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狙击手中文版下载,为什么二战期间德军没有大规模列装卵形手榴弹?
首先大可观天下认为二战时德军之所以在全世界军队流行卵形手榴弹时却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主要是他们从一战以来的使用习惯。要是说起二战时德军士兵,我想大家脑海中一定浮现出这么一副形象:戴着M35/42钢盔,手持毛瑟98K步枪或MP40冲锋枪,身穿Y带携行具,背着防毒面具盒,身上别着几枚M24木柄手榴弹。这个m24木柄手榴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直被德军所沿用,不离不弃,甚是喜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广泛使用的M24木柄手榴弹,是在M1917手榴弹基础上对一些细节进行改进而来的,M24木柄手榴弹全长达到356mm,全重624g,钢板冲压的圆柱形弹体直径70mm,高78mm。还有就是M24木柄手榴弹属于进攻型手榴弹,金属弹体只是一层薄钢板,爆炸时并没有多少有效破片,主要靠炸药爆炸的冲击波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因为这款手榴弹装药量足足有200g,所以爆炸威力还是很大的,有时能把敌人直接炸晕,使其丧失战斗能力了。
木柄手榴弹解剖图M24木柄手榴弹我们中国人对此一定很熟悉。因为它在二战时作为中德军事合作的中方引进产品,这个木柄手榴弹在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可观天下了解到整个二战时期各个国家使用手榴弹击发时有得用头盔磕的,有得用拔安全插销的,有得用咬安全绳的等等,可以说二战时各个国家的手榴弹(手雷)都各具特色,但威力也不尽相同,投掷方法也不相同。
上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士兵的“手榴弹观音”其实大可观天下知道二战时的德国其实也研制过卵型手榴弹,但为何无法全面取代木柄手榴弹的使用呢?
经过大可观天下了解之后得知,主要1.是因为当时德国人对木柄手榴弹的信仰十足,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感情。
众所周知在一战时的德国手榴弹是有着多种尺寸的,也分为集束和单个两种,德军在使用中感觉效果不错,又因为历史传承问题,因此在当时采用木柄手榴弹比另起炉灶研制卵型手榴弹从感情上更加能为德国军人所接受。还有就是身为日耳曼民族的德国人身高臂长,使用木柄手榴弹甩投可以投掷出更远的距离,这一点倒是体现了德国武器德国用的特点,就像德国钢盔也是为了适应德国人脸窄的设计一样。
二战德军士兵正在甩木柄手榴弹的宣传照2.德国人惯用的木柄手榴弹拥有比卵形手榴弹使用装药量更大、威力更大的战斗部,而卵型手榴弹如果体积过大会影响握持和投掷距离。
德国人用的这种木柄手榴弹大家都知道叫M24木柄手榴弹,因为它是二战中德军的制式装备,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已经成为德国军队的形象标志之一了。从弹体装药量上对比:M24木柄手榴弹的装药量为200克左右,M39卵形手榴弹的装药量则只有112克。因为二战时德军的手榴弹都是破片较少、威力较大,倚重冲击波的进攻型手榴弹,没办法谁叫手榴弹装药量大小直接决定了杀伤力大小呢?二战的德军战略思维是进攻性部队,所以采用进攻型木柄手榴弹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M24木柄手榴弹的使用者二战时德国军队而言,德军所有的战术目的,全部是实行在他的闪电战上面的,也就是说德国的军队基本上是始终处于进攻的状态或是进攻的路上。德军士兵使用的M24木柄手榴弹装药量多,威力就大,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手榴弹爆炸时候所产生的冲击力把工事内的敌人给震晕,从而丧失战斗力。总之木柄手榴弹的这种特点有利于进攻一方。
3.M24木柄手榴弹相对于卵形手榴弹投掷距离远而且精度还高不少,这一点是木柄手榴弹被全世界军队公认的优点。
军事常识告诉我们:在战场上距离敌人越远,相对的敌人的子弹打得就越不准,己方的伤亡率就越低。同样的道理手榴弹投掷的越远越精准,就能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从这一方面来说相较于其他的卵型手榴弹,二战德军的这款M24木柄手榴弹投掷的准确度很高,距离还很远,爆炸时的威力也很大,可以对5-8㎡范围内的目标进行精准的打击,这一点很厉害的。这种木柄手榴弹因为有一个木柄,所以德军在战斗中投掷它时就可以像扔飞刀一样,也就是说在空中飞行的手榴弹有一个旋转的过程,这样的好处就是1.可以保持手榴弹飞行稳定,2.可以将手榴弹投掷的更远。
和德军装备的M24木柄手榴弹相比较之下,美军和日军的卵式手榴弹就没有这个优势了,因为卵形手榴弹没有自身旋转的能力,所以投掷出去以后很难稳定飞行,再有就是投掷距离肯定没有木柄手榴弹那么远。
4.手榴弹使用安全上,木柄手榴弹占绝对优势!
