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新年许愿,DNF刷深渊一万票不太黑的话?
能,可以,靠谱,稳妥,没问题,来,来,那边那兄弟过来一下,对,就是你,脱裤子那位,对,来这儿,把这个精神恍惚的人给我滋醒了,对,就是这样,朝着嘴滋!
1万深渊票,可能有点含糊,这样给兄弟们解释一下,刷满碎片需要50-60万深渊票,那么1万刷碎片的话就是2%左右。
我是接近30%才齐的时光套,自认为不算太黑吧。再简单点说,打算一天刷一千票,一万票就算再给你回一万票也才两万,刷满20天,那么请问,20天满深渊能毕业一个号吗?
说实话,在我没玩地下城之外,我一定会觉得20天是个漫长的日子,后来进了阿拉德,才知道这个大陆的时间是按"年"来算的。
一般勇士之间打招呼是这样的,我半年齐了一套恍惚,我半年了还是4等1,我一年了还是没有荒古,要几年才能换出来B套圣耀海博伦啊?
20天,确实可以改变很多,比如20天前你是个潮气蓬勃的少年,20天后你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深深恶意,20天前你对明天充满希望,20天后你迷茫了双眼看不到未来……
20天,确实可以改变很多,但唯一不可能的就是,不可能毕业,不可能齐一套90A。
很多萌新不知道这个在哪儿?大概设置找史诗图鉴,想要什么直接点就行了。说的很武断,所以还是要给萌新兄弟留一线希望,怎么才能20天齐一套史诗呢?
首先,你用19天时间肝狗眼跨一件本命甲,然后再用一天时间从图鉴点出剩下的四件就行了。(为什么要先跨一件,因为时间多啊。)
……
其实说真的,别说1万,就是10万能刷齐一套90A的都是欧皇中的欧皇了!
对对对,使劲,再使劲,快醒了,准备,跑……
我是老圆圆,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能在混乱之中选择明主跟随,是一个有眼光的将领应该做的事,这直接关系前途与未来,一旦选择一个糊涂的主公,很有可能会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作为将领,光有才能是不行的,还得会站队。
有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对了,加官晋爵、封侯拜将那是常有的事,选择错了,郁郁不得志,甚至有可能身死族灭,那么三国时期有哪些名将站错了队呢?
第一位:庞德
庞德是员猛将,最初是马腾和马超的部将,曾在一场战斗中亲手斩杀敌方主将之一郭援,庞德作战常常冲锋陷阵、勇冠全军,后来跟随马超与曹操作战,马超战败后,带着庞德投靠了张鲁,后来马超又投靠了刘备,而庞德则留在了张鲁那里,后来跟随张鲁一起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立义将军。
庞德
庞德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而且忠心耿耿,在襄樊之战中,庞德为了证明自己,在战前发誓要杀关羽,在战争中与关羽殊死决战,并且亲自射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要知道关羽可是三国正史上的第一猛将,庞德尚能让关羽忌惮,可见庞德之勇不亚于关羽。
后来关羽利用暴雨涨水的机会,用水军打败了于禁和庞德的军队,庞德和于禁全军覆没,但庞德誓死不降,庞德手下的部将董衡、董超想投降关羽,却被庞德所杀,庞德边战边退,想到樊城投靠曹仁,结果因为小船倾覆而被关羽所俘虏。
庞德不愿意投降关羽,关羽迫不得已杀了庞德,谁也不可能留下一个不愿意投降的敌将,于禁愿意投降关羽,被关羽押送到江陵城,所以活了下来。
庞德被关羽斩杀
庞德站错了队,他的哥哥庞柔就跟随马超一起投靠了刘备,如果庞德投靠了刘备,其成就绝对不亚于魏延,曹操这里本来就人才济济,庞德很难有一个发挥的平台,而且曹操这里外姓将领得不到重用,投靠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这里庙小,缺少人才,就容易重用庞德,庞德就能发挥更大的能力,很可能成为魏延那样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至少比投靠曹操地位要高多了,所以说庞德站错了队,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不过就是虚名而已。
第二位:太史慈
太史慈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骑马射箭非常熟练,尤其是他的箭术,不亚于吕布,吕布有辕门射戟,太史慈有楼梁射贼,更为关键的是太史慈的胆识过人,黄巾军重重包围之下的都昌城,太史慈进出自如,而且是单枪匹马,这种胆识在当时称得上冠绝天下。
太史慈为了帮孔融拉来援军,单枪匹马出城使用计谋骗过黄巾军,并以射箭的方式射杀了几个追赶他的黄巾军,然后跑到平原郡请刘备出兵救援,刘备当即派了三千人给太史慈,然后成功救出了孔融。
太史慈
