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回马枪实战,银行股会不会是资金抱团的下一个目标?
银行股一定不是资金抱团的下一个目标。
银行作为蓝筹股的基石,本身就在很多基金的底层配置中,但这并不是一种资金抱团的表现,只是单纯的行业配置而已。
很多人误解了抱团的含义。
现如今的资金抱团,已经不单纯指资金同时买入同一类股票。
资金不计成本的跟随其他资金抱团取暖,导致这一类个股不论价值低估还是高估,都遭遇资金的哄抢,筹码扎堆的锁定。
在价值已经偏离本质的时候,抱团股仍不断的聚拢资金。
这才是当今抱团的本质,也是抱团的风险所在。
资金为什么抱团首先,资金本身就一直是“抱团”的,与其说是抱团,不如说是价值趋同。
以公募基金为首的资金,作为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本身的投资风格,就是以行业基本面与企业成长性作为最基础的投资逻辑。
所以,抱团的情况,其实一直都存在,而市场也并未去针对抱团的资金有任何不好的反应。
但现在,之所以提到抱团个股,就会有如此大的动静,是因为部分资金出现了无脑的跟风投资情况。
原本的价值投资,是高成长性,高确定性,中低估值区域布局。
而现在的资金抱团,高成长性和高确定性的逻辑没有变,但不论估值高低,都入场布局。
我们都知道,企业估值高了,即便成长性好,至少在当下节点也是不值得投资的。
但这些资金由于没有更好的投资标的,而选择无脑的跟风买入抱团,这才导致了抱团股出现了价值虚高的情况。
有一些基金经理,甚至都不再去做任何调研,直接选择扎堆,这种粗暴的抱团方式,不断推升被抱团个股的股价,形成了泡沫。
资金之所以抱团,其实本质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标的可以选择。
所以,资金放弃了估值,选择了成长性和确定性,从而形成了抱团。
而抱团的瓦解,则源于部分资金放弃了成长性和确定性,选择了在高估值的背景下落袋为安。
选择没什么对错,在某些时间节点,资金会做出它们认为最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为什么银行股很难抱团相比大白马的抱团逻辑,银行股很难受到抱团资金的青睐。
背后的逻辑其实也比较简单,银行的成长性有待商榷。
从确定性,安全性,低估值的角度去看,银行股是受到部分资金青睐的。
但是银行的成长性,或者说整个板块的成长性,是相对比较有限的。
银行作为资金的标配,是会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入场,但难以形成抱团。
我们知道,抱团的结果,一定是从低估炒作到高估。
如果说白马的高估可以用时间来填补,银行的高估可能是没法用时间来消化。
工农中建为首的银行,在成长性的问题上,已经是相对的捉襟见肘了,仅有二线的招行、兴业、平安等银行,还有相对比较好的空间。
当成长性和估值双杀到来的时候,银行股就难以吸引资金的入驻,更不会出现抱团的现象。
这个投资逻辑本身,和白马的投资逻辑是有差别的。
所以,银行股会出现估值修复的行情,但很难出现抱团上涨的行情。
资金宁可买被高估的成长股,也不会抱团买高估的银行股,因为时间换不来空间。
银行股是否值得投资首先,目前的银行股值得投资,但不会有抱团的行情。
银行的估值,始终处于历史的低位,而业绩虽没有成长性,但一如既往的稳定。
很多资金已经开始进入银行股,进行潜伏,或者说进行周期性的配置。
但是这种资金入场,与抱团的性质不一样,更偏向于估值修复行情。
所以,银行股的行情,可以始于低估值,终于估值回归,很难有估值溢价部分的收益。
中国的银行股,始终有值得投资的价值,因为银行是经济的基石。
坊间流行这么一句话,买银行理财,不如买银行股。
一些投资者长期持有银行股,收益回报确实超过了银行的理财产品。
银行股虽说没有高成长性,但总体来说稳步增长,很少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再往底层的逻辑挖一挖,只要货币还在不断的增发,银行的就不愁没有生意做。
对于一些以求稳为主的资金来说,银行还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只不过预期的回报率,要稍微放低一些。
同样的,有一些基金风格相对比较保守,也很早就把银行作为配置中的重要部分。
如果非要说抱团的话,在总体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会有一部分资金进入银行股避险。
这种所谓的抱团避险,不会是长期的,可能是阶段性的,等市场总体的热度上来后,就会退潮。
而这个阶段,其实是有一定投资机会的。
资金未来的抱团目标最后聊聊资金未来的抱团方向,因为这种抱团情况在未来,依然会长期存在。
资金的抱团,是价值高度趋同的表现,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资金抱团的方向,其实也会越来越明确,就是高成长的个股,不会改变。
原因很简单,成长股的风险,是时间与不确定性。
如果确定性比较明确,那么抱团的唯一风险,就只剩下时间。
我们都乐意投资一定赚钱的项目,无非就是时间越长,收益率越低,时间短,收益率就会高一些,但总体安全性比较好。
而如果抱团没有成长性的个股,一旦入场的估值偏高,那可能就是长期被套,亏了时间可能还要亏钱。
资金抱团的方向,一定是行业发展有保障、企业在行业内地位牢固、成长性和利润可观的企业。
所以,在大的政策背景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寻找这一类高成长的个股,进行抱团,就是资金首要做的事情。
确定性比较高,成长稳定的消费类、生物制药类,发展前景光明无比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制造等,都会是资金持续抱团的方向。