在实战中,比如在山地进行仰攻的时候,这个卵式手榴弹扔出去以后容易从高处滚落下来,而木柄手榴弹因为有木柄做为支撑点,无形之中增大了滚落的阻力,不会轻易滚下来对自己形成伤害,所以在使用上来说木柄手榴弹比卵形手榴弹更安全。因为这种长木柄手榴弹使用比较安全,在使用时瓷球从木柄内掉出来时不会将拉毛铜丝拉出来引起发火,在抗日战争中,智慧的中国人民就用拉线将手榴弹挂在树上或其他地方,制作成“诡雷”或作为挂雷使用,在爱国主义宣传片《地雷战》中有体现。
以上几点就是战忽局的大可观天下总结的二战德军在有卵形手榴弹的前提下,坚持使用木柄手榴弹的原因和具体因素。
科普小知识:什么是进攻型手榴弹和防御型手榴弹?
据大可观天下所知,进攻型手榴弹和防御型手榴弹他的不同之处,在于进攻型手榴弹装药量比较大,在进攻敌方阵地的时候,利用手榴弹爆炸的时候所产生的冲击力把工事内的敌人给震晕,从而丧失战斗力。M24木柄手榴弹就是属于进攻型,因为对于当时德国人而言,德军所有的战术目的,全部是实行在德军贯彻执行的闪电战上面的,也就是说德国的军队一直在不断进攻的路上,在这种情况下德军装备进攻型手榴弹就在正常不过了。
防御型手榴弹拥有一个弹体破片的效果,也就是手榴弹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碎片从而杀伤周围的敌人。
防御型手榴弹比如说美式手雷,它的优点是自带预制刻痕,爆炸后弹片很多、飞得也很远,而且体积小巧,美国士兵在战斗中可以带得更多。不过,美国手雷看似很牛逼是吧?我再举个例子,你看如果打的是山地战,仰攻,请问你敢扔不?如果手雷滚回来不炸死你才怪呢!所以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日军较量时,因此造成的误伤数不胜数!而木柄手榴弹呢,由于他长长的木柄内藏着引线,使用起来相对比较安全。
大可观天下认为在野战攻防战中木柄手榴弹很好用,卵形的手榴弹最适合的巷战和城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大可观天下了解在二战时期美军大规模使用的菠萝碎片手雷,据说该型手雷是二战时期同盟国军队中杀伤半径最大的一种,主要是因为它采用TNT炸药,在使用时拔开保险迅速投掷即可,其杀伤半径达到了45米,所以大家在反映二战的影视剧中,美军士兵每次投掷完手雷后都必须马上卧倒以免被手雷的弹片所伤。和德军战略思维不一样的美军热衷的并不是手雷的爆炸威力和准确度,在美军看来,手榴弹最重要的是其杀伤范围,他们认为杀伤范围大就足矣让敌人无从躲闪,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美军的菠萝手雷任何武器装备的优劣只有经过实战的检验,才能肯定他的价值所在!在1943年太平洋战场美日瓜岛之战进入到决战阶段,穷途迷路的日军对美军阵地发起了疯狂的万岁冲锋进攻,实行人海战术,成群结队冒死冲锋的日军刚开始并没有在意美军狂扔的手榴弹有这么大的威力,因为这一疏忽让日军部队伤亡惨重,装备优良,后勤补给充足的美军发现只要他们集体扔一次菠萝手雷就能挫败日军部队的一次进攻,这也足以可见美军这种防御性菠萝手雷在阵地防御时它的作用了。
手雷的正确投掷姿势还有比较出名的日军二战时期的香瓜手雷,它是一种需要先击发火线让手雷保险打开,然后在头盔等硬物上磕一磕触发引信看到冒烟了才能扔出去的防御型手雷,不过日军这种二战 时期手雷仍然具有一定爆炸威力,只不过它的杀伤半径十分一般,也就是7到15米左右。原因是因为日军使用的香瓜手雷多为钢制品,这种材料限制了香瓜手雷爆炸威力,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外壳太过坚硬,火药的装药量又少导致的。
