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攻略,三国演义是不是属于没有真正结局的名著小说?
你好,我觉得《三国演义》不是没有真正的结局。
下面,我姑且把小说分为三种类型,通过它们不同的结局方式来解释我的观点。
关于主角人生的小说这类小说主要讲述一个主角或者几个主角的人生经历,一般结局于主角们人生的高潮。我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金庸武侠小说举例吧。
《倚天屠龙记》就属于只有一个主角张无忌,小说的主线围绕他的出生、成长,然后功成名就,到最后退隐江湖。最后的结局就是张无忌和赵敏一起退隐江湖,过上了普通夫妻的生活。
《天龙八部》则是有三个主角,最后结局于乔峰的自杀,而段誉和虚竹的人生高潮也就此结束。
关于一段故事的小说这类小说并不是为了突出一个或几个明确的主角,而是为了讲述一段故事,故事讲完了也就结局了。我拿大家熟悉的《水浒传》举例。
《水浒传》的故事梗概是一群英雄好汉因为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起义造反后被招安,最后又惨遭奸人陷害。故事结局于“宋江之死”,其他英雄们的结局也一并交代不再详述。宋江作为起义的领袖,以他的死来结束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一段历史的小说这类小说既不是为了突出一个或几个明确的主角,也不是为了突出一段故事,而是为了讲述一段历史,历史告一段落了也就结局了。我们熟知的最经典的就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作为演义一段历史的小说,出场人物众多且令读者印象深刻,广为流传的精彩故事也是数不胜数。
首先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内容: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再看《三国演义》最后一回标题:“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已经很明显了,小说演义的这段历史开始于“三分天下”,结束于“三分归一统”。明确的开场,明确的落幕。
源于兴趣,每一个问题我都会以自己的理解认真回答。希望觉得我的回答有意思朋友可以关注我一下,或者看看我主页的其他回答,谢谢了。
貂蝉最终去哪里了?
貂蝉时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一是众所周知的,在三国演义中的貂蝉从小被汉臣王允收为义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吕布,自古英雄爱美女,吕布也不例外。吕布自从见到了貂蝉就被貂蝉的美貌所吸引,屡次拜访王允府中。并送去礼物,当时董卓祸乱朝纲,奸淫嫔妃,简直就是一个狂妄好色之徒,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做为汉臣不恭维董卓,董卓又不敢直接杀之,就找借口让王允喝下武逆董卓臣子的鲜血。王允受此大辱,如果自己不杀董卓,董卓必会加害自己。正在王允痛不欲生的时候得知吕布对貂蝉甚是喜爱,就想到了一出离间计,借吕布之手杀董卓。王允一边貂蝉和吕布成亲,一边又派董卓来自己府上,与貂蝉见面。董卓见到貂蝉果然如王允所想,一眼便对貂蝉起色心,便以天下选妃为名,命貂蝉进宫伺候天下,实则是太入自己府中,伺候自己。吕布得知董卓得了貂蝉,心里痛苦万分,无奈是自己的义父,又不好说什么。便开口讨要貂蝉,貂蝉略施美人计,董卓就拒绝了。吕布一次一次的受到内心的煎熬,最后在王允貂蝉的挑拨下,一刀取了董卓的项上人头。从此董卓被除。貂蝉为就顺利的跟了吕布,两人感情深厚,恩爱有加。但是好久不长,吕布失去徐州后被曹操杀害,曹操早就听说了貂蝉的美貌,一直想占为己用,这次这个机会肯定是不会错过,曹操命貂蝉酒舞伺候,貂蝉不从就自刎而死。
三十六计中十个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 瞒天过海
【故事】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平定东土。一日,游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家业已独备。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设计策划的。“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还有一说就是贺若弼瞒天过海战陈国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 围魏救赵
【故事】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
这年,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5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
