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pubg,耿恭几十个人是怎么守住北匈奴两万人围攻一年的?
公元76年,已经被匈奴围困在疏勒城,长达一年之久的戊己校尉耿恭,终于迎来了东汉派来的2000人的援兵。
但就在此时,天降大雪,疏勒城所有人都以为,是城外的匈奴又发起了攻击。就在耿恭准备组织人发起反击的时候,突然听到城下有人大喊,“耿校尉,我们是汉军,我们前来迎接大家回家。”
等援军一进城,才发现疏勒城的全部守军,连同耿恭在内仅有26人。
疏勒城此时已经没有守卫的必要,所有人要撤到玉门关。
而匈奴人发现疏勒城守军撤退的消息后,立刻前来追赶。这支2000多人的汉军,且战且退,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撤到了玉门关。
而原先26个疏勒城守军,因为之前饿得太久,再加上体力严重透支,仅有13人,活着抵达玉门关。
耿恭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的侄子,也算是出身将门。
耿家在东汉人丁比较兴旺,人才辈出。一共出了2个大将军,9个将军,13个卿,三个尚公主,19个列侯,中郎将、刺史、护羌校尉等两千石俸禄的官员,不下百人。
耿恭早年丧父,但是很早就表现出优异的军事天分。在公元前74年,耿恭跟随汉骑校尉刘张攻击车师国。
征服车师以后,东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和戊已校尉的官职。耿恭就被任命为戊已校尉,驻扎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也就是今天的吉木萨尔。
戊已校尉其实是两个,分别是戊校尉和已校尉。耿恭担任的是戊校尉,而已校尉则是由一个叫关宠的人担任。关宠驻扎在车师前王部柳中城,也就是今天的吐鲁番。
就在耿恭走马上任几个月以后,匈奴北单于就派2万骑兵攻打车师国。由于汉军在车师屯兵,车师的军事防御,也一并由汉军承担。
于是,耿恭就派了手下一个军官,带领300名士兵前去增援车师。很不幸,这300人的增援部队,在半路遭遇匈奴骑兵,300人全军覆没。
接着,匈奴攻破车师,杀掉车师王,然后调转。然后,匈奴就转身想要收拾,耿恭这支自不量力的汉朝驻屯军。
原本耿恭守家就只有几百人,之前派出的300人全军覆没,现在耿恭手里的兵力就更少了。
但是,金蒲城作为驻屯军的军事据点,防御力还是很高的。
而匈奴更善于野战,而不善于攻坚。于是,匈奴围攻了金蒲城好几天,都没能攻下来。
这时,耿恭将弓箭上抹上毒药,然后冲着匈奴喊话,“我们汉军的剑不一样,中箭以后伤口不能愈合。”
匈奴人不信,耿恭命令部下将毒箭射出。中箭的匈奴人,很快发现,伤口上出现了灼热的红肿现象。
这是匈奴人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景象,迷信的匈奴人一度认为,汉军在弓箭上施加的魔法。
就在此时,天上狂风大作,不一会儿就下起了暴雨。匈奴人避无可避,迷信的匈奴人认为是天灵显灵,连忙撤回草原深处。
耿恭知道匈奴人还会再来,而金蒲城远离水源,恐怕很难坚持。于是,耿恭带领部下转移到疏勒城,疏勒城挨着一条山涧,可以随时补充水源。
果然,两个月之后匈奴人卷土重来。他们围住了疏勒城,并且将涧水截断。
耿恭无可奈何,只好在城内掘井取水。但是,水井一直挖到15丈深,也就是接近50米的深度,都没能打出水来。
由于挖掘实在太累了,但是又没有水源补充,饥渴难耐的士兵,只好从马粪中挤出汁水来解渴。
耿恭见到如此长,心中感到愧疚,仰天长叹,“我听说早在西汉武帝之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大宛之时,曾经拔出佩剑刺山,泉水跟着他的佩剑涌出。如今我们比之前更加强盛,为什么会打不出水呢?”