另一类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有资源上的优势,行业的议价权,业绩稳定增长性强,也会受到资金抱团的入驻。
资金抱团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非常明确的目标品种。
正因为目标一致,才形成了抱团,而不是为了抱团而抱团。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也不会因为资金抱团就去跟风投资,也不会因为资金不抱团就盲目抛弃。
一些资金看不上的企业,如果估值便宜了,同样有投资的价值。
很多资金也同样是后知后觉,在高位才抱团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投资标准,如果银行符合自己的投资标准,那就去投资,不符合就不要投资。
投资的决策本身,和资金是否会抱团银行,没有必然关系,符合自己的标准即可。
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铁制枪杆有谁能抡得动?
这是使用现代工艺生产的铁管,这种管一般6米一根正好是长枪的长度,过去文革武斗的时候也有人就用这种管子当长矛使,一般手握合适的就是6分或者一寸的管子,6米的一根基本上就是30斤重,这么重的东西,真是用不了。况且古代可没有办法生产这么多的钢管。
古代实战的长矛一般都是5米,就算用木杆也已经是很重的武器了。
古代兵器中的长枪可不是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长枪,实战的长枪的长度之前是3米,这种3米的长枪还是给骑兵用的短枪,而步兵用的长枪标准长度就是5米,6米的长枪也不少见,这么长的铁制枪杆,对于一般人来说太重了,能够平端都很困难,就更不要说摆动了。
本身武器装备都是在保证威力的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对于冷兵器来说,需要人体操作,而且经常是利用人来提供动能,所以重量轻,能够让人提供更大的动能。
这么长的短枪也就是近身肉搏使,但是在古代的战场上太短了,还没等你近身,就被人捅了。
现在演员表演用的长枪,一般古代的长枪不能长过3个人的身长,最长也就是6米,再长就不好用了。
使用木杆作为枪杆,一方面是重量轻,方便士兵的操作,节省体力,同时长枪的枪杆在渡河的时候,还可以作为建材使用,比如扎个筏子什么的,当然这样做以后肯定要把木头阴干,这样还能接着使。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康熙要先灭掉鳌拜再削藩?
为什么康熙要先处鳌拜再削藩?这些历史事件虽然比较大,但是道理其实很简单,对康熙来说,鳌拜是心腹大患,三藩只是皮癣之患。
鳌拜是辅政大臣,又孔武有力,可谓文武兼备。康熙亲政,施政,能放开手脚去干,作为皇帝,首当其冲,他必然先要除掉鳌拜,集权,拥有正真的皇权之后,才能掌控全局,再图谋国策大计。
第一、皇帝与辅政大臣,康熙与鳌拜的权利之争。顺治出家或是早死,姑且不论,他退位,康熙接替他的皇位是真实的。康熙当时还是个孩子,年幼,实际上就是孝庄太皇太后来垂帘听政,而真正有实权,事实上掌控朝廷局面的就是所谓的四大辅臣,既是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与鳌拜。
鳌拜这个人很厉害,他是清朝三代功勋出身,可谓根红苗正;他以战功受封公爵,一生战功无数,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到康熙朝初期,鳌拜又是摄政的四大辅臣之一。鳌拜此时,权倾朝野,又完全有实力,真本事,能力超群,所以在朝廷的号召力非常人可比。
康熙幼年登基,八岁丧父,九岁丧母,双亲双双在他幼年时候死去。提携、保护、支持、扶持他的,是他的老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在四大辅臣面前,显得就有些势单力孤。
康熙在登基五年后,与1667年亲政,那个时候他十六岁,任然是个少年。
此时的玄烨,康熙,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可是实际上任然受到辅臣们的强力掣肘,严重限制,这个权臣鳌拜就更嚣张,给年幼的小皇帝曾经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康熙要真正地亲政,事实上完全掌控皇权,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就必须要扫除各种障碍,而鳌拜等权臣,这样的权倾朝野,对朝廷大局有极大影响力的人,就是康熙要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
鳌拜是康熙的心病,是内患;除掉鳌拜,是他拿到皇权的先决条件。
第二、皇帝与地方藩镇,康熙与吴三桂等的地方势力的斗争。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后金入关,进犯朱明,以致入主中原,立国称清,实际上是多尔衮实现的;到顺治,然后是康熙。此时,中原大局已定,女真占领中原、取代了朱明,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至于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大明朝旧臣降将,此时,已经悔之晚矣!回天乏力。
所以,在如此情形之下,清朝拿下三藩,对东南方的藩镇进行削取、剥夺,康熙会认为只是时间问题,用谁就不是问题。
康熙一定会认为,和剪除鳌拜相比,削藩只是癣介外疮。
第三、皇帝与臣子,帝王术与文武臣的权御纠缠。首先,既然中原整个格局、大的趋势已经基本明朗,康熙调兵遣将,可以用的人就比较多了,干嘛非得用个年迈的老臣鳌拜呢?
