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左槽,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隋炀帝,隋炀帝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但他却的确做了非常多的有重大影响的事情。隋炀帝不仅正式的创立了科举制,还重修了洛阳城,不仅三征高句丽,还开凿了大运河。尤其是大运河的开凿消耗了隋朝大量的国力,使隋朝在国力强大的时刻于顷刻间崩塌。为什么隋朝的隋炀帝要开凿大运河?其历史原因都有哪些?开凿大运河直接原因是因为要加强南北交通,建造道路网;经济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社会原因是要加强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民族及国家认同;其实隋朝的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政治上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隋王朝的统治。然而,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结果却与其开凿的目的恰好反转。本质上,大运河连通的是人民的交流和团结。
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加强隋朝的统治权威,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围绕这一点,我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历史原因,隋朝开凿大运河之后,可以加快中国南北之间的交通,可以缩短南北之间的交流时间。交通的发达,必然会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就真正的进入了大一统时代;而要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就必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要达到有效控制就必须使中央政府的力量能够得以迅速扩展到边远地区。为了使中央政府的力量能够快速到达地方,就必须加强交通。
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之后要采取车通轨的措施?就是为了要加强交通,就是为了使中央的力量能够快速的到达地方。秦始皇为什么修建了直道和驰道?秦始皇为什么修建了灵渠?不就是要构建一个发达的交通路线网吗?只要有了这个发达的交通路线网,秦始皇就可以控制任何他想控制的地方。力量顺着发达的道路网到达了哪里,哪里就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控制之下。
隋朝的隋炀帝呢?为什么要开到大运河?当然也是为了建造一个发达的道路交通网,发达的道路交通网可以使力量快速的运用,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北方到达南方的时间。为什么生活时间相差几百年的两个人会有如此类似的想法和做法?因为他们的身份一样,因为他们都是皇帝。只要是皇帝,其做任何事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第二点历史原因,隋朝开凿大运河之后,可以加快北方与南方的经济交流。如果北方与南方的经济融合在一起,那么不仅可以加强隋朝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减少中国分裂的可能性。从春秋战国开始,土地私有制逐渐取得了井田制,中国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繁荣的小农经济。然而,小农经济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它的分散性和封闭性。分散和封闭的小农经济造成了中国各地之间经济联系极不紧密的情况,这就导致对国家统一的要求比较低,很容易导致国家的分裂。
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为了降低国家分裂的可能性。就必须加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经济交流,只要中国南方与北方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那么就会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成一个整体。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南北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必然要求南北在政治上的统一。怎样才能加强南北的经济交流?隋朝的选择是开凿大运河。
中国传统的经济格局是北强南弱,这就决定了南方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得到北方的支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地区的开发就已经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和趋势。所以,北方支援南方也是不可避免的。北方如何才能快速地支援南方?隋朝的选择仍然是开凿大运河。
