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法典,有哪些好看的穿越小说推荐?
1.《不负如来不负卿》
作者 : 小春
内容简介
公元初的边关,龟兹国的正千,驼铃悠悠,一段遗落在1650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纯真恋情缓缓浮现,乱世纷争中,这一心向佛的赤子之心,才能不负如来不负聊…… 这有驼背上流传的经文,这里有神话里上演的爱情。这爱情,发生在1650年前遥远的西域;这爱情,女主以高科技穿越受辐射为代价;这爱情,男主以冲破宗教戒律转生光明;这爱情,要忍受几千年的诋毁诟病;这爱情,要用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十年来换取……
2,《云狂》
作者:风行烈
柳云狂,当世九大世家之一的柳家独子。翩翩公子,俊美不凡,风流天下,招蜂引蝶,是为楚京第一纨绔子弟是也。可是谁知道,此等不求上进的纨绔少年,实际却是个令人惊叹的超级天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更是天下间屈指可数的武道高手。谁又知道,这一笑惊天下,纵横世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惊才艳艳的人物,竟然会是…她?世间风华尽在手,风云天下第一人!一袭白衣,墨发飞扬。回眸一笑,问,天下男子,谁能抵挡?
3.《白发皇妃》
作者 : 莫言殇
内容简介
红罗帐内,她被迫承欢,三千青丝在身上狂情男子眼中寸寸成雪。
红罗帐外,始作俑者人却与美人对酌成欢,双双笑看……
当红光被撕裂,点点在风中落下。她艰难步出,那随风飞舞的满头银发,最终刺痛的,又是谁的心?
“怎么……怎么会是你?”一声难以置信的惊呼,他,自诩冷硬无情,却从此坠入无边地狱,痛悔终生……
在这皇权至上、处处充满阴谋算计的异世之中,她韬光养晦,淡然处事,只为求得一隅安宁之地。却终是不得所愿,不幸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经历无情伤害后,一代倾世红颜被逼入绝境,满头青丝成雪。
她究竟该低头认命?还是该绝地反击、绽放耀世光芒?
试看,三千发丝白如雪,回眸一顾,倾断万人肠……
4.《鸾:我的前半生 我的后半生》
作者:天夕
他是皇帝,60年里专宠我一人;
他是我孙子辈,却也是我爱人;
前半生,我是他姑姑,辅主登基,做亘古一帝。
后半生,我是他妻 。
5,《三救姻缘》
作者 : 笑声
主要讲述女主任云起因地震而意外穿越到天盛王朝,无意中救了被绑架致残的九王爷,并带着重伤的他逃出困境。两人在接触过程中生出情愫,女主并不在意男主的残疾,但她现代人的理念却和古代三从四德和一妻多妾制度有原则上的冲突,只能离开男主闯出一番事业,后因为爱情再次把两人联系起来,并在危急中多次救了病弱的男主,也拯救了自己的爱情。两人相守一生。中间夹杂着爱情、友情、亲情。皇城里面充满的不是权利斗争而且兄友弟恭。
古代吐蕃王朝的财政收入有多少?
