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门英雄交锋解谜,电影误杀讲述了什么故事?
一场误杀,一个小学学历电影爱好者与警察老手的较量。
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高分悬疑电影,尽管剧情上与《嫌疑人的献身》里有很多近似点,但是仍然有其独到之处。
故事简介是这样的:
李维杰与妻子阿玉来泰打拼17年,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这个边陲小镇各种权力交织碾压公平正义。李维杰的大女儿被督察长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了殊死一搏的较量。提炼一下就是一个农民家庭错杀了地主家的傻儿子,为了躲过傻儿子的侦探妈妈的追查,农民根据电影中的知识,处理各种线索并隐瞒真相的故事。
《误杀》与原片主线剧情几乎一致,但是部分故事细节、故事背景以及叙事方式做了较多调整。比如真相揭露的时间节点,比如影片的结局。
肖央在本部电影中的表现相当不错,大量的特写镜头,人物的层次表现得极其丰满。
第一层面上他是一个学历不高生活艰难的通讯店主,同时热心肠,愿意帮助别人,面对坏警察的威胁,也会害怕。在被坏警察威胁时,那个下嘴唇微微抖动的镜头我记得非常深刻。第二层面上他是一家之主,要扛起整个家庭的生活,大女儿的不理解是他非常难过,但是他仍然深深的爱着他的家人。第三层面上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信仰,他三次布施。他懂得利用别人的信任,但是利用完别人他也会感到愧疚,犯下了错误他会反省也会选择去承担责任。其中有很多地方体现肖央用眼神完成了人物情绪的转变,当他开着被害人的车出城时的冷静,事发后背对着家里人眼神中的恍惚,当尘埃落定后望向佛塔的释然,对人物的诠释可以说是相当到位。
其中两个母亲对峙的这部戏真的非常精彩陈冲与谭卓饰演的两个母亲形象则相当的对立,一个跋扈且张扬,一个隐忍又克制。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事发以后,谭卓表现了一个深深恐惧但又想保护女儿的母亲形象;全家出门去看泰拳时谭卓的眼神木讷,一边喘粗气;当肖央嘱咐她留好所有票据的时候,她不相信不理解。当小女儿问爸爸「他们会打疼你吗?」,谭卓眼角突然划过一滴泪水。
当面对警察局长的胁迫时,当涉及到保护孩子,眼神里凶狠用力。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了人物的张力。
陈冲饰演的母亲,当她强硬的时候,她可以对一个小女孩进行威胁,当她疯狂的时候,她可以随便动用手里的诠释,她精明干练,一眼便能看穿李家人的伪装。但是母亲的身份是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当最后抛下浮华,她只是个母亲。本片小女孩的表现亦相当精彩,当小女孩目睹母亲埋下尸体的时候那个表情,我真的鸡皮疙瘩都出来了。这个小女孩是真的聪明,面对审问的淡定和清澈的眼神都足以体现。仔细回过神想想,这么聪明的小女孩,真的会被米饭做成的奶油蛋糕蒙骗吗?这场雨中戏真的非常精彩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东西有很多:一方面毫无疑问是在家庭层面的,一个中年男人已经竭尽全力去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但是当他的能力逐渐无法满足女儿需要,他只能默默付出,但是当他需要站出来的时候,他永远是这个家庭最坚实的臂弯。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能让你们过得好一点,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平平,是爸爸对不起你,丢失了你的信任,希望之后你不再惧怕生活里的任何经历,爸爸爱你。所谓担当,责任,大致如此。一度怀疑这个暴乱的场景是想影射什么另一方面大概是社会层面上的,当民怨沸腾的时候,其实不过是少数人在推动而已。就好像某个角落里,某些青年所造成的满目疮痍,又有谁能承担这个责任?最后又是谁来付出代价呢?即使影片的最后,一家人都选择了自首,又能挽回什么呢?影片最后留下的发散性的镜头,当“韩商言爷爷”饰演的「颂叔」在被问到你怎样看待主角一家人时,相当复杂的表情里到底蕴含了多少种情绪?值得好好的品味一下。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大量致敬了经典的悬疑电影,除了《蒙太奇》之外还有很多经典片段闪回出现,资深悬疑迷可以盘点一下。从彩蛋来看,《误杀》这部电影也可能还有续集。导演柯汶利曾经也是唐探1的导演,再加上陈思诚担纲监制,是不是代表着这部电影及其续作很有可能被打造成为唐探电影宇宙的某一个章节的呢?我们拭目以待。现在,推荐各位热爱悬疑电影的朋友到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
传说中的四川江口张献忠沉银宝藏到底有多巨大?
