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季节,抗日战争时间怎么算?
抗日战争发生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结束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野战军是什么部队?
野战军是野战部队的简称,狭义的野战军指的是中国陆军。
广义的野战军指的是陆、海、空、火箭军等用于直接作战的部队,这个是相对于省军区系统的民兵预备役而言的,省军区系统管辖的民兵预备役部队又叫做后备军。
我国之所以有野战军、野战部队的说法,主要来源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有四大野战军,彭德怀指挥的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四大野战军是解放军的几乎全部主力部队,战斗力极强,功勋彪炳史册。
重点要提的是第四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勇猛无敌,是一支兵力最强悍、武器最精良、战将最齐备的铁血雄师。解放战争中,四野在林彪、罗荣桓、萧劲光、黄克诚、邓华、谭政、刘亚楼、李天佑、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被称为“猛将”、“怪才”的率领下,从零下40度严寒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摄氏度酷暑的海角天涯,先后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并在三大战役胜利后经历一系列大规模的血战、硬仗,纵横驰骋于14个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特殊功勋。
当时的野战军,不是现在的军级单位,而是相当于大军区战役级作战集团,比如当时的第四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12个集团军。
从此之后,中国老百姓就把能打仗的作战部队叫做野战军。
中国军队经过多次改革,作战部队早就变成陆海空合成部队了,但是野战军依旧在老百姓心目中口口相传,既是纪念当年强悍无敌的四大主力野战军,也是对现在作战部队的一种希望和寄托。
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出现骑兵的?
一个新兵种,需要三个条件。
1、必要的工具。比如:要水军,就要有船;要骑兵,就要有马;要空军,要有飞机
2、掌握该工具的人才。比如:能驾船的水手;能驾驭战马并用于作战的骑手。
3、能否发挥其他兵种替代不了的作用。否则,何必多此一举?
骑兵出现的历史很早,但发挥较大作用,至少要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骑兵出现的历史非常早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关于骑射的记载。因此,最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少许骑兵;
我以为,实际出现骑兵的历史应该更早。
对于狩猎者来说,骑射是效率更高的生产方式。只要有马并能驾驭马,骑射就一定会产生。
能骑马打猎,就也可以骑马打仗!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严肃的事情,还是要考古证据。
春秋时期,骑兵规模小,作用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记载。“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
如果据此认为战国前就没有“单骑”,那恐怕是望文生义了。
但这个说法,也告诉我们,战国之前,骑兵数量非常少!
骑兵规模小,主要由于两个方面:
1、掌握好骑射难度大。
华夏人上衣下裳,不穿裤子,马蹬发明前,要骑马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即便出现了少许人掌握骑马技能,也是不多的。
当然,对于农耕为主的中原人来说,有机会接触马都是很难的事情,何况要掌握骑马技术呢?2、兵役制度的问题。
战国之前的兵役,是由贵族负责招募、训练的。
每到农闲时,就带人狩猎操练,贵族坐车,国人为步,奴隶担任苦力后勤。
这种情况下,部队从源头上就是以车兵为主,以步兵为辅助的结构,没有骑兵的空间!作用小,主要是因为作战效率的问题。
首先,春秋晚期之前,主要的战争多发生在中原地区,地形条件相对单一;
其次,铁制兵器尚未普及,弩的技术还很不成熟,远射武器主要是弓箭,杀伤力有限。在平坦地形,远射威胁不大的情况下,动能更大、冲击力更强的战车无疑能发挥比早期骑兵更大的作用。
赵武灵王之前,中国已经出现较大规模的骑兵队伍前面说的“战马少、骑手少”的限制条件,对秦国无效。
秦人原本就以善养马著称,而且“戎狄杂居”,境内不乏马,也不发善骑者。
同时,自西周时期起,秦人就常年与戎狄作战。与在中原作战时“择日定地”的不同,戎狄来犯突然性强,只有组建反应速度更快的骑兵,才更有利!
因此,秦出现成建制骑兵的历史非常早。
《韩非子》中就记载,秦穆公用“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送晋文公回国即位。
因此,仅以秦而言,他出现大规模骑兵的历史,应该远远早于赵武灵王时代!
