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星河重炮视频,为什么还要士兵手持步枪去攻击虫族呢?
这个需要理解,《星河战队》改编自科幻大师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这部作品获得了1960年的雨果大奖。
所以呢,这部作品其实拥有时代情节在内,他的取材对象,我们今天稍微一结合历史就能看出来,所谓的“星船伞兵”不就是越南战争中的大规模机降部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军空降兵的结合产物嘛,里面还略带一些冷战思维、麦卡锡主义以及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思想,;所有的小说都源于生活,特别是那些能引起人群思想共鸣的佳作,科幻作品也并不例外。
我们换个角度看那些虫子,也能发现它们与美国军人印象中的共产主义洪流是如此相似——残忍毫不留情、规模庞大又四处隐藏、不知恐惧亦不惧牺牲、没有个人主义全部都被脑虫领导…好吧,这是50年代西方对苏联洪流的社会恐慌,那些虫子拖来的“陨石”完全可以参考成赫鲁晓夫的核弹。
人类也是如此,《星船伞兵》中的人类社会被描写成一个正面的乌托邦,但又不可避免的产生出某些对个人英雄主义或者说骑士思想的崇拜。但其中充斥着一些西方对于“正义”的解读,包含书中那个有点法西斯主义的军政府,它本身就带有一些联合国的初级观感。
但最终对于小说中的人类社会而言,《星船伞兵》的核心只是一个让男人成熟的故事而已,世界观固然令人激动,却不可深究,大部分人第一眼看到的只是个少男少女变成熟的故事罢了。
总而言之,《星船伞兵》的原著是一部具有现实印象的作品。在其科幻的外衣下,体现出了深层次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思想。
但《星河战队》这部作品却遵循的是好莱坞的套路式演出,它最大程度的弱化了海因莱因作品中的哲学成分,却又大范围的套用了其世界观架构(这种架构在后期的影视续集中进一步弱化),最后导演制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世界观的“打臭虫故事”。
对导演了《宇宙威龙》、《本能》、《机械战警》的保罗・范赫文来说,他很善于摘掉故事中太过于深邃的部分,将之简化为一个具备初级思想性的时空映象,《星河战队》也正是由于这种简化才取得了影视上的成功,这点与正在热映的《流浪地球》非常相似,假如导演一味想要复写刘慈欣作品中的那个完整故事,恐怕人们真的可以晕倒在影院中。
保罗・范赫文的这种简化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海因莱因“味道”,他没有拘泥于武器与战争,反倒像海因莱因做的那样,文学化的展现了一个星际战争的故事。所以我们在《星河战队1》的观影过程中,完全不必拘泥于战争的形式,这只不过是一种高于生活的东西,你可以把它当做古希腊式的史诗传说,或者吴承恩式的大闹天宫,唯独不可以过度的与现实的细节相印证。
不过保罗・范赫文显然还是从海因莱因的作品中提炼了一些现实意义的,他很聪明的将海因莱因那个50年代冷战的时代情氛又推进了一把,让“臭虫”们更接近现实,比如说美国人心中的伤痕——越南战争。
这是美国导演惯用的伎俩,就如同卡梅隆《阿凡达》换个皮就是西进运动的牛仔片一样,我们假设把《星河战队》的电影放到电脑中换个贴图,就会发现一切还是那么简单。虫子换成越南游击队,星船伞兵换成美国的直升机突击部队,大气层外的星船换成近海游弋的美军航母、巡洋舰,躲在地下的脑虫换成坑道里的越共领导。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换了贴图的《星河战队》与《我们曾是战士》、《全金属外壳》等越战电影没什么区别,“星河战队为什么不用更有效的大杀器攻击虫子”,与越战电影中拿M16的美国大兵在丛林中被北越士兵追的屁滚尿流的情节根本是一样的。
那么谁能回答:越战电影中为什么大兵们只有M16、M60、M72这几种武器最出彩呢?显然真实的战争不是这样的,无论是美军的“天袭者”还是重炮、轰炸机、橙剂、白磷弹、燃烧弹都很少成为电影的绝对主角,导演更关注“人”在电影中的行为,毕竟西方导演不爱拍《大决战》或《解放》,他们更喜欢《拯救大兵瑞恩》或《第一滴血》。
因此,战争的细节对原著而言并不重要,对改编的影视也不重要。无论是海因莱因还是保罗・范赫文都在通过世界观展现一个“沙盒”罢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有哪些?
