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战国篇,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秦国在长平惨胜赵国后,其他五国不是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采取了军事行动,但最后因为利益分配问题闹掰了。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韩国见秦、赵都损失惨重,就想趁机收回当初送给赵国的上党郡;魏国和楚国见秦国损失惨重,就各自发兵救赵国,然而最后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两家自己打了起来;燕国见赵国损失惨重,就趁机偷袭赵国,结果被赵国反杀;齐国窝在角落里瑟瑟发抖,表示一切战争与他无关。
一:韩、赵联合长平之战时,赵王想跟秦国议和,但是被秦王耍了。然后秦国派人四处宣传,造成一种秦赵已经议和的假象。当时的诸侯国既怕秦国,也怕赵国,因此对“已经与秦议和”的赵国没有进行增援。
事后,各国都发现被秦国忽悠了,但是木已成舟,再出兵也来不及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赵国被狂揍。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便提前做好了三手准备。
一是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做背水一战,不成功就亡国。
二是派人到楚、魏疏通关系,请求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
三是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出兵帮忙。即便不愿意出兵帮忙,也希望不要在秦国揍自己的时候浑水摸鱼。
当时的其他五国原本不想救赵,因为假如秦国是美国,赵国就相当于当年的苏联,其他五国对秦、赵都很怕,希望他们狗咬狗。然后在秦国吃肉的时候,他们再趁机喝汤。楚国、魏国和燕国都是这么想的。
不过凡是也有个例外,当时韩国的桓惠王意识到,韩国处在抗秦的最前线,如果秦国灭了赵国,那么秦国下一个攻击目标肯定是自己。失去了赵国这个强援,韩国想抗秦,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就在秦国欲兵分三路灭赵时。韩国和赵国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诸侯间享有盛誉的苏代到秦国游说,用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秦国的宰相范雎。
苏代到了秦国后,就像范雎进行游说。他的说辞大意就是白起已经武功盖天了,倘若再让他攻下邯郸,那么白起就是秦国的头号功臣,必将位列三公,到时候你范雎的地位恐怕就会在白起之下了。现在赵国愿意割地求和,此等好事去哪里找?
眦睚必报的范雎想了想,确实如此。白起是魏冉推荐的,而魏冉是被自己挤下台的,他和白起的关系本来就是面和心不和。于是范雎就劝秦昭襄王,让秦军暂时休整,攻赵的事先缓一缓。昭襄王认为合理,就下令暂缓攻击。白起知道后大骂范雎,但对暂缓攻击的命令也是无可奈何。
于是,赵国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二:赵、魏、楚、韩四国联合攻秦等到长平之战过去一年后,秦国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承诺的割地。然而这时候赵国也准备好了,便拒绝向秦国履行割地的和约。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五十万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最初昭襄王本拟定由白起挂帅,但是白起认为灭赵的战机已失,现在攻赵,邯郸之战必然会打成一场消耗战。便以生病为借口,拒绝了这次挂帅出征。昭襄王当时心里很不痛快,但也无可奈何,便派了不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秦军在王陵的统帅下,打的磕磕绊绊,在邯郸城下损失了四万多秦军。此情此景让秦昭襄王有点尴尬了,便督促白起挂帅出征。但是白起依旧拒绝,并且还劝诫昭襄王,让他罢兵。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因为这个时候退兵,等于长平之战就白打了。于是昭襄王改派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结果秦军在邯郸又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秦军久战不下,让当时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的魏国和楚国看到了机会。两国都派大军,同赵军里外夹击,把秦军打的伤亡惨重。(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王龁率残部逃出赵国后,遭到魏、楚联军继续追击,只得退回黄河以西。有两万多秦军因为撤退不及时,被魏楚联军团团包围,做了联军的俘虏。这一次惨败,是继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第一大耻辱。
具体的损失按照《史记》的相关记载——死伤了三十万人!