第三点历史原因,隋朝可以通过开凿大运河来削弱世家大族和门阀的力量,隋朝也可以通过开凿大运河来加强皇帝的权威。中国有一种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是从汉朝的察举制发展而来。这种选拔制度人为的把中国的家族划分为九等,以此作为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家族的等级越高,掌握的权力就越大;掌握的权力越大,家族的等级就越高。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状态下,家族的力量甚至超过中央政府的力量。秦始皇以来就推广到全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到隋朝时期,门阀和世家的力量虽然有所削弱,但仍然对中央集权和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隋朝最高统治者和中央政府应该怎么办?以军队彻底清洗门阀和世家吗?当然不可能。建立起隋朝的关陇门阀贵族集团就是一个武装集团,其本身的武装力量就十分强大。隋炀帝要是以武装的手段消灭关陇贵族集团就会导致隋朝的灭亡。
怎么样才能消灭门阀和世家?不能以阴谋手段,只能用光明正大的阳谋。开凿大运河就是隋朝统治者的阳谋手段,开导大学生既可以削弱门阀和世家的经济力量,又可以削弱门阀和世家的人口数量。然而,隋朝的第二代统治者隋炀帝太急切了,开凿大运河的同时还要征伐高句丽,使国家力量快速耗竭,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第四点历史原因,隋朝开凿大运河,可以加强南方与北方的文化交流,加快南方与北方的民族融合,可以大幅度加强统一的民族和国家观念。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的地域意识太过于严重,地域的认同削弱了国家的认同,这是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在战乱中的中国各民族却实现了快速的民族融合。这种民族融合的最大好处是使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渐趋一致,使各民族有了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北魏孝文帝改革即使在这种民族认同感下发生,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民族认同感。不可否认的是,隋朝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民族认同感。
隋朝要在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民族和国家观念,就必须继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怎样才能加快这种交流?缩短交流的距离,加速交流的时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有没有起到这种作用呢?当然起到了作用。一直到清朝,大运河都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一直在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原因既是因为要加强南北的交通,也是为了实现南方与北方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更是为了加快南方与北方的民族融合。然而,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最根本的历史原因则是要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达到巩固隋朝统治的目的。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原因和目的都是跟他的阶级属性和职位相关的,隋炀帝皇帝的身份就决定了他做任何事情的必然目的是巩固隋朝的封建统治。客观上,大运河加强了人民的交流和团结,而人民的交流和团结是国家统一和强盛的根源。
DNF加物理攻击力的戒指有哪些?
1、加物理攻击的魔法石只有唯一一个,名字叫青龙雕文石2、戒指有战神戒指3、项链有灵魂猎者4、左槽西岚凯恩布万加骷髅赫拉斯这些装备都属于比较容易获得的装备,凑起来不难
为什么说古代家里可以放刀?
我国古代对于刀具的管控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元朝就严格管制刀具,有“十户一菜刀”的说法,几乎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影响。但在绝大多数时期,刀具的管制相对于甲胄而言,要宽容的多。这是由于此两种物品的功能性不同而造成的。
古代刀具管制由于影视剧的影响,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是古代可以随意携带刀具,其实这也是个误区。
春秋战国时期被证实了是我国青铜器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青铜所制的刀剑成为各国之间互相征伐的常备武器,但这个也只能是军队配备,也就是贵族配备,因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参与正规军,奴隶和平民只能在战场上做后勤以及苦力。因此真正持有杀伤性刀剑的就是贵族,而且也只有上层贵族才具备配持装饰性刀剑的经济条件。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示天下之民。”——《过秦论》秦朝是管制刀具最为严格的朝代,著名的“十二铜人”就是秦政府收缴的民间兵器制成。韩信敢带着剑走在大街上也真的很尿性!这种行为如果按照当时的法律,抓住了应该就是就地正法了。
汉承秦制之后,刀具的管理依旧是严格的,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开国大将周勃因“私藏兵器”而被下狱,虽然历史翻案说这是政治斗争,但能够以此罪名收监,说明汉朝的刀具管制也相当严厉。
时至唐朝,《唐律》明文规定了不得私有“甲弩、矛矟”,这个很容易理解,甲则是甲胄、弩则是远程杀伤武器、矛和矟都是较长的军事装备,这个管控是合理的。但唐朝对于佩剑佩刀的管控相对宽松,这个从现在看来应该与整个国家的“尚武”风气有关,文人墨客们都会佩剑加以装饰,吟诗作赋时也少不了舞剑者“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助兴!