说完,耿恭整理好衣服,向着井口拜了三拜,然后跪地向天祈祷。
没想到,就在耿恭说完祷告词之后,井底的泉水喷涌而出。将士们开始大声呼喊,神灵显灵了。
打出的第一桶水,耿恭没让战士们喝。他拿起水桶开始和泥巴,然后将泥巴涂抹在城墙上。
匈奴人看到耿恭,居然还有富裕的水和泥之时,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再一次以为,汉军一定是得到神灵相助。
于是,匈奴再次撤军。
此时,整个西域地区的汉军势力,几乎被清除完毕。
就连耿恭的上司,西域都护陈睦,也被焉耆和龟兹势力消灭。
驻扎在柳中城的戊己校尉关宠,也遭到匈奴围攻。
整个西域地区,就只有疏勒城耿恭这几百人,在苦苦支撑。
而就在此时,东汉又发生一件大事,汉明帝刘庄死了。
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君王去世是最要紧的事,什么战争都不管了。
耿恭这支还在西域浴血奋杀的汉军将士,等于被抛弃了。
之前被西域庇护的车师国,此时在匈奴的巨大压力之下,再度臣服于匈奴。
车师甚至在匈奴的要求下,还出兵攻打疏勒城。
但是,车师也不愿意跟着匈奴一条道走到黑,暗中还和汉朝联系。
车师国的皇后还是汉人后裔,她经常秘密派人给耿恭通报军事情报,甚至还给予军粮物资。
就这样,汉军又勉强撑了几个月,不过,最后还是弹尽粮绝。
在彻底没有食物之后,他们将身上的牛皮甲脱了下来,然后放在大锅里煮熟充饥。
由于饥饿,这几百名驻屯军,渐渐只剩下几十人。
匈奴单于对耿恭也很敬佩,他知道耿恭的处境很为难。
于是,匈奴单于就派使者劝降,“只要耿恭愿意投降,待遇就像汉武帝时期,投降匈奴的李陵一样。”
耿恭假装愿意投降,将匈奴使者骗入城中。
然后,耿恭亲手将匈奴的使者杀死,并将使者的身体剁碎,就在城墙上烤着吃。
匈奴单于见状大怒,派兵猛攻疏勒城。但是围攻了许久,这座仅有几十年把守的小城,还是没有攻下来。
早在匈奴攻打车师国之时,驻扎在柳中城的戊已校尉关宠,就派人回洛阳求援。
但是,赶上了汉明帝刘庄的去世。
等到汉章帝继位,这个18岁的少年君王,让官员在朝堂商议是否出兵。
结果,被一个宰相级官员——司空第五伦(姓第五,名伦)否决。
不过,另一个宰相级官员司徒鲍昱,立刻表示“要即刻发兵”去救援耿恭他们。
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我们现在抛弃了他们,就等于伤害了所有忠于国家的将士的心,那么,以后就没有人愿意驻守边防吗?”
汉章帝听后感觉很有道理,立刻拍板,派出七千边军,前往增援车师。
此时,匈奴已经围困疏勒城,长达一年之久。
匈奴一直没有见到汉军前来救援,他们就以为汉军已经将这一地区放弃。
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做出围点打援的准备。
就在匈奴人放松之际,汉军突然前来支援,匈奴被打得措手不及,立刻狼狈地逃回草原。
而车师国,再一次掉头向东汉投降。
此时,驻守柳中城的戊已校尉关宠已经战死。而负责增援部队的首领王蒙,也是关宠手下。
此时,柳中城已经解围,王蒙就建议部队转头回汉土。
如果这支部队就此回国,那么耿恭一定会死在疏勒城。
幸亏耿恭此前,也派了一个叫范羌的军官,先去敦煌领取过冬物资。
后来由于战事原因,范羌就留在了增援部队。
当他听说增援部队要放弃疏勒城,他表示坚决反对,坚持要去救援耿恭。
此时正值寒冬,疏勒城距离柳中城,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前方还要面对大量的匈奴骑兵。
增援部队的军官都不敢前往,范羌只好向上司要了2000名战士,独自前往疏勒城去救援耿恭。
范羌冒着严寒,躲过了匈奴的骑兵,来到疏勒城,将耿恭救出来后,又成功返回玉门。
耿恭回到东汉以后,被提拔为骑校尉,另外12个生还的驻屯军将士,也有所封赏。
一年之后,耿恭又被安排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前往征讨西羌。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西羌主力投降,马防返回京城。
耿恭则留下继续围剿那些不投降的羌人,最终,耿恭将作乱的羌人全部荡平。
可就在此时,耿恭却突然被东汉官府逮捕入狱。
原因是出兵前,耿恭曾向朝廷建议,让大鸿胪窦固,担任此次征讨羌人的指挥,而让马防去担任的副将就好了。
结果,马防回朝之后,利用自己的关系,对耿恭展开报复。结果就是,耿恭有功不少,反而被捕入狱。
不过,幸亏耿家在东汉,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家族。耿恭下狱之后,在家族的运作下,只是被免去了官职,回家养老。
耿恭率领几十人,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在西域地区坚守一年之久。他所表现出来的气节,与当年被困19年的苏武,不差分毫。
而且,耿恭也做到了后世岳爷爷,想做没做到的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论民族气节,耿恭甚至可与岳爷爷齐名。
有没有好看的小说推荐?