看见魏、楚、赵联军大胜后,韩国也加入了联军。四国联军一起狂攻河南的秦军,基本将秦国在河南的势力全部扫清。
这一战后,韩国重新收复了上党郡,魏国收复了河东地区,秦军退回函谷关。这就等于说,不仅秦军在长平之战的胜果没了,当年秦惠文王攻魏、韩取得的地盘也丢了。
三:联军的内讧但是四国联军在破秦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
首先是魏军见韩国收复上党,临阵反水,从河东前线调回,去打韩国;
韩军见魏军打自己,也撤军去打魏军;
楚国看到魏国撤回去抢地盘,楚军也派兵去打魏国,结果就是楚魏联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
赵军见魏楚韩都撤了,于是也跟着撤了。
魏、楚两军大战一番,魏国打退了楚军,气势大盛。魏安釐王这个棒槌以为秦国和赵国都衰了,便在四年之内把齐国、燕国和韩国打了一个遍,成功的把诸侯仇恨的目光吸引到了他的身上(也吸引了秦国的仇恨)。
四:信陵君的合纵连横又过了几年,秦昭襄王病死。他死前,秦国仍然没有从邯郸之败中恢复过来。昭襄王去世之后,刚刚继位的孝文王没过多久也去世了(继位三天后去世)。王位也因此传给了秦庄襄王手上(秦始皇的爹)。
庄襄王继位之后,心态有点小飘,于是秦国又开始了东征。秦军先后把韩国、魏国、赵国全部揪着打了一个遍。值得一提的是,庄襄王还派兵灭掉了东周国,彻底灭掉了周王室。(东周国是从周王室分出来的一个诸侯国,与东周王朝不是一个概念)
结果,秦军的这一次无端征伐惹引起了魏国信陵君的注意。在他的合纵下,关东五国组成了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在黄河以南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再次闭关不出。此战过后,各国收复在庄襄王时期被秦军攻陷的领土。
信陵君因此而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则非常的失落,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之后秦始皇继位,吕不韦担任丞相)
但是信陵君合纵攻秦,也没有改变关东各国不团结的问题。在当时,关东各国可谓是乌龟王八蛋,一个比一个烂。
首先是齐国,它不参与任何活动。哪怕是其他五国被揍死了,齐国也不参战。
第二是楚国和魏国,因为邯郸之战后的那次反水事件,两国之间彻底闹掰了。
三是赵国,赵悼襄王时期,因为赵军吊打了燕军,有一个小中兴期。但是燕国弱,赵燕互殴的结果,只是白白得消耗资源,便宜了秦国而已。
四是燕国,简直就是个搅屎棍。因为燕国跟秦国不接壤,所以燕国干的事情,净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
所以当时关东六国的情况可以总结为:秦国在积蓄实力;韩国在混吃等死;魏国和楚国彻底给闹掰;赵国和燕国互殴;齐国表示什么都跟他没关系。
这种六国相互比烂的局面延,延续了十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43年,因为信陵君的死而被打破。
五:两次失败的合纵连横秦国听说信陵君死后,于第二年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秦军势如破竹,一举将魏国的国土打穿!打的魏国南北不能相连,几乎要亡国。魏景湣王立即遣人出使赵国,要求赵国增援,并提出抗秦合纵的建议。
很快,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国大将庞暖为帅。但是前面说过了,楚国跟魏国搞掰了,无心援助;燕国跟赵国也有仇,也没有什么积极性。因此这支气势汹汹的五国联军,其实就是一群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乌合之众。
具体有多垃圾呢?可以用土匪来形容。
他们在进攻秦国遭到挫折后,迅速撤退,除了韩军回到韩国外,其余四军没有回国,而是转而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饶安,把齐军打的一头雾水。不是去攻秦吗?怎么跑来打我来了?
