市和少数名牌中学的学生更容易赢得考试竞争。比如上海交大长期和南洋中学、南洋模范中学和浦东中学等沪上著名中学保持密切关系,其招生往往是按照这些学校的教学要求来设计考题。这些学校的学生要学习“Duff的物理学,学微积分以及Smith的高等化学”等美国大学一、二年级课程,还要学习高等代数、球面几何、化学和物理试验等课程,学习的难度和深度远超一般中学。1920年代,上海中学的理化教学要求超过部颁标准43.75%,数学超过56.25%,国文教学要超过76.92%,外语教学要超过100%以上。笔者曾对民国上海8所大学学生的毕业中学进行分析,发现8所大学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毕业于上海本地中学,外地学生比例很低。1939年上海交大参加了第二次全国国立院校统一招生,这本可提升外地学生进入交大的机会。但交大发现这批新生部分跟不上本校教学要求,需开设暑假学校补习。次年教育部批准上海各校可自行招生,交大随即退出统一招考。针对清华学生群体的研究也发现,上海考区的学生在数学、理化等科目上远超其他各区,国文程度仅次于北平,排第二;考虑到上海考取学生未必都毕业于上海本地的中学,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清华考生中,来自上海各公私立中学的考生“成绩更为优越”,录取率居第一。因此,民国招生考试中不同学校的知识门槛有差异,差异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对地域和家庭经济文化的要求。
二战时德国有哪些相对先进的武器?
Ⅰ. STG - 44 / MP - 44 全自动步枪
1 . 简介
第一种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自动步枪,由于缩短了弹体,减小了发射药量,使其在全自动设计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击更精准,填补了机关枪和冲锋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称由来
MP- 44:MP 为德语 Maschinenpistole 缩写,Maschinen — 机械,pistole — 手枪(弹匣式手枪),因为发射手枪弹,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为“冲锋枪”。
STG-44:为德语 Sturmgewehr 缩写,Sturm — 风暴,gewehr — 步枪, Sturmgewehr 意为 “风暴步枪 ”或 “突击步枪”。
德军中的有识之士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取到优先生产的配额,就以MP(冲锋枪)项目名称进行申报并通过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产,并将其命名为 STG-44 步枪 。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33毫米(中间威力弹)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论射速:500发/分
闭锁方式:枪机偏移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弹 容:30发
枪 长:940mm
膛 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5.1kg (不含弹匣)
瞄准装置:觇孔式瞄准,带护圈准星
Ⅱ G-43 半自动步枪
1 . 简介
二战中后期德军使用的一款半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使用与毛瑟步枪和机枪通用的全威力步枪弹。G43步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性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全威力步枪弹)
弹 容:10发/弹匣
战斗全重:4.7公斤
枪 长: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装置:V型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Ⅲ .FG - 42 伞兵步枪
1 . 简介
FG-42伞兵步枪是二战期间德国航空部专门为伞兵设计的可选择连发射击的步枪。FG-42的设计初衷是满足空降部队在作战中对武器重量轻、火力强的要求,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空军要求此枪:使用7.92×57mm的标准步枪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
2.技术参数编辑
自动方式:全自动、半自动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弹 容:10发、20发/弹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枪 长: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枪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 反坦克武器 ——
Ⅳ . Pzf - 60火箭筒(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
1 . 简介
Panzerfaust:Panzer — 装甲/坦克,faust—拳头,Panzerfaust 意为“装甲拳" 或"铁拳"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Panzerfaust、Pzf,称作装甲拳或铁拳)是二战中德国制造的一种廉价的火药推进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此武器是一种小型的预装填无后座力炮,属于超口径武器(弹体直径大于发射管直径)。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44mm
弹 径:150mm
战斗全长:1050mm
战斗质量:5.1kg
配用弹种:破甲弹
弹头质量:3公斤
有效射程:60m
破甲厚度:200mm
瞄准装置:简易弹体瞄准
Ⅴ. RPzB-54反坦克火箭
1 . 简介
RPzB 为 Raketenpanzerbüchse 缩写 意为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又名 Panzerschreck(意为坦克杀手),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此武器采用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88mm
管 长:1.35米
重 量:9公斤
炮口初速:110米/秒
射 程:180米
火箭弹重:3.25公斤
弹头重量:2.3公斤
Ⅵ . Fliegerfaust B 放空火箭筒
Fliegerfaust是一种单兵肩托式防空武器,共有有两种设计,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A型,一种称为fliegerfaust B型。
