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不要停,成语八拜之交怎解?
谢邀。
先说答案八拜为周礼所记录的“九拜”之礼衍生而来。
一方面,九拜中除“空首”之外的“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八拜之礼,涵盖了古代人和人日常交往时从见面之礼到丧葬之礼在内的常用礼节。
另一方面,九为极数,至尊之数,臣民非君主,则以八为尊。
因此,以“八拜之交”来表示双方世代交往,感情深厚。
九拜之礼《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诅祝》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肃拜,以享右、祭祀...”
1、稽首
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要停留较长的时间。用于臣对君,子对父,晚辈对尊长。
2、顿首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表示普通的礼貌。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3、空首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接触手而不接触地。通常用于君主对臣下的回礼,又叫“拜手”。
4、振动
跪拜时两手相击,身体战栗,是哭丧行礼之状。
5、吉拜
丧礼之拜,先空首,后顿首,较凶拜为轻,服齐衰丧服者所行之礼。
6、凶拜
先顿首,后空首,服三年丧服者所行之礼。
7、奇拜
《周礼注疏》解释为一拜礼。
8、褒拜
两拜或以上之礼。
9、肃拜
手至地,头不下引,最轻的拜礼。
“八拜之交”的出处和演化邵伯温《闻见前录》:
“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这段记载讲述了这样呀一个故事:
宋时,宰相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就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
后来李稷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
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也用来称指感情深厚的结拜兄弟。
再到后来,又衍生出八对情谊深厚的友人。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范云和何逊)
以下为从网上选摘的这八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知音之交”――伯牙子期《列子·汤问》。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俞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一时苦恼无比。
一天夜晚,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抬头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俞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俞伯牙激动地说:“知音,知音,真是知音啊!”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刎颈之交”――廉颇相如《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胶膝之交”――陈重雷义《后汉书·独行列传》“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陈重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
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同僚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
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鸡黍之交”――元伯巨卿《后汉书·独行列传》
范巨卿,名式,山阳金乡,即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元伯,名劭,与范巨卿两人同时在太学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舍命之交”――角哀伯桃《烈士传》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向前走去。
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左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因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祗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人称“生死之交”。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史记·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公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公子小白,让公子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公子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公子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比管仲和公子纠还早回到齐国,公子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齐桓公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齐桓公把齐国发展强大,成为春秋时期一个最强大的诸侯国。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范云和何逊)《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喜欢为学,博览群书。建安年间,献帝在许昌建都,累次迁升到“将作大匠”(官名,相当于大良造,到汉朝时已无实权)。见曹操野心越来越大,到了不能忍的地步,因此总是写奏章讽刺他。曹操忌惮孔融的名声,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山阳郡守郗虑,见风使舵,以一点小错误上奏请求免去孔融的官;曹操趁机罗织罪名,构陷孔融,说:孔融曾经与祢衡大放厥词,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犯了大不敬之罪,于是竟然被害。孔融和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璃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公干,并称建安七子。其余六子皆与曹操儿子曹丕曹植很有交情,都被曹操辟为掾属,只有孔融为汉尽命。
平原祢衡,字正平,也很有文采,但不在七子之列。自以为有文才善言辩,桀骜不驯,喜欢讽刺时事,诋毁权贵,只和孔融惺惺相惜,孔融也很喜爱他的才华。祢衡刚刚二十岁,而孔融已经四十岁,于是结为好友。随后孔融写奏疏推荐祢衡,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他。曹操想召见他,但他老是骂曹操。曹操怀恨在心。但祢衡的才华很出名,不想杀他,于是派人把他送给荆州刘表,他又侮慢刘表。刘表也不能容他,因为江夏太守黄祖性子急,便把他送给了他。最后被黄祖所害,死时候才二十六岁。
排名在关羽之前的典韦到底有多厉害?