二战日军的香瓜手雷前些年因为央视等各大媒体连续播放的真正的抗日电视剧《亮剑》的大热,在剧中,日军使用的手雷酷似香瓜的外形,以至于很多人都叫日军的卵式手榴弹叫香瓜手雷。
《亮剑》李云龙与魏和尚八路军边区造的手榴弹各方面都比不上日军的香瓜手雷日军的香瓜手雷德军的M24木柄手榴弹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掷出后又远又准,据说有经验的二战老兵可以轻松投进敌方的战壕及散兵坑里。如果把6个木柄去掉绑在一个木柄周围就是威力巨大的集束手榴弹,炸坦克,装甲车,坚固工事不在话下。
二战时,我们中国人更是创造性地对木柄手榴弹的弹头,实行了冲压的铸铁工艺,这就使得原先进攻型的木柄手榴弹拥有了防御性手榴弹破片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和中国人的聪明之处,让这种木柄手榴弹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木柄手榴弹除用作杀伤手榴弹之外,在战场上还可以将几个手榴弹弹体绑在一起,用一个拉发火件发火,因此,集束式的手榴弹就这样出现了,这种临时组成的武器完全可以当作反坦克雷使用。而卵形手榴弹不具备这一优势。
在大可观天下的印象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的德国士兵将6个手榴弹弹体绑在一起来炸苏联坦克,这样做主要是依靠炸药爆炸时产生的爆轰波将坦克炸毁或令其丧失战斗力。有的德军士兵喜欢把手榴弹插在武装带里或军靴两侧,因为靴筒深掉不出来。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使用了至少三千万颗以上的木柄手榴弹,而其中光八路军就使用了超过八百万颗,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造成日伪军的伤亡的3/1,都是这种木柄手榴弹造成的。
小战士要用这些手榴弹准备炸掉日军的坦克就算是到了建国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依然没有抛弃使用木柄手榴弹,因为木柄手榴弹的可以抡起来敲敌人脑袋的,大可观天下还记得在作家魏巍写的《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就有关于38军在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战士用木柄手榴弹敲碎美军士兵脑壳的记录,致敬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最可爱的人!
志愿军38军在松骨峰同美军战斗的场景综上所述,从二战德军对木柄式手榴弹的研发和使用执着的情况来看,木柄式的手榴弹具备卵型手榴弹没有的特点,木柄手榴弹最大的优势就是投掷的距离比较远,而且准确度比较高,还有就是木柄手榴弹那个拉发火引信又便宜又好造可靠性还高,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这种木柄式的手榴弹还能够集合多枚放在一起集束使用。以上众多的原因,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步兵而言,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因此德军才坚持使用木柄型手榴弹的。
解放军的投弹训练,可见都投到一个坑来了,准确度相当高!二战5大狙击手?