其次,非常重要、非常要命的是,鳌拜这个武将出身的人,一生杀伐无数,实战经验丰富,自己又勇猛。这个人正是康熙所恐惧的,害怕的,是个严重威胁到他皇位、影响他皇权发挥的权臣。
一旦鳌拜领命,挥师南下,平定三藩,那鳌拜岂不是更有影响力、号召力了吗?大功臣那,你拿他怎么办?何况鳌拜这样的人,权欲熏心,朝廷的事实核心人物,他要反天怎么办?
所以,康熙再傻,脑子进水也不可能派鳌拜去平南,去削藩。
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亲政,然后徐徐图之,最终在英武殿设局,擒拿鳌拜,把鳌拜送入大牢,幽禁至死。自古君臣多罅隙,好自为之方长久。
车臣部队还有多久能攻下亚速钢铁厂?
亚速营龟缩钢铁厂,俄军240毫米重炮就位,歼灭之战即将打响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俄乌冲突又有了新的变化,俄军调整作战部署,将此前围困乌克兰北部的第41、35、36集团军以及苏梅东部的第2集团军悉数撤回白俄罗斯、俄罗斯境内,目前乌克兰北部地区已经没有俄军大规模活动迹象了。不过乌东地区的激烈战斗仍在继续,在俄军的协助下,顿涅茨克以及卢甘斯克两地的民兵已经从乌军手中重新夺回了大部分的土地,而围绕着马里乌波尔市的争夺战已经接近了尾声,俄联军去纳粹化的目标即将实现。
俄军从乌克兰北部撤军
就在昨天,被围困在马里乌波尔市一个多月的乌克兰海军陆战队第36旅第503独立陆战营全员向俄联军高举双手投降,这是自俄乌开战以来乌军首次出现成建制投降的局面。根据受降的俄罗斯车臣部队的统计,此次投降的乌军第503陆战营共有267人,而战前该营被指至少拥有700人,这意味着乌军第503陆战营已经损失大半。
乌克兰第503独立陆战营向车臣部队投降
战前乌克兰在马里乌波尔市部署了3个作战旅,分别是第12防卫旅、第10突击旅以及海军陆战队第36旅,再加上盘踞在该市的亚速营武装分子,共计拥有17000人的守备力量。在俄联军长达一个多月的围攻下,马里乌波尔市内的乌军早已没有了完整的建制,作战人员数量由战前的17000人降到了四月初的4000人左右。随着乌军第503陆战营全营投降,乌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消灭,而残存的1000余名乌军以及亚速营武装分子退守到了亚速钢铁厂,其他城区大部已经被俄联军控制,这意味着马里乌波尔的终极之战即将在亚速钢铁厂打响。
马里乌波尔最新状况,乌军以及亚速营被压缩到了钢铁厂内
乌克兰第503独立陆战营投降之后受到了应有的战俘待遇,车臣部队保证了他们的生命安全以及基本的战俘权利,而盘踞在亚速钢铁厂的亚速营则没有这样的待遇。亚速营是一支极端的武装力量,曾经在乌东战争中犯下了惨无人道的反人类罪行,对俄罗斯也是极度仇视,多次对俄罗斯战俘进行了灭绝人性的虐待甚至是屠杀,对于这样一支新纳粹力量,俄罗斯自然不会给其任何的战俘待遇,而亚速营也深知落到俄罗斯手中不会有好的结局,所以只能在钢铁厂死磕到底。
网传有20多名北约军事指挥人员被围困在亚速钢铁厂,其中就包括了北约陆军司令部司令罗杰·克卢捷,如果消息属实,那么俄联军可能会在钢铁厂网出一网大鱼,从乌军数次派出直升机冒死前往亚速钢铁厂撤离作战人员来看,里面确实会有非常重要的人物。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最新战报显示,在4月5日,乌军又有两架试图闯入马里乌波尔市的米-8直升机被俄联军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笔者认为亚速营本身就不受乌克兰政府的管控,乌政府没必要为了营救亚速营高级指挥官也不断将稀缺的米-8直升机推向火坑,只能说亚速钢铁厂里面还有其他的重要人物。
亚速营之所以最终退守亚速钢铁厂,是因为这里防御设施极为坚固,易守难攻。亚速钢铁厂是欧洲最大的钢铁厂之一,也是马里乌波尔最大的工业综合体,占地面积达到了11平方公里,拥有
