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小望修改器,造梦西游3提多罗之戒爆率?
在彩虹楼,有六盏灯,灭亮灭亮灭亮,这是顺序,最后一盏灯在快打朱子真的尽头,最右边,打亮,掉下去了,就在那里,先打小怪,提多罗吒之戒易爆点在中间的柱子那里,打死BOSS就行,爆率很高,持国天王爆率:30%-35%,改的话也不好改,你用修改大师或者用天少吧,(小望也行)
造梦西游5白虎怎么样?
白虎,横扫千军有强大的攻击力,范围较大。嗜血虎爪,超强回血,不过如果白虎没法接近怪物就没办法了。但白虎的辅助性比较差。(且白虎没有对空攻击能力,后期再解教天境生存力很差)青龙,雷霆万匀攻击一般,但可以对空攻击,闪电冲刺可以吸血,分身可以造成全屏效果,打小怪不错,但打BOSS很垃圾,辅助性比较差。玄武,超强的辅助宠,有超强的回血能力和给主人补血的能力,不易引起怪物的仇恨,生存了强,缺点是攻击太低,配合八戒,沙僧,悟空都不错朱雀,强大的攻击力,地火燎原双向攻击,10倍伤害。配合吸血石,不死火鸟快速吸血(不死火鸟速度极快),还能重生。朱雀在前期非常弱,生存力差,但但后期配合赤烟套装和嗜血石后有着强大的攻击和生存能力。缺点是对空能力比较差,对人物的辅助能力一般注:白虎的横扫千军,青龙的所有技能都可以被怪物打断朱雀和玄武的所有技能都不能被怪物打断(朱雀使用技能后还有无敌时间)所以四大神兽无法分出最厉害,在后期,玄武是最好的选择。在造梦中,目前最好的宠物是子鼠(超强攻击生存)年兽/月兔(超强攻击生存)/(超强生存辅助)玄武(超强生存辅助)望采纳
你认为她的哪首词写得最好?
命运总算颠沛流离,而我是自由行走的花。
-------- 关于《渔家傲》的题记
易安词读过不少,有清新自然,朗朗上口之语,也有凄婉哀恸、感人至深之作,但是我最喜欢的易安词,还是这一首《渔家傲》。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透露出不同以往的朗俊豪迈之气。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夫死,她在物质、精神上都受到极大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开启她孤独寂寞的人生下半场。但她不是一个甘受命运摆弄的女子。其父李格非思想开阔,让她接受了同男子一样的诗书教育,少时漫卷诗书的侵染丰盈着她的心灵,也助长着李清照文人风骨的形成。一个富有诗词禀赋而精神力强大的人又怎能甘受现实生活的束缚?虽然她并无强劲的武力和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可以使她真正超越宋朝对女子的束缚,但是现实如何颠沛流离也无法禁锢一个诗人自由的灵魂。所以,想象的翅膀在另一个世界翱翔,挥舞出一篇飞动奔逸的《渔家傲》。李清照在诗词的世界里做回自己,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摆脱人间前路茫茫、无所期冀的境况,既然现实如泥牛过海无力挣扎,那就造一个使自己变得快乐的梦境。梦是桥梁,连接现实与理想,跨越残酷而走向美妙仙境。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至仙山。是梦中呓语,还是愁肠百结的心绪吐露,都不重要了,易安在这首词里全无过往写作风格建构的枷锁,只是且歌且吟,忠实的还原梦境带给自己的畅快与解脱,在这里,她不再是悲悲戚戚的李清照,是胸有豪情抱负的易安居士。
词一开头就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活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云霞又是与晨雾相连,显得氤氲瞳眬。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星辰,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这里里面既有瑰丽雄奇的一面,又有艰难险峻的一面。
前两句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样一个仙境般的世界,正是作者在梦中眼见的壮观景象,她对这样的景象充满向往和一种归属感,这样壮丽的景象仿佛也在召唤着她向前靠近。所以,她的梦魂也随之而去,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这就是“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就是天帝居住之地,这是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的象征。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比如李白《梦留天姥吟就别》、《宣州谢条蓝楼鉴别校书叔云》等诗都有将自己看作“谪仙”的象征写法。