《吐蕃王朝的财政制度构成和财政收入的来源》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开始不断兼并周边政权,并向着帝国的方向迈进。
在不断兼并邻邦的过程中,吐蕃原有的政治格局也随之不断变化和调整,一批旧权贵因此消失,新权贵不断出来。
当松赞干布登基后,他必须迅速对旧有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
一、吐蕃政治体制的调整。松赞干布时期颁布了,以“基础三十六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规划。
其中,“六大法典”的第一项“六六大计法”(又译“万当十万之法”),便是将吐蕃领土划分为具有军事和行政双重功能的“四茹”(后形成“六茹”)、六十一个“东岱”。
在四茹的划分中:
卫茹,以拉萨大召寺为中心;
约茹,以雅隆昌珠为中心;
叶茹,以香地雄巴园 (现在的南木林雄雄)为中心;
茹拉,以赛地方的杜尔巴纳(萨迎赛区)为中心:
被吐蕃征服后的苏毗、象雄,分别设了苏毗茹和象雄茹。
茹一级行政体制的设立,打碎了之前小邦国的疆域,将整个吐蕃领土置于王室权利的管控之下。
从经济意义上说,“茹”的首领“茹本”由王室任命,在相应管理地区拥有财产支配权,并承担相应义务。
同时,在每“茹”下又封十六个地方官,四茹总有六十四个地方官。这些地方官具体负责辖区的经济社会事务。
针对在建立吐蕃王朝期间有功的贵族,王室还赏赐了十八个“采邑”。
从各大贵族“采邑”所处的地区上分析,没有与在“茹”下的十六个地方重合,显然采邑并没有占吐蕃大量的地盘,也不是吐蕃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茹”下还设有偏向军事功能的“东岱”(千户),总计六十一个。
“东岱”以部落为基础来划分,每一个东岱的属地就是各自东岱的兵源区,负责为军事行动提供有组织的士兵来源。
需要注意一点,吐蕃的军事、行政结构,是纵向隶属关系和平行交叉关系的混合体。“茹”与地方官、地方官与采邑封地,为纵向隶属关系;而地方官与“东岱”,则是平行交叉的协作关系。由“茹”、“地方官”、“采邑”、“东岱”构成的混合管理体系,非常有效的削弱了部落贵族的势力,将部落和各酋长都纳入到统一的轨道中,使吐蕃王室的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巩固。二、吐蕃财税制度的形成虽然,松赞干布生前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社会组织、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六六大计法”、“十万金顶具鹿法”、“内府家法”等)。
但他所处的时代,毕竟是吐蕃王朝草莽初创的时期(“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虽有官,不常厥职,临时统领。”《旧唐书·吐蕃传》)。松赞干布生前,吐蕃王朝的制度并没有彻底完成。
禄东赞主政期间(公元650-667年) ,又对松赞干布制定的律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增订。
首先,他主持了大规模的户口清查,详细统计吐蕃国内的人口数量;
其次,在掌握了户口数量的基础上,加强了赋税的统一摊派与征收;
最后,他还用“议盟”的方式实施了,“大料集”的财政征集行动。
(“议盟”是吐蕃用以平衡君臣、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一种商议方式,按照吐蕃律条“一年小盟,三年大盟”。“议盟”讨论时,涉及议题广泛,贡赋征收是主要内容之一。而“料集”与“征税”往往一起发生,说明征税是“料集”的主要内容之一。)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中记载:“及至牛年(公元653年)……大论东赞于‘枯’定牛腿税。达延莽布支征收农田贡赋”。
公元654年,吐蕃“区分桂和庸,为大料集而始作统计清查”。
公元673年,噶尔东赞之子赞聂多布与钦陵召集议盟,并在牧区行大料集。同一年在“董”之虎苑集会议盟,并制定“岗顿”的赋役方法。
由以上三条,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记载可知,吐蕃王朝的财税制度存在一个逐渐完善并加强的过程。大多数西藏教法史料认为的,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完成于松赞干布之手,是对西藏制度建设的一种误读。
之后,吐蕃王朝的财税制度依旧在不断发展之中。分别于公元708年,对平民加征了“黄金”税。
726年,又开征了“宫廷直属户”的赋税,据学者推测开征王室所属封地的赋税,可能意味着之前册封的十八个贵族“采邑”,也被纳入了国家税收的范畴。