30000多件宝贝,算下来高达30多亿元,从起义开始聚财,张献忠的巨额财富是怎么来的。
张献忠出生在陕西,家庭普通都是农民。读完书以后就去参军了,后来违法犯了事又被军队除了名。
陕西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张献忠就建立起了自己的队伍来起义。投入闯王高迎祥的麾下,和后世的闯王李自成为同僚,一起被称为闯将。
最早只有几千人后来扩展到了几万人。他的财富主要都是来自各地的明藩王的,另外还有很多的朝廷大臣还有地方军事将领的。
从这部分人的家产和地方福库中获得了非常多的金银珠宝和粮食等一切物资。就楚王的金银珠宝,就用了百辆车子还没有拉完。
巴蜀地区的成都王也是富甲一方,他的钱财可以买下整个四川。
张献忠在江底沉银的原因是什么呢?传说中有这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说张献忠在被清军攻入四川以后被逼得只好离开,在这个时候他的宝贝那么多,全部带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只好将一部分在明末成立的大西国的金银财宝就地埋了起来,准备以后再来挖起作为战略的资源用的。
对于这样的说法,主要来自四川当地民谣,民谣的内容是“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进成都府。”
我们根据这首民谣的记载,要是可以在江中找到民谣中所称的石牛或石鼓的话,那么找到这些宝藏的埋藏地点就容易多了。
这首民谣就好像是在给后人留下了一副藏宝图一样的道理。谁悟到了其中的道理,找到了位置,也就意味着找到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但是从明清以来这么多年了始终没有人能找到石牛和石鼓,这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也没有被发现。
所以这个民谣是否是真实的还要做进一步研究的。
第二种说法就是张献忠在战斗中打不过清军了,也只能转移阵地、慌忙出逃,那时候的金银是要当作重要的必备物资当然要一起携带了。
可是金银太重、数量又很巨大,小木船根本就装不下。没办法他只好下令让工匠们凿开一些木头,把金银装在里面,让木头和船一起顺江而下。
这个办法其实是省时省力又快捷的。
根据史料的记载,张献忠被迫不得不离开成都,他率领所有人乘船顺着岷江往下游撤离,本来是想从川西地区突围出去。
可是令他没预料到的是杨展早就提前设下了埋伏,杨展的人数很多,全部都带着明火枪用火来攻船。
把张献忠的退路都堵死了。江上又起了大风,用火器攻船非常有效。这时的张献忠都已经进退两难了,很多船都烧毁,实在没办法了张献忠只好带着少量的人马逃离。
他的这些财宝也只好沉在江底去了,毕竟命才是最重要的。许多史料也有这样的记载,还是有一定真实性的。
到最后张献忠是怎么处理这些宝藏的,说法一直都有很多的争议。在江口大战的时候,张献忠随身带了一些宝藏那是肯定的,是不是全部宝藏那就不好说了。
史料流传也有一些说法,就是张献忠命令部下把锦江截断,然后在河底挖了几个很深的大坑,把剩余的宝藏全部倒进了坑里,然后用土和石头在筑紧再决堤放水。
2017年的3月份,在四川江口沉银遗址眉山市彭山县曝光。
在这几百年以来,张献忠在江口为明朝参将杨展所击败,海量的金银珍宝落水的记述传闻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
