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功夫,你愿意当农民吗?
我正在想写这样的一篇文章(种田的乐趣)回答的这个题目正合我意。中华人形成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性格,是最初确定了农业生活,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象一棵树,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中华人对土地有一种深深的情感,宁让寸金,不让寸地,古往如终。这是因为土地能给人一种踏实,安全的依托,老辈人始终因为有土地什么事都不怕。都市实际上是最脆弱的,有时甚至是弱不禁风。反过来农村却是抗压力最强,历史上不管遇到过多风浪,农村社会归然不动。是世界上最少变化的社会。这就是土地使然,但农村也有它至命的弱点,缺少刺激和竞争,冒险和开创的精神。保守拖住了前进的步伐。农村年轻人不想当农民种田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其中的原因很多,由于篇幅的问题我也不多说,大家也基本上心清肚明。我记得农村老辈人种田是很认真专心的。我父亲就是一个种田能手,楼犁锄耙,样样精通,总而言之他不但很会种地,他对种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不现在的人能够理解的。
明朝第一大案红丸案?
我觉得,“红丸案”就是“大饼案”,方从哲定性,孙慎行一众翻案,魏忠贤再翻案,崇祯再再翻。
称之为“明末三大案”之“红丸案”比较合适,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中可排第一,由此泰昌帝才撒手人寰的嘛(原因之一),其他两案无非政治角逐,也可以称之为“夺权路上二三事”,事虽不小,影响面也足够大,但和皇帝归天相比,还差了些分量。
红丸又称红铅丸,按其功能,换成现代叫法就是超级春药,或者伟哥,这类药丸本是给皇帝助兴的,但因其中含有大量的汞、铅、硫磺,水银等成分,不适合频繁或者大量服用。
嘉靖帝底子还算扎实,扛得住几十年,雍正帝身子骨就差了些,过度操劳不说,还喜欢吃“仙丹”,对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不过即便这样,他也能撑个几年,乾隆:“当年朕见先皇吃那药丸子,初时少量而养身,后来便越发依靠,每日不吃便无力上朝。”
本文的主人公,也就是红丸案的受害者泰昌帝朱常洛,他的身体素质,相比以上两位,那就碎成渣了,干净利落,两颗毙命。
按理说毕竟是春药,又不是毒药,何以两颗就丢了性命呢?了解本末,我们还要从头讲起:
万历皇帝死后,战战兢兢一辈子的朱常洛(可以这么说,毕竟登基一个月就归天了嘛)终于达到了那个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人生巅峰,继承皇位。
万历版本之三不一没有,不朝、不见、不批,没有工夫。
而朱常洛仅用短短两三天时间,就让那些在万历帝手中饱受“摧残”的朝臣们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满足,比如发银100万两,犒劳边防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运转中枢,“朝野上下无不感动”。
没法不感动,皇帝做的,就是他们心坎坎里想的,很显然,朱常洛为了讨好众臣,那是做足了功课的。尤其是权力中枢的人员问题,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近乎瘫痪。
而泰昌帝的举措,一旦付诸行动,立刻可将权力中枢转动了起来,大家有事做,你好我也好,关键是人多好办事,还能分担点工作量不是,如果还能安插几个亲戚补上这大把大把的空缺,那就更完美了。
然而,就在朱常洛通过短短几天功夫,口碑就如骄阳般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在朝臣们还在庆幸国本之争的努力没有白费的时候,朱常洛身体却垮了,登基那几天还好好的,身体怎么就垮了呢?(“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
一直在刷存在感的“老朋友”闪亮登场,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这是病发之始“精损过重”。朝堂上的明君,可不见得私生活也知检点。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方从哲,在他收到消息-皇帝不信太医胡乱让人诊病开药,且服用后一夜如厕三四十次以后,心急如焚,着忙之际,却收到皇帝急召。
牵出神秘小药丸,就由他俩的对话开始(大意):
泰昌帝:身体有恙,政事劳烦先生。
方从哲:敢不效力。
泰昌帝:政务先生代朕,太子先生辅佐,后宫先生册封。
方从哲:您想多了。
泰昌帝:寿宫(墓祠)齐备?
方从哲:齐备,您爹的事您放心。(装傻)
泰昌帝:我是问我的的寿宫可齐备......
方从哲:您又想多了。
泰昌帝:不信太医。
方从哲:天下名医尽可召。
泰昌帝:李可灼的仙方,缘何未见?
方从哲:不可轻信。
泰昌帝:太医我不信,仙方你不信,让我等死?!
方从哲:皇帝三思。
泰昌帝:我偏要。
三日后,方从哲扛不住皇帝的圣命,李可灼进献金丹。
红丸遂现神效,后三日,又服,是夜猝死。
朝堂人气“爆棚”,于是又牵出了:
害得皇帝一夜上三四十次厕所的崔文升-郑贵妃属下,转荐皇帝。
最终,方从哲致仕,天启帝开启木匠时代。
自此至移宫案又经一通波折,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的杨涟冒死捧起了天启,可惜他在大牢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时候,天启却在认真的研究者木工技艺。
纵观明末三大案,莫不与泰昌帝有关,大明乱局已成,败相已生。尤其在后续移宫案中闪亮登场的杨涟,这个人物加上那个时段,让很多名人、史家都有相似评价,援引一句:吾观杨左(杨涟、左光斗)之死,而知天已绝明矣。大变局的根本就是“红丸案”,这么严重?凭啥?您把泰昌帝和天启帝放一起比比可知,且泰昌若在,哪怕朱由校还是个未继位的太子,也不会由着他的性子发扬工匠精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