首先我要说的是,典韦明显被高估了,他甚至都打不赢许褚,跟许褚打了一整天也只打个平手。
典韦是陈留人,年轻时为了给好朋友报仇,曾经杀死仇人,手里提着仇人的人头在闹市里,数百人不敢靠近他。
典韦的武器是两支重八十斤的铁戟,每支重四十斤,典韦拿着铁戟上马还能运使如飞,可见典韦力气非常大,不下于许褚。
曹操建立青州兵后,在兖州不断招兵买马,夏侯惇出去打猎,在山上看到典韦追老虎,觉得典韦很厉害,把典韦带了回来,推荐给曹操。
典韦一见到曹操,就露了一手,一个人立住了好几个人把持不住的曹营大旗,这也只是说明典韦力气大而已。
典韦真正的绝技是暗器功夫,在五丈之内,他可以投戟杀人,这不只需要力气大,还需要准头。
典韦曾经把短戟当暗器,投向吕布的十多名骑兵,将他们全部杀死。
当然,典韦力气大,他的铁戟也重,在战场上给了他很多优势,一般人几个回合就会被典韦杀于马下。
可是,真遇到厉害的人物,典韦的真实实力就显露出来了,这个厉害人物就是虎侯许褚。
曹操带领大军围攻黄巾军黄邵何仪时,跟黄邵何仪的人在羊山大战,结果黄邵被李典生擒,何仪带着余部逃窜,被许褚截住,将之擒获。
典韦带人追赶何仪,碰到许褚,典韦让许褚交出何仪等人,许褚不同意,说典韦只有赢了他手中的宝刀,才会交还何仪等人。
典韦二话不说,提着双戟就大战许褚。
典韦力气大,许褚力气也不少,两个人正是棋逢对手,从辰时一直打到午时,大战了几百回合,未分出胜负,歇了一会,又接着打,一直打到黄昏时分,仍旧未分胜负。
古代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分别代表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辰时就是现在的七点到九点,午时是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
典韦跟许褚从辰时打到午时,又打到黄昏,实际上是打了一整天,从辰时算,到黄昏,二人至少打了十个小时。
典韦被吹得那么牛,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跟许褚打了一天却还没拿下许褚,由此可见,典韦撑死跟许褚一个水平,二人半斤八两,伯仲之间而已。
那么许褚在三国演义里是个什么水平呢?能不能打赢关羽呢?
由于典韦死得早,他没什么辉煌战绩,许褚的辉煌战绩可就多了去了。
一,许褚曾经二十回合打平吕布。
吕布是三国演义里的第一武将,单打独斗能在吕布手下撑二十回合的,除了关羽张飞之外,也没几个人了,或许马超、典韦、张辽也有这个实力。
二、许褚曾经五十回合战平徐晃。
说起来,徐晃这个人也是个猛将,可惜他的上限撑死打平许褚,而且二人只打了五十回合,再打下去,几百回合时,徐晃有可能败给许褚,毕竟徐晃二十回合败给颜良。
三、许褚和徐晃双战关羽,被关羽奋力杀退。
许褚徐晃二人一个水平,典韦强不过许褚,两个人合力还打不过关羽,被关羽奋力杀退,可见,关羽在一打一的情况下,比许褚和典韦要强不少。
四、许褚三十回合打平赵云
赵云一般都是冲锋陷阵为多,特别是长坂坡,一人打死曹操几十员战将,一战成名,从赵云三十回合打平许褚来看,赵云不弱于许褚。
五、许褚二百三十回合打平马超,曹操怕许褚有失,鸣金收兵。
许褚大战马超,非常精彩,一开始二百回合,两人不分胜负,打成平手,许褚“裸衣”再战,打了三十回合又不分胜负,然后二人竟然在马下扭打在一起,曹操怕许褚有失,派夏侯渊曹洪接应,才没接着打。
说起来,曹操担心许褚打不过,才派人夹攻的,就像关羽觉着张飞马上要打不过吕布了,拍马提刀夹攻吕布一样,实际上,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真的再打下去,许褚早晚要败给马超。
六、许褚联合张辽、徐晃,三个人没打过张飞。
赤壁之战后,许褚护着曹操逃窜,诸葛亮早已经埋伏下关羽、张飞等伏兵,遇到张飞的时候,许褚先上来打张飞,打了一会儿,张辽和徐晃上来夹攻张飞,结果这三个人被张飞在后面追着打。
当然,这时候曹操的人只想着逃命,无心恋战,所以不能算作张飞真有实力一打三,而且许褚骑的还是没有马鞍的马。
饶是如此,也证明张飞的确比许褚厉害,毕竟许褚得了徐晃和张辽两个同水平的人帮助,还被张飞追着打。
从上面六场许褚的辉煌战绩来看,许褚明显的不如关羽和张飞。
不说别的,单说许褚和徐晃双战关羽,还打不过关羽就可以看出。
而且,跟许褚同水平的徐晃被颜良二十回合打败,许褚碰到颜良也不一定能打过,颜良却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
典韦跟许褚同水平,他站在许褚的位置打这六场,也不会比许褚强上多少。
总之,典韦上限许褚,离关羽有一定差距,排在关羽前面,实在被高估了。
周瑜究竟是怎么死的?