fliegerfaust A型拥有四枝20毫米口径的炮管, fliegerfaust B型把炮管由四枝改为九枝,长1500mm,重达6.5公斤。
—— 飞 行 器 ——
Ⅶ . Me-262战斗机
1 . 简介
Me-262战斗机(德文:Messerschmitt Me-262,绰号: Schwalbe,译文:燕子/飞燕 ),是第一种用于实战的量产喷气式战斗机。
2.技术参数编辑
Me-262A-1a(单座战斗机)
长 度: 10.6 m
翼 展: 12.5 m
高 度: 3.5m
空 重 : 4000 kg
最大起飞重量: 7045 kg
乘 员: 1人
发 动 机 :两台Junkers Jumo 004B-1
飞行速度: 870 km/h
实用升限: 11,500 m
航 程: 1050km
武 器: 4门30毫米MK108机炮(备弹100发/门)
Ⅷ . Ho-229/Go-229战斗轰炸机
1 . 简介
德国Ho-229试验战斗/轰炸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 该机由金属和木材混合结构。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机,其中第一架为无动力滑翔机,仅用于气动验证和研究,德国战败后被烧毁。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经成功飞上蓝天的有动力试验机在第三次试飞时机毁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号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注:该机通常会因生产商的原因被误称为Go-229,但是德国空军编号确定为Ho-229)
2.技术参数
长 度: 7.47 m
高 度: 2.80 m
翼 展: 16.75 m
全 重: 9000 kg
引 擎: 两台容克 jumo 004b 喷气发动机
爬 升 率 : 1350 m/min
航 程〔挂两个副油箱/时速 635km/h 〕: 3170 km
最大 速度 : 997 km/h
升 限 :16000 m
Ⅸ . V - 1 导弹
1 . 简介
德国V-1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研制的飞航式导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在战争中使用的导弹,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V-1导弹用弹射器发射 ,也可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依靠弹上的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作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
2.技术参数
V-1 技术参数编辑
翼 宽:5.37米
长 度:7.9米
高 度:1.42米
弹 头:830千克炸药
引 擎:阿尔戈斯As109-014推动器
推 进 剂:568升80辛烷
最 高 速:624-656千米/小时
航 程:240千米
飞行时间 :2小时30秒
一般飞行高度:760米
最大飞行高度:3050米
Ⅹ . V - 2 导弹
1 . 简介
V-2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意为“复仇武器”。是德国在1942年研制的第一种单级液体弹道导弹。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控制。导弹战斗部可是普通装药、核装药,或是化学、生物战剂。
2.技术参数
全长:14m
直径:1.7m
总重:13吨
弹头重量:1吨
最大航程:320千米
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96 km
人生易老的文案?
1.
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年几岁而变老:人老只是由于他抛弃了理想。岁月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纹。你像你的信仰那样年轻,像你的疑虑那样衰老;像你的自由那样年轻,像你的恐惧那样衰老;像你的希望那样年轻,像你的绝望那样衰老。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 巴金
2.
找一个好朋友,找一个好天气,找一棵结满果子的树,摇下几颗甜美的果子。找一个安安静静的角落,分享彼此无聊的生活点滴。等待微风轻轻吹拂,观看白云静静流散。但千万要记住,关掉你的手机。——几米
3.
比如说,她规定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不管有多么想看的节目,她也绝对不会破例。有时候平介会问她,怎么能做到如此自律。她一边灵活地削苹果皮,一边淡淡地说:“如果打破了一个规矩,就会接着打破第二个、第三个,持续下去就完蛋了。——东野圭吾
4.
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先一个劲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那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村上春树
5.
总有一天,我也会变老,时间掩盖了我的热情,吞噬了我的纯真,收回了我的童趣,但它抹不去我的快乐,我的愿望是:现在当个快乐的女孩,中年时当个快乐的阿姨,老年时当个快乐的老太婆。总之,拥有快乐的一生。——《绿山墙的安妮》
6.
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每日的生活典型。有时候仿佛有点反常,然而仔细分析起来,还是一贯作风。—— 张爱玲
抗美援朝战役中志愿军有哪些还活着的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有哪些还活着的战斗英雄?大可观天下知道有这么两位活着回国的战斗英雄——胡修道和杨育才!
志愿军单兵作战之王——胡修道
这些是奇袭白虎团的12勇士,中间的是杨育才!
首先介绍这个志愿军12军的新战士胡修道:他不仅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同时也被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这在当时整个中国人民志愿军里,能得到这样荣誉的只有区区十二个人,而这十二个人里面,能活着回国的只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统领全局以卓越的指挥艺术,指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美国侵略者以歼灭性的打击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在金城战役中率领12人侦察小分队奇袭白虎团大胜而归却无一人伤亡的侦察排长杨育才,
上甘岭战役中一人坚守阵地歼敌280余人的志愿军单兵作战之王新兵胡修道,
胡修道
而其他志愿军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伍先华、孙占元、杨连第、杨春增、李家发、许家朋等战斗英雄,都战死在了朝鲜战场,再也没有机会重新踏上祖国的大地和回到亲人的身边了,向这些伟大的英雄们致敬!!!