谢邀,在这里想讲讲德国陆军狙击手布鲁诺.苏库斯的故事。虽然他1943年才入伍,但以209个狙击战绩的记录名列二战德军狙击手排行榜第三,成为德国陆军当之无愧的狙击王牌,虽然这个成绩不足让她进入“二战五大狙击手”之列,但他的传奇人生,却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1924年,苏库斯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施洛斯堡附近,出生于农庄的他从小机警灵活,胆大心细。由于酷爱自然和狩猎,他从小就在希特勒青年团中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射击天分。1943年7月,苏库斯应征入伍,在东普鲁士的第22步兵新兵训练营受训,在第一次射击训练中,面对十二环构成的射击靶,苏库斯除了第一枪发挥失常,仅有十环外,其他四枪都命中十二环最中央的靶心,一个月后,他就被上级送进了维尔纽斯狙击手学校深造。
在这里,苏库斯接受了狙击手系统而严格的训练,野外生存,伪装,精准射击,1944年1月初,以优异成绩毕业的苏库斯加入了第68步兵师196掷弹兵团第二营,担任狙击手,和其他陆军狙击手一样,苏库斯的装备是装有四倍瞄准镜的改装K 98K步枪。苏库斯的首战,在今天波兰的利沃夫附近,苏库斯在首战中,就消灭了一名指挥下属前进的苏军步兵少尉和2名苏军士兵,和战友一起暂时抑制了苏军的攻势。
5月9日,196掷弹兵团二营驻扎在莱什纳-斯洛博德卡,对面苏军的狙击手已经给困守这里的德军造成了不少伤亡,苏库斯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这名苏军中的同行,并将其消灭。苏库斯选择了一个荒草丛生的小山丘作为潜伏地,在细心观察了两天之后,他终于发现了对手的踪迹:远处的草地上有一行靴子留下的脚印,苏军狙击手身穿迷彩罩衣和钢盔,一动不动地潜伏在草地上的一个小坑之内,不仅如此,在狙击手附近还有一处建筑物废墟,里面间或有类似镜子的闪光出现,苏库斯判定,这是一个隐蔽的苏军炮兵观测点,一会,两个移动的身影准备进入战壕,从瞄准镜里,苏库斯判断这是两个苏军军官,于是他果断开枪,两人应声倒下,同时,苏军狙击手也大体判明了苏库斯的位置,向他开枪射击,但子弹偏出,苏库斯从容退膛,换弹,第三枪干掉了这名苏军狙击手。一周后,苏库斯又奉命狙击苏军迫击炮战地,又干掉了两名苏军军官,但五月底的一次狙击后,苏库斯被苏军发现,被迫击炮炮弹碎片击中负伤,在医院里呆了两个月。
7月4日,苏库斯伤愈归队,当天就取得了三个战果,都是在前线壕堑里挖掘工事的苏军士兵,并随后获颁铁十字勋章。苏库斯在日记中回忆说,俄国人和德国人不同,为了害怕狙击手造成更多的杀伤,他们通常会把中枪的战友扔在双方战线的交界地中不管。7月26日,苏库斯还完成了一个壮举,以一己之力俘获了苏军一个排——在史洛夫维斯卡附近的234高地,苏库斯遭遇了一个向前突击的苏联步兵排,头两枪就干掉了两名指挥官,第三枪又干掉了机枪手,剩下的苏军士兵惊恐万分,纷纷抛下武器原地或趴或跪,选择投降,于是战友们吃惊地看到,苏库斯一个人押着一整个排的苏军战俘回到了己方战线。
9月,在伦贝格附近,苏库斯在夜间负责陪同通讯员排查被炸断的战地电话线路,然而他们却遭遇了黑夜中前来奇袭的苏军突击部队,苏库斯迅速在泥泞中卧倒,静待苏军部队走过自己后,纯粹利用直觉和微弱的月光向敌人开了一枪,显然击中了一名苏军,枪声和敌人受伤后的惨叫惊醒了己方阵地中的战友,于是德军匆忙打响了照明弹升空,机枪也开始射击,苏库斯的举动使苏军的这次夜间突袭以失败告终,拯救了整个营的战友。
年底,苏联红军终于逼近了德国本土,此时,苏库斯的战绩也突破50人大关,在克罗兹瓦附近的防御战中,苏库斯在两天之内就取得了11人的战绩,全部是苏军军官与机枪手。由于人员紧张,作为狙击手的苏库斯还必须日常与侦察兵一起出动,侦查附近苏军的动向,顺带尽可能干掉一些苏军指挥官,全营的战友已经在打赌,苏库斯的战绩何时能达到100人。终于在11月15日,通过战俘供认,第二天会有苏军上级指挥官组成的视察团来到196掷弹兵团附近时差,苏库斯在凌晨就开始在苏军阵地附近的临时公路旁设立了潜伏点,当天他取得了十二个战果,战绩突破了百人大关。晚上根据一名刚刚别抓获的苏军战俘承认,当天,苏军因他的狙击而损失了一名狙击手,一名少将,一名上校政委,一名团长和一名营长,以及一名普通士兵。一周后,苏库斯获颁一级铁十字勋章,21日又获得三级狙击手勋章,遗憾的是,后者只有授奖证书而无实物,因为苏军颁布了命令,一旦捕获德军狙击手,可以就地处决,而在广播中,他们已经称呼苏库斯是“最凶狠血腥的法西斯主义凶手”。