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六万余人,。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力再打天京了。
三十六计故事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三十六计的故事第四计 以逸待劳
【故事】
三国时,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三十六计的故事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故事】
努尔哈赤、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将,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硅的爱妾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兖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基础。
三十六计的故事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故事】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三十六计的故事第七计 无中生有
【故事】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仅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 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丑,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央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三十六计的故事第八计 暗渡陈仓
【故事】
一般来说,一个将领实施某一计谋取成功之后,敌方会吸取教训,防止再次上当。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古代军事奇才韩信,二施“暗渡陈仓”的计谋,玩弄敌人于股掌之上,堪称一绝。
楚汉相争,各路诸侯,自知力量不敌刘邦、项羽,他们密切注意战争动向,寻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刘邦,后见汉兵受挫,就转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
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紧守度日,封锁临晋关河面,森严壁垒。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以成功。他决定再施“暗渡陈仓”的计谋。他佯装准备从临晋关渡河决战,调集人马,赶造船只,派人沿黄河上游察看地形。经过认真调查韩信决定从黄河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河,那里地势险要,魏兵守备空虚。韩信一面命大军向夏口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派兵丁擂鼓呐喊,推船入水,作出强攻的样子。魏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汉军佯装大举强渡的时候,汉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后,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了西魏。
三十六计的故事第九计 隔岸观火
【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三十六计的故事第十计 笑里藏刀
【故事】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
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鲁肃第一次见周瑜,送给周瑜90万斤粮食!
三国看似战乱纷争,群雄逐鹿,乱的一塌糊涂。但其实仔细分析之后,才发现总操盘手只有两个人而已,正是这两个人才形成了三国时代最后的格局。这个格局让曹操无奈,让刘备不甘,让孙权兴奋。