太史慈在早期一直郁郁不得志,最主要的是没有投靠明主,救了孔融之后,太史慈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两人是同乡,但刘繇一直没有重用太史慈,只让他担任侦查情报的斥候,也正是如此,太史慈带着一个小卒遇到了孙策,正史上明确记载了这次太史慈与孙策的单挑,两人不分胜负,后来刘繇被孙策击败,太史慈就投靠了孙策。
即使投靠了孙策这样的明主,太史慈也没有什么作为,孙策只是让太史慈镇守一方,负责抵御刘表的从子刘磐,直到206年太史慈去世,太史慈实际上还是被埋没了,本来可以有更多的作为的,孙策实际上并没有重用太史慈。
太史慈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
明显是不受重用,如果太史慈投靠刘备或者曹操,都会比投靠孙策的命运要好得多,太史慈很早就认识刘备了,可惜失之交臂,刘备虽然势力小,但正因为势力小,正是缺人才的时候,才会重用太史慈,正史上的赵云军事能力应该不如太史慈,也得到了重用,太史慈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太史慈并不受重用
曹操曾经专门派人给太史慈寄了当归,希望太史慈归顺自己,但是很显然,太史慈是一个忠义之人,不会随便背叛自己的主公,只可惜其一生没有太多发挥的平台,站错了队,要不然也是如同关羽、张飞一样响当当的名将。
第三位:朱灵
朱灵最初是袁绍的部将,与公孙瓒的部将季雍作战时,公孙瓒抓了朱灵全家作为人质,但朱灵毫不为所动,居然不顾自己家人的安然,一点也不影响自己打仗,虽然打败了季雍,攻破了城池,但朱灵的家人全部被杀。
从这件事来看,朱灵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是一个过于看重事业的人,能够不在意自己家人的性命,在这一点上,朱灵与马超很像,马超也是不在乎自己整个家族的性命,执意起兵反叛曹操,结果引发曹操杀了马超全族,一般人难以理解这种行为。
朱灵
朱灵曾与刘备一起率军截击袁术,迫使袁术无法投靠袁绍,呕血而死。没多久刘备背叛曹操,而朱灵则率军回到曹操那里。
当时曹操是依附于袁绍的,袁绍派了朱灵率军协助曹操作战,作战结束后,朱灵认为曹操是明主,于是率军投靠了曹操,但是朱灵这个人很有个性,有自己做事的风格,就连曹操的话也不太放在心上。
曹操让朱灵率领新军守卫许南,并告诫朱灵要以宽治军,但朱灵不太听,结果军队发生了叛乱,朱灵斩杀了叛乱的将领,并写信报告曹操,曹操责备朱灵没有听从自己的命令,于是对朱灵有了意见。
赤壁之战时,朱灵归赵俨节制,从襄阳顺汉水南下准备参加赤壁之战,但是曹操在赤壁已经战败了,于是军队退回,朱灵后来还参与了曹操西征关中及张鲁的战争,215年后,曹操命令于禁夺了朱灵的兵权,不再启用他,就这样朱灵失去的前途。
于禁夺了朱灵兵权
按理来说朱灵性格是有些毛病,但以他的能力,成为一名有作为的名将还是能做到的,只能朱灵站错了队,跟随曹操之后失去了前途,朱灵如果投靠刘备应该前途会更好,可惜那个时候的刘备,没人认为他将来会成为一方霸主。
第四位:沮授
沮授最初是冀州牧韩馥的别驾,袁绍占了冀州后,沮授成为袁绍的谋士,其人文武双全,向袁绍提出过很多有建议性的战略意见,比如劝袁绍迎接汉献帝,但袁绍不听,沮授向袁绍提出了打败公孙瓒的整体战略,袁绍听了,后来打败了公孙瓒。
沮授还反对袁绍把自己三个儿子分别派到地方做官,这会造成分裂的,但是袁绍还是不听,后来的结果印证的沮授的判断,官渡之战前,沮授给袁绍提出了三年疲曹的战略,袁绍还是不听,急于发动战争。
沮授
沮授在官渡之战时还是袁绍的监军,手握兵权,而且威望甚高,这居然也成了郭图等人诬陷沮授的理由,袁绍分了沮授的兵权,袁绍派颜良攻打刘延,沮授认为颜良有勇无谋、性格狭窄,不能单独率军出战,袁绍不听,果然颜良被曹操手下的关羽所杀。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11万大军只带了800人逃回北方,沮授被曹操俘虏,曹操劝沮授投降,但是沮授不愿意投降曹操,而且还暗中想逃走,又被曹操抓了回来,眼看沮授不愿意投降,曹操只好杀死了沮授。
曹操曾经感叹:要是早点得到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大定了。沮授这样的文武全才在袁绍那里得不到重视,如果跟随曹操,那曹操的五大谋士就会变成六大谋士,以沮授的能力,不亚于荀彧这样的战略大师和荀攸这样的战术大师,只可惜他站错了队,跟随了能力不足的袁绍,要是跟随曹操,沮授的成就要高得多了。
沮授是难得的人才,被曹操所杀
第五位:高览
高览在正史上是袁绍的部将,与张郃齐名,因为他俩的名字一同出现在史书中,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成功打败淳于琼,烧了乌巢的粮食,于是袁军军心大乱,张郃与高览原本是被袁绍派出攻打曹军大营的,但是无法攻下,他俩没有完成任务,不敢回去,又怕郭图等人陷害,于是直接投降了曹操。
但是,张郃投降了曹操,就一直步步高升,那么高览呢?默默无闻,史书上从此没有记载了,这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是高览是曹操杀了,要么是曹操没有用高览,按道理来说,高览能与张郃一起率军攻打曹军大营,其地位与张郃应该不相上下的,为什么高览没有被曹操重用呢?
