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给力版,有哪些描写兰花的绝美诗词?
在中国,兰花被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竹、菊”并列称为“四君子”。人们用“兰交”比喻真情友谊,用“兰章”形容诗文之美。中国的兰花有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品种,有两千余年栽培史。从清朝《晚晴簃诗汇》择录几首有关描写兰花的诗,以供欣赏。
清代褚华《兰花咏》苍烟漠漠松篁径,万朵瑶花破春冷。
月明老鹤飞上天,美人下山踏花影。
晓露洗,东风吹,香雾湿衣君不知。
心含幽怨立许久,修蛾绿过湘江湄。
清代任源祥《赠陈维崧》灼灼幽兰花,馨香不自持。
昂昂千里驹,终当任驱驰。
寒暑相代谢,岁用各有时。
譬彼齐纨扇,当春复光辉。
华堂列高烛,清夜相追陪。
鸡鸣驾言别,俯仰各赋诗。
江汉东南流,浮云西北飞。
愿君崇令名,千载以为期。
清代姚范《家叔于巢以折枝兰花赠方息翁自翁作歌张之壁间书一诗于后呈于巢》屈原已死潇湘空,蕙兰不生芳草丛,朅来南阮萧斋中。
美人不见相思瘦,一枝折赠秋风后,夜雨西堂落红豆。
我昔曾谱《猗兰篇》,空山鼓之谁与传,烦君更乞冰丝弦。
清代祁寯藻《幽兰》空山四无人,知有幽兰花。
花开不可见,香气清且嘉。
飞流下危磴,时有横风遮。
香久亦不闻,山深愁路赊。
众草何青青,吐艳明朝霞。
如何咫尺间,渺若天一涯。
援琴坐白石,日暮三叹嗟。
亭亭复亭亭,孤芳空自馨。
美人偶一顾,移植来中庭。
中庭花木繁,红紫罗锦屏。
一茎止一花,何以奉尹邢。
亦思九畹滋,力薄身伶俜。
云窗雾阁中,疏弦何泠泠。
不叹知音稀,希声难为听。
清代单学傅《杂诗》丘中多蓬麻,风起香盈路。
知有幽兰花,深深采无处。
不采自芬芳,所感岁迟暮。
君亮执坚节,非种力锄去。
素心默无言,持此待君遇。
清代彭氏《谢张夫人寄兰花香》博山晴结穗云黄,一榻春风入蕙乡。
蝶翅初回幽谷梦,只闻花气不闻香。
清代徐大镛《偶感》牡丹倾国色,幽兰众香祖。
人间极品花,凡卉非其伍。
我为长太息,位置不得所。
牡丹蒙秽尘,幽兰插粪土。
空负此美名,无人争快睹。
天意茫茫不可窥,后先矛盾乃如许。
既予之以色与香,胡又令其遭际苦。
不受沈香亭北风,不沾空谷丛中雨。
可怜憔悴过一生,不及群花随意吐。
乃知秽尘粪土中,埋没英才不可数。
吁嗟乎!此恨同今古。
清代李棠阶《和杨升庵采兰引》上山采幽兰,幽兰苦无多。
秋草随山深,萋萋被岩阿。
抱芳立空谷,岂杂薜与萝。
采之遗相思,路险云雨过。
苍翠日满眼,复恐荪芷讹。
荪芷讹犹可,萧艾将奈何。
清代张纶英《署斋卉物诗》幽兰有高致,质弱苦易零。
芳香不可留,滋树徒劳形。
小草时作花,嫣红间葱青。
閒阶濯新雨,绰态何娉娉。
悦目非不怡,所嗟乏奇馨。
采之聊把玩,慨彼服媚情。
一笑谢东皇,荣枯无定形。(图源网络)
怎么去评判一首诗的好坏?