“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开宝禁令》宋朝与唐不同,整个国家尚文轻武,所以对于民间的刀具管制又严格起来。但在《宋会要辑稿》里提到的“著裤刀”是允许携带的,这是一种挂在裤子上的短刀,可以算是普通民众用于日常生活的刀具,也用以成正当防卫。《水浒传》中杨志于街头所卖之刀并非属“著裤刀”,所以这种情况应该不可信,此书本来就多以反常规的手法来突出梁山好汉的性格,诸如梁山好汉大块吃牛肉的描写,宋朝对于耕牛的保护力度可以说与今天保护大熊猫一样,吃牛肉本身就是一种造反的举动,“杨志卖刀”应该也是这种描写手法。
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神庙仪仗,止以土木彩纸代之,用真兵器者禁。诸都城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在外郡县不在禁限。——《元律》元朝对于刀剑弓弩的管制应该最为严格,毕竟是以弓马赢得的天下,所以元朝从源头就控制了武器装备的生产,铁匠铺也许是当时最难办理营业执照的行业!就连祭祀也严禁使用铁质刀具,并对持弓持刀的身份进行严格规定,不到一定级别和职务要求,官员也不是谁想配刀就配的。并对汉人做了特别规定,即“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汉人为军者不禁”。这也是元朝自知属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因此最注意防范的就是汉人。元朝管制的不止是刀剑弓弩一类的杀伤性武器,还规定“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管控范围之广应属历代最严,直到明清两朝,才对刀剑的管理放宽许多。
因此在我国古代刀剑的管理上还是相对严格的,众多朝代是对于长刀长剑的佩戴有着严格的身份要求,或是士大夫、或是皇亲国戚、或是世家贵族,贫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也没有经济能力佩戴刀剑的。而众多铁匠铺也非影视剧里那样客人让打什么刀就打什么刀,政府几乎会对每一种家用刀具的规格指定标准,重量、尺寸都在限定范围内才算合法。
古代甲胄的管理如题所说,古代对于甲胄的管理确实要比刀具的管理更为严格,甚至可以说是“零容忍”。
“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 ——《国语·晋语三》古代对于甲胄管理的严格性主要因为甲胄的功能性是单一的,那就是战争,如《国语》所说的“戎之政也”。无论哪个朝代,甲胄在统治者心中就是政府军队才可以拥有。自先秦开始,军人披甲上阵以后便有了“甲士”的称呼,所以古代常说一个君主或者国家拥有多少军队,就会称之“带甲百万”之类。因此,古代的甲胄就意味着军队,那么私人持有,那就是发动反叛的象征。
这个甲胄无论是普通人民还是皇家贵族都被纳入管控范围。公元624年,李世民与大哥李建成的权利斗争中,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向李渊举报太子李建成往庆州都督杨文干处私运甲胄,有谋反之意,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李建成都已身为太子授命监国了,还能以甲胄为把柄掉进圈套,可见唐政府对于甲胄的管控有多么严格。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但在古代的一些兵农合一的户籍制度里,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兵农户籍的人口,在遇到战争受国家征召时,需自己购买武器装备,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来给予经济支持,如《木兰辞》里所述,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并非所有装备都由个人筹备。例如唐朝的府兵制,需要个人筹备的装备明文规定为“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毡帽、毡装、行藤各一”,这些装备购买并不是如花木兰一样购于集市,而是去往政府指定的府库购买;番上宿卫的则由府库发放,无需出钱。特殊装备如“乌布幕、铁马盂、布槽、斧、甲、盾”均由折冲府统一筹备。由此看来,大体上攻击性武器由自己筹备,而防御性装备皆由国家统一管理,这也能看出甲胄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其实对于刀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但由于刀具的功能性教多,除去贵族和上层社会人物的配饰需求,还如家用劈材的斧头、厨具菜刀、农用的镰刀等,猎户还需要软弓、短枪,这些刀具一方面在官方登记造册,一方面控制规格和持有数量以及身份,能够达到管控的效果。而甲胄作为战时才能使用的特殊物品,便一直属于历朝历代严格管控,不得私人持有的物品。
崂山清流有哪些景区?
崂山流清风景区地处崂山南部,景区内峰岭高耸,涧谷幽长,气候温暖,成片的黑松林浓密葱郁,海岸线岬角、岩礁、海滩交错分布,环海公里横贯东西。景点顺序如下,依次是:松顶、流清湾、青蛙石、鲍鱼岛、老公岛、青龙庵、流清涧、将军槽、流清水库、流清河口等景点。
你会去看看吗?
