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部落烧,以前有那么多坟?
坟子消失的原因和“五服”有关联,而导致坟墓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五个,最后一个令人深思。
人类从古至今有1082多亿人,是现代人类的十几倍,而中国从古至今应该有200多亿人,这么多人,他们的坟墓和遗骨都去哪了?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深思过,突然想到了一句流传在民间的老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很多坟墓都消失在大自然的洗礼中。
但是单单这一个原因,还不足以让那么多的坟墓消失,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才让从古至今的坟墓越来越少,甚至发展到以后,坟墓可能或消失。
五服之外另起坟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出了“五服”,就要另外找个地方埋葬,而房子里住过三代人以后,也就会搬离到别的地方,而绝大多数人清明扫墓,也只限于五服之内,再往前的就没人知道。在农村,大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是亲人也有远近之分,怎么判断亲近的远近呢?很多老人就会说:“如果出了五服,就感觉没有那么亲近了。”那么,老人说的“五服”是什么意思呢?农村所谓的“五服”,指的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体系。我老家是这样定义五服的,从自己开始推算,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这五代人为“五服”之内的同族宗亲。不过也有的地方是从自己往上到爷爷辈,往下到孙子辈算五服的,每个地方或许都不一样,一般五服以内的话,族人都会知道自己的亲人埋在什么地方。而五代人中,自己的父辈、祖父辈、曾祖辈、高祖辈逝去以后,很多地方是安葬在自家的农田里,葬的多了,农田就被占用的太多,有的人家一亩地里有十几个坟头。
所以,当到了第五代以后,地里已经不能再安葬了,再安葬就没有办法种田了,所以就会另寻他处,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影响自己的后人祭祀先人了。
这个新起的坟子,后辈在祭奠他以外,大都还会去上一辈聚集的坟场里祭奠,可是随着后辈的延续,祖辈的坟场就越来越少人去祭奠。
久而久之,新起的坟因为后辈都健在,所以日常还有人打理,而之前逝去的祖父辈、曾祖辈、高祖辈年轻一辈或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慢慢地也就不再过问,这也是农村老人常说的:“上坟不过三代”的意思。
而在改革火葬制度以前,大部分地方都是用泥土堆积的坟墓,平时有人打理的话,坟墓还清晰可见,但是如果无人搭理的话,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水洗礼,坟头就消失了。
古墓发掘近些年来,我国经常会在一些工地或者河边发现深藏在地底下的墓葬,这些墓葬大都在地下几米深的地方,而且机关重重。
在古代,有钱人家对殡葬相当重视,一是要考虑风水,二是还要考虑防盗,所以,一般选的墓地都是一些深山或者地下很深的位置,不要说现在很难发现,就算是以前也很难找到。
就算是穷苦人家的人死去,也大都不愿意让死者暴尸野外,会选择在深山里找个山洞。
当然,还有一些超级穷的人,死后会随便找个荒郊野外的地方,用石头将尸体盖住,对于这样简单的坟墓,很可能家属前脚刚离开,后脚一些猛兽就把石头扒开,将尸体叼走了。
而那些深埋在地下的坟墓,在当今被称为古墓,这种墓地和平常老百姓的坟头完全不同,就算被发现,也会被保护起来,如果发现有危害坟墓的现象,考古人员还会进行保护性发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坟子变成了博物馆,而发掘出来的墓地清理干净以后,就会被掩埋,或者让岁月抹去坟墓的痕迹。
移坟还耕另外一个原因是近些年来刚实行的,叫做移坟还耕,就是把田里的坟子移到指定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省下来很多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而在此之前,很多地方受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偷埋乱葬、侵占耕地等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近年来耕地、林地及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等禁止建造坟墓的地区仍有大量违法坟墓存在。
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偷埋乱葬、以罚款代替火化、骨灰装棺重葬等现象比较严重,既加重了人民群众负担,又占用了大量耕地。
所以,地方就会动员群众,“省下方寸土,留给子孙耕”,这是他们奉劝各家各户把地里的坟墓移走的宣传语。
坟子在农田里确实占用了土地,可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蓝天之下,死了以后不埋在土里埋哪里呢?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移坟还是推行了下去,几千几万的坟墓就此消失在田野里,这也是坟墓少的主要一个原因。