苏军调来了不少狙击手,想干掉苏库斯,但都被后者解决了,他曾在报告中说,11月29日,在250米距离上干掉两个机枪手之后,自己看见了一道瞄准镜反射的光斑,证明自己被苏军“同行”盯上了,第一枪十分惊险,擦着自己的脖子飞过,留下了一道血痕,但苏库斯随即开枪反击,正中其头部,此时第二个苏军狙击手也开火,但可能由于是新人,弹道过高,擦过了钢盔,旋即被苏库斯一枪正中胸部。
12月初,由于战绩达到130人,苏库斯获得了难得的休假,在疗养院与护士艾丽卡.伦茨相恋,并订婚。
1月7日,回到前线的苏库斯再次大开杀戒,单日狙击战果达到17人之众,使得自己的战绩突破200人,恼怒的苏军甚至派出反坦克枪来对付这个令人头疼的对手,但依旧毫无收获。然而个人的胜利不能带来全局的胜利。1月11日,苏库斯被晋升为下士,准备在次日离开部队,前往德国本土的狙击手学校担任教官,但第二天一早,苏军就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在炮击中苏库斯身受重伤,被迫被送到了德国本土罗赫里茨的陆军战地医院,并在那里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苏库斯的战后岁月可谓劫难重重,首先,由于经济拮据,他被迫和订婚的妻子伦茨离婚,然后孤身回到莱比锡,想接父母前往西方盟国占区生活,不料被占领区的苏联内务部认出,苏库斯凭借好运和狙击手敏锐的本能,屡次脱狱成功,加入了立陶宛的抵抗组织,但由于叛徒出卖,再次被内务部部队NKVD俘获,接受了严刑拷打,在家人的贿赂下,苏库斯终于免于一死,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费德罗什村。1956年,随着西德与苏联关系正常化,西德总理阿登纳积极谋求苏联释放全部尚在苏联境内的德国战俘,但内务部根本不想让他回国,派人来到西伯利亚,胁迫苏库斯签署一份文件,要求苏库斯将当时的妻子托妮留在苏联国内作为“人质”,并同意在返回德国之后担任苏联间谍,这个条件当然被苏库斯断然拒绝。于是苏库斯一家继续滞留苏联,受到严密监视,苏库斯分别在伊尔库茨克煤矿和立陶宛维尔纽斯担任矿工与电焊工,以微薄的薪水养活家人。
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立陶宛也宣布独立,苏库斯依旧在世的消息传回了德国,这位传奇狙击手在德国的家人盛情邀请他回国定居,然而由于妻子托妮年老体弱,苏库斯并没有选择立刻回国,1997年在妻子去世后,苏库斯终于回到了故土德国,在柏林度过了6年的平静时光后,于2003年辞世,苏库斯这一段颠沛流离惊心动魄的经历,堪比苏武张骞,坚韧的意志,终于使他在战争结束50年后,重回故土。
电影中用尸体挡子弹的做法可行吗?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军事爱好者大多看过,“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这句平淡而又霸气的话,昭示着塔山阻击战对全局的重要性和战斗的残酷性。为了突破塔山防线增援锦州,国军“东进兵团”在数级督战下发起了一次次疯狂的集团冲锋,不仅有“军官敢死队”的组建,战斗中甚至真的运用了以尸体为掩体的办法。
1948年的塔山村,是个位于锦州和锦西(今葫芦岛市)之间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东临渤海,西接白台山,是“辽西走廊”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大约只有12公里宽,北宁铁路从村子东侧穿过。当然,它也是敌“东进兵团”增援和解救锦州的必经之路,蒋介石曾亲临停泊在葫芦岛港外的“重庆号”军舰上,布署作战方案和督战。
从军事上说,塔山基本无险可守,它是一片高差不齐的丘陵地带,唯一的制高点是西侧的白台山,仅仅海拔200米且又偏离防线中央。东北野战军紧急部署的部队是: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冀热察辽军区独立第4、第6、第8师和炮兵旅,统一归第二兵团指挥,抗击敌人四个军11个师的精锐部队。
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兼任司令官的“东进兵团”,在兵力上稍稍占据优势,但国军却拥有极大的海空优势,从北平等地起飞的战机不停顿的狂轰滥炸,同时“重庆号”等军舰的大口径舰炮威力极大。按照东野老人们的说法,一颗炮弹能打掉一个排,所言非虚,那可是152毫米口径的重炮(这艘舰后来起义了)。