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无人赏识,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因为文章于乱世无用,所以她才增添了更多不被赏识、有志难伸的苦恼,加上她身为女子在宋朝社会始终没有条件像男子那样有施展才华的场域,这无疑使她获得了双重意义的苦恼困顿。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尾句她也无所作为,只能自寻一个解脱之路。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无力施展,为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产生如此想法。可见她梦想的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在潜意识里寻求精神寄托的表现。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指出,梦境是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而退回精神深层、所形成的潜在欲望的宣泄。她之所以造梦,是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这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同一种意思,是诗人在现实无法精神自适,只得在梦里做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以自由飞动的精神姿态宽慰自己,对抗现实的荒诞不经。
这首词,飞动飘逸,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浩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但是在李为数不多的诗歌中却是常态。原因在于,李清照将诗词看作不同的文体,提出了“诗词别是一家”,认为两种文体承担着不同的表意功能,诗以展现胸中丘壑,抒情言志为主要表现内容,词以记录生活点滴,遣情弄语为主要功能,所以积极地将女儿家清新婉转的口语词融入词中,拓宽了婉约词的词汇和表现内容。这首词中,李清照将言志的功能赋予了词,可以看作是她在诗词学习中观念的进步。
这首词是李易安为数不多的豪放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满立体,有血有肉柔中带刚的李清照,也打破了我们对李清照作为婉约派代表人形成的偏见。在鉴赏古人诗词时,要“知人论世”,但是学到后来很多人会把重点放在论世和了解教科书评价层面的“知人”。即看到诗人朝代为唐,就一定是丰神情韵之作,是南宋,就理所应当是抨击统治者昏庸无能,痛陈国破家亡之作。知道是婉约派,就要拿婉转细柔,闺怨情愁去套,这是一种思维僵化的体现。“知人”不仅要了解诗人写作整体风格,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更应该打破教科书灌输形成的思维定势,真正以一首词为本体出发,去细心体味诗(词)人在此间诗艺上的困厄求索,在诗情中呈现出此刻思想的或愁苦挣扎,或愉快欢欣,要抓住的是这首诗(词)所呈现的“当下”样态的诗人样貌,再辅以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才能对一个诗(词)人达到孟子所说的“尚友”境界,对其人诗词有一个更加丰富完整的认知。
所以,我喜欢李易安的《渔家傲》,不仅是落在一个婉约派代表人写出豪放词这种“图新鲜”落脚点的喜欢,而是这样一种稍显离经叛道的词,不仅使我在鉴赏诗词道路的方法视角上得以开拓,也呈现出一个更加富于生命力,具有强大而灿烂的灵魂样态的李易安。她造梦,也记梦。这是对内在自我欲望的诚实披露,也是于歌哭怀才不遇之时埋下希望的种子渴求未来在精神或者现实中得以真正超脱。这样富有饱满生命形态的李清照像一棵枯瘦却顽强生长的树木,在每一个向外延展的枝杈间都盛满了欣欣向荣的生机!
为什么秒速5厘米故事情节简单?
因为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两个都爱安静,爱读书的孩子; 转学生; 那个不爱言情小说爱科幻术语的她; 被同学们起哄「在一起」的我们;
毕业要分开时候比男生反而看得开更成熟的女生; 只是睡觉没有做任何其他事的初夜; 你的笔迹,比谁的都美; 我什么都没有,我该给她怎样的未来; 树下初吻;
我们异地,我去看你,第一次去看你; 距离,年幼,无所掌控的恨; 那个帅帅的,优秀的男生,我知道他不会喜欢我; 高考,我只能上个普通学校,而他; 表白吗,不表白吗,表白吗,不表白吗; 躲在墙后面假装偶遇; 他的漠然; 他那个在远方的她,一定是女神吧;
繁华的城市,无尽的工作,苍老的心灵,没有力气去爱的麻木; 多年之后,我的心中到底还有没有她; 不该这样对她冷漠,但我真的爱不动; … 到处都是自己的影子。
电影钢的琴怎么样?