城建损坏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人们生活的区域越来越大,这就代表着需要更多的土地,而随着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很多坟墓在这个过程中要么被迁走,要么被夷为平地。
古代,人们为了有田可以种,很多无名的墓葬都被铲平,被人们种上的庄稼。
现在,人们为了高楼大厦,很多无名的墓葬被破坏或移走,被人们盖上了房子。
古人葬人,没有固定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人们开发土地的过程中,坟墓越来越少。
海葬、树葬,没有坟子的埋葬方式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倡导海葬和树葬,海葬就是把骨灰直接洒在大海里,而树葬则是把骨灰放在树下的土里或者房子树干里。
这两种方式,都不需要使用农田,也就没有了坟子。
除此之外,还有的人想出来新的殡葬方式:骨灰房。
早些时候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网红”小区,3000元一平米的房价一经开盘就即将售罄,并且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来的外地求购者。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小区特别偏僻,远离市区,而且交通特别不便利,房子卖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很多人买房子不是用来给活人住的。
中国人自古讲究“人死为大”,有死亡那就势必要为其操办后事,而以前的“入土为安”的土葬已经被火葬代替,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国家提倡遗体火葬。
火葬带动墓地需求量大增,而墓地的价格也越来越高,于是很多人就想到花几十万买一套住宅房,住房产权70年,买来不住人,专门用来存放骨灰。
也就是说,人死后,大家都不往地里埋了,坟子自然而然就少了。
写到最后:如今生活在农村里的人,很少见到五服以内的家族共同祭祖了,导致这样结果的最大原因就是老一辈的人渐渐都离开了,而年轻人对三服以上的祖辈并没有太多感情,所以,导致后面的年轻人的距离也远了。
而随着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城市,终有一天农村将成为空城,到那个时候,现在还存在的这些坟墓,也会消失在岁月里。
而随着岁月消失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伴随着火葬的打理推行以及冰葬的研发,越来越多的坟子被安置在墓园里,这样做确实可以节省农田的使用率,是利于后代的一项措施。
但是,墓园里的墓地并不便宜,一个墓地将近十几万,有的甚至上百万,这无形之中给死者的后人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更何况墓地只有20年的使用期,到期之后是要续交管理费的。
可是一旦超过五服,没有人去缴费,同样会被按无主坟墓给处理。
所以,海葬或许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往后的坟子也将会越来越少,终有一天会完全消失,但这不一定是好事。
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留言探讨。
契丹人的起源?
契丹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一、“白马青牛”和“契丹八部”
契丹民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生活在匈奴东部的游牧民族总称)。秦汉之际,东胡战败于冒顿单于的铁蹄之下,分化并发展为乌桓和鲜卑两个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鲜卑又分化为三个部族,其中东部鲜卑宇文氏的部分族民迁徙至松漠之间,与生存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通过通婚等方式,不断地与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契丹、库莫奚等民族。
契丹民族最早的传记史料记载于《魏书》:“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契丹民族在潢河流域(今西拉木伦河)与土河流域(今老哈河)以游牧、渔猎为生存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是我国北疆地区最为强大的民族,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后世的游牧民族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雄健英武的神人骑着白马沿着在两河的交汇处木叶山漫步。洁白的云朵在蓝天中漂浮,一望无际的草原传来青草的清香,当神人陶醉在美景之中时,一幅动态的画面映入了眼帘,美丽动人的仙女骑着青牛缓缓走来。神人与仙女在木叶山下相遇,良辰美景,佳偶天成。一见钟情的他们结为夫妇,定居在此地并孕育了八个后代。后来这些后代成为了契丹民族的八个部落。契丹民族“白马青牛”和“契丹八部”的起源传说流传后世,在《辽史》、《契丹国志》等史籍均有记载。