两期的水下考古发掘中找到高达30000多件文物,这是继北京定陵以后非常重要的明代考古发现了。
世代相传,江底埋藏着无数的宝藏
在四川省始终都流传着这个民间传说,就是“江口沉银”。
当地的村民回忆,这个传说要从明末清初说起了。明末的时候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在眉山市的江口镇,也就是府河和岷江的交汇的地方,在江中沉下了大量的金银宝藏。
自2016年底以来,国家考古队就开始正式地对江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到现在为止已经发掘出文物多达数万件了,其中金银是不计其数,已经建了博物馆,而这个传说最后也被证实是真实的。
第一期江口沉银出水文物就有金册和银册,还有西王赏功金币和银币,还包括大顺通宝铜币、戒指,银锭,以及发簪,耳环各类首饰等,另外还有铁刀和铁剑等兵器。
第二期就有明代蜀王的金宝,是国内第一次发现的明代藩王金宝,可清楚辨看到印面的篆书蜀字。还有第一次发现以三眼铳为代表的火器,还有金碗和银碗等。
从这些来看,基本断定了当年张献忠当初在四川大量搜刮财宝的事实。
这300年以来都流传说张献忠拥有“买下成都府”的巨大财富,算下来竟然高达30多亿元,截止现在江口沉银打捞上来的文物也只是那么一部分而已。
张献忠宝所藏的宝贝难道真的都全部沉在江口的水底了吗,还是说还有其他藏宝的地方到现在都还没被发现呢。
张献忠的藏宝地点到底有多少处
近几年被考古所证实的江口沉银,明显不是张献忠所埋的宝藏。江口只是个战场,沉银也只是张献忠转移财宝的过程中发生交战意外落水的,而不是张献忠特意埋下的宝藏。
那么其他的大量宝藏究竟藏在哪里呢?
锦江埋宝是有说服力的,当初张献忠在成都本身就住在今天新南门附近的城郊别苑,那个地方紧紧靠着锦江。
他的财宝放在住处附近,让人截流,再埋到河底也是非常方便的,不会惊动别人,也有了一定的保密性。
青城山普照寺来历据说和张献忠宝藏有关
也有说张献忠藏宝是青城山周边。清军进入四川和明朝力量进行夹攻,张献忠想转移,当时寺庙还没完全修好。
可是剩下的石匠和石材全都不见了,有后人推断,张献忠秘密利用修建普照寺的名义,其实在埋宝藏。
现如今的江口古战场大量文物的出现,就更加确定了流传300年的张献忠宝藏的事实。
当时的正史和野史都有说他另外还在别的地方都掩埋了很多的财宝,从目前发掘的文物来看,应该不只是这些。
这也要随着以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大白天下的。
为什么索米冲锋枪让苏军伤亡了百万人?
电影《无名战士》剧照,影片的背景就是“苏–芬战争”,索米M1931冲锋枪在这部电影当中多次出现,但是有很大的艺术加工成分在里面,当时芬兰军队除特种分队外,普通连队平均44个人才能分配到一支“索米”,似乎当成了轻机枪用。
题主出题也要严谨!“苏–芬战争”,苏军出兵120万,确实是伤亡惨重!战后统计是苏军伤亡了40多万人而不是伤亡了百万,芬兰军队也伤亡了10多万人,但按照人口比例来看芬兰反而是损失大一些。“苏–芬战争”基本算是机械化战争(对于苏军而言),是各种武器装备联合作战,芬兰军队消灭大量苏军有生力量不仅仅是索米冲锋枪,它只是一种轻武器,数量也不多咋能在这么大型的战争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呢?