资源编辑矿产资源大余县境西北部山脉受燕山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全世界著名的钨矿床,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钨都”。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矿床矿物类较多、计有48种,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伴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绿柱石、白钨矿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英、钾长石等。盛产钨、锡、钼、铅、锌、铜、铋、铍、银等有色金属,及钽、铌、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白、瓷土等。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159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6.2%,其中有林地14部分大余旅游景点(7张) 9.5万亩,立木蓄积量412余万立方米;灌木林地6.6万亩,散生立木蓄积量14余万立方米。在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中,有针叶林83.8万亩,针阔混交林3万亩,阔叶林43万亩。全县木竹资源按林种结构分,有防护林56.8万亩,蓄积量144万立方米;用材林65.6万亩,蓄积量254万立方米;薪炭林18万亩,蓄积量113万立方米;特种用途林1650亩,蓄积量6108立方米。植物资源植物资源有84科667种,分布在县境林区的国家珍贵、国家重点保护及省级重点保护的树种有36种,其中国家珍贵树种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闽楠、花榈木、鹅掌楸、楠木、厚朴、红豆树、观光木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半枫荷、香樟、喜树、伞花木、长苞铁杉、竹柏6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榧树、沉水樟、八角莲、野茶树、金毛狗蕨、五味子、草珊瑚、七叶一枝花、木莲、天门冬、猴欢喜、黄檀、省沾油、青钩栲、大叶青冈、含笑花、巴戟、云绵杜鹃、野核桃、多穗柯等21种。野生动物资源有16目37科116种,其中有鸟类11目27科65种、兽类5目10科19种、爬行类23种。分布有云豹、豹、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穿山甲、河麂、虎纹蛙、白鹇、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赤麂、黄鼬、灰胸竹鸡、鹰嘴龟等。2012年末,全县园地面积83178亩,林地面积1617743亩。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160公顷。全年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08.9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715.9万根,森林覆盖率为74.4%。人口编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1611人;其中 南安镇34631、 樟斗镇 13170 、新城镇 21968 、池江镇 37350 、青龙镇 25409、 黄龙镇 16652、 梅关镇 31344、 吉村镇 15289 、左拔镇 9850 、赤石乡 8588 、南丰乡 11956、 京州乡 9432 、浮江乡 15532 、河洞乡 3658、 内良乡 6782(人)。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307895人,比上年增加887人,其中农业人口219398人,非农业人口88497人。人口出生率12.2‰,比上年上升0.41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6.4‰,比上年下降0.57个千分点。大余脐橙交通编辑323国道横贯全境,县城南安镇距赣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大余火车站赣韶高速公路(赣州-韶关)横贯本县,连接G45济广高速与G4京珠高速公路。在建的赣韶铁路(赣州-韶关)途经本县,连接京九铁路与京广铁路。教育编辑中学大余中学 新城中学 梅关中学 南安中学 池江中学吉村中学 黄龙中学 青龙中学 新城镇中 樟斗中学左拔中学小学东门小学 水城小学 南安中心小学 吉村中心小学 黄龙中心小学 大余县先锋福商学校青龙中心小学 池江中心小学 新城中心小学 樟斗中心小学 左拔中心小学 赤石小学民俗编辑点禾种:大余旧时习惯在惊蛰前后“点禾子”。播种早禾,俗称“点惊蛰”即农家在清晨备好香烛、纸钱到田头祭祀田大余县民俗风情螺菩萨,乞求保佑丰收。莳田:昔时农家莳田时,要请莳田能手“开秧盘”(即技术高明的师傅第一个下田开莳,然后按技术高低依次排行。莳完田后要做“莳田酒”,俗称:“莳田杀鹅,草子变禾”,认为待人大方,收成必好。尝新:早稻开镰收割后,吃新米饭叫尝新,旧时家家户户尝新日,买猪肉,杀鸭子,推磨做新米果,点蜡烛敬“米谷神”,以庆丰年。