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志愿3中文补丁,心穷的男人撑不起婚姻?
《洛丽塔》中说:“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
人不患物贫,而患心穷。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是思想和心灵上的贫瘠。
物质的贫乏尚且还有改变的余地,内心的穷困却往往无药可救。
遇到这三种“心穷”的人,千万别深交。
心里只有自己的人
今年5月,俄罗斯一航班迫降起火,全机78人,41人遇难,仅37人生还。
但其实,遇难的41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枉死的。
飞机由于故障起火后,机组人员马上疏导乘客紧急撤离,可是有一位大叔却对自己的行李念念不忘。
在所有人都无比紧张的时候,他却不慌不忙地打开行李舱,取下自己的行李。
其它乘客虽然焦急,却无可奈何。
当这个大叔拿好自己的行李,乘坐逃生滑梯落地后,他身后仅有3名乘客成功逃生。
而后,随着一声巨响,飞机爆炸,其余乘客全部遇难。
这场事故,航空公司自然无法逃脱责任;
可是,在遇到危险之后,是共同协作度过困难,还是自私自利弃人不顾,关乎情,关乎命,关乎数十个家庭的幸福。
事件爆发后,有人在机场堵住这个大叔,质问他为何要这样做。
谁知他不但毫无愧意,还反问航空公司:“为什么我等了40分钟,还没退掉票?”
飞机副驾拼死营救的时候,他关心的是自己的行李;
死者家属痛哭流涕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
“我的行李很值钱,我的时间很宝贵,谁去管你是死是活?”
看起来这个大叔是赢了,行李到手,机票退费;可在所有人眼里,他的人品输得一塌糊涂。
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犹如细流在大海里消逝,美德在自私自利中丧失。”
一个人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不是自私;但损害他人利益,就是自私。
“心穷”的人,从不会将别人放在心上。
他们麻烦对方却觉得理所应当,伤害他人却做得理直气壮,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别人的好感呢?
见不得别人好的人
“大衣哥”朱之文的爆红的背后,是他始料未及的痛苦。
一个寂寂无名的穷困乡村,一个老老实实的庄稼人,朱之文以为他这一辈子就这样过了。
但偶然的一个电视节目,改变了他的命运。
2011年,朱之文报名山东卫视的歌唱节目,通过层层海选,他嘹亮的嗓音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好感。
从此,朱之文从一个普通的庄稼汉,变成了一个名利双收的大明星。
这本来应该是件好事,可回到家乡才发现,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变了。
曾经和他称兄道弟的村民纷纷冷语相对:
“这穷小子长这样也能出名,就唱几首破歌也能挣大钱!”
“都是同村出来的,凭什么就你运气这么好?”
朱之文的成功,在他们看来,非但不是荣誉,还是一种负担。
村民认为他修路太少,所以砸掉了他的功德牌;
村民觉得他的钱多得用不完,所以几万几万去借,却从没想过要还。
这些同乡的“亲戚老友”们,对朱之文突如其来的成功,不是祝福与开心,而是嫉妒与诋毁。
他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尤其见不得那些曾经不如自己的,比自己过得好。
于是,他们就在背后拼命拉他,想要将朱之文重新拉回那个老实巴交的穷小子。
哲学家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家的好东西”。
看到对方不如自己时,就嘘寒问暖、热心帮助,充当“救世主”;
看到对方超过自己时,就恶语相向、背后捅刀,变成“诋毁者”。
他们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共赢的意识,只是一味地想要成为“人上人”。
可最后,他们却全部都可能成为了“井底蛙”。
经常抱怨却不肯改变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穷志短”。
通常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人的贫穷会限制他的志向,注定要碌碌无为。
但我却认为,这句改为“志短人穷”更为恰当。
一个人的贫富,不由他目前的经济状况决定,而是由他的梦想和决心决定。
一个人志向越短,越无法逃脱成为穷人的命运。
深圳曾有一批很特别的网红,被人们戏称为“三和大神”。
听起来牛逼哄哄,但其实这是一群失去斗志的年轻人。
“吃饭10块一天,如果两荤两素就是20块一天。住宿8块一个床位,单间也是二十多块。上网充值20块就是会员,5毛钱一小时,最贵的不超过2块。这已经很奢侈了。”
当初来深圳时,这群年轻人也许也充满斗志,希望打拼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无论是身边的环境,还是心底的惰性,在“勉强过得去”的生活中,他们渐渐失去了人生的斗志。
没钱就在街边睡觉,饿得受不了就在QQ群里讨一顿饭钱,实在不行了就卖身份证,或者网络借贷。
这样的“三和大神”们往往是负债累累,疾病缠身。
如果说曾经的生活还能让他们“日结做一天,可以玩三天”,现在的经济环境却是“日结做一天,勉强熬三天。”