二、契丹民族的历史发展
契丹民族在初期力量弱小,依托于其他游牧民族以求生存。随着实力的壮大,契丹民族与生活在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先后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根据《辽史》的记载,契丹民族的先祖被称为奇首可汗,在随后五百多年间,契丹民族先后经历了古八部、大贺氏、遥辇氏的部落联盟发展。
遥辇氏时期,居住于世里地区的迭剌部落崛起,成为了契丹民族的新兴家族。其后代以部族居住地十里为部族名,汉语译为耶律氏。经过170多年的发展,耶律家族的后代耶律阿保机终于取代了遥辇氏,成为了契丹民族的可汗。
唐代末期藩镇割据,朝廷对边镇地区统治力减弱,契丹民族在此期间逐渐发展壮大。耶律阿保机在担任可汗期间平定了诸弟的联合叛乱,采纳妻子述律平的建议,设宴诛杀诸部酋长,稳定了汗位。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辽政权,正式称帝。自此,辽代九位皇帝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统治长达200余年。
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命令契丹臣子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等人创立契丹文字,促进了契丹民族的社会发展。
建立孔庙并尊崇儒家思想,在效仿中原政治制度的同时结合契丹本民族风俗,设南、北面官,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按照契丹民族和汉族不同的民俗,分别治理契丹民族和汉族。辽代政权在耶律阿保机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注重休养生息,建立州城,促进了辽王朝经济的发展,为辽王朝积蓄了实力。辽太宗与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以辽代军事力量扶植石敬瑭为皇帝。自此,幽云十六州成为了辽王朝的统治区域,辽的疆域也扩展至长城沿线,打开了中原的门户。
辽世宗耶律阮与辽穆宗耶律景在位时间较短,这一期间的辽王朝缓慢的发展。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知人善任,任用耶律质屋、耶律垯烈等人,革除弊制,辽景宗耶律贤也被称为“中兴之主”。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时尚在年幼,不能处理政务,在母亲萧太后、契丹贵族耶律斜轸、及汉臣韩德让的辅佐下,稳定了皇位。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期间完善法律、整治吏治,进行了政治、经济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为选拔人才实行了科举制度。
辽、宋两国“澶渊之盟”的签订(公元1004年),结束了辽朝与宋朝两国数十年的战争,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辽圣宗时期成为了辽代王朝最为兴盛、强大的时期。
辽兴宗耶律宗真与辽道宗耶律洪基两位帝王在位期间崇佛信道,广建佛寺、任用僧人为官,尤其是辽道宗朝后期,政治腐败,过度崇信宗教,建庙、饭僧等宗教活动频繁,更是曾一日之内“饭僧尼三十六万”,给辽代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辽王朝的国力由盛转衰。
天祚帝耶律延禧听信谗言,喜好女色,终日沉迷于游猎,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女真完颜部辽政权的压榨下(政治与物资方面不断的索取),不堪其统治,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反辽。
骁勇善武辽代军队再无往日的雄风,在经过几年的战争后,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所俘(公元1125年),曾经的大辽盛世淹没于烽烟战火,走向灭亡。
辽灭亡后,耶律大石率领残部西迁,于公元1132年称帝,建立西辽。公元1218年西辽为蒙古所灭。从此以后,契丹民族不断的迁徙,在这个过程逐渐的与其他民族融合,契丹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
秦始皇的野史
有传闻称啊,秦始皇不是自己老爸亲生的,而是吕不韦跟赵姬所生,这事还得从秦始的爷爷安国君说起。
话说这安国君是当时秦昭襄王的儿子,可是这安国君当时有二十多个儿子,儿子多了当然就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这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就是安国君不怎么喜欢的。于是在嬴异人还小的时候,就被派到了赵国做人质,这人质可不好做啊,当时的秦国动不动就跟东方六国打仗,做人质的嬴异人生活在赵国,肯定是不好受的,可是没办法,谁让老爹不待见自己呢,不好受也得受着啊!