洗禾镰:秋收后旧时农家要备办酒席,请帮助收种的亲友吃饭,俗称“洗禾镰”。大多东家都煎糯米糍,酿好米酒。内良、河洞至今仍很兴打麻糍、包芭蕉米果分送亲友,意为全年农耕结束,家家分享丰收。造纸:昔时小满时节,纸棚中槽户、包头要杀狗崽或其他畜禽祭山,初一、十五日“打牙祭”。在山里更不能犯禁,如一人犯禁大家就得停工,犯禁者被罚买鱼肉杀鹅请酒以消灾。纸棚工忌用纸揩屁股。砍竹子,要将竹蔸上的节放通,倒竹时面要往下不能向上。狩猎:昔日猎者进门,不论冬夏都戴草帽,腰系刀鞘插腰刀。若获得猎物,打头铳者得双份,凡在场者均可得一份。出猎前十分讲究日子和走向,忌“破日”、“空亡日”。打砂子:上山挖钨砂俗称打砂子或倒桶。昔时要选黄道吉日,在有砂子的附近搭棚。开工时,棚门前要插两根短竹筒,点燃香烛,在地上摆好三牲(鱼、猪、鸭),杀一只黑狗取血以祭祀天神,初一、十五日不上工,也要打牙祭。上工时,走到窿子门口要先抽烟辟邪才能进入,忌在采找矿时吹口哨,打啊嗬(大声呼喊)和吃夹生饭,以避凶趋吉。订婚:俗称“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后,由男方择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饼蛋等聘礼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请亲戚前来吃下聘酒,并按亲疏分享聘礼。待结婚时,亲戚则加倍送女方陪嫁礼品。订婚后不能更改,遇红白大事可互相往来行家礼。嫁娶:即结婚,俗称“过门”。事前男家须拣日卜吉期,写好大红书帖,备礼通知女家,称“担日子”,若女方无异议,婚期就算定了。“过门”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礼”送到女家,女家亲友在成亲日上午备好礼品合齐到女家贺喜。中午,男家要出轿(旧时或马,现为小车)去接新娘随同嫁奁,新娘在伴娘簇拥下上轿(马或车)出嫁。接亲时由一个男子掮两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系着大红布的翠竹,伴随着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拥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门前迎亲,进门后举行婚礼,拜天地,入洞房,宴请宾客。旅游编辑大余县2012年接待旅游观光人数104.3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30.嘉佑寺塔2%。其中,境外旅游人数5.31万人次,增长32.4%;国内旅游人数98.99万人次,增长30.1%。旅游创汇收入800.1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31.2%,国内旅游收入64959万元,增长31.5%。嘉佑寺塔嘉佑寺塔位于县城东狮岭山麓的南安板鸭厂旁,因塔属原嘉佑寺院内建筑故名,是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距今2000多年历史,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专家考证,此塔有唐代风格,是不成熟的宋塔,虽历经千年,多次修缮,依然雄伟屹立。丫山风景区丫山风景区丫山风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内有瀑布20多处。位于大余县城东10公里处,323国道从丫山山脚穿过,经景区公路可直达丫山腹地。是一处山、林、泉、湖、瀑、洞等自然景观和寺庙等人文景观构筑而成的综合性景区。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形而得名。丫山古时即以佛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景区地属中原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最高峰丫山(又名双秀峰)为906.2米,森林植被复杂,植、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中植物660余种,野生动物116种。景区以灵岩寺而闻名,灵岩寺与广东南华寺一脉相承,始建于南唐,坐北朝南,依山势呈台阶式布局,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落,是“江西有数,赣南为盛”的佛门圣地。景区内的龙山瀑布群景区,座落在长约4公里的峡谷内,有大小瀑布20余处,最高一处近60米。牡丹亭公园牡丹亭公园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溶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牡丹亭公园主题景区。位于县城东部东山之麓,章水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全园布局结构分五个游览区,以后花园游览区景致最佳,园内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蕉龙亭、梳妆台、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观、丽娘冢等景观,其中牡丹亭为园中十景之最。牡丹亭公园景观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组情趣盎然的园林胜景。