746年,吐蕃赞普还曾诏告全国,宣布减轻属民负担的赋税任务。
这说明赤德祖赞时期,吐蕃已出现属民赋税过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减税政策减轻负担。
但之后三位赞普(牟尼、赤德松赞、赤祖德赞)在吐蕃大力推动佛教普及化运动,甚至可以称为“暴力弘法”。
与之相配套的,实施了“三均富贵”、“四大供”、“七户养僧”等制度,所有吐蕃国内僧人都由专属属民供养,且寺院所属田产、牧场不在国家征税之内。
这些弘法制度实施几十年后,吐蕃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经济濒于崩盘。末代赞普朗达玛执政两年后,被迫开始推行抑制佛教发展的举动,即所谓“灭佛”。
纵观吐蕃王朝的历史可以看出:
1、吐蕃的财政问题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财政问题中赋税又是中心所在;2、吐蕃财政与吐蕃局势存在紧密的关系,吐蕃的扩张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吐蕃的财政问题;3、寺院与僧人集团的利益,给吐蕃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吐蕃的财政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诱发了席卷全国的属民暴动,彻底颠覆了吐蕃王朝。三、吐蕃财政收入的组成吐蕃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大概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税赋、贸易、贡赋和战争掠夺。
1、吐蕃的税赋收入。
吐蕃王朝对国民征收的税赋收入,是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赋税主要由“农牧税”和“其他杂税”两部分组成。
早在松赞干布时期颁布的“十万金顶具鹿法”,便确定了“畜牧计量法(吐)”和“农田计量法(突)”。
同时还规定,“为奉养国王,众臣必须努力工作,庶民必须按期缴纳土地、牲畜税”。
在缴纳税赋的人群中,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层,除非赞普特别准许,都必须依法纳税。其中,赞普封赐给贵族的采邑,也在国家税收的范畴之内。
在《贤者喜宴》中记载:“朗萨财王、泥婆罗铜王、苏毗铁王和门地娱乐王。自立王位,但征收税赋献给吐蕃王,因此他们也属于吐蕃之臣民。”
只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便是吐蕃赞普特别颁布,准许不纳税的召命。例如,赤德松赞时期曾颁给工噶布的诏书(“第穆摩崖石刻”)记载:“工噶布小王之奴隶、土地、牧场,迩后决不减少,亦不摊派官府差役,不科赋税,不征馈遗;在其境内所产之物中,以酿酒粮食青裸、稻米任何一种(奉献)均可;而骚送之役,不得远延。”
可见吐蕃王朝时期,曾有过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免除赋税的政策。
对于一般的庶民来说,吐蕃的农业税(“突”税)以两头牛一天所耕土地单位来征收的赋税,类似于地租。一般以缴纳实物完成,如:青棵、小米。
按吐蕃简牍记载,各地征税的额度不同,河陇地区的农税比例为成比率的百分之五十,而新疆鄯善地区的吐谷浑部落为百分之六十。
庶民还需上缴户口税(人头税),简犊记载对吐谷浑部落每户征收五升青棵。(藏升约等于现在十斤左右)
除税收外,庶民还需服徭役,为国家无偿进行劳动。
《弟吴宗教源流》记载:“权威判决法”规定,在修建王陵时,男丁一天不来罚一只山羊,女子一天不来罚一头驴。
对于牧区的庶民,他们需承担畜牧税(“吐”)。吐蕃对参与畜牧业的人群有非常详细的分类,《弟吴宗教源流》记载吐蕃有七牧人,为洛昂牧马人、达木牧牛人、热卡牧山羊人、卡尔巴牧绵羊人、桂氏牧驴人、恰氏养狗人、俄氏养猪人等。
这些“七牧人”上缴“吐”税的征收单位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吐”是缝制一张皮袍所需的牲畜皮张数;
另一种观点认为,“吐”是计算成年牲畜的方法,即羊为一岁以上、牛为三岁以上、马为二岁以上即叫“吐”。
不管哪种观点正确,从畜牧人员详细的分类可以看出,吐蕃官方对出产马匹、肉、奶的畜牧税收,极为重视是一定的。
除农牧税收外,吐蕃王朝还有其他杂税税种,包括金银税、酒税、关卡税、草税、马料税等。其中,吐蕃王朝的金属冶炼和制革技术相当发达(盔甲制造技术)。《弟吴宗教源流》中记载,“当时有六匠人,即格尤为铁匠、卡日为鞍匠、沙为弓匠、热夏为剑匠、恰氏为恺甲师、冲子为天师。”