我选择看《钢的琴》这部电影,首先是为了王千源这个演员。另一个原因,才是为了电影这个文艺腔的名字。
我认识王千源,是在2002年电视剧《致命邂逅》中,他在里边演一个大款,虽是配角,但那份老成,那份对角色驾驭得得心应手,几乎完胜主角。这个年龄小我一岁的演员,演这部《致命邂逅》时,还不到三十岁。
电影一开始,男主角陈桂林和妻子小菊并排站在画面中央,女方衣著时尚,丰润惊艳,男主角叼根烟,一副拽样,这是王千源一贯的风格。
两个人的服装明显不搭界。一个落魄的艺术中年(这时候的王千源比在《致命邂逅》里大了十岁),另一个即将成为款姐儿。
接下来几句对话就把离婚和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大背景交代出来——原来,这对同林鸟要各自分飞了。
作为背景的废旧厂房构图很平衡,屋顶简直好比一对翅膀,连右边的天都比左边的亮些。
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东北的某个老工业区。
电影转入另一个场景(陈桂林他们组办的小乐队在一场葬礼上的表演),一出场,就抓牢人的目光。
几个披着黑雨衣的男人,在大雨中演奏着歪歪扭扭的《三套车》,陈桂林吃力地在雨衣下拉着手风琴,不管专业不专业,每个男人都全身心投入,一点没感觉是做样子。
这个诡异的小乐队都是些什么人,这是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雨中奏这个曲子(这时候还看不出来是为葬礼服务),这些迷团牵动着观众的心。
镜头摇到边上,一个女人娴熟地,旁若无人地演唱着,举着一把黑伞,军绿色的大衣下面是鲜艳的蓝色礼服裙。
此人搭眼一看就是秦海璐。那张不漂亮的脸,在这种场合出现,居然气质惊人,充满惊艳。
镜头往后扩展,突然冒出来俩电厂的大烟囱。这场景让我跟着导演张猛,猛然往后倒退了十几年。
——这个雨中的诡异乐队,这种背景,作为影片的前奏,很好的为他们在理想主义的驱使下疯狂造琴的行为做了铺垫和暗示。
乐队正带着观众渐入佳境,突然传来粗暴的画外音“停--停--”,只见陈桂林上前,对着画外诚惶诚恐,观众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不是什么高雅的乐队组合,这不过是一个略通音乐的人组成的草台班子,接些红白喜事的活儿,在婚丧嫁娶上吹拉弹唱,养家糊口而已。
画外音喊停,原来是丧家不要这种哀哀戚戚的调子,他们要的是幽默、欢快,要求换成《步步高》,让渐行渐远的老人“走”得更快些。
镜头再摇远,让灵堂彻底显露出来,字幕随即升起,这才是开始--电影在葬礼中开始。
这就是黑色幽默的氛围,这场葬礼,这场对话,活脱脱是个暗喻。
本片就是为刚才的台词“走得快的”和“走得慢的”唱出的挽歌。
陈桂林表演完,紧接着去接学钢琴的女儿(此时他和妻子还没有离婚,女儿还归他).
女儿小元的出场,仿佛大幕徐徐拉开,她是端坐中央的隐形主角,这整部戏的开场,发展,推进,结束,都是为了她。
但是,整个电影看下来,和预期相差甚远——本以为是父女情感大戏,谁知陈桂林和女儿的对手戏少之又少,反倒是通篇和女人的戏多了些。
在老婆跟人跑了的难堪境况下,陈桂林还能调侃着跟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说:前妻已经跟一个卖假药的好了,从此“过上了那种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生活”,自嘲中带着淡然,道德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陈桂林带着老父亲一路前行,路两边森林般高耸的管道,正是一个重工业区的标配。
小元喜欢钢琴而家里没有,陈桂林就回家做了个假钢琴。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工人家的孩子,我特别能理解陈桂林的行为,那个时代的工人都是这样,他们很少买什么,需要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做。木匠,铁匠,电工,一切都可以做。他们都有一双能干活的巧手。
不过,在老爸画的木头琴键上练习哑巴钢琴,陈桂林陪小元弹奏,并与女儿一起假装听到乐曲,父亲脸上保持着从容的微笑,但谁都知道,他心里在流血。
这个时候,可以分清这两个女人的身份——对女儿小元来说,这两个女人,一个亲妈一个后妈,亲妈是大款,后妈不过是个卖唱的。
后妈卖力地在表演,后边站的还是那几个小乐队的人员伴奏。
我心里有点底了,这个剧中一句没提“下岗工人”“破产企业”——当然是为了避免雷区,但说句套话——大家都懂的!