1.《奸臣》
作者:蓝家三少
简介:赵无忧是个奸臣之子,朝野上下都得尊一声“小丞相”。父子两个把持朝政,玩弄权术,所以很多人都想弄死他。
穆百里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又是东厂提督。表面恭谨温和,与人为善,其实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狼,可惜了他这双极好看的凤眸清润。
朝堂风云,各为其主,没有硝烟的战场赌的就是人心。
他笑得凛冽,“你输了。”
她红了眼眶,“是吗?”
他设的最后的局。只是,他明白得太晚。
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在少年。
——赵无忧
2.《暗卫》
作者:秦挽裳
简介:承德年间,老皇帝病重,太子和三皇子争斗日趋激烈。十六位东宫暗卫在其统领容筝的带领下,护卫东宫,执行任务,经过误会迭起的爱恨纠葛,徘徊在生与死,忠义与爱情之间。最终江山平定,活在暗处的他们史册无名,只留下十四个故事,有虐有甜,皆是爱情的模样。
3.《鸳鸯相报何时了》
作者:白鹭成双
简介:杜未央仰慕顾秦淮三年了,没想到顾秦淮突然就成了驸马,一怒之下,扔了烟熏弹进礼堂。魏羡渊也喜欢祁玉公主三年了,没想到她突然就要嫁人,一气之下,趁着烟熏弹就要抢婚!意外的是,婚没抢人,礼没乱成,两人就这么成了冒犯皇帝的刺客,被追得走投无路、结为夫妇。“我们的目标是?”“让顾秦淮迷途知返!”“救萧祁玉脱离苦海!”出谋划策离间神仙眷侣,想方设法毁灭家族联姻,鬼马精灵的杜未央和风流倜傥的魏羡渊在同行的路上相知相惜、相互嫌弃。合作双赢之后再内部撕逼,日子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谁知转眼风云变,顷刻小船翻,阴谋算计浮出水面,家国大乱天下不宁。杜未央红着眼睛朝魏羡渊吼:“要杀顾秦淮,你先杀我!”“恭敬不如从命!”暴怒提剑,魏羡渊拥着萧祁玉,一剑贯穿她的心口。
4.《竹书谣》
作者:文简子
简介:春秋末年,天下将倾,群雄争霸;
玉笄红颜,运筹花间,暗动棋局。
四岁前,她是贱民,是山鬼,是预言里月下碧眸的亡晋女;
十年后,她是巫士,是国士,是祭坛上君臣俯拜的晋国神子。
拜师阴阳家,讨教孔夫子,与春秋末年最卓绝的男子共赴一场倾世之恋。
两千年,竹简斑驳,不留只字片语;
二十年,不求闻达,却书浓墨重彩。
一卷青竹,一支刀笔,素手调漆,谱一曲竹书谣,唱一段战火流年,听一世爱恨离愁。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曹爽没有选择投降的话?