苏军的伤亡了大量兵力的主要原因:一是轻敌,这个好理解“庞大的北极熊”从体量上完全可以碾压“北欧小狐狸”,所以就轻敌冒进。二是,战争时间是在1939年11月30~1940年3月12日,正好是北欧的冬季,温度极低经常是零下30~40°,加上一米厚的雪严重的阻碍苏军机械化推进!而且芬兰和苏联边境属山地森林地去,不但机械化部队很难展开,在昼短夜长的月份苏军的航空兵也难以对地面进行支援...反观芬兰军队利用了滑雪板和会滑雪人多的优势,经常组成小分队神出鬼没偷袭苏军,造成了苏军大量的伤亡。三是“曼纳海姆防线”,芬兰早在战争爆发前的10年就预感到苏联有可能入侵,在芬兰–苏联边境构筑了漫长的防御工事,纵深有60~90公里,分成三道防线,布置了大量的反坦克地雷、水泥桩,水泥△和反坦克壕沟...还构筑了大量的永备性暗堡...所以,苏军在芬兰完备的防御体系和恶劣气候下才有伤亡巨大!而绝不是“索米冲锋枪”所为。索米冲锋枪是一支好枪属于近战武器,发射9×19毫米鲁格子弹,由于枪管加工比较精密,子弹发射到200米之外,弹着点散布仍然比较小。
它也确实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主要原因是在芬兰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两军交战的距离是很近的,通常都在100米之内,这个距离可以很好的展示“索米冲锋枪”的射击精度和900发/分钟的高射速,完全压制了苏军普通步兵的“莫辛纳甘步枪”、SVT半自动步枪和少量的PPD冲锋枪(波波德)甚至“大盘机枪”都能压制。虽然“索米冲锋枪”性能优良,但是它过于精良的加工工艺,费时费力也限制了它的产量,它总共制造了8万只,与PPSH/PPS、MP38/40、汤姆森冲锋枪、司登,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制造数量相比是在是太少了!这也就限制了它作战能力的发挥。
“索米冲锋枪”的事情也表明,过于精密制造的武器装备并不适合大国军队装备,就是现在也是一样,M–16(AR)系列和AK系列都有各种缺点,但是它们对于美国和苏联来说是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武器,枪械本来就是消耗品,战争期间不是和平时期有时间对枪械进行保养,发射个5~6000千发子弹(理论上是万发左右,但是很少做得到)很不错了,就得换枪,如果因为产量上不去就会影响到部队换装备,所以大国的枪械都是结构相对简单,加工用时短、工艺不那么精良...的枪械!
反观一些小国的枪械则是“精雕细刻”,因为军队人数也就几万人,枪的产能也能跟得上,就会在制造工艺上有较大的提高。
总之,“索米冲锋枪”性能确实好,也为保卫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它必定是小国武装力量的装备,不适宜给大国军队使用,也更不适合在大规模战争中使用。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建造航空母舰?
在二战中,德国的军事实力是最强大的,也被认为轴心国的核心所在,而这个时期的日本、美国都拥有了很强大的航空母舰,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战国,为什么德国航母一直没谱呢?
其实德国在日本的帮助下,不但有造航母的想法,而且还造出了“齐柏林伯爵”号航母,也是历史上德国唯一下水过的一艘航空母舰,排水量约33,000吨。这艘航母有着很多日本航母的影子,德国还考虑其单舰作战能力,把8座双联150毫米主炮,可以看出德国设计还考虑到单艇的作战可能。后来二战苏联就是将这艘航母打捞起来,拉回去做击沉航母试验研究,结果苏联航母发展大受其影响,全部变成了能独立战斗的战斗机巡洋舰!
而在二战中德国并没有建造完成,更别说投入使用了,其中主要得原因是:1、德国航母下水后缺少航母的原料和人才,建造进度一拖再拖!德国航母1938年下水,本来还有1年就完工的。但是德国没有任何航母的经验,原料准备不足、造航母的人才也不足,在最后关键收尾阶段不知道怎么搞了。于是在1940年6月被拖出去伪装隐藏,直到日本航母和美国航母大展神威,1942年德国才又拖回来继续建造!进度被大大拖延。紧接着噩耗就传来,由于二战中期之后德国海军在海上的行动接连受挫,再加上当时的德国已无力支撑所费不赀的海军经费,1943年2月2日希特勒下令取消所有德国战舰、巡洋舰与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德国航母的命运就此终结了!