要说三国时代,最不能接受三国鼎立的肯定是曹操。公元189年,35岁的曹操陈留起兵,靠着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逼降张绣,勒死吕布,在官渡之战击败四世三公人望最高的袁绍。18年间纵横北方,于公元207年,完成了半壁江山的统一。这时候的曹操就是无敌的存在,谁要给他平分天下,他就给谁急,更别说想要三分天下。 在曹操志得意满的时候,远在隆中的农民诸葛亮,这时候对刘备抛出了决定天下命运的《隆中对》,给当时居无定所的刘备在黑夜里指明了方向。这时候,不管曹操愿不愿意,诸葛亮已经决定三分天下了。而天下趋势也像诸葛亮预想的一样,走在三分天下的途中。 不单单是诸葛亮,临淮郡东城县的鲁肃,这时候也开始把天下版图三分。并且给孙权画出三分天下的路线图。有这两个牛人的出世,曹操这么厉害的强人,都不得不无奈的接受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说,鲁肃和诸葛亮才是三分天下的幕后推手。这就是战略家的厉害之处,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 那么能主导三分天下的鲁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让强悍的曹操都无奈接受天下三分不清结果,我们来分析一下! 1)鲁肃的大方无人能力! 《三国演义》中一直称鲁肃有长者之风,所以我们一直以为鲁肃当时年龄似乎很大。其实鲁肃在赤壁之战中也就是36岁,比诸葛亮大九岁而已。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面对的是年富力强的新生势力,只是当时53岁的曹操不觉得而已。 鲁肃出身大家士族,家中豪富。别看鲁肃也是幼年丧父,和孟子一样。但家境不同,鲁肃是由祖母养大。从鲁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家大族是怎么样培养下一代的的。鲁肃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写字,不但如此,还练习骑马射箭这些武术项目。所以当鲁肃长到二十岁的时候,不但学问有一定的知名度,骑射更是远超一般人。 公元184年,东汉王朝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到最后演变成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基本上活不下去。这时候的鲁肃在干嘛,鲁肃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变卖土地,用这些钱周济穷人,结交贤者,然后召集乡里的少年一块练武。 因此鲁肃名声在外。这时候鲁肃干了一件大事,让他的名声彻底传开了。当时周瑜在巨巢任巨巢长。战乱纷争,周瑜就非常缺粮食。他听说鲁肃的贤名,就慕名去拜见鲁肃,想借点粮食用一下。 鲁肃听明白周瑜的来意之后,就带着周瑜到粮仓。鲁肃家有两个圆柱形的大粮仓,每个粮仓装了三千斛粮食。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一斛是十斗,一斗是30斤。也就是说,鲁肃每个粮仓储存粮食九十万斤。在灾荒年间粮食非常珍贵,鲁肃家藏了180万斤粮食。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鲁肃带着周瑜到达粮仓后,指着其中一个粮仓对周瑜说:“这个赠与足下!”周瑜当时惊呆了。要知道周瑜是来借粮的,不是要粮的。鲁肃却拿出来90万斤粮食相赠。这是多大的气魄。 周瑜也是一个爽快人,一看鲁肃这样相赠,就明白鲁肃是看上周瑜这个人了。周瑜就和鲁肃八拜结交,成了过命的朋友。只能说见过豪爽的,没有见过比鲁肃更豪爽。周瑜那样雅量高致的人,也被鲁肃的这种大气折服。 鲁肃的家是临淮郡东城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由于当时中原是主战场,鲁肃的家开始被战火波及到。因此鲁肃就把家迁到东城,东城当时还在袁术的势力范围。袁术听说鲁肃要来,就让鲁肃当东城的地方长官,东城长。 鲁肃是一个战略高手,到袁术这里一看,当即发现了袁术的两个致命问题: 第一,袁术治理下淮南缺乏法度。很多人都经常吹牛要“仁治”,要对老百姓好。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要对老百姓真好就是要法度严明。因为老百姓没有权势,没有特权。只有在法治下才能得到公平的机会。仁治,是对有权势的有利。 第二,袁术喜欢名士,不重才能。东汉后期的名士水分非常大。豪门贵族掌握流量,想造个名士太简单的。所以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出名。就比如现在演员明星很出名,但能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吗?未必!但袁术就喜欢这个。 鲁肃一看袁术难成事,迟早被人灭的。因此鲁肃就带着家人继续南迁,他决定去投奔周瑜。 袁术听说后大为不满,派人来追鲁肃。鲁肃让老弱妇孺先走,自己带着一百多丁壮断后。等到袁术的士兵一到,鲁肃张弓搭箭说:“诸位壮士,你们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 说完,一箭射穿士兵布置好的盾牌。袁术的追兵大惊失色。于是就退却了。 所以说鲁肃文武都是非常厉害的! 2)三分天下,鲁肃的战略规划! 公元200年,对于江东是一个关键的年份。这一年江东的孙策去世。鲁肃起先不看好孙策,所以他的本意是听从好友刘晔的建议,去巢湖投奔郑宝。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孙策少年英勇,一统江东。刘晔对孙策的评价是:“孙策勇猛而善于用兵。”但刘晔却不建议鲁肃去投奔孙策,这是一个非常说不通的现象。 鲁肃听了刘晔的建议,准备去投奔郑宝。但周瑜此时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江东。