然而在秦国不受老爹安国君待见的嬴异人,却在赵国受到了一个商人的刮目相看,这个商人就是吕不韦,而吕不韦待见嬴异人的目的不是嬴异人这个人有多少能力,而是看中了嬴异人这个身份,这嬴异人虽然在赵国为人质,但是怎么说也是秦国王位的继承人之一啊,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是只要自己投资他,帮助他,那也是有可能的,于是吕不韦就开始在赵国对嬴异人开始了投资,而这个故事也是成语“奇货可居”的由来。
这吕不韦对嬴异人的投资有多大呢,那简直是杠杠的,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有钱,而嬴异人虽然贵为王子,却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异常窘迫,于是吕不韦就给嬴异人各种资助,除了给钱,他还要谋划着夺取王位,反正是只要是嬴异人看上的东西,想要的吕不韦都会满足。
然而,这一天嬴异人到吕不韦的府上做客,一不小心就看上了吕不韦的小妾赵姬,话说这赵姬美艳动人,嬴异人对赵姬简直就是一见钟情,你想啊,一个年轻小伙,还是王位继承人,可是因为在异国他乡,本来生活就孤苦伶仃,那还有什么时间花前月下,这看见这么一个美滴滴的女人,一下子就给爱了,吕不韦看在眼里,心里却明白的很,当时只是告诉嬴异人,这是自己的一个远方妹子,来家里做客的。并且明确的表示,这个妹子现在还待嫁闺中,准备找个对象呢。
这可把嬴异人高兴坏了,当即表示,自己对赵姬的爱有多深,情由多重,于是,在吕不韦的安排下,身在异乡的嬴异人就娶了赵姬为妻,而这可好了,虽然赵姬嫁给了嬴异人,但是心里还是念着自己的老相好吕不韦,虽然嬴异人是王子,但是在赵国,他只是一个落魄的王子,要是没吕不韦的帮助,这王子活的还不如一介平民,而嬴异人每天的时间,吃的喝的都是由吕不韦来安排的,于是一有空吕不韦就会安排嬴异人去忙这忙那,留下自己的新婚妻子赵姬在家里和吕不韦约会。
于是就这么的赵姬是怀孕了,至于怀的是嬴异人的孩子还是吕不韦的孩子,这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嬴异人肯定得承认这是自己孩子啊,而且他对吕不韦和赵姬都非常相信,根本不会怀疑两人有苟且之事,而赵姬生下的这个孩子就是以后得秦始皇嬴政。
在这之后,吕不韦帮助嬴异人认了秦始皇的奶奶华阳夫人为母,这华阳夫人是当时秦王继承人安国君最喜欢的女人,又在华阳夫人给安国君吹过枕边风以后,安国君就让嬴异人做自己的继承人,就这样王位传到了秦始皇家这一脉。
要知道,这也不是胡编乱造,你看安国君继承王位才三天就挂了,以吕不韦的能力,要是在里边搞猫腻,那也是容易的很,而嬴异人继承王位也才三年就挂了,直接传给了秦始皇,秦始皇继位的时候,才十三岁,当时的秦国完全可以说是由吕不韦把持的,要是吕不韦学田氏代齐,那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十三岁的秦始皇,根本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对手,而吕不韦不夺取秦始皇的王位,估计就是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谁坐都一样,反正秦国王只要传下去,以后都是自己的子孙。
而在看看吕不韦的结局,那就更有可能了,在秦始皇亲政以后,杀了老妈赵姬的姘头嫪毐,但是对吕不韦,只是把他流放到了蜀地,而吕不韦在被流放到蜀地以后,怕秦始皇杀他,于是自己自杀了,我估计吕不韦自杀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背上杀父的恶名。
而最重要的是,秦始皇在灭了六国以后,还有一个国家没有灭,这个国家就是吕不韦的国家,卫国,这个卫国之小,连韩国都比不了,秦国要是想灭,估计都不用派大将去,派个文官都可以说服了,可是秦始皇就是没有动这个国家,一直到秦始皇去世以后,秦二世胡亥才下令灭了卫国。
所以以上种种说明,秦始皇真有可能不是老秦人的后代,而是吕不韦的后人。
翁丁佤族原始部落大火给乡村旅游敲响了什么警钟?