2、整个二战德国海军潜艇的战绩超乎想象,狼群战术让前期英国束手无策,因此希特勒和德国海军高层对海军的建设更加偏向于潜艇,一直到狼群战术被英国人破解后,狼头邓尼茨都还固执的相信自己潜艇狼群战术,认为失败只是意外,造成德国潜艇大规模的剿灭!既然这么注重潜艇的发展,航母建造停工了。后来的事第一条已经说了
3、二战德国海军过于弱小,英国海军过于强大!在海军实力上,德国除了研究了一套偷偷摸摸的狼群战术让英国人吃了大亏。但是水面舰艇在英国人看来10岁小孩,俾斯麦战列舰虽然一战出名,但也是一战就被剿灭了,整个过程德国不敢派出任何舰艇去支援,因为再多军舰去支援也是送人头!因此德国高层对发展水上舰艇没有太多信心!
4、德国海军从来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也没有专属的海上飞行大队,再加上大权在握的德国空军与海军之间的权力斗争。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认为,只要天上能飞的都归他管,航母归海军管,但是航母上的飞机归他管。造成空军和海军将领相争,虽然没有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矛盾那么大,但这导致了德国对航母的使用目的不明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当然说实话,即使这艘航母服役了,恐怕也改变不了大局,美国整个二战造了150艘左右的航母,光大型航母就有24艘,这样的差距不是靠德国1~2都航母就能改变的,即使服役了,送人头成分比较大!
投靠唐高祖李渊后?
李密功劳盖世,投靠唐高祖李渊后,为何被杀?(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知道瓦岗寨的大当家李密,出身官宦世家,后因家道中落,时运不济,郁郁不得志,但是却自强不息,读卷不止,直到后来上了瓦岗寨大当家才打出了一片天地。
尤其是在隋末的起义军中,李密全盛时兵力高达30万,屡败隋军,威震天下,被推选为反隋义军盟主,可谓出尽风头,为消灭隋军以及军阀王世充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在战争中因为被击败,带领残余军队投靠李渊,对于有功于李唐王朝的功臣李密,唐高祖李渊本应感激重用,但为什么却把李密杀死了呢?
1、书生李密立盖世功劳,一朝兵败投靠李渊。李密生于582年,字玄邃,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李密的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赐姓徒何氏,北周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可以看出,李密出身于四世三公,文武双全,志向远大。
李密年轻的时候在隋朝担当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但是隋炀帝不喜欢李密,李密辞官隐居,发奋读书。隐居期间受到越国公杨素赏识,与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交往密切,后跟随杨玄感一起反隋。杨玄感反隋失败后,李密投奔瓦岗军的翟让,为翟让献计献策,壮大了瓦岗军的势力。
李密投奔翟让后,跟随翟让的瓦岗军反隋,率领军队攻下兴洛仓,开仓赈民,获得民心,之后击败越王杨侗,声望倍增,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李密在巩县自封魏公,建立政权。李密成为魏公后,与翟让发生矛盾,产生内讧,李密诛杀翟让,收编翟让势力,统一瓦岗军。
后来,李密带领义军屡败王世充,并于大业十四年(618年)正月,率三十万大军,逐鹿中原。此时的李密被胜利冲昏了倒带,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即使仓库中没有什么积蓄,打了胜仗也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们,使得瓦岗军将领离心离德。李密势力强盛,兵力30万,自以为天下最强,独自同时与隋军、王世充、宇文化及多方相斗。
唐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乘势袭击瓦岗军,大败瓦岗军数员骁将,王世充强渡洛河,双方大战于邙山脚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岗军遭到重创,损失惨重,伤了根本。不得已之下,李密率二万残部归降李渊。