这就是朋友。鲁肃去见了周瑜,告诉周瑜他的想法。 周瑜没有劝说鲁肃投奔孙权,而是对鲁肃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周瑜的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现在是乱世,不但君择臣,并且臣亦择君。告诉鲁肃你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先肯定鲁肃。 第二,孙权是一个明主,不管什么的人才,孙权都能收为己用。也就是说,是人才你就来,不管什么人才,孙权一律任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为什么会成功。人才才是根本。 第三,从天命的角度。当时天下有一种传说,代刘氏天命者,必起于东南。因此看孙权的样子,基本上可以相信,孙权能成就帝王之业。 这里不得不佩服周瑜,劝人真是高手。这三点一下子就把鲁肃说服了。鲁肃难得听到周瑜对一个人评价那么高,因此非常想见一下孙权。 周瑜很郑重的把鲁肃推荐给孙权,让孙权有足够重视。孙权就留了心眼。当鲁肃和其他人一块见完孙权,其他人都离开的时候,孙权偷偷的把鲁肃叫回来,晚上一起喝酒谈论天下大事。 这时候孙权说了一番表示他志向的话:“当今天下大乱,希望我能成就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对当时天下时局的看法。孙权把三国时代看成春秋时代,会有诸侯纷争。而孙权的目标就是像齐桓公这些人一样,打着尊王室的口号可以雄霸天下。孙权过高的估计了汉朝的影响力。 这时候鲁肃就给孙权上了一课,告诉孙权当时的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鲁肃认为,自从汉灵帝以来,宠信宦官,卖官鬻爵,破坏法度。大汉早就没有公信力了。说白了就是没有人相信大汉能带来好日子。大汉说的话已经狗屁不如了。当大汉失去公信力的时候,这一面旗帜只是幌子一样。 鲁肃认为现在的汉献帝跟刘邦项羽时代的义帝比较像。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所以鲁肃认为,大汉不可复兴。 盘踞在北方的曹操,在十几年时间内先后靠军事才华统一了北方。曹操实行“唯才是举”,北方的老百姓过的很好,所以根本打不下来。因此曹操不可能被灭掉。 所以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孙权才能正确的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现阶段江东的目标应该是,先剿灭江夏的黄祖,攻击刘表,想办法占领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才是正道。然后和北方成鼎足之势。待天下有变北向以观天下。 孙权听了鲁肃的话眼睛一亮,这时天下在他心中已经有谱了。但孙权还是谦虚的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但实际情况却是,东吴重臣张昭批评鲁肃狂妄自大,孙权却把张昭说一顿,非常信任鲁肃。 3)连刘抗曹,鲁肃的杰出大局观! 公元208年,在鲁肃向孙权规划出蓝图八年后,孙权手下大都督周瑜终于斩首黄祖,拿下江夏,进逼荆州。曹操得知情况后,大吃一惊。如果孙权拿下荆州后,北边可以控制襄阳和樊城。也就是说,秦岭淮河形成的天然防线就被打开一个缺口。孙权西可以入川,北可以进入洛阳。到那时候,孙权就翅膀真的硬了。 因此曹操顾不上北方战事为了,就率军南下,直奔荆州。要抢在孙权之前率先拿下荆州。其实这才是曹操先期的战略目标。 让曹操没想到是,荆州的刘表听说曹操要来,本来就有病,结果病重死了。而刘表的二儿子刘琮胆子本来就小,看曹操气势汹汹来了,他立马投降。曹操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顺的仗,这么容易就把荆州拿下。 这样以来曹操的野心顿时大了起来。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既然拿下,曹操的战略目标就是孙权了。刘备这时候已经不在眼中了。 但此时曹操有两个没有预料到: 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新鲜出炉,刘备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 第二,鲁肃的天下形势分析,早就被孙权实施。孙权也正执行自己的战略方针。 反观曹操,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拿下之后,已经遏制住孙权的北上通路,并且截断了孙权西取四川的路径。孙权的战略计划已经处于半夭折状态。这时候曹操应该按贾诩的意见,安抚荆州,把荆州治理好,这样孙权无论如何翻不了天。但曹操没有听,因为荆州很容易的拿下,让曹操得意忘形了。 孙权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荆州投降,让孙权无险可守,和曹操共用长江。因此江东的士族都建议孙权投降。孙权也是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正是鲁肃坚定的孙权的想法。