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战是什么意思,进攻型手雷与防御型手雷有什么区别?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进攻型手雷和防御型手雷的说法,到底这两种手雷有什么区别呢?从字面上理解,进攻型手雷就是在进攻中使用的,而防御型手雷是在防御中使用的,其实并不能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这两个类型的手雷。进攻型手雷和防御型手雷都属于杀伤性手雷。
进攻型手雷也叫震荡手雷,其采用薄弹壁,高装药,在爆炸中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杀伤敌人。这种手雷允许进攻者在前进中投掷,由于杀伤范围较小,不需要做特别的躲避防护,保证进攻的进行。
防御型手雷的装药较少,但是弹壁上留有预置破片,有的还有钢珠。这种手雷通过爆炸之后高速飞行的弹片和钢珠杀伤敌人,杀伤范围大,因此投掷之后需要进行隐蔽,不能暴露在外。
最经典的进攻型手雷就是二战德制的M24型手雷了,M24型手雷有一个长长的木柄,能够提高投掷的距离和准确性。不过为了提高杀伤力,德军有的时候会在M24型手雷外侧套上一层预置破片金属套,这样它从功能上就变成了防御型手榴弹。
图注:M24型手雷,最下面一枚弹体上套有预置破片,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二战中,拿着M24型手雷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最经典的防御型手雷则是二战美制MKII手雷,从其弹体上纵横交错的沟槽形成的预置破片就知道,它属于防御型手雷,由于其外形像菠萝,也被戏称为“菠萝雷”。别看MKII的杀伤半径在4至8米之间,其四处飞溅的弹片有的时候能够飞到35米之外。
图注:MKII手雷,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正在使用MKII手雷进行投掷的美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有进攻型手雷和防御型手雷的区别,但是在战场上并不会因为不同的任务而更换手雷,手里有什么手雷就扔什么,哪里顾得上什么进攻型手雷和防御型手雷。二战中,德军普遍装备M24型进攻型手雷,而美军大量装备MKII型防御手雷,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野战还是巷战,都是有什么用什么的。
图注:像建筑物内投掷手榴弹的德军,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属于杀伤性手雷的进攻型手雷和防御型手雷,还有照明手雷、烟雾弹、震撼手雷、训练手雷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20mm迫榴炮和突击炮的区别是什么?
兔哥回答;120毫米迫击炮属于大口径迫击炮,其特点就是高抛物线弹道,12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有很多种型号,仅装弹方式就有膛口装弹式的和尾部装弹式的两种;行进方式分牵引式和车载式两种,同时有速射型;根据题目能够和突击炮挂上钩的只能是车载式的,也就是自行式的迫击炮;车载式有单管和双管之分,单管属于主流;自行式的迫击炮又分迫击炮和迫榴炮。所谓的迫榴炮只是发射的弹种增加了一种炮射榴弹而已,也就是即能发射榴弹又能发射迫击炮弹,迫击炮发射榴弹和榴弹炮发射榴弹区别较大,主要是射程,由于迫击炮膛室炮管的厚度薄,膛压小,故射程近。但性能接近,都是抛物线型弹道。自行迫击炮也可以发射穿甲弹。
突击炮,突击炮关键在于突击两字,这种炮都是车载的,而且行驶速度快,机动灵活,通常都是轮式车辆,其火炮主要是坦克炮,也就是把坦克炮按装到轮式装甲车辆上的火炮系统叫突击炮,属于自行火炮的一种。如,我国的PTL-02轮式100毫米突击炮,ZLT-11式105毫米轮;日本的13式105毫米突击炮,美国的斯崔克车族的轮式突击炮等等。突击炮只是一个习惯性的定义,便于区别功能。有的国家称其为轮式反坦克炮或轮式坦克歼击车;