答:古代诗词,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诗歌的特点是:形象绚丽而生动,感情丰富而强烈,语言凝练,节奏鲜明。
古诗与现代诗相比,语言更为凝练,节奏更为鲜明。凡得以流传千古的好诗,每一首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都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或感叹。阅读、欣赏古诗,就要从诗歌的以上特点入手,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美读。 有一种说法,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古诗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之中,不反复吟诵,怎能体会得出?通过反复吟诵,才有可能逐步把握诗的感情脉搏,找到“诗眼”,领悟诗中意境。
“美读”即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就是随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时,你就是李白;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你就是杜甫;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你就是苏东坡;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你就是李清照——“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悲欢。
古诗都有鲜明的节奏,而且讲究押韵,不少古诗原是可以配乐唱的,这就为我们的美读提供了条件。把握古诗节奏的原则是不能读破诗句,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不能读成“朝/辞白帝/彩云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能读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味语言。 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不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而古诗讲究“炼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广的内容。同时,古诗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对比、借代、排比等,读诗时要仔细琢磨;透过诗中那些绝妙的词语,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神、感情令人震撼的佳句,体察诗人寄托其中的喜怒哀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联想、想象。 凡流传久远的古诗,诗中创造出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有时甚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读诗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是无法领略出其“弦外之音”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发挥联想和想象,透过字面,体会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再现诗里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品味,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深意。
请读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枯藤”句和“小桥”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两句描写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有的人认为前一句渲染的是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二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引起游子的乡愁。
那么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为什么? 相比而言,第二种看法更为合理。因为诗的意境讲究和谐,品味诗的意境,不能脱离诗中描绘的形象本身及其所传达出的作者本意而去穿凿附会。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有人的地方才会有桥;而正由于有了“人家”和“小桥”,流水也就不再寂寞。
“小桥流水人家”不是三个名词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读者在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中补充上“炊烟”、“灯光”、“热茶”、“亲人”……之类的内容。这应当是一幅温馨、祥和的景象,与前一幅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惟其如此,才会使天涯游子产生“江山信美非吾土”的强烈思乡之情, 这正是作者马致远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四、知人论诗。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在阅读欣赏古诗时,通过查阅资料对以上问题有所了解,能使我们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对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寄寓的理想产生共鸣,或作出合理的评价。
一首诗的优劣,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说得通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童趣真了,连词句都不用修饰。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来却逼真;有似乎无理的,想来竟是有理有情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但仔细想想,倒像是见到此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金重的一个橄榄。
一首诗的好坏,要用审美的标准去取向。不同的诗者,有不同的个人特色,背景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象符号。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出不一样的风格,个性特点,这是时代的生活社会背景下的作用与作品的构成缘由,诗言志,歌咏言自情的灵魂,塑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是生活中,自然与生活,社会的代言人,不同层面的生活,迸发出来心中不同生活的悟觉与思维灵性。我认为,诗歌大多来自于生命的波动,更多的是低谷,它是自然心灵空谷的谛听,是灵魂的夜曲,灵感来源思维的火花,是灵感思维的素描,是写意的画。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个性语言,意象风格,意境选化。有的沉郁,用词压抑。有的明朗,用语叫人心情愉快,爽畅。还有哲理诗,用语朴素,普通,意象通俗,重点哲思……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白居易的悠闲境界,美人态势……
古诗和诗歌的意思一样吗?
谢邀。
古诗和诗歌的意思一样吗?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这个定义,无论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古诗,望文生义,就是古代的诗歌啊。外国诗歌我们不说,我们只讨论中国的诗歌和古诗。
中国诗歌包括现代诗和古诗词。
现代诗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感物抒情言志、不拘格式韵律的诗歌体裁。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分为近代诗和当代诗,是以民国时期现代诗初创、各种尝试和当代正在进行中的诗歌创作来区分的。
古诗则是以文言文为基础的诗歌体裁。相对于现代诗而言,有格式、韵律各个方面的限制,在感情表达上则比较含蓄,讲究“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甚至发展出独特的意在言外、意在诗外的中国传统感情表达方式。
而古诗词又细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牌。其中古体诗是指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又统称为“古风”。近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区别的,就是唐以后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体,分为律绝、律诗和排律三种格式。古体诗、近体诗两种形式一直在中国传统诗坛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虽然在是否遵守平仄格律上观念不同,但相互之间并没有冲突。
平仄格律的诞生对古体诗长短句带来冲击,产生律古,到后来的词牌,就完全是格律体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古诗和诗歌的意思是否一样?
当然不一样。诗歌包含了古诗,所以没办反类比,要比也只能在中国诗歌中,对比现代诗和古诗。
至于这两者的不同,上面讲得很详细了,就是文言文和白话的区别。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描写花草树木的诗词呢?