在《旧唐书·吐蕃传》也记载着:松赞干布时,禄东赞曾向唐朝进贡一只金鹅。“其鹤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科”。
另外,在阿拉伯史料中记载,西突厥苏禄曾被神箭手直接射中面门,但他穿着吐蕃恺甲,因而没有受伤。
由此可以看出,吐蕃王朝时期军队的所穿的铠甲不但供应自己的军队,还能出口给盟友。
吐蕃铠甲复原
2、吐蕃的贸易收入。一般意义上认为,吐蕃国境四周山川阻隔,交通困难,似乎理所应当是处封闭之地。
但其实,吐蕃与周边各地的交通古已有之。除了前面提到的铠甲出口,吐蕃还向外域大规模出口食盐。
自古以来,藏北地区便盛产食盐。《隋书·西域传》女国条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
《柱间史》中也记载:(朗日松赞时)“在次邦之山找到黄金,格日之山找到银子,长布之岩上找到铜,热格之山和岩上找到铁,北方的魂湖找到盐”。
因此,从阿里地区向北往新疆南疆地区、向南往天竺地区贩卖食盐,交换粮食等物资的商业往来应该比较频繁。
另外,在波斯和大食的文献中,只要提到麝香必然要提到吐蕃,甚至远在欧洲的贵族,也知道吐蕃麝香质量上乘。
而这些“吐蕃麝香”有很大部分来自于云南和川西,因此以吐蕃为中心的“食盐之路”、“麝香之路”、“宝石之路”、和“吐蕃丝绸之路”,是沟通东亚、西亚、南亚交通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3、吐蕃贡赋收入吐蕃王朝在其二百年的历史中,和周边地区各政权产生很复杂的关系。其中,既有与唐朝的战和不定,也有与南诏国的结盟破盟,还有先联合后吞并,以及吞并后的羁縻州管理。
因此,与周边各政权间互相赠礼纳贡,也是吐蕃的收入来源之一。
《册府元龟》记载:“高宗以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即位,吐蕃赞普弄赞(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封海西郡王。弄赞因致书长孙无忌云:‘上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减之心者,请勒兵以赴之。’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前,以表其诚。于是进封宾王,赐彩三千段。乃刻其形象,列于昭陵阀之下。”
同书,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条记载,吐蕃遣使请和,唐朝以“杂彩两千段赠赞普,五百段赠赞普祖母,四百段赠赞普母,二百段赐可敦,一百五十段赐缎全达延,一百三十段赐乞利徐,一百段赐尚咄及大将军、大首领各有差。皇后也以杂彩一千段赐赞普,七进段赐赞普祖母,五百段赐赞曾母,二百段赐可敦。”
《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命工部尚书李皓,持节于吐蕃。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规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
唐蕃间的国家关系,并不仅表现在战场争霸,其间还保有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
在两国二百多年的交往中,双方遗使来往共290余次,其中唐使入蕃100多次,蕃使入朝180多次(谭立人、周原孙—《唐蕃交聘表》)。
吐蕃对唐的礼物主要为金银器、药材、马匹等几类,而唐对吐蕃的馈赠则集中在绢帛、陶瓷器皿和技术输出。
此外,当吐蕃和南诏结为兄弟之国后,吐蕃在通向南诏的道路上修建了跨越金沙江的“神川铁桥”(今丽江市塔城乡),并设立了神川都督府。
之后,云南的贡赋和物资大量流入吐蕃。史料上可见南诏曾入贡特产,如铎鞘、浪川剑、生津、瑟瑟、牛黄、琥珀、白叠茂、纺丝、象牙、犀角,越赕[dǎn]马、统备甲马等物。
藏文史料《贤者喜宴》中还记载:“(松赞干布)其时,天竺、汉地、仲格萨尔以及大食等边地诸王,闻听化身王松赞干布,年少即能依教法治理政事之神奇事迹之后,他们便从各自地方献来赋税、礼品,以及岁贡,又献很多宝画书信。”
必须得承认,史料中关于各政权间贡赋的记载相当稀少。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吐蕃王朝至少和周边政权中的唐、南诏、川西诸羌、吐谷浑、泥婆罗、天竺、勃律等国家存在贡赋关系。
神川铁桥位置