秦海璐脱了演出服,洗去铅华,陪陈桂林喝酒,我对这个女人顿生好感,她真是能放能收啊,在破败的如今,她真是男人们的慰籍,弹钢琴、伴舞、对饮,无私地付出,爱与安慰。可以说,秦海璐--不,淑贤,从一开始,就是灰黄色钢铁厂的一抹亮色 。
陈桂林的要求很实在:希望淑贤嫁过来之后能帮他照顾老父亲。
说句真心话,面对这个一无所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下岗男人,要没有一份对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真诚,这事还真不成。
钢琴是贵重玩艺儿,陈桂林没有那么多钱买,只有开口向朋友借。但钱确实难借,小元偏说:谁有琴跟谁。陈桂林急了。
他不知用什么法子,动员了一桌老友,吃完饭,一桌人开着装猪肉的卡车出发,一路唱着欢快的歌曲,不管坐在驾驶室里的,还是站在车厢里抱着猪肉的,都齐声高唱徐小凤的那首“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
我以为这阵势是要去造钢琴了,接下来才明白:原来这竟是要去偷钢琴!刚才的喝酒场面可以理解为是借酒壮胆。
偷琴当然不成,还被关进了局子。好在很快又放出来了。
这让人慨叹:九十年代初期,不是一个好时代,以至于人们要去偷钢琴。但事后却又被受害者原谅而不追究责任,皆因大家都明白:活着就不容易。
陈桂林回到家,这个充满小人物生存智慧的男人,内心窝着的怒火才真正爆发。
——他像疯狂的豹子,三拳两脚,打掉了精心制作的假钢琴。这个情节,显现了这个乐观男人背后的无限感伤,被伤害的无限屈辱和尊严。
小元默默退出来,立在家门口,镜头全面展现了家属院特有的破败场景。
对这个我实在是太熟悉了,因为我的少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导演对整部片子做了色调的处理,画面上特意旧旧的油画式的处理,道出了时间的气息。
陈桂林就是在这个时候萌发了造钢琴的想法。
他几番碰壁后在厂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钢琴制造》,由此萌生了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主意——造钢琴。
淑娴怎么看陈桂林的这番梦想呢?
这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女人,顺口而来的苏联情歌,盛满绿植的阳台,屋子里的金鱼玄关装饰,无不暗示着她曾经的良好家世。
但就是这个一直陪着他折腾的淑娴,一听陈桂林要造钢琴,立刻肯定地告诉他:没戏。
陈桂林不是容易妥协的男人,他又送礼又讨好地找到汪工,这个昔日工厂最有技术的人——恳请他帮助实现造琴的梦想。
人手,厂房,都远远不够,陈桂林马不停蹄又去找了重量级人物,季哥。
这位大人物,一出场时的姿态、衣着、范儿、狗和左右两位美女工友的站位,也与落幕时的姿态、衣着、范儿、狗和左右两名警察的站位遥相呼应。
各种人物基本齐了,大家聚在一起高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动作极度夸张。
按说,陈桂林要造钢琴是他自己的事,对其他人来说,这事毫无意义,可是他们还是一招呼就来了,有的不招呼也来了。
对比之前,陈桂林四处求借无门的冷漠和推脱,他们这样不请自来,还不计时间、不计报酬(除了那位配钥匙的),这一点在南方很不容易做到,北方人相对而言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什么动力呢,下边不言自明。
人齐了,陈桂林命令放炮,废弃的铸造厂又一本正经地开工了。
场面并不热闹,相反还显得几分凄清。就凭这几个人——下岗后的工人阶级沦落成各种角色,屠户,小混混,赌徒……整个时代的弃儿,在这样破烂的厂子,想造钢琴——其实,片子演到这儿,已经不是造琴的事儿了,而是在造梦。
为了不让这部片子变得很“闷”,导演用了很多的苏联时代的歌曲做背景音乐,在明快的节奏中,各种人物都忙起来,黑社会大哥一身工装,伤了手的胖手,系着绷带热火朝天地干。这场面还真感染人。真让人觉得,劳动着是愉快的,团结是愉快的,哥儿个在一起是愉快的,吃大锅饭是愉快的,过去的时光……是愉快的!
所有参与制造琴的人,无论之前是做什么的,无论之前有多少纠葛,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团结在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群曾经的钢铁工人,仿佛被主角感动了一样,大家重新回到了大炼钢铁的奔腾年代。
在这最后晚餐式的亮相里,陈桂林端坐中间,俨然耶稣再生。
陈桂林低垂着眼皮在想什么呢?虽然他把那几个哥们忽悠来,自己心里也没底,钢做的琴,是什么样的声音呢,更没底的是,这琴能留住小元吗?