鲁肃是怎么劝住孙权的呢?很简单,站在孙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曹操要的是地盘。因此这块土地上的行政人员他不怎么会动。他动的是这个地方的领导,也就是孙权。东吴的官员,在孙权手下是干,在曹操手下也是干,没有什么特别。但孙权不一样,曹操占领了东吴,孙权就没有位置了。 因此鲁肃问孙权:“投降曹操后,我鲁肃还能当一个太守,将军你能做什么?” 这样灵魂发问一下子把孙权弄晕了,是啊,我没地方去啊。人只要触及自己的利益,肯定不会那么容易退出。因此孙权决定不再退让。 孙权想抗曹的想法是好的。但光有决心也不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因此鲁肃深知,想打赢曹操,光靠孙权是不够的,还得要有联盟。这个盟友就是刘备。 鲁肃认为刘备虽然人少,但他具有别人不具有的巨大优势: 第一,刘备对曹操特别了解。 这一点特别重要,要想打赢这一仗,对曹操要很了解。曹操那么强大,东吴对曹操还一无所知,这不是盲人骑瞎马过深渊吗!因此,从刘备这里了解曹操的弱点,关乎全局胜利。 第二,刘备屡败屡战。 居无定所到处投靠的刘备居然不投降曹操,这充分说明刘备的韧性。只要刘备一直坚持下去,总能找到曹操的弱点。 第三,刘备的人望! 刘备在长坂坡之所以被曹操追上,就是因为刘备是带着百姓一起走的。这种人深得民心,有人愿意跟着他走,他就永远有机会。 这是鲁肃挑选刘备做盟友的原因。有了刘备这个盟友,东吴基本上对曹操了如指掌,但曹操却对东吴一无所知。 曹操能灭袁绍,是因为许攸的到来,带来袁绍粮草防备不严的消息。收服张绣是因为贾诩的明智。击败吕布,是因为吕布手下把吕布捆了过来。也就是说总有内部人士帮忙。但这次东吴,曹操却一无所知。 因此有鲁肃和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在,曹操赤壁之战输的并不憋屈。 而相反的是,关羽的短视,不知道连吴抗曹,白白浪费“水淹七军”大好时机。 综上所述:鲁肃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在第一次见孙权的时候,就已经洞察整个天下大势,给孙权勾画出一张完美的战略蓝图。而孙权也正是按照鲁肃的既定方针在往统一天下上努力。 鲁肃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更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第一次见周瑜,就赠予周瑜90万斤粮食,古往今来仗义疏财的人,鲁肃绝对是第一人。他也收获了周瑜的绝对友谊。周瑜的一生,对鲁肃是肝胆相照。 鲁肃最强的一个特点,是他有识人之明。他把周瑜做朋友,周瑜一生是他的朋友。他把孙权看成明主,孙权对他言听计从。对他非常尊重。 所以鲁肃不但选择朋友眼光一流,选择老板更是眼光一流。很值得我们学习。三国第一谋土是哪个?
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仅论军事才能,郭嘉堪称三国第一谋士。郭嘉是曹操麾下的谋士,号称“鬼才”,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参与了曹操平定北方的多次战争,他谋划的战略战术完美到极致。算无遗漏,出奇制胜,为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郭嘉出色的军事才能,取决于他具有独特的识人之术,他犀利的目光,洞穿所有与之交锋的敌对人物。
二、郭嘉立志高远,弃袁投曹。郭嘉最初追随过袁绍,袁绍三公四世,又是全天下反董卓十八路诸侯同盟盟主,占地广大,实力雄厚,声望日隆,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因此不少人物认可并依附在他手下。郭嘉却看出,袁绍性格优柔寡断,好思不决,虽有礼贤下士之德,却无成就霸业之志。于是没多久他便离开了袁绍。
郭嘉离开袁绍,归家赋闲六年,后经荀彧举荐转入曹操麾下,臣择明主,将遇良才,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慨。
三、郭嘉神机妙算,从袁绍、刘备、吕布、孙策、刘表,的品性和心境,便看穿了他们的命运。1、郭嘉献计献策,除袁绍,戏二袁。曹操想攻打袁绍,又觉实力不够,郭嘉献出了“十胜十败”的策略,公必胜、绍必败。
郭嘉将双方对战的优胜利弊,分析的极为透彻条理清晰,论证有据,赢得了曹操和文臣武将们的高度评价和支持,同时也鼓舞了军中士气。
官渡之战初战告捷,显示出郭嘉非凡的智慧和才学。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不久便病死。曹操欲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袁绍的三个儿子,永绝后患。
一直主战的郭嘉却劝谏曹操停止追击,闻听此建议,曹操和将士们都大惑不解。郭嘉认为,袁绍没有明确划分遗产归属权,袁尚和袁谭必定会争夺领地归属权。
曹军不发一兵一卒,只需坐山观虎斗,任其互相残杀,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操打败袁尚、袁谭,省去很多力气。
只可惜袁绍一族,家风不正,遗传的争名夺利窝里斗。假如兄弟携手同心,共同打天下,三国鼎立的局面还会有吗?