4、战争掠夺的收入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显然不利于一个大帝国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补充国内经济供应的不足,成了吐蕃王朝的主要国策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吐蕃王朝二百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外扩张的历史。
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掠夺占领区的资源,以战养战,成了吐蕃获取财物和资产最快捷的方式。
因此,史料中有关吐蕃军事行动的记载,通常也伴随着吐蕃军队掠夺奴隶、财物、地盘等情况。
早在633年(贞观七年),禄东赞便率军攻打吐谷浑,“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吐蕃又趁尼婆罗内乱之际,出兵扶持自己支持的王子上位。之后,尼婆罗国羁縻于吐蕃治下,甚至一度泥婆罗王都由吐蕃王室成员担任。
安史之乱后,河陇唐军无力抵抗吐蕃军队。《旧唐书》记载:“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
这种每至麦熟吐蕃即来抢粮的局面,在唐朝边军中称为“防秋”。
《敦煌吐蕃文献》中还记载: “墀德祖赞之时,赞普亲自出征,夺取唐境土,攻陷唐之瓜州等城堡。彼时,唐朝国威远震,北境突厥等亦归聚于唐,(西)直至大食国以下均为唐廷辖土。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各地聚集之财宝贮之于瓜州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大量财物,庶民黔首普遍均能穿着唐人上好绢帛矣。”
由上述记载可知,吐蕃军事行动与抢掠资源是紧密联系的,甚至有些军事行动就以掠夺为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吐蕃王朝的特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存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松赞干布只能算是肇始者,而不是集大成者。但他倡导的,度量衡标准化、赋税规范化、官吏专业化,无疑为之后赞普指明了方向。
也正是吐蕃在制度建设上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在促使一个草创几十年的政权,能够迅速在亚洲腹地崛起。
但必须要看到,以高原上困顿的生产能力,支持一个大帝国的运转是不可能的。因而,吐蕃王朝只能走上对外扩张,以战养战之路。
但战争的收益只能在一段时间内,缓解吐蕃国家经济的压力。一旦唐蕃陷入拉锯战,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便足以拖垮吐蕃。
唐蕃战争后期,曾一度导向吐蕃的南诏国和川西诸羌,不堪忍受无穷无尽的征税和兵役,纷纷再次投向唐朝。这足以证明,吐蕃已陷入战争收益不足的泥潭不能自拔。
另外,连续几位赞普狂热的崇佛举动,更让本就岌岌可危的吐蕃税收更加雪上加霜。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濒于崩盘,就算边关将领各个都是孙武复生,云长转世,也阻挡不了王国末日的到来。
参考书目: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_东嘎洛桑赤列;
《弟吴宗教源流》_弟吴贤者;
《王尧藏学文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制度文化研究》_王尧;
《西藏通史一松石宝串》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
《吐蕃时期政治制度研究》_麦如·玉拉太;
《吐蕃经济研究》_格藏才让;
《吐蕃经济研究》_高玉蓓;
为何在历史上留下那么好的声誉?
我对中国古代大多数皇帝都很不感冒,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我都不喜欢,并经常批判他们,揭露他们的阴私下作。
但我比较欣赏汉宣帝。
我很讨厌那些所谓的雄才大略,杀伐果决,我更喜欢有人性的皇帝。
汉宣帝就是个充满了人性的好皇帝。
汉宣帝刘询,出身高贵,但遭遇却实在是可怜。
汉宣帝原名叫刘病已,他是汉武帝先前所立的太子刘据的孙子。由于那场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奸臣江充等人诬蔑为行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意图谋反。
都说汉武帝雄才伟略,其实是个刻薄狠毒之辈,宁可负天下人,不容天下人负他。当即就动了杀心,大肆抓捕。太子刘据根本没有分辩的机会,反抗失败,匆忙逃走,母后卫子夫自尽。