没过多久,刚刚抢完齐国的四国联军(韩国退出了)又拉上卫国,再组五国联军,再次共同讨伐秦国。这次楚国国君考烈王担任盟主,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执掌军务。
这一战,五国联军直逼函谷关。结果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直接撒丫子跑路,就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跑得不够快。秦军顺势发动反攻,先夺了魏国的朝歌,后来又夺了魏国的汲地。魏国见扛不住了,就把邺城割给了赵国,想把秦国的火力转移到赵国身上。
当年秦国攻韩国的上党,韩国把上党割让给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的教训历历在目。按理来说,赵国不应该再犯这种错误。但是赵悼襄王记吃不记打,居然接收了邺城。于是秦国的火力就集中在了赵国。
最好笑的是,当时赵悼襄王居然还在派兵攻打燕国。赵国和燕国正在打的时候,秦国派出大将军王翦、杨端和等人趁机攻赵,不仅夺了邺地的九座城邑。还斩杀十万赵军,直逼赵都邯郸。
这一次,没有国家还有能力再帮赵国了。因而就有了赵国调李牧率边军回救,李牧两破秦军的故事。
六:总结纵观长平之战后的历史,关东六国除了信陵君之外,都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
当时关东六国并非没有意识到联合抗秦的重要性,信陵君的两次成功合纵就是证明。但是不管六国怎么合纵,只要秦兵撤退,六国必然会内讧。
六国这个情况其实就是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的:“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类似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
1、《大秦帝国》
一共有三部,第三部去年上映,这部是唯一一部近两年还在拍的史剧。如果你是个秦史控可以看看,演员、布景、摄影等方面都非常出彩。个人比较推荐第一部。
2、贞观之治
剧本是阿城和唐史专家孟宪实共同编写,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正史、较少戏说的原则。很多细节做得非常好:击笏、跪坐、孔雀、胡须套、棉纸、竹膜纸……
3、东周列国
这部电视剧分《春秋》、《战国》两个部分,电视剧从衣冠仪礼、百姓生活,都极尽复现,巨细靡遗,着实堪为典范
4、走向共和
当时看到这部剧,心里真是很多激动,想着竟然没有被禁。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电视剧,它的勇气、气度、才华和功力都让人深为叹服。
5、汉刘邦
非常平实的电视剧,没有各种华丽和撒狗血的乱七八糟感情故事
6、汉武大帝
剧组非常用心,演员的表演、服饰、道具,都非常精彩。
7、成吉思汗
里面对成吉思汗生平的描述,引经据典,多方考证,有很大的可信性。电视剧找的主要演员大都是蒙古演员,里里外外都透着蒙古壮汉的彪悍和纯朴。
8、《雍正王朝》
个人觉得是清史剧里拍的最好的一部。唐国强、焦晃、王绘春等一堆老戏骨飙戏,非常过隐。
9、《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10、《秦始皇》
11、《天下粮仓》
12、《大明宫词》
13、《大宋提刑官》
14、《大宅门》
15、《唐明皇》
16、《武则天》
17、《卧薪尝胆》
18、《孙子兵法》
19、《大清盐商》
20、《三国演义》
21、《水浒传》
码字不易,求关注
三国杀十周年武将列传自走棋攻略?
通关需要:袁术,袁绍,孙策,黄盖,曹操,曹真,吕布。
建议前5个五阶了再打,后面两个可以三阶。
自走棋一律10神。
攻略中出现的技能:
「功威」当你对其他角色造成伤害时,你可以防止此伤害,改为增加该伤害点数的体力上限。
「怒袭」出牌阶段限一次,你可以丢弃两张点数相同的牌,若该点数小于等你的体力上限,你对一名其他角色造成该点数的伤害。
「复战」限定技,出牌阶段,你可以减少一点体力上限,在当前回合结束后获得一个额外回合。
「屯粮」锁定技,摸牌阶段,你摸牌数量等于你已损失的体力值。
「强征」出牌阶段限一次,你可以减少一点体力上限,随机获得其他每名角色区域内的一张牌。
「无敌」防止你受到的所有伤害。
「太守」锁定技,当你收到伤害时,此伤害-1。
「隐匿」锁定技,普通杀对你无效。
「落草」当你成为杀的目标后,判定,若「杀」的花色和判定牌相同,此「杀」无效。
「魅影」锁定技,若你没有手牌,你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舍身」己方角色受到「杀」的伤害时,你防止此伤害,失去一点体力摸两张牌。
「铁壁」有颜色的杀和伤害类锦囊对你无效。
「童稚」锁定技,若你手牌数大于你的体力值,其他角色点数为奇数的牌对你无效;若你手牌数小于你的体力值,其他角色点数为偶数的牌对你无效。
1
三家之盟
「袁绍线」陶谦自带「太守」,没五阶和加伤将灵打不动。
「袁术线」一阶段打陶谦,二阶段双头袁绍8血8牌,把袁绍打死就行,建议进二阶段时留乐,或者带藤甲。
「自选武将」同袁术线,但要求队友全部存活
1.1
嫡庶之分
解锁条件:选袁术和袁绍通关1「三家之盟」
「袁术线」3轮杀三个四血将,非爆发将灵首选,因为起手大概七牌,七血,先动,简单。
「袁绍线」五血袁绍,3轮杀打15血袁术,爆发将灵可选。
1.2
略兵豫州
「袁术线」你和陶谦,纪灵第一轮打两个弩车和一个城墙,二阶段打15血BOSS,技能太守加敌方回合外丢牌会被打1血。
2
攻略江表
自走棋
2.1
孙氏投袁
「孙策线」重点,全程有「连破」,队友死了,会有新的补上,一阶段,和标黄盖一起打15血袁术和两个4血AI,先动。三轮内要打死袁术,先把那个有「舍身」的打死,利用好连破。二阶段,一个山贼头领带两个山贼,要杀五个山贼头领,山贼标配「落草」一直连破就完事了。
「黄盖线」和孙策线一样,你是界黄盖。
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里?