《西游记》里诗词大致可分为写景诗词、描人诗词、叙战诗词等。我们来欣赏欣赏吧: 一、写景诗词 唐宋诗词之中,不乏很多写景状物佳作,但没有几首能有《西游记》(后用“此书”代)诗词清白单纯。 作为一部虚幻故事,势必有许多虚幻景物的描写。而既为虚幻,故此书之中的诗词,比常寻常写景诗词少了许多现实的约束。
这便更便于作者的发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天庭的描写,如: ……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
【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把本身并不存在的天庭描述得形象生动,仿佛真有一个天庭。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对仗工整,纯朴之词描述堂皇之境。 关于水帘洞的描写如: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又: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其中美丽,读者自赏。 当然,关于西行路上的景物:村落、树林、彩霞、夕照、寺院、皇宫……个个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引一首写秋的诗如下: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 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 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枫叶满山红”道出时在金秋,菊花在晚风中摇曳,远行路上,蝉声“嗤嗤”“吟渐懒”,其中似乎有点点愁绪,思家?恋国?唐三藏或许正想起唐王的话“宁要家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果然“思无穷”。“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两句最好,十个字,便把秋之“杀”与“喜”皆道出来,一面是“荷破”,便是残败之象。古时,秋天是邢官行刑的时候,从四时看,秋为阴;秋又是战争的象征,从五行看,秋季属金。欧阳修道“天地之义气,常以萧杀而为心”。另一面是“橙香”,道出秋的另一面特征。所谓“春花秋实”,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故诗人用一“金”字,尽述其中喜意。尾联二句“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表述全诗的感情基调:无论秋天的果实带给人们多么大的喜悦,毕竟西行路上,前途茫茫,不知何时返故乡。唐和尚看到雁归,正中思乡之情怀。
吴承恩有另一经典之作,则是其写雪的: 彤云密布,惨雾重浸。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真个是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须臾积粉,顷刻成盐。白鹦歌失素,皓鹤羽毛同。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那里得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更不见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但只是几家村舍如银砌,万里江山似玉团。好雪!柳絮漫桥,梨花盖舍。柳絮漫桥,桥边渔叟挂蓑衣;梨花盖舍,舍下野翁煨榾柮。客子难沽酒,苍头苦觅梅。洒洒潇潇裁蝶翘,飘飘荡荡剪鹅衣。团团滚滚随风势,迭迭层层道路迷。阵阵寒威穿小幕,飕飕冷气透幽帏。丰年祥瑞从天降,堪贺人间好事宜。
【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 其中用词十分华丽而精确,“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须臾积粉,顷刻成盐”、“白鹦歌失素,皓鹤羽毛同。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应用夸张的比喻,虚实结合,形象而生动,将大雪满天飞的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使人如身临其境。同时也大量用典:“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把诗歌有限的容量扩充到无限的空间。
另一首描写一幅画的词也是我十分推崇的: 七贤过关,寒江独钓,迭嶂层峦团雪景;苏武餐毡,折梅逢使,琼林玉树写寒文。说不尽那家近水亭鱼易买,雪迷山径酒难沽。真个可堪容膝处,算来何用访蓬壶? 不细品论,相信读者也会很喜欢的。
这样的诗词在《西游记》全书之中随处可见,我们在享受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于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手法! 二、描人诗词 《西游记》作为一部小说,那么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是至关重要的。吴承恩除了通过故事的情节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形象深刻的人物,同时也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来描述。
当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说书者口头上的炫耀引人而准备的。但是我们今天仔细地看,便会发现他描写人物形象的诗词,也有它自身不可估量的价值。