两者的区别;性能不同,使用目的不同;120毫米自行迫击炮包括自行迫榴炮的弹道弯曲,属于抛物线型的弹道,能够对障碍物后面,或是山坡背面的目标进行打击,有“隔山打牛”的本事;其弹种非常多,初速低,发射高爆榴弹的最大射程为9.5千米,发射迫击炮弹的最大射程为8.5千米,自行式的迫击炮也能发射反装甲目标的穿甲弹,最大射程通常为1.2千米,但破甲效果一般。迫击炮直瞄射击目标的使用效果比较差;迫击炮的使用要比任何火炮都灵活,能360°全向攻击,自行迫击炮在进攻作战中和自行榴弹炮一样属于支援性火力,通常布置于坦克装甲突击集群的后方位置,负责对敌前沿防御阵地及隐蔽位置的火炮,人员,进行火力覆盖式的打击;120毫米迫击炮对面目标的攻击效果好,其高角度发射的炮弹落点近乎垂直,杀伤面积大,毁伤效果好。但对装甲目标的点打击效果差,距离近,通常只有1.2公里左右。
突击炮的口径并不统一,通常现代的突击火炮口径为100~120毫米左右。突击炮采用轮式底盘,机动快速,坦克炮能有效对装甲目标,前沿敌火力支撑点,碉堡进行打击。能发射反装甲目标的穿甲弹,破甲弹还能发射反步兵的榴弹等弹种。突击炮在装甲集群突击作战中属于伴随坦克作战的一线突击力量,位置居于迫击炮的前面,主要对敌前沿目标进行火力摧毁作用。突击炮可以独立协同步兵作战,掩护步兵进攻,负责为步兵突击扫清火力障碍。目前,世界各国对突击炮越来越重视,特别是现在的道路便于突击炮的快速行进能力,从火力上要优于步兵战斗车,特别是对付坦克的能力很强;
迫击炮和突击炮战术上的区别;迫击炮属于古老兵器,现代条件下通过采用后部装弹,或是自行装弹使迫击炮的射速加快,如,我国的99w82毫米迫击炮能够在1.5秒发射4发迫击炮弹,能够短时间发射大量炮弹,由于射程近,通常是打了就跑的主;自行迫击炮在战场上通常采用移动战术,打几炮就换一个地方,行动诡秘。
而突击炮则是现代战争条件下催生出来的一种满足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新型突击武器;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和未来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方向。突击炮可以伴随坦克,步兵战斗车组成突击集群,直接和坦克较量,突击炮主要的作战任务就是反坦克。防御作战中可以直接为防守部队提供火力打击任务,特别是反敌人坦克的进攻。突击炮就等于是一辆轮式坦克,在城市作战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是未来城市巷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其灵活性要好于坦克;
总之,两种武器,因性能不同,使用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作用。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俄军十几万精锐到哪去了?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顿巴斯特别军事行动从战争一开头就让人们大跌眼镜。
因为说说是顿巴斯军事行动,但是并不是集中在顿巴斯反而是在全乌克兰都打响了。除了雷达站高炮基地导弹发射基地以外,全乌克兰26个飞机场都受到了轰炸,上百架飞机被摧毁在飞机场里。
从战争一开始,我们就看到有空降军降落到了乌克兰首都的基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我们看到基辅方向,先后有两个战区的司令,一个上将,一个宗教前去给士兵发勋章了。一位是东部战区的柴科上将。另外一位是中部战区的一位中将。
然而正当人们不断预计第二天就可以拿下基辅的时候。我们看到俄军进进退退,居然始终没有进到基辅城内。反而从南部的克里米亚出动了一支大军,先后收复了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的一些地方。尤其是中兵集团,包围了马里乌波尔。并将在这里的15000左右的乌军全歼。
未来还将集中总兵力的大部分前往顿巴斯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看起来这15万大军可能有3万到5万的军队都是用来佯攻的,主攻方向有10万以上的大军,都在东乌克兰顿巴斯前线的战场上。#俄乌冲突##俄乌战争##俄罗斯印象##乌克兰##在头条看世界##跟着头条看世界##新媒体##自媒体##微头条日签##我要上头条##策划##文艺##正能量#
赫尔松能守得住吗?