史书没有说,只能是个谜了,在一些评书中,把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一起列为河北四庭柱,高览不至于一点能力也没有,但是高览的结局足够说明他站错了队,从此在历史上就不再出现了。
高览投降曹操后史书不见记载
第六位:张任
张任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从事,史书上说张任胆大勇猛,有志向又有节气,刘备与刘璋发生战争后,张任与刘备在涪县交战,被刘备击败,张任退守到绵竹,刘璋派出李严出战刘备,结果李严直接投降刘备,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退守雒城,刘备继续攻打雒城,庞统战死在此,张任最后也战败被俘虏。
刘备听说了张任的名声,派人劝降张任,但是张任忠心无二,就是不愿意投降刘备,刘备为张任感到叹息,只好杀了张任,张任明显站错了队,虽然他的忠心可嘉,并非变通之人,但为了忠义牺牲自己太可惜了。
张任
当时的刘备正是用人之际,李严后来都得到了刘备的重用,被任命为尚书令,并与诸葛亮一起托孤,如果张任投降刘备的话,也会得到重用的,只可惜张任站错了队。
第七位:沙摩柯
沙摩柯是武陵郡五溪蛮夷的首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派张良联络五溪蛮夷一起出兵攻打孙权,至于沙摩柯为何要帮助刘备,应该是刘备给了他们钱财,并且许诺了某种政治利益,沙摩柯于是率领一万蛮军参战了,结果刘备战败,沙摩柯也被吴军杀死。
沙摩柯本来可以不参与吴蜀之间的争斗,但他却参与了,以五溪蛮夷的力量,根本无法跟吴蜀任何一家对抗,他只要保持中立就行了,明显沙摩柯站错了队,不仅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牺牲了一万多族人的性命,同时也给整个族人带来了灾祸,孙权打败刘备后,明显会报复五溪蛮。
沙摩柯
第八位:孟达
孟达与法正是好友加同乡,跟法正一起投靠刘璋,后来又跟法正一起投靠刘备,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孟达攻打房陵郡,孟达杀死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并与刘封一起攻下的上庸三郡,并镇守当地。
襄樊之战时,关羽向刘封、孟达请求支援,但被拒绝,关羽败亡后,孟达叛逃到曹魏,受到重用,并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诸葛亮北伐前,引诱孟达归顺蜀汉,结果申仪把这事报告给了曹魏,司马懿率军平定孟达,8天行军1200里,突然出现在孟达面前,杀死孟达。
孟达两次背叛旧主,都是站错了队,关羽虽然被杀,但是刘备并不一定会杀孟达,刘备杀刘封并不是因为关羽的事,史书明确记载了杀刘封的原因是:诸葛亮考虑到刘封英勇刚猛,天下平定后最终会难以控制,就劝刘备趁机除掉他。
这跟关羽没有关系,所以孟达不用叛逃,刘备也不会杀孟达的。但是孟达仍然背叛了刘备,背叛就背叛吧,孟达投降了曹魏仍然不安心,又受到诸葛亮的引诱,结果被司马懿所杀,如果一心一意,孟达也不会被杀了,这正是孟达站错了队,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
李渊通过招降纳叛封官许愿,在没有打碎旧的权利结构的基础上快速立国,由于忌惮中央权利核心人心未服,不得不坐镇中央,安排次子李世民领导接下来的统一战争,致使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培植势力,做大到与自己分庭抗礼,兵戎相见的地步。结果先下手为强!