他竭尽一切力气招兵买马,来完成女儿的——或是说自己的这个梦想。
影片中很多造琴的镜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群时代的弃儿,他们有着精湛的技术和无穷的创造力,只不过时代让他们失去了用武之地。 他们的技术高超细腻:车,铸,打,磨,8000多个零件就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诞生。
在这个已经破败的工厂里造成一个钢的琴,是现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个童话里的感情却是那么的真实。
张猛导演用一种近乎于白日梦的镜头感,拍他们在车床四周的旋转,飞溅的钢花——用热情、狂欢来描绘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颠簸。
能画的出几千个零件的钢琴图纸,这是汪工的力量。
飞溅的钢水,有力的吊臂,轰响的车床,能用废铜烂铁破木头在废弃厂房里造出钢琴,这是工人的力量。
理想可能是荒诞的,但是看看铲床推来推去,吊车吊着钢琴从天而降,他们找回了自己。
他们觉得自己就该这样。
他们的热情被压抑得太久了,因而,可以理解在这部分场景中略显漂浮的机位,有点朋克的情绪——没有哪个地方能这样由着他们,在别处受了委屈、夹了尾巴,在这儿才能扬眉吐气。
这段对于工厂劳作的画面描写,让我更觉得这像是个团队——犹如是在创造自己理想的团队。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理想究竟价值几何?
如果非要说意义的话,可不可以理解成老男孩一般的自我救赎——哥们几个,人到中年,忽然想到了自己年轻时作为车间工人的日子,那段日子才是真正的自己。
造琴大业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影片中,淑贤中途稍微背叛了一下陈桂林,这让我觉得,淑贤的背叛意味着的,或许就是陈桂林迷梦的破碎。
淑贤堵着门口不让陈桂林进去,她那屋里边到底有没有王抗美,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的背叛本身。
淑贤的情变对陈桂林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以为无论他怎样,甚至冲她发泄无来由的怒火,她都会站在原地等待,却不知道她也会背叛。
他曾经以为淑贤会一直在身边支持他,而忽略掉对她的照顾和关怀,却发现,任何女人都是需要理解与呵护的,情感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和经营。
陈桂林终于找到发泄怒火的机会,他追打着王抗美,他们跑步的姿势和原因都让人回忆起单刀直入的九十年代。
这个故事种种暗暗的潜幽默很得我心。
打击接踵而来,紧接着淑贤情变的是重量级人物季哥抓走。
陈桂林仿佛一瞬间垮了,他面无表情地通知伙伴:钢琴不做了,散了吧。
但剧情显然不可以在这个时候结束。
那一场梦碎之后,作为钢厂象征的两个大烟囱被炸毁。
记载他们光辉岁月的厂房,被废弃,荒芜,那两个象征产能和效益的烟囱,更是在爆破中灰飞烟灭……
升腾起的烟雾淹没了所有曾经与它伴生的人。
这个时候,观众,就算是傻子,也应该可以开始感觉到,影片想表现的,不仅仅是那个失去“孩子”的父亲的心情……
陈桂林原谅了淑贤,也原谅了自己的朋友。
现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你所忽视的身边,有更多值得你珍惜的东西,比如你终于可以对你的淑娴说,现在,我可以娶你了。
电影演到此处,剧情突转,女主角带领了一群姑娘在车间跳起西班牙舞。
这个过于魔幻了。虽然后半部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在工厂里的这出舞台剧了。它意味着:造琴没有放弃,工友还在继续,并且就要成功——必然要成功。
火红的裙子、金色的乐器和黑乎乎破旧的机器形成鲜明的对比,节奏强烈的乐曲已经用意明确地在歌颂这个机器年代。
这样略显“荒诞”的处理也算是这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无疑,秦海璐是一个非常有张力的演员。
陈桂林造好了钢琴,留没留住女儿呢?
最后出场的轿车说明了一切。
女儿,还是被判给了离婚的妻子。
小元坐着新爸爸的雪白宝马莅临破烂工厂,来为旧爸爸弹奏一首钢琴曲。
在俄国摇滚和卡门舞曲中,一架造好的钢的琴被起重机吊到女儿跟前。
父女之间最后的对话,陈桂林抽烟的动作,脸上微笑的表情,堪称经典。
孩子轻轻弹奏起来,场景也让人心生爱怜,但看完整部电影,你对这孩子生不出好感——因为她的动作过于单调,整部片子中,她没有一个值得父母不断付出,去满足她的愿望的“姿态”出来,这么小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资本的力量。
陈桂林此刻什么感受呢?纵观全局,陈桂林绝非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做了应做的全部努力,但依然无法走出生活的泥淖,他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最终也接受了。
在最简单的练习曲缓缓而出的旋律中,为造这钢琴呕心沥血数日的的叔叔大爷们,为这孩子,为自己的追求,梦想……此刻都默默无声。
——这是一番不甚真实却实在动人的告别。
结尾就是这样,镜头放远,戛然而止。这才正对火候啊,再迁强的励志也堵不住时代的悲情,再机巧的小幽默,也扑不灭时代的悲剧。这才是现实版本的《钢的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