2、李渊受降并加封李密,李密不满叛唐被杀。武德元年十月,李密亲率两万残部到长安投奔李渊。李渊知道后大喜,并派使者在半路迎接。李密见到使者后大喜,自以为归唐的功劳可和以河西之地归汉的窦融相比,台司之位可垂手而得。
结果入唐后,李渊虽然非常重视李密的投奔,并把表妹嫁给了李密当妻子,封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与李密更是以兄弟相称。
但穷途失意的李密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年时代以济物为己任的抱负,瓦岗军中逐鹿天下的雄心都已丧失殆尽,执念于心想凭借自己在山东一带连城数百的势力,可以在新朝李渊那里更高的地位和权势。
被分封后的官职与李密的期盼大相径庭,李密非常失望,尤其是光禄卿的职务,是在宴会中职掌进食,对于曾经威震天下的李密来说,简直就是极大的耻辱。再加上其他朝臣的轻视和朝廷下发供给的不及时,让李密恼羞成怒,不甘居于人下。于是,他错误地认为自己在河南势力尚存,还有与李唐分庭抗礼的力量,因而决定叛唐。
李密假借收服旧部为名,带一万余人离开长安,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当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将其召回,李密以为李渊得知自己反叛之心,大为恐惧,不听部下劝阻,决定叛乱。于是率兵袭破邻近的桃林县,掠夺畜产向南进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旧将张善相。李密的所作所为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盛彦师率兵埋伏在的陆浑县南邢公岘(今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邢公山),武德元年腊月三十,李密率部经过,被盛彦师全部杀死,时年三十七。
3、李密为什么要反叛唐朝?李渊与李密惺惺相惜,可以说是一路人,都是当时起义反隋的一方诸侯,虽然李密最终因反叛被李渊部下所杀,但李密为什么要反叛李唐王朝呢?
一是李密不是甘居人下之人,早晚是要出事的。据记载,他曾经写信给李渊,称其为兄,要与他结盟,自己充当盟主,可见他的志向和对李渊的看法,都是站在一方帝王的角度考虑的。况且李密文武双全,曾经是各方诸侯共推的义军盟主,岂能有长居李渊之下的决心,他只是暂时失败,等待机会,还会东山再起的。
二是李密虽然暂时落败了,但他的许多部将还在,势力还在。比如单雄信、王伯当、李勣都还在,而且对李密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李密的队伍有瓦岗寨的基因,更接近普通大众,更接地气,在草莽中间更有号召力。
三是李唐王朝对李密部属的态度是必欲尽归己用而甘心。在当时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是最为重要的武力集团代表,李渊父子部下多为关陇集团中人,而李密属下大半是山东豪杰。李渊一向重视山东一带的武人势力,李密归唐,其旧部就成为唐皇朝的争取目标。因此李密这个旧日领袖的存在,就不免成为障碍了,所以要想法除去。
四是李密错估了入唐后的境遇。李密在归唐路上看到使节则大喜,并且自比以河西之地归汉的窦融,心想归唐后,一定后高官厚禄对待,但与入唐后封的官职则大失所望。李密的雄心虽已消磨,但心高气盛的个性并没有改变。以他的性格,要从此低首下心地做唐朝忠顺驯服的臣子,安分守己地职掌膳饯进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李密从失望、耻辱和不甘心中爆发,进而后悔作出归唐的决定,所以要反叛出唐。
五是当时民间有歌谣流传必然有一位“李”姓的天子。比如:“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桃李子,洪水绕杨山”等歌谣,其目的是为李渊造势,从某种情况来说,有勇有谋的李密,是最危险的敌手,是李渊必须除掉的人物。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密是乱世的英雄,欲图大业,李渊也非常赏识李密,可是毕竟李密实力有限,又不甘心臣服李渊,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综观李密的一生,说他英雄末路,失意忘形,或许都不为过。至于他最后的结局,是“咎由自取”,还是李渊心狠手辣都不重要。他的失败就在于古代文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