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69年历史的F1第1000站就要在上海揭幕。倒计时的日子里,我们找来了你们喜欢的“北极虾”,这位F1超级车迷,从专栏作者、解说,到车队总经理,再到赛车场的副总,他的每一天都和赛车在一起。故事的其他部分,在这里:北极虾“变”回潘湧湧,要到赛车这只蛋的里面看看
1987年,潘湧湧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F1的比赛录像;家人出差给他带回来第一个F1玩具(其实只是一个纸片模型),然后父亲又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个真车的方向盘。
“他在方向盘下面做了一个支架,承托在一个橡胶垫子里面,这样就不会把家里的地板弄坏了。我每天坐在家里,就会摸着那个方向盘。80年代末期的时候,我父亲的单位里,有很多工程用车,我暑假的时候经常会过去玩,对我来说最美好的乐趣不是呆在有电扇的办公室里面,而是坐在超过60°高温的卡车驾驶座上整整一个下午。”所有这些,构成了潘湧湧与F1或是赛车运动“冥冥之中注定密不可分”的源起。
到了90年代后期,潘湧湧利用极其有限的杂志、网络资源搜寻关于F1的一切。在Autosport前身At Las F1,他还结识了一些F1的从业人员,这些交流为他后来为杂志撰稿提供了深度。那几年,潘湧湧为国内好几份汽车类杂志长期供稿;他还是国内车迷最早的大型F1论坛“ourF1”的版主,1998年他和广东电视台的解说员张海宁,就是在论坛上结下的友谊。当然,他用的都是笔名,北极虾。
每年的F1,都是一本长篇小说
2002年底,五星体育解说员李兵在“ourF1”上找到了潘湧湧,2003赛季“兵虾组合”正式合体。“第一场解说,看着摄像机切过来,要说话的时候还真的蛮紧张的,有点要从位置上掉下去的感觉。但几场下来就找到了感觉,现在是人越多、场面越大越兴奋。”
深受车迷厚爱的“兵虾组合”
2003年解说F1,北极虾说,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信息源很窄。“我基本上会在赛前一周密集收集资料,但信息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寥寥无几的几个网站。你要做有别于他人、传递出更多信息,真的是不太容易。当时全世界范围,F1系统化的网站都不多,国外在这方面也并不超前,只是他们一手信息比我们好得多。”
“我们解说F1,不仅仅只是传声筒,做好F1的基础知识解说或是足够深度的背后技术的储备解说,只是我们所需要做到的最起码的成分。F1所涉及的科学领域极其广阔,我希望把赛车运动的解说知识延伸到更多专业领域去,让大家通过看比赛、听解说能得到更多的扩展知识,这样才能更加了解F1热爱F1。”
关于F1解说,北极虾设计了一个框架:每年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我要把这个故事梗概说给观众听,但我要等待比赛的时间节点,事实上很多特定的情况的确就会出现在赛季的每一个不同的比赛阶段里,通过实际直播画面将储备在脑海中的无数内容,在最快速的时间段里面,通过简洁高效易懂的话语告诉给观众。因为场面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有一些知识点不合适长篇冗余地在精彩的时间段里面进行介绍,但是当比赛进入稍微乏味一些的阶段时,则可以见机行事通过一些画面把之前没有说完或是新的知识点重新带出来。基于此,我希望解说能上升到一个更深的层面。”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F1,北极虾说,他在网上下载了能够下载到的所有视频,反反复复地看,有的视频细节前后看了不下几百次。“90年代末,F1模拟游戏已经做得相当成熟了。通过方向盘、通过模拟器,我无数次地去模拟比赛画面或者自己去开那个赛道,数百上千圈的积累。当时资讯匮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有一个代入感。”
“我一直在储备,只要是跟F1有关点,我都愿意拼命尝试。记得2000年初的样子,当时国际上第二大的软件公司CA有款软件叫Unicenter,是当时负责提供迈凯轮车队发动机监控的一套复杂软件,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和认证。即便我明白可能之后对我来说没有用,但是它可以让我通过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接触方式,了解F1相关的知识点,并且义无反顾地去进行学习。”
北极虾感叹,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东西冥冥中早有预定。
“所谓的蝴蝶效应也好,闷着头努力追求也好,最后的结局我相信往往不会太差。但是我个人的人生信条,始终认为在你向着一个毕生的梦想而努力的时候,你必须做到心无旁骛,甚至完全不计最终的结果去进行探寻,如果你脑子里一直在这个过程中想着要是以后成功了会怎么样,那么我觉得基本上会因为原始动机不纯目的性太强,最终走偏你的路线。
只有义无反顾不求回报的努力,你才能激发出自己的全部能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