周瑜之死虽然《三国志》是有明确记载的,是病卒的,但也仅此而已,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三国志》并没有说,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蹊跷了。而孙权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嫌疑不可谓不大。
这事还得从孙权从他哥手中结果东吴这个基本盘开始说起。当时的孙权只有18岁,想想我们18岁的时候在干什么?人家孙权就已经要肩负起他们老孙一家的重担了。
孙权
这事说起来简单,不就是接个班嘛,但对于当时的孙权来说并不简单,别看《三国演义》中孙策死时,那些个手下各个都表示以孙权马首是瞻的样子,现实却是在面对权利时谁有能没点想法,何况还是这些肱股之臣。
不管是跟着孙策从江淮一路打到江东的淮泗派还是本土势力的江东派,可以说都不是当时的小孙权能得罪的。这些人虽然说不至于取孙权而代之,但老孙家又不是只有孙权一个姓孙的,但凡孙权行差踏错一步,结果可想而知。
试问这种情况下,小孙权每天过得都是啥日子,对于彻底掌控两大派系的心理有多迫切就不用多说了吧。
孙权影视剧形象
周瑜说完孙权早年的处境,再来看看周瑜,周瑜作为孙策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可以说是淮泗派的老大和代表人物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策死后,东吴的兵权基本就掌握在周瑜手中。
哪怕周瑜真没啥别的心思,可作为上位者的孙权怎么都是无法容忍这只猛虎在自己身旁安睡的,毕竟孙权可不是刘阿斗。也就是说他周瑜和孙权的矛盾是不可调解的,孙权或许在这个时候就对周瑜动了杀心。
影视剧孙策形象
这还没完,就算这个时候孙权想动周瑜,也没那个实力。可周瑜志在四方,怎么可能偏安江东这一隅之地,于是没事就带着兵不是打这里就是打那里。
这一打算是把江东派也给得罪了,毕竟周瑜带着兵出去指哪打哪是意气风发了,但那打得都是江东的弟子和钱财啊,都是江东派的根基,这无形中就把江东派推向了年少的孙权。
一个是天天在外面带兵的,一个是天天在孙权身边吹风的,孙权这个时候要是还没点动作,他就是不是孙仲谋了。
周瑜影视剧形象
压死周瑜的最后一根稻草赤壁之战后,东吴算是在江东这个地方站稳脚跟了,作为东吴头号猛人的周瑜在这个时候自然是要为东吴的将来考虑的,再加上周瑜作为聪明人,他肯定也能看出自己在江东有多不受待见,于是乎一个先取益州顺便收拾刘备再图中原的战略被他提了出来,我惹不起你们,躲到益州去还不行吗?
这个战略站在东吴的立场上来看绝对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但站在孙权和江东派的角度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公元208天下格局
赤壁之战后,周瑜在东吴的名望可以说是到达了顶峰,功劳就更不用说了,功高盖主的第一人就是他周瑜了。
在孙权看来,周瑜这个时候跑去益州,怕不是要自立山头。这也就算了,你周瑜还要骑到我孙权的头上。东吴本来就是靠着长江天堑才能和曹魏掰掰手腕,这个时候周瑜跑到长江上游去,那到时候是你周瑜听我的?还是我孙权听你的?