刘据的长子名叫刘进,他没有逃走,被抓起来了,而他刚刚出世不久的儿子就是刘病已,出生才几个月,也下了狱。
后来太子刘据在外地拒捕自尽,汉武帝杀掉了刘病已的祖母、父亲、母亲、姑姑等亲人,刘进的姬妾和门客全都被处死 。当时还是个婴儿的刘病已尚未知人事,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还被关入邸狱中。
邴吉,他曾经做过廷尉监,汉武帝就下诏让他来审查巫蛊之案。邴吉这个人非常正直,心地善良,他知道这是个冤案,非常怜悯刘病已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派两个女囚胡组和郭征卿照顾和哺育刘病已,并悄悄供给孩子衣服和食物。
汉武帝老这个老糊涂蛋,听了望气术士的鬼话,说长安的官狱中有天子气,汉武帝就派人来查录囚犯,不分罪过轻重,全部杀掉。
来人夜间来到邸狱,邴吉下令关闭了大门,拒绝其入内。邴吉坚守一夜,不许任何人进入,来人无奈,只好回去向汉武帝汇报。邴吉冒着巨大的风险,保住了一丝血脉。
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邴吉就将刘病已转移出去,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邴吉自己出钱让出狱的女犯胡组继续留下来与郭征卿一起照顾和抚养刘病已。
邴吉找到常管皇室事务的官员,要求给予刘病已皇室的供待遇,但被拒绝,邴吉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刘病已买米买肉,能使他茁壮成长。
后来,邴吉将刘病已送到他的祖母亲人的家中,交给他祖母的兄长抚养。
邴吉、霍光和上官桀宣称汉武帝死前留有遗旨,要恢复刘病已的皇族身份,收养于掖庭,而掖庭令张贺曾经做过太子刘据的家吏,对刘据感情很深,他对刘病已很是照顾。
刘病已长大成人,张贺以自己家财为刘病已操办婚室,让他娶了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
刘病已年少才高,由于出身和经历,他经常到民间游历,与普通百姓交往,斗鸡跑马,广交朋友。他有点像他的祖先刘邦,总能给他所去过的店铺带去好生意,民间就认为他是个好运财神。
汉昭帝死了,没有后代,大将军霍光派邴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入京继帝位,但这个刘贺非常糟糕,品行恶劣,破坏礼制,实在不是块当君王的材料。于是,刘贺当皇帝仅二十多天,就被霍光废掉。
邴吉看到机会来了,就劝说霍光将刘病已扶上龙椅,得到了霍光的同意。秋七月,刘病已入宫,登上了帝位。
刘病已成为皇帝后,妻子许平君封为婕妤。霍光将小女儿嫁给了刘病已,满朝文武畏惧霍光权势,纷纷上书请立霍光女儿为皇后,但刘病已下诏寻找一把他曾经使用过的旧剑,大臣们明白了皇帝的心意,就改口拥护许平君为皇后。这就是“故剑情深”的典故。
但很不幸,许平君皇后遭到了霍家人的嫉恨,后来霍光的妻子设下阴谋,买通宫人下毒,害死了许皇后。霍光得知了此事后大惊失色,但为了家人,他隐瞒了这件事情。
大将军霍光请求还政于汉宣帝,但汉宣帝多次谦让,仍委之以重任。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终于亲掌朝政,他任命魏相为丞相,还下诏群臣,允许他们直接晋见,这就逐渐架空了霍家人的权力。再逐步把那些霍家掌握军权的重臣调离京师,收回了京城的军权,改任自己信的过的人。
霍家人见势不妙,就密谋造反,被提前发觉,获罪满门抄斩。
由于“病已”这两个字在民间很通用,而民间必须避皇帝的名讳,这就给老百姓带来很大不便,汉宣帝改名为“刘询”,就是为了方便民间。
宣帝即位后,都不知道邴吉当年保护他的事情,邴吉也从不提及。直到后来,汉宣帝才了解到实情,就封丙吉为博阳侯。神爵三年时任邴吉为丞相。丙吉去世后,谥号为“定”。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绘像纪念。
不仅对邴吉如此,刘询对所有曾经关爱和照顾过自己的人都心怀感激。有个当年的宫婢向朝廷上书,说曾经抚育过幼年的皇帝,汉宣帝亲自召见,了解了自己当年的情况和曾照料他的恩人们,下诏寻访哺育自己的两位宫女,但二人都已经去世了,汉宣帝就赏赐了她俩的后人。
虽然霍光家族犯下大罪,但汉宣帝为感谢其扶助和辅佐之功,也没有将他的画像从麒麟阁中撤掉,而是不注名字,只写“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但决不抹杀霍光的贡献。
汉宣帝在位期间,对民间施行轻徭薄赋,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宣帝律法严明,惩治贪腐,吏治清明。他纠正了“巫蛊之案”,为自己的亲人和所有受冤的人员平反。但他没有否定汉武帝的功劳,为武帝入庙。