他们想离开,却没有任何技能;想改变,却不愿忍受痛苦。
有人提问过:穷人缺什么?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表面上却资金,本质上缺野心,骨子里缺勇气,改变缺行动力。
深以为然。
我们所谓的穷人,与其说是生活贫困,不如说他们是内心贫瘠。
他们时常抱怨生活不公,却不愿意付出努力改变生活;他们总是提出计划,却没有一次付诸实践。
这样的人,无论给他多少钱,都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
人贫贫一时,心穷穷一生
我们喜欢将“贫穷”二字连起来说,但其实两个字的意思千差万别。
“贫”,是指物质上的匮乏;而“穷”,是指心灵上的穷尽。
人贫贫一时,但心穷却会穷一生。
有一期《圆桌派》,鲁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做人啊,就要顺其自然。”
但窦文涛却说:
“要是真按着家里的路子走,就是三个儿子,一人一盆饺子,吃完了躺在沙发上睡一下午,然后接着吃,吃完继续睡。如果不努力一把,这就是我的生活。”
一个人可以没有天下为公的无私,但应该有不添麻烦的自觉;
一个人可以没有走遍世界的行囊,但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一个人可以没有堆金积玉的财力,但应该有改变现状的勇气。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很多时候,捆绑住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喜欢设限的心。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变成百万富翁,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心先变得丰盛圆满。
怎样教育孩子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小的时候父母、老师都会教导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等。正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的教导,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懂得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那么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如何教导孩子做一名勤俭节约的人呢?
在具体培养方法上,建议家长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第一点:以身作则,做孩子勤俭节约的好榜样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路上都是以父母为学习榜样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勤俭节约,那么先让自己成为一名勤俭节约的人。比如说有这么一件很小的事情——把你打的那碗饭吃完。现在条件好了,有些家长的也会挑食,留下很多剩菜剩饭。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要注意啦。当孩子看到你经常剩下很多米饭没吃完,他也会想着反正爸爸妈妈也会剩饭,我也不吃了。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惯。所以如果你要培养你孩子的勤俭节约精神的话,先让自己也成为一名勤俭节约的人吧。
第二点:引导孩子合理利用零花钱,避免孩子铺张浪费
现在很多孩子一到过年,就有很多压岁钱。小孩子一时间拥有那么多钱,就想着去买那些平时想买的玩具、零食等等。这时候就要注意了,如果放任孩子自己去花那些零花钱。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慢慢成一个大手大脚的“小财主”。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合理的给孩子设定压岁钱的使用数额。让孩子意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孩子铺张浪费。
第三点:给孩子讲勤俭节约的故事和道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相信大多数人在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都有教过我们。很多时候,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实只要简单的给孩子多讲讲勤俭节约的故事和道理。通过这些故事和道理,给孩子灌输勤俭节约的意识就可以了。就像《悯农》这首诗,还有就是“洗完手随时关掉水龙头”、“上完厕所随手关灯”,这些简单而浅显的道理,多跟孩子说几篇。慢慢的孩子都会有勤俭节约的意识了。
当然啦,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的意识,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正常来说,只要做到以上三点,相信你的孩子很快就能够成为一名勤俭节约的孩子了。
谁能通俗的解释一下张载的横渠四句?