除了秦以外,战国初期,骑兵似乎也开始成建制存在!
在战国早期的《吴子》中,详细阐述了骑兵组建与训练、使用的方法。战国中期的《孙膑兵法》中,也写到,与车骑作战时,平坦处交给车兵,险阻处用骑。
显然,在战国早期,成建制的骑兵已经存在。
赵武灵王的里程碑意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骑兵发展史上的意义仍不可低估。
他不但大胆胡服,更重要的是,他从国家层面摸索出了骑兵建设方法。他从人员招募、教练系统,到买马、养马、制革、兽医、草料多方面完善了骑兵建设方法!
今天,“中国骑兵何时出现”依然有争议。但我认为,这个争论意义不大,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中国骑兵的出现,本就是漫长摸索的结果!
火药是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称为黑火药,为国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具体发明时间已无法考证。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直到17世纪中叶之前都是人类所使用的唯一化学爆炸物,是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钾)混合而成,俗称为“一硫二硝三木炭”。其木炭作为燃料,而硫磺和硝石作为氧化剂,化学反应式为:2KNO3 + S + 3C = K2S + N2 + 3CO2。
黑火药是一种很原始的爆炸物,与日后的硝酸甘油、TNT、黑索金和如今广泛使用的各种混合炸药都不相同,它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也不得而知。鲁迅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这句话也成为评价中国黑火药的名言,每每谈到【四大发明】时就有人搬出这句话来,中国人真的只将黑火药用来放爆竹吗?肯定不是,黑火药最早使用恰恰正是在军事领域。
黑火药“发明”史通常认为,黑火药发明于隋末唐初,但也有人认为东晋时期著名的阴阳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是黑火药发明者,潜在发明者还有陶弘景和孙思邈。早在东汉时期,便有炼丹术士将含有硝、硫、碳的物质混在一起炼丹的方子,但当时是用水炼而非火炼。葛洪更进一步,采取了把硝石、松脂、雄黄和猪大肠(玄胴肠)放到一起火炼的方法,但据记载似乎并未引发爆炸或爆燃,难以称得上是火药的起源。
但黑火药诞生于炼丹活动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脑洞极大的炼丹家在炼制仙丹和金银时,常常会使用很多种矿物及药材配合进行炼制。其中有五金(金、银、铜、铁、锡)、八石(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硫磺、云母、戎盐、硝石)等,有时也会使用木炭、松脂及各种草本药物。如果他们鬼使神差的将硝石、三黄(雄黄、雌黄、硫磺)、炭、松脂等药石混合共同炼制,就会使黑火药应运而生。唐朝初期则是将等重量的硫磺、硝石放在罐子里,加入炭化皂角子或马兜铃并将其加热。称为“伏火硫黄法”,记载于《丹经内伏硫黄法》中,此书为谁所著目前还存在争议,在很长时间里被误认为是孙思邈所著。
可以看出,炼丹家将这几种黑火药的原料误打误撞掺在一起,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其爆炸释放能量,而是要加工药物,改变其易燃易爆的性能,并不算真正的火药应用。
火药首次被真正的应用,是在战场之上。
古代黑火药在战场上的应用公元10世纪晚唐的战争中,留下了“发机飞火”的记载。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部将郑璠命所部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使用火药兵器攻城,《九国志》记载:“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算是中国最早在战场上使用黑火药的记载了。很明显,这时黑火药只被作为燃烧剂,不会产生爆炸效果,和现代枪炮中使用的爆炸性火药相差甚远。一百多年后,“火药”这个名词第一次被文字记录下来。1044年,北宋曾公亮等人在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详细记录了三种火药——火砲火药、蒺藜火球火药、毒药烟球火药的制作方法,制法非常繁复。例如:“以晋州硝黄、窝黄、焰硝铜搗罗、砒黄、定粉、黄丹同研,干漆捣为末,竹茹、麻茹即微炒为碎末,黄蜡、松脂、清幽、桐油、浓油桶熬成膏,入前药末,旋转和匀,以职权五重裹衣,以麻缚定,更别镕松脂傅之,以炮放。”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制出来的产品,与我们现代人印象中的火药相差很大。不仅杂质太多,最关键的是硝、硫、木炭三种重要成分的比例不合理,按照正确配方,硝酸钾、木炭和硫三样物质在黑火药总质量中应占比74.8%、13.3%和11.9%;而在《武经总要》里的所记载的“火药”配方中,硝的用量最多只占总质量的一半,如果算上外壳的毒药烟球火药中更是连30%都不到。现代学者按照《武经总要》记载的方法,来测试当时火药的爆炸效果。他们用五层白纸包裹火砲火药,结果发现用木炭火和皮纸绳火都无法点燃,只有按照《武经总要》记述的点火方式,用烧红的铁锥扎上去才能点燃这包火药。
即使被点燃,宋朝火药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它燃烧得非常猛烈,中心温度达到了1300摄氏度,但要是把火药放进空心铁球或竹筒里,即使用铁锥点燃后还是缓慢燃烧,100克火药能烧上11分钟,中心温度只有130摄氏度左右。