汉宣帝时期,北击匈奴,征服羌氐,国土疆域也得到了扩张,还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中兴之主”。
在咱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人为了皇权而丧失了人性,有人囚闭了自己的母亲,有人杀害了自己的儿孙,有人将自己的父亲软禁,杀掉兄弟和侄儿,有人欺凌孤儿寡母,有人将扶保自己上位的战友们杀了个干干净净。
而汉宣帝,无论在狱中,在民间,在龙椅上都是好人,他保持住了自己的良知,他是个少有的心怀善念的好君主。
位登至尊而不忘发妻,一往情深;救抚之恩而涌泉相报,懂得感恩;除灭权臣而不忘其功,无私公正;轻徭薄赋而打击兼并,心怀百姓;开疆拓土,开通西域,功业骄人。
汉宣帝刘询,是一个伟大的君主。邴吉没有保错人。
古代皇帝真的喜欢一个姑娘就可以直接推倒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论上说,古代皇帝喜欢那个女子,是可以直接推倒临幸的。
对于被临幸的女子,不仅不能告皇帝强奸既遂,反而要感谢皇恩浩荡,更要祈祷怀上龙胎凤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汉书南匈奴传》中讲到“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汉之臣妾”。中华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外围,都是大汉皇帝的臣妾,既然是臣妾,你就不要说你做不到!
不过,也要分情况,大概分三种吧:
第一种,宫中女子,随便推到,毫无压力。在汉昭帝以前,宫中的女子全部都是穿着开裆裤,随便撩起裙摆就能临幸,十分方便。汉武帝的小儿子汉昭帝刘弗陵继位,孩子太小,权臣霍光害怕诱惑太多搞坏身子,直接给宫女们都穿上穷裆裤。事实证明,这种改革行为十分有必要,因为溥仪就是在退位后被宫女们玩坏了,从此不能行人事。
在宫中,如果皇帝看上哪个宫女直接临幸,大庭广众之下也可以吗?事实上,这是可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天气比较炎热,宫女们穿得比较少,楚王经常一兴奋就拉过一个宫女在大殿上、走廊中、花园里播撒雨露。其他宫女,自觉围成一圈,形成一个奇怪的二人世界。她们不是在围观学习房中术,她们是只是害怕楚王着凉。
大观园里的宝二爷都可以随便调戏丫鬟们和小姐们搞暧昧,皇帝当然没问题了。
第二种,宫外女子,尽量慎重,避免疾病和麻烦。大多数皇帝,接触宫外女子的机会极其少见,除非是那些爱好微服私访或者到处巡游的刘彻、杨广、赵佶、朱元璋、朱棣、朱厚照、玄烨、弘历、载淳等人。
见到宫外女子,如果是未婚女子,直接娶回家就行了。前文提到的汉昭帝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就是汉武帝巡游定州时看上的。钩弋夫人两只手不能伸直,年龄不小了还没人要,汉武帝70高龄拯救了她。
杨广坐着豪华游轮顺着大运河一路南下,就是为了找美女。江南女子无论美丑,一律进献,不许隐瞒。
赵佶比较看重名声,因为他不光是宋朝皇帝还是道教教主,为了和大明星李师师约会,专门挖了地道掩人耳目,没想到我们因为水浒传全都知道了。
慈禧的亲儿子载淳就不地道了,流连于八大胡同,爽是爽了,可是一身的杨梅大疮,要了他的命,也让清王朝走上了不归路。
第三种,宫外的亲戚们,千万不要,容易身败名裂。史书中,记载了很多皇帝霸占亲戚家女子的故事。
比如南朝宋的刘子业,和自己的亲妹妹山阴公主出双入对,又把自己的亲姑姑搞上床。所以刘子业被称为历史上最淫荡的皇帝。
再比如北朝齐的高洋、高湛、高演兄弟,高洋在父亲高欢、大哥高澄的基础上建立北齐,高洋的皇后是李祖娥,他有看上了已经嫁给元昂的大姨子,多次私通,然后打死了元昂。李祖娥的阻挠下,高洋没有去大姨子,大哥高澄的妻子元仲华、父亲的小妾尔朱英娥都被他临幸。作为报应,他的妻子李祖娥也没逃过两个弟弟的魔掌。
再比如金朝的海昏侯,第一个定都北京的皇帝,他说过一句话“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 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 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他的贵妃定哥、丽妃石哥、昭妃阿里虎都是从亲戚家抢来的。《金书》评价他“妇姑姊妹尽入嫔御”。
作为皇帝,宫里的随便推到就行了,因为他们不是老婆就是小老婆,要不然就是准老婆,宫外的,还是慎重一些吧!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真如后世所传高宗无任何作为?