那刘备就成为曹操,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能不能令诸侯先不论,但挟天子,刘备肯定是会干的。
这个挟天子也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好的。比如董卓,与其说他是挟制天子,倒不如说他是绑架天子,倒行逆施,不仅天子没挟成,还成了全民公敌,最后被自已最信任的人吕布给杀了。
还有李傕与郭汜,两人在董卓死后,发兵攻下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也挟制了天子,可李傕与郭汜两人连董卓也比不上,不仅两人自相残杀,居然还在眼皮底下把汉献帝给放走了。
这才有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天下未定,自已实力没有增加之前,曹操对待汉献帝与大汉忠臣没什么两样。
曹操也许有野心,也许隐藏得极深,但从来不会,也绝对不会像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一样,把皇帝不放在眼中,随意威胁欺负皇帝,这在曹操这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否则以大汉忠臣自居的荀彧根本就不会跟着曹操了。
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东西难免隐藏不住,比如野心,比如权力,比如地位,所以汉献帝也感受到了曹操的野心,毕竟汉献帝是个聪明人,从9岁开始就被董卓立为皇帝,从小就被权臣当成傀儡,他一直在抗争,一直在隐忍。
所以就有了衣带诏,但是曹操的果断及狠辣出乎了汉献帝的意料之外,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汉献帝发现无法抗争,于是只能想其他办法,比如逃离曹操。
如果汉献帝逃离了曹操,投靠了刘备会如何呢?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如果汉献帝投靠了自已,那就等于招来了一块金字招牌,虽然大汉天下已经非常衰弱,天下没有多少人人心向汉了,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就是完美的解决了合法性问题,连汉献帝都来投靠我刘备,那我刘备岂不是天下人心所向,岂不是大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于是刘备就会像早期的曹操一样,把汉献帝高高在上的供奉起来,毕恭毕敬的小心侍候着,让汉献帝尽量看起来像一个皇帝的样子,至少在礼仪上,与皇帝无二。
但是在权力上,刘备是不太可能将自已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出去的,刘备早就为他的儿子们取好了刘封、刘禅、刘永、刘理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永理。封禅可是只有皇帝才能干的事。
刘备不可能交出权力给汉献帝,就注定与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了,汉献帝也不傻子,他只一个人来投靠刘备,是不可能让刘备交出所有权力的,作为聪明人,大家心照不宣的合作起来就行。
汉献帝想拿回权力是不可能的,无非就是混个安逸,和平,顺利的一生,而对于刘备来说,汉献帝就是他统一天下的金字招牌。
在刘备迎立好汉献帝后,接下来就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天下发出讨伐奸臣曹操的檄文,大概内容就是:
曹操是个奸贼,出身宦官,以挟制天子而取得权力,威胁皇帝,欺辱汉室,残害忠良,飞扬跋扈,现在我刘备受大汉天子之命,率军讨伐曹操,希望天下忠汉的人都来相助我刘备,一定要铲除曹操这个奸贼。
接下来的事就显而易见,刘备以奉汉献帝之命,率领大军讨伐曹操,于是就有了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上庸之战等一系列的与曹操之间的战争。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刘备能否打败曹操,显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挟制天子的红利,早就被曹操用完了,等到汉献帝投靠刘备时,天下已经没有多少人心向汉了。
最终结局就是汉献帝从此之后在刘备的地盘上养老了,至于汉献帝去世之后这皇帝之位如何处理,当然不是传给汉献帝的儿子,而是禅让给刘备,如果刘备能活到那一天的话,如果刘备不能活到那一天,那么就只能在诸葛亮的刻意安排下,在汉献帝临死之前将皇帝之位禅让于刘禅,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几十年以后,司马家统一三国。
如果全盛时期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全面对抗?