鲜为人知+伟大成就
新疆坎儿井系统无疑
新疆坎儿井身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竟然远远没有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有名,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坎儿井说白了就是地下渠灌溉系统,新疆坎儿井始于西汉时期,《史记》称为“井渠”,是西域拓边的重要战略支撑。《汉书·西域传》记载:“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而后来的历史中清代也进行了大量的修建。
新疆气候干旱,吐鲁番更是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厘米,蒸发量却有3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旱极。这种气候条件下极其不利农业,但是新疆却有一个好处,就是高山上有雪水融化入地,地形又有盆地。新疆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分会渗入地下,流入盆地蓄水层。这样,开采出地下水就成了灌溉农业的不二法门。
(图为坎儿井的竖井,注意土壤品质)
(坎儿井立体结构图,我直接拿国家地理的图了)
看懂图中原理了吗,高山流入地下的地下水在盆地地区通过平行井渠采引出来,从暗渠变为明渠供人使用。竖井用来开挖和通风,暗渠用做地下运河。同澳大利亚的自喷井倒是有些原理相似。
正是这种井渠灌溉系统养活了西域的农业,要知道阿拉伯人的灌溉系统被蒙古人毁了可就一蹶不振了,所以坎儿井在古代即关乎战略又关乎民生,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那么这个坎儿井究竟多么伟大呢?在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700多条,多数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地区,吐鲁番的耕地有七成是坎儿井灌溉,而且现在还在使用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葡萄干很有可能就是得益于坎儿井的灌溉,这是祖辈留下的巨大遗产,是新疆各族劳动人民的传世成果。而且坎儿井虽然名字是井,实际上就是地下暗渠,工程量不是简单的向下打口井那样简单。也不是地面上挖条水渠那么容易的。
(坎儿井内部)
坎儿井在上游地区的一些竖井可以达到90米深,要知道这可是在古代开挖的,没有机器可用。而且早先没有指北针等定位系统,还是地下施工,就是这样,坎儿井还挖了1700多条,全长可以达到5000公里,5000公里啊,还不包括千千万万的竖井。
对5000公里没概念的先看京杭大运河1700公里的长度:
再看坎儿井的五千公里是什么概念:
(胡焕庸线,不到5000公里)
体会到多长了没有?如果也考虑竖井施工量,保守估计坎儿井掘进1m距离3x4x1=12立方的开挖量,那么5000公里的长度就要挖掉超过6000万立方的土石,这相当于把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一片面积直线向下挖个137米的大坑,我估计一颗小行星撞击差不多能开这么巨大的深坑,而这土石量,堆起来成为25cm厚2m高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而且坎儿井还涉及到井下作业,垂直开挖,还要克服奔涌的地下水,而且都是在没有机器的帮助下完成的。
始于2000年前,挖了超过5000公里,使用时间超过千年,这成就伟大不伟大?能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一点都不夸张。
那为什么却又鲜为人知呢?
第一,太直观了,坎儿井在地下我们根本看不到啊,而且露出的竖井也有很多都在无人区,不像长城或大运河那样直观的让人感到伟大。它不像长城运河那样光伫在那就有很高的存在感,只是暗暗地哺育着新疆人民,却不被人直观敬仰。
第二,地处西域,远离中原。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坎儿井技术的起源,根据最新资料,坎儿井技术很可能是由中东地区传入,并非中国原创,写进教材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但值得指出的是,新疆坎儿井在林则徐和左宗棠的推广下曾进行了大量建造,而且历史上西域先民很长时间都是属于华夏文明圈的。现存坎儿井由汉族和西域先民劳动者共同完成,所以我认为可以说新疆境内坎儿井是属于中华文明的)。另外一个是新疆地区在汉朝之后一度远离华夏文明圈,主体文明几经易手,这就导致了史书上的记载会很少,甚至关于坎儿井的诗词文献也会比长城和运河少。另外就是分布地域广阔,地方偏僻,研究、推广起来难度大。而且最致命的是影响到的人口相对少,较长城和运河比起来自然知道人少。
第三,历史知名度小,首先坎儿井的修建过程不像长城和大运河一样是大规模的政府行为,历史上的故事也颇少。长城由秦始皇修建历代完善,隋炀帝修大运河甚至导致亡国,一个保护华夏千年,一个繁荣华夏千年,都是与历史人物一同进史书的壮举,连都江堰都随着李冰父子写进历史。可是坎儿井究竟是谁开始主导的,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伴随,是否引起改朝换代,完全不如其他工程出名,这就导致历史知名度不够高,以至于学历史书上根本不被重视。
(静默流淌的坎儿井)
就这样,地处偏远,历史知名度不够,又静静藏在地下的伟大壮举竟然被人们长期忽略了。以至于央视今年做的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节目中,记者面对坎儿井取水的大妈,竟然完全不知道坎儿井是什么,要知道这可是能与长城、京杭大运河比肩的工程壮举啊。如此,这坎儿井可真符合题目:即是伟大成就,又鲜为人知。
坎儿井近况:
近年来,随着新疆特别是吐鲁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绿洲破坏严重,新疆地区地下水资源不断减少,坎儿井干涸的极多,目前仅700多条还在正常流淌。另外一方面,随着上游一些河流修建大坝,下游水资源减少,而坎儿井维护起来又比较困难,所以使用率也照以前减少。同时由于现代化进程,用水量不断加大,比如工厂、油田都在大量抽取地下水,这就导致坎儿井的不断干涸。而机井和水库的修建更代替了一些坎儿井,目前一些坎儿井新的利用方式是发展旅游业,这也不失是对古代劳动成果的一种致敬。可是这毕竟是一少部分,另外的那些,就静静的藏在大地之下,默默等待着干涸的命运,没有人去注意,就像它建造那天起就鲜为人知那样......或许等到坎儿井完全干涸了也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只会有一小部分人会遗憾的感叹:哦,那可是能与长城比肩的伟大工程呐......
(这里面风干的葡萄干很可能就是坎儿井灌溉的)
(美丽的坎儿井)
(这地下静静流淌着生命之水)
(开在山坡上的竖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