三江口原始森林三江口原始森林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的洪水寨南源山中,海拔400—900米,属省级森林公园,存有林三江口原始森林木在三江口河两岸,约五公里长,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进入三江口林区,可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沿途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且多处瀑布错落其间,山上既有美丽的白鹇,也有珍贵的獐、鹿等。河谷多大青石,像牛、像猪形态各异。全年气候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5.6℃,是天然的避暑之胜地。丫山龙山瀑布群丫山龙山瀑布群丫山龙山瀑布群地处丫山腹地,距县城9公里,全长约4公里,呈阶梯状分布,有大小瀑布20余处。景区内植被呈原始状态,山沟纵横、悬崖峭壁、植被茂盛。“世界钨都”景区“世界钨都”景区是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现正申报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景区由雅丹沙漠城及地华山钨矿为代表的“世界钨都”矿业资源景观举世闻名。雅丹沙漠城,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灯芯桥附近,距323国道500余米,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蚀余景观,由西华山钨矿为主的选矿废弃的尾沙组成,由于年深月久,尾沙越积越多,又经过长期风侵雨袭和人工取沙,造就了奇特的“山峦”、“物象”,有的形似城堡,有的似“蛟龙摆尾”,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成为了雅丹沙漠城。置身其中,犹如进入茫茫大戈壁,既可赤足细沙中享受“沙疗”乐趣,也可乘滑沙板滑翔沙漠天地。地下迷宫,位于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西华山钨矿总窿口230中段。是大余“世界钨都”的中心矿区,经过了近百年的开采历“世界钨都”景区史,井下采矿坑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形成一个庞大的矿井群,犹如一座地下迷宫,游客可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乘坐矿山小型电动车进入钨都心脏,观赏这个如梦幻般的世界,目睹地质科学的神奇,领略“世界钨都”的博大。另有地质标本陈列馆等景点,是一处集地质考察、探险求知、地抗神游为一体的钨都工业文化旅游景区。庚岭雅丹沙漠城距县城5公里,是一处人造沙地构成的奇特景观。特产编辑南安板鸭:1986年获部优及国家银烫皮(4张) 质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大余多味花生:选用优质花生米、面粉、白砂糖、植物油、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南酸枣糕:选用江西大余山区特有的天然、野生南酸枣为原料,采用特殊的工艺制成。脐橙:其果皮可做凉拌菜,味美,有消气健胃之功效;果仁可清火、美容、抗癌、降脂。大余甜柚:果实11月上旬成熟,耐贮藏,在自然状态下可贮至翌年4月。具有清肝明目、滋心润 肺、止咳化痰、降低胆固醇等保健功效。素有“天然罐头”、“果中珍品”之美称 。艾米果汤皮:以大米加水磨成浆,置于簸箕内,搪成薄浆,入锅内蒸熟即可食,可随意加佐料或置浆内一起蒸熟。或伴熟搪皮吃,也可将熟搪皮切成小块或丝条, 晒干备用。丝条多用水煮,俗称水搪皮或搪皮丝。黄元米果:春节前加工制作,是大余县传统风味小食品。艾米果:用大米和艾草磨浆并炒熟制成各种形状的果品,置蒸笼内蒸熟,吃起来,有一股独特的药草香味。分有馅的和无馅钓两种。艾米果可随意造型,可揉做牛、猪、狗、鸡等12生肖式样,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于清明时农闲合家蒸作。香芋扣肉香芋扣肉:属地地道道的大余特色菜。用五花肉切成约0.5公分厚,煮成八成烂后油炸。香芋头也切同肉一样厚度油炸成金黄色,与五花肉一块块相隔、相扣,放入调料。荷包肉:此菜是大余传统特色菜。它具有荷叶的清香、猪肉的浓香、糯米的幽香,还有几味佐料的烈香,吃起来油而不腻,香能饱肚,饭菜合一。名人编辑戴衢亨,大余县人,乾隆四十三年中戊戌科状元。嘉庆十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土(正一品)兼管工部。溢文端,赠太子太师。戴衢亨任军机大臣达15年,又拜大学士,在清代汉人官员中屈指可数。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南安诗草》。戴衢亨之父戴第元,乾隆丁丑科进土。授编修。官至太仆少卿。 叔父戴均元,乾隆乙末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学政,三任会试总裁,二读殿试朝考卷,赏戴双眼花翎,受宫保衔,任军机大臣,拜文澜阁大学土。兄戴心亨,乾隆乙未科与叔父同登进土,翰林院编修,先后典试江南,视学湖北。四人均才大学博。以其一家同出两相四进士,誉为“西江四戴”。周敦颐,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