有41座车间和80座大型厂房,仅地下设施就有6层,大部分的园区建筑都能抵御身管火炮的直接打击,一些设施甚至能够抵御一定规模的核打击,俨然是一座钢铁堡垒。虽然亚速营的重型武器基本上已经被俄军摧毁,但是盘踞在钢铁厂内的武装分子依旧可以利用机枪、反坦克导弹以及狙击步枪对俄联军造成大量杀伤,所以俄军想要快速攻占钢铁厂彻底消灭亚速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亚速钢铁厂
为了应对亚速钢铁厂的坚固防御工事,俄军也派出了拥有拆楼神器之称的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这款重型迫击炮已经出现在了马里乌波尔的街头,即将投入到最后的攻坚战。
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现身马里乌波尔
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是前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的一款重型迫击炮,不但可以发射重达130公斤的常规炮弹,还可以发射当量为2000吨的核炮弹,有效射程800~9 650米,威力远大于俄军装备的152毫米榴弹炮、加农炮配用的炮弹,可摧毁身管火炮难以消灭的坚固建筑、混凝土工事和隐蔽物后面的有生力量,对隐蔽在地下的防御工事也拥有较好的毁伤能力。在叙利亚战场上,2S4重型迫击炮曾创下了一发炮弹轰塌一座楼的战绩,炮弹从七层楼的顶部贯穿而下,直至楼底,整座楼轰然倒塌。如果这种重炮用在攻击亚速钢铁厂的坚固防御工事上,俄军的攻击速度肯定会事半功倍。
2S4自行迫击炮火力展示
巨大的迫击炮弹
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盘踞在亚速钢铁厂的亚速营已经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上万俄联军已经将这座钢铁厂围的水泄不通,随时都可以发动总攻。至于何时能拿下钢铁厂,彻底消灭残暴的亚速营,这就取决于俄军的打法了。如果钢铁厂内已经没有了平民,那么俄军可能会在几天之内拿下钢铁厂,毕竟各种火力可以毫无顾忌地用;如果厂区内有平民的话,那么俄军的打法就会十分克制了,所花费的时间肯定会更长。不过无论时间长短,马里乌波尔注定会被俄联军全部控制,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去纳粹化目标也终将实现。
1978年越南军队拥有百万人马?
他蜷缩猫耳洞一年,全身多处腐烂,越军闻风丧胆,称其“活僵尸”
一等功臣杨启良,究竟如何度过一年的猫耳洞生涯?根据事件时间线,结尾揭秘哦!
越军使用猫耳洞对付老师傅,不讲武德,但是结果却让自己好自为之1978年4月,面对越军频繁挑衅,我军在对其施加军事压力之后,越军仍然没有收敛,反而不顾我方军警的好心规劝,同年12月居然公开派遣海陆空三军20余万,全面开启对我国友好国家柬埔寨的侵略行为,这能忍吗?绝对不能忍!为了惩罚当时越军的不合规行为,我军开启了对越北边境六省的严厉军事打击。
1978年,越南军队确实已经达到了100万级别的规模,但是我们要知道,越南作为传统农业国家,本来在历史上就是我国的藩属国,在当时与我军还是有相当大的实力差距的,当时解放军规模已经超过600万人,当时我国出动总兵力达55万人,而越南的100万军人,显然不可能都在前线,而且100万军人中仅有30万是有经验的老军人,其他70万都有很大水分,所以根据当时对战的情况统计,我军55万兵力,实际上需要对付的是越军一线士兵,仅仅10余万人,接近5倍的差距。所以说当时的越军只有使用猫耳洞才有可能与我军一战,但是越军所使用的猫耳洞战术,其实是被我军在内战期间就已经熟练使用了的。
当时的越军想要利用猫耳洞三拳打死老师傅,显然不可能的仅仅不过是利用猫耳洞苟延残喘罢了。只不过越军万万没有想到,猫耳洞才是最为致命的打击,不仅身体上的折磨令人难以忍受,还要面对无穷无尽的心理折磨。为何这样说呢?