居功至伟却很低调的彭总!
佩戴荣誉勋章的志愿军英雄们!
时间飞回到1952年11月5日,烽火连天的上甘岭战场,素有王疯子之称的王近山率领12军把在上甘岭上鏖战已久的秦基伟的15军换下来之后,12军的新兵胡修道终于走上了上甘岭战场。12军一到战场,就根据前期战役的经验教训和防守阵地的特点,适时地总结和开展了“小兵群战术”。
什么是小兵群战术呢?志愿军这个小兵群战术就是在一个具体的防守点位,并不投入过多的有生力量,而是以二三个战士,甚至一个战士为一个单位进行战斗,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敌人疯狂的炮火所带来的巨大伤亡率。而当时新兵胡修道也就是利用这样的战术,创造了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和志愿军单兵杀敌之最的记录。
1952年11月初,在残酷的上甘岭战役进行了半个月之后,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里特和南朝鲜伪总统李承晚亲临前线,对我们的志愿军发起了来最为猛烈的进攻。
美军四星上将——范弗利特此次联合国军攻击的重点是上甘岭右侧的597.7高地,只是一名新兵的胡修道就是坚守在这个阵地上的志愿军一名普通战士,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这里,他即将迎来自己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作为一名新兵,胡修道绝对不会想到几天之后他就会在这里一战封神,从而永载史册,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一个志愿军单兵作战之王出现了!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是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是1951年6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了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5连的一名战士,并跟随大部队赴朝作战,刚开始时是胡修道和班长李峰及另一名新战士藤士生负责坚守597.9高地3号阵地,因为当时12军是依据“小兵群战术”布置的防守阵地,所以这个胡修道所在的阵地上就只安排了他们三个人,而恰巧那一天正是当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日子,这个联合国军的范佛里特和南朝鲜伪总统李承晚都亲自到前线来给部队打气,好像势在必得一样。
在联合国军铺天盖地的猛烈炮火下,胡修道所在的3号阵地上的志愿军防御工事早就荡然无存,当胡修道他们从坑道中进入3号阵地时除了砂石和松土外,他们阵地上就只剩下了一块被打去半截的大青石,这成为了胡修道他们三人唯一一个可以隐藏的天然防御工事。面对联合国军潮水般的进攻,打红了眼的胡修道就拼命地把阵地上的手榴弹、手雷、爆破筒往联合国军人群里扔,他很灵活一会跑到那边扔几颗手榴弹,一会爬到这边打一阵子机枪,那简直就是战神再世,英雄无比。
在当时的作战环境下,志愿军为了让新入伍战士尽快适应战场,所以志愿军创新性的采取了“一看、二打、三带”的带兵训练方法,就是由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上阵地,第一次战斗是老兵打,新兵看。第二次战斗是新兵打,老兵在一边指导。第三次战斗让新兵自己打,老兵在一旁协助。就这样在打退了联合国军的两次冲锋后,胡修道和滕士生也就成了战场上的“老兵”了。没过多久班长李峰就被调去支援9号阵地了,胡修道和滕土生又连续击退了几个排的联合国军的多次疯狂反扑。
在胡修道和藤士生的顽强抵抗下,联合国军始终无法攻上3号阵地,神勇无比的胡修道在大青石后面不断扣动扳机,只见有大批的敌人就被打死在了3号阵地前面,但是此时藤士生也是身负重伤无法继续战斗了,那就只剩胡修道一个人了。于是不怕死但又有战术头脑的胡修道利用战斗间隙在阵地上各处准备好了大量手雷、手榴弹以及弹匣,等到敌人进攻时他就一会向敌人密集的地方投掷手雷和手榴弹,一会又使用冲锋枪和机枪向敌群疯狂扫射,他就采取这样的战术方法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就这样他一直到战斗到当天傍晚,前来换防的部队对阵地前的敌人尸体做了清点和统计,在胡修道的阵地前躺着至少280具以上敌人的尸体,因为有的尸体已经炸碎了,残缺不全的,是不能算数的。一个人歼敌280人这个数字,也是我们志愿军战史上单兵作战的最高记录,而这个记录属于新兵胡修道。
作为一名志愿军新兵,胡修道还是第一次和真正的敌人进行面对面的真枪实弹的战斗,这属于典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神勇机智的他借助于上甘岭高地的俯视角度观察和不断地变换位置进行射击投弹,所以他的阵地面前到处都是不断冲上来的被击毙的联合国军士兵的尸体。其实正是阵地后面志愿军炮兵阵地上不断给他支援的炮火才给了他战斗下去的信心,他后来回忆说要是自己不在阵地里不断地变换着位置,投出了数百颗手雷、手榴弹和爆破筒,别说能守住阵地了,他本人早就见马克思了。
1953年1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胡修道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之后已经一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的胡修道在晚年回忆起当时在上甘岭的战斗经历时不止一次地说过,当年阵地上的那块大青石功不可没,如果没有那块大青石的掩护他是很难守住阵地的。令联合国军感到郁闷的是,阵地上胡修道就一个人他居然还能守得住,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胡修道他一个人打退了联合国军41次进攻,在军事意义上来说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于他为什么能打退敌人疯狂的进攻,大可观天下认为除了他的英勇无比,他还应该感谢及时进行炮火支援的志愿军炮兵,当时如果没有炮兵的大力支援,我估计他肯定是也不会成为活着的战斗英雄了。
所以在1953年1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胡修道出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牛人胡修道活着回到了祖国,此后他一直在部队里工作,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最后任12军的副参谋长,在1985年退居二线。
胡修道还曾经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3月病逝于南京,享年70岁。
晚年的胡修道在接受采访时曾动情地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我的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们要学习英烈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业绩,把国家建设好、保卫好,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
下面大可观天下介绍艺高人胆大的侦察英雄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团部的故事!