针对另外两种火药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也相差不远,实验结论就是宋朝的火药效果不好。但当时黑火药才刚刚应用于军事,还需要在实战中不断改进,比如后来宋朝的“霹雳炮”和“突火枪”,金人的“铁火炮”等。之后黑火药传入西方,又经过西方人的不断改善。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使用的都是黑火药,但威力已经相差很远了。
鞭炮是怎么来的?现如今,爆竹和鞭炮在口头上的意思已经没有差异了,但在古代,这个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梁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襙野鬼”。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畬田行》中写道: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但更著名的出现在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但这里的爆竹里没有火药,而是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所以称为爆竹。带火药的鞭炮最早见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烟火大起”。宋高宗时期,官员王铚用“小儿放纸砲”来形容“又爱又怕”。可以看出这是已将黑火药放在纸筒里点燃用做娱乐用品了。
宋朝民间娱乐产业发达,在杂技表演中出现了使用火药的木偶戏烟火杂技——药发傀儡。宋朝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使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用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尽显神奇迷离之效。
所以,黑火药在唐朝末年就运用于军事,而将其作为娱乐用品则是在宋朝时期,之间至少相隔一百年。
我国抗日战争时间是多少年?
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的时光。
电影《一九四二》中有一节,蒋介石回顾五年来的艰辛,一旁的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愤言到:“整整五十年,1895年台湾抗战,同盟会员林森即已对日作战”。到2017,我们认可的只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没错,没有人规定只有九一八和芦沟桥的时候才算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起,一衣带水的日本就一直把肢解中国作为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至少打断了三次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是有预谋的,有步骤的,是我们的世仇。
1894年,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政府正在开展师夷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开办铁路,邮局和汉阳铁厂等近代工商业,编练各地新式军队和北洋水师,派遣大批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假以时日,必有小成。日本适时发动了甲午战争,割去台湾和澎湖列岛,索要巨额赔款。
不甘被统治的台湾军民次年就对来接收的日本军队开火,这就是抗日战争的开始。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二万多联军队伍中有9000多日本兵,烧杀劫掠,并获得了从北京到天津铁路沿线的驻兵权,后来的中国派遣军。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人夺走中东铁路的南半段,改名为南满铁路,又获得驻兵权,关东军从此耀武扬威在东北大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日本出兵抢夺德占青岛,北洋政府无力阻拦,中国当时还是一战的战胜国。
1927年,北伐军进占山东济南,日本为阻挡北伐军继续北上,间接支持奉系军阀张作霖,悍然出兵,冈村宁次率领的第六师团制造了“济南惨案”。
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东北正在发展的经济,占领东北三省。
从1927到1937年,号称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随着各地军阀归顺中央,政局稍稳,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以长足发展,在抗日的旗帜下国內各派系和势力渐渐团结。
1937年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再次适时挑起“七七事变”,他们不希望看见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走向强大的中国。这一战,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五十年的抗日史,上千万为抗日而牺牲的中国军民,数以百亿计损失的财产和无数的宝藏文物,血泪诏沼,磬竹难书,身为中国人,哪一个可以忘记?
哪怕是今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日本人消停了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