今年大年初三17时40分左右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原始部落翁丁村发生严重火灾,105间俱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民房烧到只剩下了四间,烧掉的不仅仅是文物,而且是翁丁村民的家,家是翁丁村民希望的港湾,现在家在这场火灾中没了,村民们哭了,好多专家都流下了惋惜泪水。
这场火灾造成的损失用金钱无法买来,存在了上百年俱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的毛草原始房多达几十间,而且翁丁人所保留的原始气质传承方面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在云南像翁丁建村有400多年的很多,而且在建村时喜欢种一棵或二棵生命力及强的榕树来保平安
,很多民族不过已被现代社会气息所同化,许多村庄根本无法找到像翁丁原始生命气息的传承,。
其实翁丁村选择旅游开发并没有错,任何民族都有积极进起精神,翁丁也希望通过自身优势来取得经济发展,与时俱进,关健一点原始的东西一但走出江湖,风险必加大,也许有人会提出不让村民搬出或许可能较早发现火情,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论断,翁丁的虽有原始气息,但翁丁的生活已容入现代人的方式,
层顶上的电线有可能在风雨中随时断裂引起火灾,
'还有村民习惯在矛草屋内设火塘,
在夜里随时都有火灾危险。所以矛草屋虽住比较舒服,其实是一颗危险定时炸弹,通过这次火灾,提早让村民搬出是非常正确。
每年冬季消防都会进入翁丁村宣传演练,
为什么就发现不了一些问题呢?比如现代消防车进不了村怎么办,为什么明知车进不了村还开来,消防水池没有水又怎样办等等问题,在过年前已有人发现水池水不足。为什么不重视。2月8日有火情文物局知道吗,旅游收入每年用在安保上又投入了多少等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反省。
本人观点:人类在向保贵的资源索取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性,在索取的同时一定要给予,只有索取与给予保持平衡,而不是失衡,人类才能更好发展。
蒙古第一次西征是怎样的?
公元1219年,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杀死蒙古商队,成吉思汗以此为借口,出兵中亚。同时也是为了彻底消灭敌对势力乃蛮部在中亚的残余势力。
成吉思汗亲率15万大军出征。将领中包括四个嫡子:术赤、察合台、窝阔、拖雷及猛将四狗中的速不台、哲别。
出征前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用短短15年时间,成为中亚霸主。刚刚统一了波斯地区。但本身的扩张太快。花剌子模的军队被逐渐派驻到各个城市,造成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部署和战略支援。
出征前的蒙古军队
“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用大规模的屠杀的方式,蒙古人迅速撒播恐惧。用绳索捆绑把投降后的敌人在一起,作为肉盾,冲锋陷阵。蒙古骑兵在后面督战,当城门被攻破之时,进城掠夺,屠杀。
此前由于进攻金朝,得到了大批的工匠。原本只是轻骑兵的蒙古军队迅速被装备成具有工兵、步兵以及先进的攻城器具的混编军队。
战略上,蒙古军队对分布在中亚的众多城市逐个击破。利用散播恐怖的屠城,造成心理上对花剌子模人民的震慑。
交战
蒙古人到达花剌子模,先派出使者劝降。但遭到严厉拒绝。劝降使者被从城墙上扔下来摔死。对方又坚守不出战。
蒙古人故意将攻城武器和工具丢在城下,装作撤退的样子。趁着城里的军人出来抢这些物资时,蒙古骑兵火速杀出。城内不能不派出援军来救。双方交战,胜利者总是蒙古人。
但攻下城市,还不算完。蒙古人的屠城开始了。而花剌子模人为了躲避被屠杀,钻进了事先挖好的地道
蒙古人就先把能抓到的人先杀掉,然后撤走。当幸存者从地道里出来,必然埋葬死者的尸体。蒙古人就在这时杀个回马枪。
蒙古大军所过之处,只有一座座遍地血污的空城。
3年时间,曾经的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便被完全剿灭。
当花剌子模都城撒马尔干被攻破之后,蒙古大军兵分两路。
北路
猛将“四狗”中的哲别和速不台,继续向西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钦察草原。先后受降阿塞拜疆人、击败钦察人、阿兰人、俄罗斯人,接管钦察草原、里海草原。为后来的术赤汗国奠定了基础。
南路
成吉思汗的大军继续追赶流亡的花剌子模太子札兰丁。在阿富汗和伊朗,札兰丁集结了阿拉伯地区的大量支持,对成吉思汗做最后的抵抗。扎兰丁被击溃后,余部退入印度。
死亡人数
因为这次西征主要是对付花剌子模。在三年的征服中,花剌子模被杀1200万人。但这里没法分辨哪些是军人哪些是平民。数字也不可能具体。另外还要加上,花剌子模被攻灭之后,分兵两路继续进攻所屠杀的人口,应该也有几百万人。
因为蒙古人少于被征服领土上的人民。为了便于征服,蒙古人采取屠杀的方式,来散布恐惧。曾经有记录,每个蒙古战士需要杀死100——350人。
那如果按此最低标准推算,蒙古大军出征时是15万到20万,就是1500万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