2、郭嘉料定,放走刘备,后患无穷。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郭嘉说:“此人若放,日后定生变数,如若杀之,恐难掩天下之耳目,有损主公之声名,不如将其软禁”。
曹操听闻郭嘉所言,并不以为然。常言道自古英雄惜英雄,曹操向来偏爱人才,假如刘备不说那句“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曹操就连吕布都舍不得杀。为了笼络刘备,曹操对刘备真诚礼遇。
此间流传一段“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千古趣论。
其实刘备假意投曹,在骗取了曹操的信任之后,伺机主动请缨去截杀袁术,曹操大意应允了刘备的请求。
待到郭嘉知晓时,刘备早已带着曹操给他的装备溜之大吉了,他先夺取下邳,然后反攻曹操。
曹操后悔当初,未听信郭嘉的谏阻,郭嘉不禁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道“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
就这样,雄兵在握的曹操,竟然被形同丧家之犬的刘备,戏弄了一番,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郭嘉良策,擒吕布。曹操发兵攻打吕布,兵至下邳,吕布倚仗天堑地利,固守不出,拉开持久战势。
半年有余,曹军将士疲惫不堪,曹操准备撤军,郭嘉言明,吕布有勇无谋,三战皆负,其锐气尽失,必定败亡。随之献出良策,水淹下邳,活捉吕布。
4、郭嘉一言断孙策生死。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军全力以赴对阵袁绍,孙策想趁机掠夺许州,曹操实力原本弱于袁绍,加之粮草不足, 打袁绍已经很免强了。
孙策又要来添乱,曹操顿感分身乏术,无力抽调兵力护卫许州,军中上下更是人心浮动。
在此关键时刻,《三国演义》郭嘉说:“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主公不必担忧,孙策在吞并江东时,树敌颇多,他忽视了此事,身处险境却不设防,他性格急躁少谋略,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
他习惯独来独往,仇家定会派刺客伏击他,他麾下纵有百万雄兵,亦是鞭长莫及,所以说,要不了多久,孙策便会遇刺身亡。
果真不久便传来消息,孙策死于刺杀,郭嘉真乃神机妙算也!
5、郭嘉断定刘备不会出兵打许昌,讥讽刘表是坐谈客耳。建安十二年,刘备准备远征乌桓,又担心刘备联合刘表袭击许昌,郭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优矣!”
郭嘉说:“主公尽管放心出征,刘表是个坐谈政客,政治能力与刘备相差甚远,为了不让刘备的声望超过自己,他定会想办法打压刘备,刘备想让他发兵攻打许昌,怎么可能呢?”
郭嘉又结合当时形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计划,曹操听了郭嘉详尽的解析后,表示非常赞赏,于是协同郭嘉出征乌桓,曹操万万没想到,此一去,打赢了胜仗,却痛失爱臣。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死于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年仅38岁。
后曹操上表朝廷,称赞郭嘉:“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追赠封邑,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所创建的丰功伟绩。
如果郭嘉在世,曹操还会向东吴发起赤壁之战吗?
总结,在三国众多的谋士中,不缺乏善于识人的,但无人能像郭嘉一样,凭着超强的识人之术,谋划出完美的战略战术,运用到所有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郭嘉奇绝高超的军事才能超越所有的三国谋事,“三国第一谋士”的桂冠非郭嘉莫属。他是中国历史灿若繁星的谋士中,最为闪耀的那一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