唐王朝第三位皇帝李治继续贞观遗风!从小李治就有仁孝德行,李世民教导他“民为重,君为轻。”把人民比作水,把皇帝比作舟。水亦载舟,亦可覆舟!……李世民亲自写《帝范》赠送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太宗驾崩,李治继位改年号永徽,22岁的年轻皇帝,继续贞观荣耀下治理国家!李治在民富国强太平盛世下登上皇位,有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两朝元老重臣的辅佐下!开启不太为世人所知的永徽之治,与民休养生息!全国粮食连年大丰收,全国住户由贞观年间300万户上升到380万户。减少犯罪率,对外修好和少数民族关系,唐王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疆土扩展到唐朝最大!
收父皇才人为妃根据大唐王朝规矩,皇帝嫔妃在皇帝生前没有生育过,皇帝死后她们得去皇家寺院削发为尼。武则天又名武媚娘没给太宗生得一儿半女,所以就在感业寺削发为尼了!有一次高祖宗李治去感业寺祭祀父皇,见到武媚娘。想到她们昔日的感情,都对世事弄人而唏嘘不已!这一切都被没有儿子的王皇后看在眼里,知道高宗还是放不下武媚娘。就暗中让武媚娘蓄发还俗,同时在高宗旁吹耳旁风“让高宗把武媚娘接回后宫”。这和高宗李治之意,顺水推舟就把武媚娘接回。王皇后为了对付贵妃萧淑妃,联合武则天在同一战线,但是最后武则天直接把王皇后和萧淑妃送上惨死之路。
这次接武氏回后宫,大概是李治的不幸,是历史之幸吧!高宗把武媚娘接回后宫封为嫔妃,仅在四大贵妃之下。武媚娘独特的房中魅力和非凡的手腕,得到高宗李治的专宠!联合王皇后一起对付萧淑妃,然后掐死自己的女儿作为代价来扳倒王皇后。她一步步走向皇后之位,每走一步都鲜血淋漓!武媚娘这个有着政治敏感嗅觉的女人,不满足于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国母,她要向着权力顶峰攀登。李治就是她走上这条路的阶梯!不可否认她当皇后也为大唐江山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圣”临朝李治一直体弱多病,很多时候政务都交给武则天处理。这个女人不但不避讳后宫干政,还笼络权臣,为今后帝位作打算!当李治后悔有废后之心时,武则天势力已经盘根错节,高宗也不得不忌惮了。参与李治商讨废武后的宰相上官仪最后父子被武则天杀了!李治悲哀的发现,自己不能改变什么,只能顺其自然接受武则天垂帘听政。“二圣临朝”即称李治为“天皇”,称武则天为“天后”!高宗晚年在武氏的阴影下走完一生。
高宗李治绝非昏庸之君,前半生永徽之治继承贞观遗风,有贞观过之无不及之处!后半生在武氏铁腕之下平衡皇权,性格太过忧柔,让他陷入政治漩涡之中,无法拜托“二圣临朝”历史仅有的怪像。他是被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光芒遮盖了功绩!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立下万世之功。参考资料《二十五史》《新唐书》《中国皇帝大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