敌人最先投入进攻的是第54军一个师、第62军的两个师,战斗从1948年11月10日凌晨4时打响,仅第一天的战斗,国民党军伤亡即达到1100人,而东野四纵伤亡319人;第二天的战斗更加残酷,敌人伤亡1300余人,四纵伤亡563人,解放军的阵地前沿,横七竖八布满了敌人的尸体。
当天下午,“华北剿总”直辖的所谓“赵子龙师”独立第95师赶到战场,一起到来的,还有该师老师长、“总统府战地视察第四组组长”、黄埔一期的罗奇中将。
很有信心的罗奇准备依靠老部队一举突破塔山防线,并且建议停止进攻一天,以便他率领独立95师的大小军官们赶赴前沿认真观察地形,同时布署攻击方案。而敌人突然的停火,也让东野四纵的指战员们警觉起来,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和补充弹药。
1948年11月13日,这是被四纵政委莫文骅称为“对塔山存亡具有决定意义的惊天动地的一天”,独立95师以凌晨偷袭拉开了进攻的序幕。到天亮以后,飞机轰炸不算,敌人的炮火准备时间竟长达两小时,然后步兵向潮水一样以波浪式战法冲了上来,就是以团为单位分成三个冲击波,一个冲击波为一个营,轮番交替冲锋。
在四纵28团2连的阵地前沿,战士们把敌人放进几十米才开火,登时放倒一片,然而后面的敌人居然把尸体堆起来,推着这道尸体墙向前移动,在接近战壕时再由军官敢死队带头发起冲锋,几乎突破了我军阵地,就在2连战士弹药将尽之时,从侧翼增援的兄弟部队赶到,又一次把敌人压了下去。
这一天,国民党军伤亡1245人,四纵伤亡1046人,足见战斗的残酷。11月14日凌晨,独立95师再次出动两个营偷袭,罗奇在战前宣布:攻下塔山的每人加发三个月的军饷,临阵退缩的军法处置,然而无论是偷袭还是多次冲锋都被英勇的解放军打了下去。守卫塔山正面阵地的四纵34团,战至最后阵地上仅存21人。
独立95师腿也有点软了,巨大的伤亡和对手的顽强让该师官兵丧失了继续进攻的信心,为了整补部队和恢复士气,罗奇只好决定再休战一天,整顿部队后以便于11月16日恢复进攻。
然而一切都晚了,11月16日凌晨,锦州守军的一名副团长逃至塔山附近,给侯镜如和罗奇带来了锦州解放和范汉杰全军覆灭的消息。
如此“东进兵团”的进攻已无意义,独立95师撤回塘沽时,所余部队仅够编成四个营,“塔山阻击战”胜利结束。电影《大决战》对这场战斗虽然有一定的刻画,然而受片长所限,并未完全展现出战斗的残酷性,这是解放战争中“三大阻击战”排名第一的惨烈之战。
绝地求生里的98k在现实中威力如何?
大家好,我是茶泡茶,擅长游戏领域,欢迎评论和点赞。绝地求生中,Kar98k可谓是最常见的一把狙击枪,其威力也是相当不俗,除了三级头差一丝血,其他情况爆头就倒,要知道一颗子弹杀一个人的快感是狙击枪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
绝地求生Kar98k在达不到职业选手超强的爆头能力之前,这把枪可谓是很多人又爱又恨的一把枪,曾经陈彦川的“98k的诅咒”也同样眷顾到了很多人,所以要想玩好狙击枪,就需要多多练习找感觉,看攻略什么的都不如打两把来的实在。
历史上的98k历史上的98k的前身,最早出现在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但是德国人在20世纪20年代后就秘密地发展军用武器,Kar98k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研制的。当时被称为“纳粹屠刀”的98k,曾在二战结束前,都是德国使用最广泛,产量最高的步枪之一。Kar 98k步枪射击精度高,经加装4倍、6倍光学瞄准镜后,作为一种优秀的狙击步枪投入使用。
现实中的98k尽管K98k的性能在手动步枪中相当出色,但面对美军广泛装备的M1半自动步枪与苏军性能优良的SVT40半自动步枪,K98k的性能,特别是火力就落后不少了。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98k的生产工艺不断地缩减,最后缩减到一个极为简陋的地步,二战结束后,所有关于生产98k的文件全被销毁,以无从考证。(苏式SVT40)
当然,现在98k这把经典的狙击步枪虽然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德国仪仗队的方阵里,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最后,作为二战最经典的一把武器,98k受到了各个游戏的喜爱,从最早的《战地1942》到现在的《使命召唤:二战》,也都有98k的身影出现。
最后,你喜欢98k这把枪吗,欢迎评论和点赞。
日本狙击手为什么要把自己拴在树上不留退路?