单说吴承恩对妖神鬼怪幻化的美貌的描写。 西天路上,众神欲试探师徒四人拜佛求经的诚意,幻化出四个美人,吴承恩在这里对四人做了仔细的描述: 妖娆倾国色,窈窕动人心。 花钿显现多娇态,绣带飘飖迥绝尘。 半含笑处樱桃绽,缓步行时兰麝喷。 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 遍体幽香,娇滴滴有花金缕细。 说甚么楚娃美貌,西子娇容? 真个是九天仙女从天降,月里嫦娥出广寒! 因为“倾国色”,所以“动人心”。究竟是怎样的美貌呢?接下来说“多娇态”、“迥绝尘”便知婀娜多姿清洗脱俗,就这样已经惹人怜爱了。吴承恩见好不收,放纵轻舟千里驰,“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遍体幽香,娇滴滴有花金缕细”,便让你不得不爱。凡人如此,何况八戒? 白骨精先前也变美女: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这是描写一个打扮勾人有不轨企图的妖精,所以她“露酥胸”。而蜘蛛精姐妹们则不同了,她们的妖媚与袒露才是出自天然无饰的,也是自不可不欣赏的。作者不负众望,且看: 闺心坚似石,兰性喜如春。 娇脸红霞衬,朱唇绛脂匀。 蛾眉横月小,蝉鬓迭云新。 若到花间立,游蜂错认真。 又: 比玉香尤胜,如花语更真。 柳眉横远岫,檀口破樱唇。 钗头翘翡翠,金莲闪绛裙。 却似嫦娥临下界,仙子落凡尘。 “游蜂错认真”,花容何人不爱? 三、叙战诗词 此书之中,有许多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是选择诗歌的方式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这些诗词其实是叙事诗,但描写战争,故我称其为叙战诗词。同类诗歌的典型应该算是《荷马史诗》。
此书中的叙战诗词,用词夸张豪放,畅意飞扬,是唐宋诗人无法比拟的。民国时期有一位爱过诗人也写战争使,气势恢弘,但我觉得也比不上此书。 引孙悟空与木咤战斗的描写如下: 棍虽对棍铁各异,兵纵交兵人不同。 一个是太乙散仙呼大圣,一个是观音徒弟正元龙。 浑铁棍乃千锤打,六丁六甲运神功;如意棒是天河定,镇海神珍法力洪。 两个相逢真对手,往来解数实无穷,这个的阵手棍,万千凶,绕腰贯索疾如风; 那个的夹枪棒,不放空,左遮右挡怎相容?那阵上旌旗闪闪,这阵上驼鼎冬冬。 万员天将团团绕,一洞妖猴簇簇丛。 怪雾愁云漫地府,狼烟煞气射天宫。 昨朝混战还犹可,今日争持更又凶。 堪羡猴王真本事,木叉复败又逃生。 此诗先介绍战斗者的身份:一个是大圣,一个是元龙。然后介绍兵器:一个是浑铁棍,一个是如意棒。接下来便是战争描写,“万千凶”和“不放空”将战争双方的凶狠描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类诗词在此书中是最常见的。各个大小战斗几乎都有描写,这更研究这些,恰好有利于补充现实小说中描述事件上的不足,不再有必要用“后现代主义”等等词语来遮羞了!
四、知识价值 吴承恩是一个才子,他喜爱绘画,山水人物无不妙肖,“观者以为通神佳手”。到了成年以后他不再作画了,所以未见他的画作流传下来。吴承恩对围棋也很精通,他曾为当时围棋国手鲍景远、李釜分别写过围棋歌,把奕棋的布局与历史军事战争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形象生动。
他在《西游记》第十回中叙述唐太宗与魏征博奕时,也曾捏出一段《烂柯经》: 博弈之道,贵乎严谨。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在角,此棋家之常法。法曰:宁输一子,不失一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有先而后,有后而先。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胜;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绝之意;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此之谓也。
诗曰, 棋盘为地子为天,色按阴阳造化全。 下到玄微通变处,笑夸当日烂柯仙。 同时,《西游记》中也有唐僧对某国皇宫里几幅画的描写,也表现出他对画的研究。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亦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故此,《西游记》之中的诗词,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知识。这又是它的另一种价值。
第一句和第三句有一个重字?
看一首七律是否出律,主要是看平仄关系,韵脚,和对仗,与其它问题关系不大。
关于多音字多音字要注意用在诗句中位置的平仄对应,特别是古今发音变化的一些字,如果不清楚多音字在平仄位置上的正确读法,就会产生格律诗是否出律的疑问。
比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来看首联,“白也诗无敌”,平仄为“仄仄平平仄”,那么按照平仄格式“对”的原则推导出第二句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可是第二句为“飘然思不群”,“思”字是平声,是不是出律了呢?其实“思”字在平水韵中就是个多音字。
思 支韻,平声 (sī):音司。《说文》睿也。《书·洪范》思曰睿。
思 寘韻,去声 (sī):音四。《扬雄·甘泉赋》储精垂思。又悲也。《诗·小雅》鼠思泣血。《注》思,去声,鼠思,哀以思。
思 灰韻,平声 (sāi):音腮。多须貌。《左传·宣二年》宋城者讴曰: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思字读作仄声在诗词中很常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这里的思字,解作才思、构思,属名词,故读仄声。所以首联平仄其实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
又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千古名句若把“思”字读成平声,无疑就是个三平尾,严重出律了。虽然我们平时大部分都会这么读,但是于平仄是不合的。
关于重字重字的问题只关乎你诗的好坏,只要平仄位置适当,是不出律的。
这个和写文章一样,如果在一段话里反复出现同样的词语,有问题吗?语法上没问题,但是听起来就会觉得繁复,啰嗦,让人印象不好。诗词也是一样,而且相对于文章,诗词字数有限,是更为精简、精炼的文体。从创作角度来说,重复用字就是对字数的浪费。当然,像《黄鹤楼》这类的作品就另说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这首作品明显意象高于格律,但是我们一般也只称他为半律半古,并不看做纯粹的律诗。这种重复用字的写法,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写作方法,即便高手也不能重复使用。
所以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写作方式。
当然,现代诗不一样,现代诗很多情况下就靠着重复来加重修辞表达浓烈感情。
但是咱们写格律诗,或者古风,还是要尽量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字。因为古诗的感情是隐藏的,含蓄的,不需要靠这种形式来传达。
这也是创作古诗词时的“炼字”的意义所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