“高平陵”事变爆发后,假如曹爽采纳桓范之策,将小皇帝曹芳挟持到许都,然后借小皇帝的旨令调集天下精锐讨伐谋逆的司马懿,凭司马懿那三千敢死之士,是无法抵挡的曹魏数十万大军凌厉进攻的,将其一举诛灭并非难事。
但据史料记载,曹爽的性格特点是遇事优柔寡断,关键时刻豁不出去,不敢破釜沉舟、绝地反击,在生死存亡之际还牵挂在洛京的家眷、财富,想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投鼠忌器,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司马懿正是瞅准了他的性格软肋,这才敢于铤而走险、以小博大的。曹爽如果坚决不投降,是能够调动四方兵马一举诛灭司马懿父子的,但他不敢那样做,敢那样做就不是曹爽了。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逝,遗诏由自己年仅八岁的太子(养子,封齐王)曹芳继位,并命曹氏宗亲、大将军曹爽和战功卓著的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之子,是曹魏宗室,自然受到太后和小皇帝的倚重,因此得以专权。
《三国志》记载:明帝崩,齐王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由此可见,托孤辅政大臣曹爽独持权柄,势焰熏天。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任武卫将军,曹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兄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由此可见,曹爽与兄弟们军权在手,握着一手好牌,只可惜后来被他打的稀烂,因为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曹爽是魏武帝曹操的侄孙辈,但论能力、论胆魄、论权谋却和曹操差之千里。曹爽喜欢宴乐冶游,有名士风范,他所重用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都是彼时闻名遐迩的大学士 ,按吕思勉先生的看法,这些知识分子都“颇有意于改良政事,厘定制度的,实可称之为文治派”。但文人对于军队,自然没有武人那么那样接近,要利用并指挥军队,也不如武人那样驾轻就熟,灵活机动,所以吕先生认为“曹爽和司马懿成败的关键,大概在此”。曹爽骨子里是个风流倜傥的文人,不耐繁剧,虽然被任为大将军,掌控兵权,但终究比不过极富军事经验、文韬武略俱佳且阴鸷果决的司马懿 。而且一旦有变,军队反而都为敌人所用,曹氏兄弟的为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就率军征战,在关中、秦岭一线与诸葛亮作战,屡立战功。与曹爽一起辅政初时,曹爽将所有军政大事都交给富有经验谋略的司马懿处理,自己乐得个逍遥自在。后来,在亲信何晏、丁谧的提醒下,他有所警醒,设计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彻底削夺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将他封为太傅,让他去教小皇帝读书。司马懿一向野心勃勃,只是善于隐忍敛藏,他不甘心大权旁落,想重掌军印。可面对曹爽的防范猜忌,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呢?
司马懿干脆回家装病,并且在曹爽派来打探虚实的李胜面前,装成病入膏肓、很快就要死去的样子,骗过了李胜,也让曹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从此,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门客外出打猎嘻游,有时几天都不回城,他的弟弟和亲信都劝他说,几天不归,恐怕会有人乘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手里,司马懿又病的快死了,有啥可担心的”?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前去高平陵祭祀明帝墓,曹爽兄弟和他的亲信文武大臣全部陪同前往谒陵。一直躺在病榻上装病的司马懿闻讯一跃而起,动用了由儿子司马师掌握的三千禁军,然后率众将和平时阴养的敢死虎贲,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且阴欲谋反,要太后免去曹爽及其兄弟以及亲信大臣的职位,太后无奈,只得照办。然后又率禁军占领了城中的兵营,封禁了武库,扼守住洛水浮桥,紧闭了城门。
曹爽在高平陵祭祀完明帝陵后,不愿立刻回京,而是在附近走马射猎,摆酒取乐,忽然接到太后旨令,命他交出军印,免掉本兼各职,以侯爵的身份还京,不禁大吃一惊。大司农桓范,是曹爽的心腹,他见司马氏父子突然发动政变,便诈传太后命令,骗开城门后逃到高平陵曹爽处 。曹魏国都在洛阳,桓范建议曹爽把小皇帝曹芳挟持到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传旨四方,调集各路精锐进京勤王,讨伐谋逆的司马懿。大司农桓范主管财政,所以他说:“大司农印在我这里,粮饷军械可以保证充足,您有大将军印,号令四方将士进京讨逆,还怕司马懿那区区数千人吗”?
曹爽担心留在城里的妻小眷属以及如山财货,下不了拼死一搏的决心,他犹豫再三,还是拒绝采纳桓范之策,而是接受了司马懿开出的条件,免官交印还京。
不久,司马懿逼迫黄门张当承认和曹爽图谋造反,将曹爽、桓范、何晏、张当以及他所有的亲信党羽诛戮一空,还将曹氏宗亲数千人全部处死。
司马懿装病卧床十年,然而他却暗中安排儿子做了禁军首领,掌握了三千敢死之士,“高平陵事变”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这区区数千人。他突然而起,留守京城的曹爽军队,为何不发起反击?一部分还服从他的命令,听他的调度,可见他平时必和军队将领有所勾结,譬如高柔等人就协同司马氏作乱,并出死力......曹爽是大将军,曹魏军队都应服从他的命令,他的兄弟又分别担任中领军、武卫将军等要职,大权在握,完全可以一呼百诺,领兵讨逆,并一举平定之。正如桓范所说:“......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意思是以皇帝的名义矫诏天下,令驻守各地的军队进京勤王,谁敢不遵令?到时,兵精粮足,踏平区区数千乱兵绝非难事,倡乱的司马懿父子定可手到擒来。可曹爽却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始终下不了鱼死网破的决心,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政归司马氏的可悲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