赫尔松必须守,目前只是把老百姓撤出交战区,撤出第聂伯河西岸,是为了后期补给支援方便,也可以说是准备大打的准备,如果赫尔松守不住就一定会有连锁反应,乌东四地公投的成果就会都化为乌有,说大了更可能会危急普大帝在俄罗斯的执政,那时候扔蘑菇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1、首先赫尔松是乌公投入俄的四个地区之一,公投结果不管国际社会承不承认,反正俄罗斯是承认的,这也就是说现在攻击赫尔松就是攻击俄罗斯本土,俄罗斯现在的核声调已经拉得很高了,而且对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后,开始在乌克兰上空满天飞“小摩托”。
2、乌军在北部反攻成功是因为北部俄军防守兵力薄弱,只要乌军进攻,俄军就退了,基本没有发生什么阻击战。可见对于这四州以外的地区,俄军也没准备要,而赫尔松不同,战略地位更甚于顿巴斯地区。因为赫尔松前出可以威胁敖德萨,可以说敖德萨才是俄军的终极目标,如果得到敖德萨不仅可以打破北约正面围堵俄罗斯的目的,更让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暴露在俄军面前。而守住赫尔松就是克里米亚的屏障,有了赫尔松的安全也就保证了克里米亚的安全,因此可以说就算丢了顿巴斯也不能丢赫尔松。
3、俄罗斯在战场上之所以不利,主要是四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对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能力估计不足;二是、在与北约的军事科技,特别是电子对抗科技方面落后太多,无人机和卫星应用方面尤甚,这也是造成俄罗斯空军不能全力发挥的原因;三是、武器储备不够,特别是导弹;四是、军队数量不够,在武器对抗方面落下风的时候,军队数量少的劣势就更明显了。这是系统性劣势,所以这就是俄军换了几任司令官也不能完全改变战局的原因了。而现在要短期内扭转这些劣势是不可能的,因此现在普大帝示弱也是希望能为俄军赢得踹息的机会。
结论:以目前征召的30万预备役,以及能名正言顺地调动义务兵的情况来看,俄军守住赫尔松应该问题不大。而美国人也不想把战争扩大,乌东四地公投入俄的地区肯定会“阿富汗化”和“内战化”,这其实才是美国人最想要的,既能控制战争规模,又能拖住俄罗斯,使苏联瓦解的故事重演。所以最近美国人拒绝继续提供海马斯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要控制战争规模,控制战争节奏,可以僵持拉锯,但是不要一面倒。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野战能力主要看几个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情况,重武器特别是坦克、重炮多的军队,野战能力一般不会太差,野外环境相对视野开阔、地形开阔一些,这样容易组织火力,而象坦克、火炮都是火力输出的重要手段,象苏联在诺门罕收拾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当然苏军的普通士兵很多是刚刚当兵的,素质远不如已经进行了大约一年训练的日本兵,但是苏军就是用自己强大的炮兵压垮了日军。
这些东西都是适合于野战,便于观察,便于发扬火力,在城市中,所有的东西都挤在一起,不容易发扬火力,也不容易发展目标。
要是你的手下是这个样子,那还是别和人家打野战了,远远的人家一炮就把你给轰没了。
一个是有数量比较多的重型装备,还要会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护自己的缺陷不被对手攻击就是一个指挥员的水平了,还是诺门罕战役,一开始日军打得比较顺手,主要就是利用夜间时间,渗透到苏军的阵地上,首先摧毁苏军的重武器,然后再利用自身步兵上的优势迫使苏军打近战,这样在战役初期占了大便宜。
四平保卫战的争议比较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昼守夜攻的战术顶住了国军的攻势达一个月之久。
而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是非常重要,这个方面,解放军的四平保卫战最能说明问题,当时的解放军对于大规模野战并不清楚,尤其是这种大规模防御战,解放军不会做防御工事,做出来的工事跟日军的炮楼似的,让国军的大炮一炮一个,成了靶子。但是,依旧是成功的坚守四平长达一个月,虽说最终放弃了四平,但是依旧是达到了最初的战役目的。而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国军相持。
当然,决定野战能力的还有诸如后勤保障能力,而如果说到后勤保障能力那就还包括国家的生产能力,这说起来就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