一.横渠关学与宋儒诸学派
1.北宋五子是指北宋时期的五位哲学家∶
周敦颐:宋代理学宗祖,湖南道县人。
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河北涿州。
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陕西厝县人。
程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
2.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并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张载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潼关。嘉定中谥“明”。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张载集》)。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洛学、周敦颐濓学、苏氏蜀学、荆公新学、朱熹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宋代关洛濓蜀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张载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与二程的“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冯友兰评价其为张载对中国哲学的一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理论精确,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
张载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作为现实的人生修养,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的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
1、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叶采解:“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按: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学道统自尧、舜、禹、汤、周文王,至于孔子,至于孟子。孟子既没,其道不传。至宋儒兴,才倡明了千载不传之学。故称“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道,《横渠文集·性理拾遗》作“为生民立命”。
二.张载思想的传播
张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从北宋时到清代,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其中,宋代的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末冯从吾,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先后创建关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
明代的王廷相,推崇张载“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并将其密切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时代的高峰。王夫之最推崇、称赞的是张载。“杜门著书,神契张载,从《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二篇。”(《国史儒林传》),他自称受张载思想影响最深,平生治学以张载思想为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思想,尤其是气本论,气化论,一再宣称自己是张载气一元论的继承者:“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说自己平生的志向是“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1.2006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
2.马英九曾在致辞中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呼吁“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指出了炎黄子孙对儒家理想的追求和实践,让人们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担当和责任。
3.张载创立关学,特立独行,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幢高大的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颇大。近年来,法、德、日、韩、美国等不少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张载祠谒拜先哲,访真求学。1999年9月,张载关学及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子故里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太白山下,参加了一次历史盛会,真所谓“张氏有声名四海,载公气韵炳千秋”。
4.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气论)是十一世纪关于感应原理的非常明确有力的叙述”,长期保持着“它的活力”。丁韪良在《翰林集》中称其足以同“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以太”、“旋涡”说相匹敌。无论其评价是否恰当,都显示了张载哲学的杰出成就和世界影响。
“横渠四句”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不管身在何处,世界华人都对此感同身受,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张载逸事一则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今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可见他能够客观看待学术,推举贤良。然而在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后,他又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求得道义,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抛弃所有曾经研习过的学说,专心致志学道。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其作《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你小时候的成长过程如何?
做为一个80后,我的成长经历还算顺利,没受过什么苦:没有挨饿,到年龄上学,不用为学费发愁,顺利读到大专毕业。很平凡的经历。
我是80年代初出生的,家境一般般,父母是农民,上有两个哥哥,有爷爷奶奶。但我爸有6兄弟,所以父母养爷爷奶奶的任务不算太重。虽然家境一般,但从我记事起没有挨过饿。我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有肉吃,平时很少吃,经常是早餐和中餐喝粥就青菜,晚上才煮饭吃,都管够。比起70后的两个哥哥,我比他们幸运,他们小时候还没分田到户,还要挨些饿,分田到户后才能吃顿饱的。农闲时,父母也做些其他的活计,生活逐渐好起来,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终于平时也有肉吃了。后来就更不用说了。
在穿着这方面,也没什么受委曲。平时不经常买衣服,但没穿过补丁的衣服,过年总有新衣服新鞋穿。和我一些小伙伴比我比他们幸运太多。小时候最快乐就是过年了,总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吃到瓜子等平时吃不到的零食。
现在想想,唯一受点苦的就是小时候帮着家人做农活吧。插秧,收割稻谷,种红薯苗,这些农活常常一做就是一星期,烈日炎炎,照做不休,常常汗流颊背,累到想瘫下,这个时候大人就会趁机说教,说不好好读书以后一辈子都这么辛苦!也许是怕辛苦所以读书还算用功,所以有幸能走进大学的校门。
回想小时候的生活,没有辛酸也说不上很幸福快乐,平常得不值一提,我想大多数同龄人都是如此吧。
有的省份新高考为什么将历史或物理定为必选?
通过目前浙江、广东等省份公布的选考要求来看,各个高校几乎都大幅度增加了对物理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选考物理的同学几乎95%以上的专业。
物理覆盖专业:“3+3”模式“3+「6/7选3」”的模式,也就是除了语数外三科,学生们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等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个别省份有技术)6门(或7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于是产生了20种组合选考方式。
从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上海来看,物理因为难度高,被很多学生打进“冷宫”,结果去年高考更容易被重点大学好专业录取的恰巧是那些选了物理并发挥不错的考生。
而在很多省份的改革方案中很大一部分专业明确要求必考物理,例如,广东省就共有19个专业必考物理(占总专业数的20.4%)。可见,选科与高考填报大学、专业有紧密的联系。
“3+1+2”模式“3”即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1”是由考生在物理和历史两门中选择1门,“2”是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两门。
总共有12种选科组合。无论大家怎么选,都跑不出这12种组合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