要透彻的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唐朝的前生今世。
一.【关陇集团】
北魏时期,关中和陇山(六盘山)附近的门阀军事势力被称为“关陇集团”。西魏时,军政合一,完善府兵制,在府兵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二十大家族处于社会顶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此集团。
二.【李渊】
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他在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时负责督运粮草。当隋朝土崩瓦解时,他以太原一府起兵,一路招降纳叛,大肆封官许愿,收服了整个关陇集团。他篡隋称帝时,继承了隋的权利结构,尚未整合完毕,为防不测,不得不坐镇中央,而调派李世民、李靖两将扫平天下。
三.【天策府】
李世民在指挥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战功卓越,羽翼逐渐丰满,将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秦琼、长孙无忌等门阀精英招致麾下,其势力与中枢已势同水火,成分庭抗礼之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李世攻下洛阳,击败王窦联军后。李渊不得不对李世民妥协,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掌全国征讨,并允许他开天策府。李渊事实上默认了两个中央。这种结果其实是李渊咎由自取,他没采取雷霆之击,果断斩首李世民,消灭其羽翼,而是幻想联盟李建成、李元吉,打压分化天策府。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天策府暗潮涌动就加紧备战。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快速接管中枢,李渊数月后随即退位。
四.【先下手为强】
天下绝学唯快不破!可见天策府不但实力强大,而且率先对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发难。可证明成王败寇不关乎亲情!
五、【答案】现在,答案已然明了!李建成是李渊嫡长子,太子地位早已确立,而且战功卓越不输李世民,接皇帝班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坏就坏在李渊养虎为患,让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发展出足以分庭抗礼中枢的力量。作为天策集团的法人代表,他必须维护集团的利益,这是李世民的宿命,他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皇位之争,比猴王之争,还要冷酷无情!这是皇族成员的宿命!
逆战雪山鹿灵怎么交令牌?
去任务列表 第一个就是了 跟那个许愿流星一样,有了通关令牌还要有鸡毛信,然后点自己的那个任务,兑换就OK了!祝你好运!得S车,A车
你相信黄巢的义军吃人是真的还是后世史家对他的诬蔑?
关于黄巢率领的军队吃人,乃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甚至正史对此也多有记载。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黄巢军队的性质,吃人的背景,以及史料可靠性三个问题。
△黄巢真的以人肉作为军粮吗?
黄巢所统率的军队,有着明显盗匪性质关于黄巢和“黄巢起义”,一直以来不便被定义为义军领袖和农民起义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起义。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谓“起义”,指的是“仗义起兵”,是一种符合“义”的行为,通常是指百姓为反抗统治而发动的武力暴动,其起义行为需要符合农民的愿望,所作所为需要符合农民的利益,但黄巢起义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
黄巢本是儒生,出身于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的富裕家庭,殷实的家底使得他从小便可以文武双修,不仅善于剑术、马术和射箭,而且文采也较为出众。成年之后,黄巢也曾多次参加科举,但却屡屡落第,心灰意冷的他于是留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杀气腾腾的诗后,愤然离开长安。
黄巢返家接过贩运私盐的“祖业”后,不久便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王仙芝起义,黄巢于是便和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就此投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之中。如果皇朝致力于推翻唐朝统治,建立一个能够减轻农民痛苦的新王朝,那么他发动的起义自然可以被称为农民起义。然而,黄巢从起兵到兵败身死,却始终没有推翻唐王朝的想法,反而在875年至880年期间,先后多次向唐王朝乞降求官,直到他自立为帝。
与此同时,黄巢似乎对唐王朝抱有极大的报复心理,这使得他率领的军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例如乾符六年(879年),攻破广州之后,大肆劫掠、屠杀,导致包括基督教徒、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内的十余万人被杀。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长安的黄巢自立为帝,然而称帝之后的他竟然就此沉溺在了帝王的生活之中,由于有人题诗讥讽,因未能查出作者,便下令将长安城中三千多儒生全部杀害。而士兵更是犹如强盗一般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奸淫掳掠。如此作为导致黄巢的军队失去了百姓支持,不仅迅速被赶出长安,百姓甚至还协助官军追缴黄巢。