而在江东派看来,你周瑜要去益州,我们喜闻乐见,鼓掌相送。可你不能带着我们江东子弟和钱财去啊,这可都是我们的本钱啊。
周瑜
所以这个时候别看孙权表面上答应得很痛快,而私底下肯定没少和江东派交流。于是乎,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人就没了。
而周瑜死后,别看孙权又是披麻戴孝的哀悼感叹,又是隆重下葬,可孙权此后对徐图益州之事只字不提,还把淮泗一派交到了周瑜的对手程普手中,从而彻底掌握了这股他哥留给他的势力就可见一斑了。
影视剧中的周瑜之死
周瑜箭伤复发一说这事得从南郡之战说起,当时周瑜确实右肋中箭,这样的伤势在那个时代确实还是比较严重的,但周瑜当时才33岁,年轻力壮,加上他在东吴身居高位,这样的伤势肯定是能治愈的。而史书上也是说周瑜的箭伤是痊愈了的。
再从南郡之战后,周瑜继续厉兵秣马,还提出进攻益州的战略计划就能看出当时的周瑜已经没有大碍了,毕竟进攻益州这事又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周瑜要是身上带伤没必要那么着急。
南郡之战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周瑜是在回将领的路上突然没了的,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箭伤属于外伤,就算周瑜两三年后伤口因为某些原因撕裂进而感染某种细菌不治身亡,也不应该那么突然吧。
所以周瑜死于箭伤复发一说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三国志》
结语对于周瑜的死,相信很多朋友都觉得很可惜,都想探究一下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但《三国志》既然给出了答案是病死的,那么周瑜大概率就是病死的,毕竟当时的医疗水品就那样,不知道什么病也正常。至于孙权嫌疑说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更多是对东汉末年这位英雄人物的缅怀。
李世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敬德?
都说贞观十三年,李世民预备许配自己的女儿给尉迟敬德是试探,是警告。但实际上,这件事压根就没那么多心机在后面,李世民看尉迟敬德老了,和他联姻表示君臣之间的感情好罢了。
在李世民凌烟阁大臣中,魏徵、房玄龄、杜如晦都曾经获得李世民的婚配,长孙无忌更是自己人,而魏徵是因为后来侯君集事发被取消了婚约,但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亲家,总不能说李世民试探他俩吧,这个联姻其实就是亲上加亲的表现啊。
之所以许配女儿给尉迟敬德遭人猜疑,觉得是不是李世民要拿尉迟敬德做文章。其实就因为这件事情就出在了李世民不是说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的儿子尉迟宝琳,而是嫁给这个比李世民还要大十三岁的尉迟敬德。李世民嫁女给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嫁给了他们的儿子,而不是直接给他们当媳妇,是给他们当儿媳妇,只有尉迟恭这里有点意外之处。
不过这也无关大雅,或许是尉迟宝琳不愿意,李世民才说嫁给尉迟敬德,可个中的细节没有被记载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模糊的。
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突出此事,难免会形成一种阴谋论,总觉得是不是李世民要对尉迟敬德下手。可事实上,整个贞观朝,李世民如果连尉迟敬德都信不过了,那就真的完蛋了。尉迟敬德的真性情李世民太了解,就那幅天天得罪人的样子,根本不用李世民防他。
尉迟敬德跟了李世民很多年,最早和李世民相遇,是源于交战,武德二年为了反击刘武周,李世民在美良川设下埋伏,打得经过的尉迟敬德全军覆没,不过这一战他却跑掉了,没被俘虏。在次年,李世民才招降了尉迟敬德,得到了这个来自鲜卑族,还要比他大十几岁的猛将。
其实尉迟敬德这个人真的不复杂,李世民对付这类武夫,就是用感情打动他。
本来大家嚷嚷着还是杀了尉迟敬德吧,说怕尉迟敬德这么能打,要是哪天造反就麻烦了。而李世民却在这个时候力保尉迟敬德,什么感人的台词都说了出来,尉迟敬德佩服李世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二十岁的秦王,就这样获得了尉迟敬德的忠诚。
当然啦,光是李世民仁义也不管用,尉迟敬德一辈子都服李世民,还是因为李世民比他厉害。
在后来的诸多战役中,尉迟敬德建立了很多功绩,比起李世民身边本来的将领还要厉害,直到玄武门事变前夕,尉迟敬德已经成为了李世民最顶级的那种心腹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年玄武门之门的推动,和尉迟敬德有着很大的关系。
尉迟敬德看着局势严峻,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要把天策府一众人给逼得没路走了,尉迟敬德和李世民摊牌:
“要造反就赶紧造反,杀了太子和齐王,解除隐患,如果你还当一个乖秦王,那么俺就要带着你的大舅哥长孙无忌跑路了,你又不反抗,只会害死我们”。
李世民整个人生中,敢这样和他说话的,一个是魏徵,另一个就是这个四肢发达的尉迟敬德。
所以玄武门事变后,尉迟敬德能成为李世民赏赐的第一等功臣,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之所以说尉迟敬德这个人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因为他真的是典型的头脑简单,是一个十足的莽夫,最起码贞观年的中前期是这样。
武德九年,尉迟敬德被封吴国公,地位很高,加上李世民刚刚登基那几天,突厥颉利可汗带兵趁着大唐内部权力动荡入侵。其实这一年的入侵,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险的一次,除了李世民机智地立下渭水之盟解除危机以外,带兵在半路拦截突厥并且获得大胜的尉迟敬德则是给了突厥震慑。
但就是这样功劳巨大的尉迟敬德,人格有点缺陷。
他经常嘲讽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甭管啥事,只要是他尉迟敬德看不过眼的,都要参与发表言论。而尉迟敬德,大家也知道,一个莽夫,没什么坏心思,就是嘴臭,脾气遭人恨。时间久了,李世民都觉得这尉迟敬德再这样下去迟早被人打死,于是贞观三年,让尉迟敬德襄州当都督去了。
最过分的是贞观六年,李世民这一年摆了宴席邀请这些老伙计们来吃饭,尉迟敬德从同州赶了回来。谁知道,老尉迟一到现场就不开心了,因为有他不喜欢的人坐在他的旁边,具体是谁,史书没说,但极有可能是后来凌烟阁里的人物,老尉迟从来不吃亏,一开口就是拿着功劳来灵魂发问:
“你有什么大功劳呢?有什么资格坐在我旁边”
座上的众人一听,这不就尴尬了吗,没脑子没到这个地步,真是让人不省心。于是李世民的堂弟、江夏王李道宗出来圆场,说将军人家也是有功劳之人,别生气了,快坐下吧。
不说还好,一说这话,李道宗脸上就挨了一拳,还是打在眼睛上,差点就打瞎了。
当着皇帝的面殴打老李家人,也只有尉迟敬德干得出来。
李世民还真的生气了,立马和尉迟敬德讲道理,说大家一次次面子你,你也不要得寸进尺,这才让尉迟敬德醒悟,连连道歉。
看起来好像李世民真的对尉迟敬德不满了,但事实上,就是这样狂到没边的尉迟敬德,才让李世民放心。
打了李道宗之后,事实上尉迟敬德一点惩罚都没受,这就意味着李世民也就是做做样子,毕竟也是打了自己堂弟,这个尉迟敬德还不给众大臣面子,作为老大怎么都要说句话,但是李世民的处理方式很明显,就没打算追究尉迟敬德。
同样是贞观十三年,李世民问尉迟敬德,有人说你造反,这是真的假的。尉迟敬德一听,脾气就来了,他说:
“对啊,我就是造反了!李世民,我跟你出生入死打仗这么多年,全身不是刀伤就是箭伤,现在好啦,和平盛世啦,你就想着杀俺尉迟了,真是太让人寒心了”。
可能李世民都没想到尉迟恭反应这么大,于是连连道歉,流着泪说就是开个玩笑啊,尉迟老哥别说得那么夸张。
反正李世民手下那么多将领,完全真的只有尉迟敬德不按套路出牌,你说李世民这一辈子有没有防范过他,或许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就李世民说要嫁女给尉迟敬德一事,就是李世民想要联姻那么简单。不过关于联姻一事,尉迟敬德倒是有点智商了,不是说皇上的女儿不敢要,而是他的发妻真的是跟了他很多年了,他也五十多岁了,再说老牛吃嫩草有点过分,于是拒绝了:
“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
最重要的是,尉迟敬德的老婆苏娬不是什么小女人之流,苏家还是有点地位的,尉迟敬德的岳父还是都督。那么李世民女儿嫁过来了,苏娬又该如何自处,谁受委屈都不行啊,李世民自然也不可能看着自己女儿受委屈,所以这件事情完全就是在伦理上有难题,尉迟敬德才拒绝。
因为整个大唐,李世民和许多功臣都联姻了,所以试探尉迟敬德这件事根本就不现实。尉迟敬德是整个大唐最没可能造反的人了,如果不是李世民拦着,那么尉迟敬德得罪那么多人早就被打死了。
而实际上,李世民一直觉得自己愧对尉迟敬德,因为尉迟敬德性格有缺陷,注定不能在京城当高官享清福,不然就会鸡飞狗跳,只能到地方去。而其他的财宝又没给他多少,这才有了联姻一事。
再到后来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之所以这一年退休,和李承乾造反后,李泰想要当太子有关。这一年,李泰和李治是当太子的热门人选,各自有大臣支持他们,而尉迟敬德必然是一个很有力的将领,可他也知道就他这个脑子,没必要参与其中,于是和李世民达成默契,退休回家。
贞观十九年,尉迟敬德还和李世民去了一趟高句丽,回来之后,就只管修仙之事了。
因为老年的尉迟敬德也明白,李世民也老了,朝中的功臣太多了,难免会让李世民担心鱼龙混杂。而尉迟敬德,这个曾经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武将,他的退休,才是李世民隐藏最深的一张底牌,不过幸好,直到尉迟敬德去世都没再出山。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三国时姜维北伐最远打到了什么地方?