日本人这种把自己绑在树上的方法,被美军称为“树冠狙击手”。
“树冠黑枪”是日军开发的一种战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以拉近双方交换比为目的的策略。
日军是一支非常刻板的军队,他们相信“一枪毙一敌胜过十枪毙一敌”。
日本资源很缺乏,也没有金坷垃,连喝个茶叶都要整个搞半天的茶道。
所以日军相当崇尚节俭,将精准射击当成了部队的金科玉律和制胜法宝。
在日军的逻辑里,子弹打得准,就能节省宝贵的弹药,就能更多地杀死敌人。
为此,日本连早已设计好的冲锋枪都不装备,连机枪都设计成精度第一连射第二。
全军上下更是苦练枪法,枪法不好的士兵不仅升阶难,还会被各种欺负、羞辱。
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当年的日军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枪法,还磨炼出了一大堆“特射手”。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的好枪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打得中国军队苦不堪言。
国军的机枪手,会在短时间内被日军从极远距离打死,都不用等到掷弹筒来炸。
有的人刚从掩体后伸个头,就被日军犀利的枪法干掉。
某将军在众人簇拥之下登山视察,被日军从远处一枪打穿肺部,连枪声都没听见。
日军还经常性地利用枪法欺负中国军队。
当时的中国军人训练水平差,武器更是烂得没门儿,哪怕站着对射,也不是日军的对手。
所以,日军经常发挥这种优势,隔着老远与中国军队拼枪。
他们反倒不允许士兵动辄跑去与中国人拼刺刀,因为这样会丧失优势,中国人巴不得以命换命。
如果中国人动用了更多的部队,他们就会开炮,发挥真正的火力优势。
就这两板斧,在中国战场上居然无往而不利。
但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开始体验被人吊打的滋味。
太平洋战争中,因为前盘的舰队战争失败,丧失了制海和制空权的日军经常性地被美军蹂躏。
美军往往用高密度的火海,配合人海战术,将日军抽得上下翻飞,屁滚尿流。
日军挑着三八大盖,想找美军拼枪法。
美军端出一堆加兰德半自动,两支冲锋枪,外加一挺BAR全自动,后面还压着勃朗宁1919A4和M2大口径。
没准这帮人还带着喷火器、火箭筒、迫击炮和摩托罗拉步话机。
所以,日本鬼子突然发现,自己的“精准射击”在火力面前什么都不是。
美国人不讲究什么“一枪毙一敌胜过十枪毙一敌”,他们太平洋战争的数据是平均3吨弹药毙一敌。
来了个不讲理的,这让鬼子怎么玩?