后来,因为怨恨长安百姓帮助官军,第二次攻占长安后的黄巢再度屠城,长安城中血流成河,史载“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这座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竟然差点变成一座空城。后来,黄巢第二次被赶出长安,而这次逃走时,他又纵火焚城,这座千年帝都就此彻底被毁,此后再也与帝都无缘。
综上所述,黄巢率领的军队其实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军,这支军队具有极强的盗匪性质,不仅没有提出相应的纲领和明确目标,而且军纪极差,杀人掳掠几乎成为家常便饭。黄巢起兵时,中原本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然而到他兵败身死时,这里却已是赤地千里、一片焦土。
黄巢军队是否为真?史料于此多有记载二度被赶出长安之后,黄巢率领的军队其实已经是穷途末路,黄巢率军于中和三年(883年)六月开始围攻陈州,而在这场长达近一年的围城战中,仓皇逃离长安的义军很快便出现了粮草不足的情况,而关于黄巢军队吃人之事,正是发生于陈州之战。
《旧唐书·黄巢传》有载“(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也就是说在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黄巢命令军队建造舂磨砦巨碓,采用机械化方式,将活人辗碎,以人肉作军粮, 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
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也有载“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有载“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黄巢军队吃人之事应该是真的,而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里,黄巢的“起义军”至少吃掉了三十万老百姓。而黄巢的所作所为,最终也遭到了报应,当他逃到山东狼虎谷时,只剩下残兵一千余人,走投无路之下众叛亲离,终被他外甥林言所杀,献首级于唐军。
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如何?吃人或许有但数字略有夸张虽然史料明确记载了黄巢吃人的事件,但同样有人指出,这或许是后世史学家对他的污蔑,而原因正是黄巢军队的不正义性,这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军队,并没有像其他义军那样得到后世的肯定,因而被冠以了吃人恶魔的形象。
从前文可知,黄巢之所以会选择以人肉作为干粮,主要源于长期围城战争导致的军粮不足,而由于黄巢是被唐军赶出的长安,无奈之下才开始围攻陈州,储粮不足似乎也能够说得通。但值得注意的是,史料中同样存在着与此截然相反的记载。
《新唐书·赵犨传》有载,“巢益怒,将必屠之,乃起八仙营于州左,僭象宫阙,列百官曹署,储粮为持久计。宗权输铠仗军须,贼益张”,而《旧五代史·赵犨传》同样有“巢于郡北三四里起八仙营,如宫阙之状,又修百司廨署,储蓄山峙,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从这段记载则可看出,黄巢进攻陈州是经过充分准备的,而从“储粮为持久计”和“储蓄山峙”两处记载来看,黄巢在战前曾储备了大量粮草。
△黄巢战前曾储备了大量粮草
那么黄巢大军是否会因长期作战而导致军粮不足呢?《旧唐书·僖宗纪》有载“(中和四年)三月壬戌朔。甲戌,克用移军自河中南渡,东下洛阳。四月辛卯朔。甲寅,沙陀军次许州,节度使周岌、监军田从异以兵会战。贼将尚让屯太康,黄邺屯西华,稍有刍粟”,“(中和四年五月)己巳,沙陀渡汴河,趋封丘,黄巢兄弟悉力拒战,李克用击败之。获所俘男女五万口,牛马万余,并伪乘舆、法物、符印、宝货、戎仗等三万计”。不论是“稍有刍粟”,还是“牛马万余”,都说明黄巢战败之时还是有一定军粮储备的,还不至于饿到吃人肉的境地。
此外,正史中《旧唐书·黄巢传》中“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这类记载也很难让人相信,要知道这种生吃人肉,而且是在大量食用的情况下,极可能滋生瘟疫,恐怕等不到唐军攻打,起义军自己就会被瘟疫击败。但从黄巢率军围攻陈州一年的情况来看,起义军显然没有发生瘟疫。
因此,我认为黄巢军队吃人之事应该存在,但不会达到“日杀数千”,总数30万的地步,而应该只是小规模事件,只是由于黄巢义军的恶劣名声,后世对此进行了一定夸张而已。
题外话:黄巢有可能为秦宗权背了黑锅《旧唐书·黄巢传》有载“(中和三年)五月,巢贼先锋将孟楷攻蔡州,节度使秦宗权以兵逆战,为贼所败。攻城急,宗权乃称臣于贼。”也就是说,在黄巢攻打蔡州时,节度使秦宗权兵败后投降,秦宗权就此归于黄巢麾下。
秦宗权为人极度残忍,黄巢死后,秦宗权割据蔡州,攻城略地的同时,并且实行恐怖统治,《旧唐书·秦宗权传》 有载“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这近乎是一种“三光”政策。
与此同时,《旧唐书·秦宗权传》还有“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的记载,《资治通鉴》也有“(秦宗权)其残暴又甚于巢,军行未始转粮,车载盐尸以从”,也就是说这家伙在缺粮时,用腌制后的人肉作为粮草储备。
那么,黄巢有没有可能为秦宗权背了黑锅呢?毕竟当时秦宗权在陈州之战时属于黄巢麾下,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