为了早日促成朝鲜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3年7月13日发起了专打南朝鲜军的金城战役。
南朝鲜伪总统李承晚的小算盘当时中美双方都看得很清楚,不想再打下去的双方自然也有办法把李承晚的小算盘砸个稀巴烂,教他如何做人。看来李承晚不想让好好地签字是不是,那我们就打到你服气为止!把你赖以生存的南朝鲜军的有生力量消灭光再说,看你还有底气吗?在这次战役期间,发生了志愿军侦察英雄杨育才率领侦察小分队奇袭白虎团团部的英雄事迹!当时“奇袭白虎团”主角,也就是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时任68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1951年10月,杨育才只是担任侦察连的副班长,后来在金城阻击战中,杨育才带领全班打退了敌人1个连的包围进攻。到了1952年9月,杨育才参加了东线防御战,他率部两次反击小无名山,都取得突出战绩。由于杨育才身材高大,又胆大心细还善于捕俘,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侦察任务,他先后荣立三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杨育才被他的战友们誉为战地“大力士”“小诸葛”和“飞毛腿”,就这样他很快成长为侦察排副排长。当时他奉命率小分队执行“虎口拔牙”——突袭敌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即白虎团)团部任务。当时驻守金城的敌方部队,是南韩精锐部队首都师“白虎团”,该团兵强马壮,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非常强悍。杨育才所率领的志愿军英雄们!
他率领小分队,化妆潜入敌占区,顺利到达白虎团团部后,他指挥侦察小分队3个小组从不同方向同时攻击。仅用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南朝鲜军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了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杨育才率领的侦察小分队在打掉“白虎团”团部后,又一鼓作气干掉了附近的油库、弹药库,白虎团团部附近是爆炸声此起彼伏,熊熊烈火映红了天空,白虎团的团部就这样不存在了。战斗结束,而我方却无一人伤亡,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说杨育才他们打出了一场经典的偷袭战,创造了我军特种作战史上的奇迹!更可以说杨育才的侦察小分队为金城反击战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可观天下只想说:干得太漂亮了,李承晚这下傻眼了吧!为表彰杨育才这次任务的功绩,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侦察小分队所有成员荣立集体特等功,还荣获一面上书“英勇插入敌心脏,捣毁匪窠建奇功”的特等功奖旗,这真是实至名归啊。1953年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也授予杨育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的荣誉。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杨育才的塑像
现如今杨育才的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作为一级文物珍品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当年侦察小分队缴获的"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也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这成为了南朝鲜军首都师"白虎团"惨败的历史见证,更是杨育才他们这些英雄们功绩的体现。退休后的杨育才老人在1998年还获得"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同时还被山东省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后,杨育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离职休养后,杨育才老人还积极承担起培养教育青少年的社会活动,是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他作革命传统报告的足迹遍及全国。1999年5月26日,人民功臣杨育才在北京因病逝世。著名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奇袭白虎团的杨育才晚年照
其实,战忽局的大可观天下认为,和两位活着回国的战斗英雄相比,那些牺牲了的战斗英雄我们更不能忘记!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吧! 1.“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杨根思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黄继光 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孙占元 4.“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杨连第 5.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邱少云 6.“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伍先华 7.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杨春增 8.“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李家发 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许家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当我们觉得精神空虚的时候,想想这些英雄们吧!让我们重新燃起挑战困难的斗志,向以上这些伟大的志愿军英雄们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