鬼子只好学一休哥格叽格叽,得到馊主意两个。
1.找人埋伏在地道、洞穴、草丛里,以伏兵的形式接近美军,然后用“白兵战”斩杀之。
2.把枪手挂在树上,藏住身形,对美军开冷枪。
其实这都是杀一个赚一个的把戏,日军无法在正面对战中压住美军的火力,便只好想办法拉近距离,寻求更大的交换比。
这其实与当年中国军人对战日本鬼子没两样,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日军的“树冠狙击手”其实是一招蠢棋,它的作用被今天的影视夸大了(美国人尤其喜欢在影视里把对手离谱式抬高)。
这些人不留后路,只求杀敌,根本不具备完整的狙击手理论。
如果要一个苏联狙击手过来,他绝不会这样做。
苏联狙击手们认为自己应该是游荡在荒原中的狼,孤狼机警而狡诈,脆弱又贪婪。它们会如风般行走在旷野中,永远躲在猎物的盲区之外,然后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杀戮。
简而言之,狙击手并不是无价值的交换物,他们之所以恐怖,是因为他们是活的,是有机的;他们需要人的能动性来充分发挥作用,而非找个好位置开枪打靶。
德国狙击手师承苏联,但只学了半拉子,后来那些速成培训的“青年狙击手”就不懂“生存”的道理,每每将自己放在屋顶、树洞、阳台、钟楼等位置,结果很快被人提防,继而想办法干掉了。
日军的“树冠狙击手”还不如德军,尽管这些鬼子枪法好,有些人还聪明地使用了枪口焰更小的减装药子弹,但他们毕竟不懂狙击之道。
鬼子们为了能长时间地隐藏和伏击美军,干脆将自己固定在了树上。
他们吃喝在树上,拉撒也在树上,顶着蛇虫毒蚁旷日煎熬,只为等到路过的美军,然后拼死一两个。
从他们被吊在树上的时候开始,他们就已经是死士了。日军对树冠狙击手唯一的要求,就是多杀敌人,以命换命。
在一段时间内,日军几乎是普遍性地在“使用”树冠狙击手,大量的士兵被绑缚到树上。
这种做法既是让这些士兵不至于因为疲倦从树上摔下去,也是为了杜绝某些人的胆怯和逃兵行为。
树冠狙击手成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的一大毒瘤,美军又畏惧,又烦透了这种来自树冠的冷枪。
只要进攻林木茂密的地方,日军就会想方设法挂几个人上去,美军一过来他们就开始狙击,这很容易让无经验的部队手足无措。
实际上,树冠并不是个良好的狙击位,茂密的林木会遮蔽视线,遭到狙击时,美军稍微灵光点,往旁边灌木丛里一滚就能逃生;但凡移动的速度快点,他们就瞄不中。
所以,那种几百米一枪毙敌的场景在树冠狙击手这里很难实现,大多在三五十米开枪,百米都算远距离了。
树冠上的日军无法逃生,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冷枪毙敌,杀一个不赔,杀两个赚。
这正中美军下怀,人们怕的是一个高效却隐蔽的狙击手,而非一个不停开枪的步枪阵地。
而且这是种生硬的伏击战术,与所有的蹲坑黑枪流一样,对方要是不经过此地,那坑就白蹲了。
其实那会儿“树冠狙击手”还算是高级的,还有的日军抱着木壳雷把自己绑树上,只等美军过来就扔雷,结果等到饿死也没等到美军,白白为军国主义法西斯葬送了大好性命。
时间长了,日军的招数也就黔驴技穷了。
有些老兵在多年后的回忆录中写道:“当你习惯来自树冠的稀疏攻击时,你一点都不会紧张……它比来自日军阵地的机枪扫射差远了,我们最怕见到的其实是林中开出辆日本坦克……”
习惯了树冠狙击手冷枪的美军,不再对这些狙击过分紧张,他们开始用听、看、判断的三原则来对付日本鬼子。
“听”即听声音,第一时间分辨出枪声的方位。
“看”即观察,看弹着点,看被击中的倒霉蛋的是哪边挨枪,看哪里有适合射击的、树冠浓密的大树。
“判断”即思索,利用战场上混出来的经验,下意识地综合出对方的位置。
只要做到冷静地执行三原则,树冠狙击手就能很快被消灭。
美军再次发挥了武器装备优势,用机枪、冲锋枪、霰弹枪、喷火器等武器疯狂扫荡有“疑似敌人”的树冠,一有风吹草动打了再说,看着不爽也打了再说。
日军树冠狙击手纷纷惨死,往往被打成马蜂窝一样的烂肉。可因为有绳子绑着,很多人死了也不会掉下来。
美军还会招来飞机、大炮扫荡有疑问的树林,采用定高爆破的榴弹炸树冠跟玩一样,飞机投掷的航弹更是摧枯拉朽。
日军毕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士兵都绑到树上去,还有躲坑里拼刺刀的、趁乱拉炸药包的、晚上偷偷去布雷的、装伤兵趁机攮人的,各种花样都需要大日本的人才献身呢。
退路?疯狂的日本法西斯满脑子只有侵略与杀戮,他们何曾想过给自己留后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