蜀国姜维北伐最远的一次也仅仅是打到了魏国陇西郡的狄道一带,其大概位置在今天甘肃省的临洮附近。
姜维是三国后期的蜀国名将,也是继承了诸葛亮北伐意志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曾发动了11次北伐,最远的一次打到了甘肃临洮附近。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在自己的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由于蜀军主帅突然去世,这一次北伐最终无功而返。
《三国志》记载,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进行了11次北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魏国的实力,但依然没能消灭魏国,甚至连长安城都没摸到,更不要说魏国的首都洛阳了。
在丞相诸葛亮死后,姜维先后受制于蒋琬、费祎。一直到公元253年丞相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才得以独掌军权,因此姜维的11次北伐多数都集中在公元253年以后。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任为蜀国的丞相。蒋琬虽然也有心北伐,但是他反感再用诸葛亮、姜维的路线。
诸葛亮当年是从益州北上,从险要的秦川攻击魏国的雍州、凉州之地。可是,秦川的地势险阻、道路不通,所以诸葛亮屡次北伐虽然劳师动众,但都无功而返。
蒋琬与诸葛亮、姜维的战略思想不同,他打算积蓄蜀国实力,慢慢修建战船,从汉水、沔水东下,去偷袭魏国的魏兴郡、上庸郡,也就是从荆州方向北伐。
可是,当年关羽镇守荆州时,发动襄樊北伐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连荆州都丢了。在蒋琬当丞相的时候,距离关羽丢失荆州已经过去了差不多20年时间,要从荆州方向北伐也绝非是易事。
好不容易耗到蒋琬去世了,姜维又与新丞相费祎的想法不和。诸葛亮从雍州、凉州北伐,蒋琬打算从荆州北伐,而费祎直接反对北伐,是主和派的代表。费祎批评姜维说:论智力和谋略,我们都不如老丞相诸葛亮。连诸葛亮当年都没能北伐成功,我们何必劳民伤财了。与其全力北伐,不如保境安民、休养生息。
在费祎的牵制下,姜维的兵力收缩到一万以下,无法独掌军事,只能配合费祎抵抗魏国的入侵。可是,丞相费祎却在公元253年接待魏国的降将郭循时,惨遭刺杀。
费祎死后,以姜维为首的主战派才占据了上风。此后,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过了整整29年的时间,姜维才真正独掌蜀国的军事。
公元254年,姜维率军出击陇西郡,魏国将领李简投降。姜维的军队一路追击,击破魏国将领徐质的军队。此战,蜀军进展顺利,达到了河间、河关、临洮等地。
不过,由于西北地广人稀、蜀军在这里根本站不住脚。姜维为了防止战线拖得太长,只能将这些地区的居民迁入蜀国境内,然后徐徐撤退。这就是姜维历次北伐所打得最远的一次,此后姜维北伐多次被邓艾击败,屡次出师都无功而返。
蜀汉灭亡前夕,姜维还在前线屯田,准备布置北伐的事宜。不过,魏国权臣司马昭却认为蜀汉“蜀汉连年征战,师老兵疲,我今伐之,易如反掌”,兵分三路攻蜀(钟会、邓艾、诸葛绪)。
最后,邓艾统帅的偏师攻入了成都平原,而钟会率领的主力却与姜维相持于剑阁。由于后方的蜀汉朝廷已向邓艾投降,远在前线的姜维也不得不投降于钟会。即便如此,姜维仍然在为复兴蜀国而努力,利用钟会、邓艾两人的矛盾大做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