刀叔导读:如果全盛时期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全面对抗,谁赢的几率大一些?大家都喜欢问为何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不敢公开进攻大唐?今天我们来讲讲。
阿拉伯帝国是中世纪时地处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
阿拉伯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亦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地缘条件,注定阿拉伯帝国无法再四面扩张
阿拉伯帝国的地缘条件,跟中国却几乎正好相反。
阿拉伯帝国的国土结构称得上是支离破碎,中亚的图兰低地、西亚的新月沃地、伊朗高原、阿拉伯沙漠、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撒哈拉沙漠,甚至欧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帝国囊括的地缘板块非但数量众多,而且地理环境各不相同,而且分布范围太过宽泛零散,东西跨幅长达万里——这意味着除非阿拉伯帝国的本部核心区超级强大,否则根本不足以压制四方。
阿拉伯帝国的本部核心区——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不管是体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跟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相比,单单依托两河流域,辐射中东都差强人意,想统御东及帕米尔高原,西达大西洋的上千万平方千米辽阔版图,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力有不逮。
因此,别看阿拉伯帝国版图很大,但是受地缘条件和国立,没办法四面扩张。
大唐、突厥、阿拉伯,三大帝国三国杀
唐朝对于西域的控制一直不是很强,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前期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在西域面临劲敌。
这个劲敌一开始是突厥,这个庞大的帝国在被唐朝斩首行动击溃之后,并没有屈服,反而自发的形成了新的中央来对抗唐朝。唐朝的兵制也无法维持在西域的长期作战,因此更多的是挑起西域民族的矛盾,拉拢一方来攻打另一方。唐朝就很注重拉拢西方的国家来夹击突厥,比如波斯,以及波斯灭亡后的阿拉伯帝国。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是倭马亚王朝,这个王朝宗教色彩不强,但是有很强的扩张欲望。它一直积极谋求向东方的扩张,占领波斯之后,觊觎中亚。而中亚地区当时是突厥人的领地。因此双方是有矛盾的。波斯灭亡之后,唐朝就和阿拉伯交好,共同对抗突厥人。在当时的中亚,上演了唐朝、突厥、阿拉伯的三国杀。
最终,突厥还是在阿拉伯帝国和大唐的两面夹击下灭亡。
欧亚两大帝国的一战,让阿拉伯彻底怕了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
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李隆基统治期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李隆基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危机,但大唐当时仍然是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
当时的唐朝是对自己的武装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吗?当然,当时的唐军确实是精锐,而且装备陌刀的唐军从武器上也碾压对手。每个人两匹马机动性也非常强大,唐军有自信可以理解。但是对手是二十万阿拉伯帝国帝国军队,自己这边加上仆从军也才三万人。这样的兵力差距选择正面硬钢,未免有点太膨胀了。
不过怛罗斯之战,总的来说是虽败犹荣。阿拉伯可以说是惨胜,大唐3万人打20万,又不是绝对主场,那还打什么歼灭战,争取一次激烈交锋吓退敌人这倒是有希望且合理的。不过阿拉伯帝国也不傻,打不赢也不退,战斗意志也挺强,这就没辙了。如果从历史后来的发展看,阿拉伯帝国相对大唐还是亏了,它的东进从此划上句号,而大唐放弃一点战略缓冲地带收缩防守以后,边界的统治倒是稳固了不少。
要论好处,阿拉伯那边的政治收益还没有从唐军里抓来的那几个造纸工匠实在;而所谓全军覆没的唐朝,没过多久封常清这位高仙芝的好基友就帮高把怛罗斯的破锅给补上了,安西都护府在中亚的经营依旧坚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
怛罗斯之战之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很快就派人来与唐朝讲和,西域唐军在封常青的指挥下继续扩张。唐朝内讧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后来唐朝发生朱泚之乱,然后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吐蕃逐步占据西域,几十年后,回鹘占据西域,西域还有一些汉人以及其他族群混合的佛国。
唐朝在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就好比齐国在长勺的战败一样,虽然失败但元气不伤。阿拉伯人知道汉人没有拜占庭人好欺负,所以打算慢慢休整,等唐朝元气衰败再开始征服。可后来,一个比唐朝更难啃的骨头——吐蕃人出现了,阿拉伯人只好放弃对葱岭以东的征服欲,而且比起荒凉的葱岭以东地区,富饶的地中海沿岸显然更适合扩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