根据参战老兵回忆:军长何其宗甚至说过“不打仗,蹲一年猫耳洞,都应该记一等功!”
仗好打,猫耳洞的苦才难熬!那么神秘的猫耳洞,究竟有何秘密呢?
以下都是关于猫耳洞的至理名言:
“三个蚊子一盘菜,十个老鼠一麻袋”
“与其与蛇同被,还不如让老鼠咬耳朵"
"猫耳洞既是转败为胜的翻盘利器,同样也是阴冷潮湿的太平间"
上联:大洞小洞猫耳洞,洞洞卧虎藏龙
下联:步枪机枪冲锋枪,枪枪怒火满腔
横批:严阵以待
究竟是怎样的惨痛经历?才让一线的战士们总结出如此精辟的肺腑之言,咱们一起回到前线,看看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
猫耳洞战术多亏了粟裕司令将其发扬光大1948年,正值我国内战期间,由于国军武器装备有美方支持,所以给与了解放军很大压力,粟裕身为司令,时刻观察战场局势,在十纵部队面临重大伤亡的情况下,决定让十纵部队暂时从前线撤下来,只不过当时身为十纵部队二十九师师长的萧锋,却坚决的给粟裕司令保证,他们能够撑住,粟裕司令起初还以为他在吹牛,毕竟主力师都不足5000人的情况下,怎么能够继续与之抗衡呢?何况当时面对的是火力强劲的飞机,坦克大炮。
没想到萧锋却笑着对粟裕司令说:我们有秘密武器,能够轻易化解飞机大炮的攻击!
究竟是什么东西有如此神威,粟裕司令也好奇了。
"是猫耳洞"萧锋斩钉截铁的说。
“啥是猫耳洞?”粟裕司令也有点蒙。
接下来萧锋才说出原委:猫耳洞,实际上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小型防空洞,不仅挖起来简单方便而且相当实用,比战壕有保障多了。
说话间,两人就恰好来到了一猫耳洞旁边,此时的粟裕司令心中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之所以起名为猫耳洞,从外形来看确实有点像猫耳朵
但是最为致命的是,里面阴暗潮湿,狭窄逼仄,这才是跟猫耳朵弯弯曲曲的内部构造神似的一点。
当时粟裕司令就进去猫耳洞亲身感受了一下,发现确实挺神奇的,正好解决了,飞机大炮火力超猛的头疼问题,而且这些猫耳洞还集生活休息与实战防御于一体,有战则战,平时没事就可以在猫耳洞里休养生息,确实很好,深深感觉到这一发明潜力的粟裕司令,很快就把这个优秀的发明推广到了全部野战军当中。
只不过随着猫耳洞的推广与使用,弊端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猫耳洞可以住得了一时,却住不了一世,长期住着简直是一种煎熬,所以猫耳洞对持久仗很不友好。
根据92团一营,副教导员的回忆,时常会在猫耳洞的周围放上足够的地雷,他们才能够安心的在洞里睡觉,其实大部分的猫耳洞都是现挖的,除非有那种天然形成的比较好的山洞,有时候也看运气,一般猫耳洞挖掘的位置都会在半山腰,由水流冲刷形成的水沟是天然的最佳猫耳洞挖掘地形,因为常年有水流经过,所以这里一般植被比较茂密,不容易被别人发现,而且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好的地形,挖猫耳洞,有时候枯燥无聊,甚至会在猫耳洞里搞一个土沙发,舒服是舒服,就是不宜久坐。
树和草多的地方挖的猫耳洞,隐蔽效果很好,但是长时间潮湿阴暗,也容易让身体出问题,就比如当时我们新挖的那个,第2天一大早洞里面就已经水淋淋的了,一个个跟泥猴一样,当然这还不算完,还要趁机清理洞里的淤泥和积水,有时候干得起劲,直接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就开干了。所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弊端,一线的战士们也会把猫耳洞选择建在土质比较好的阳坡,只不过无论是阴坡还是阳坡,很多时候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
刚开始新挖的猫耳洞,里面都是比较干净的,空气也比较清洁,但是随着战疫僵持的时间增长,这狭小闭塞的环境,就让人心里憋得慌,阴暗潮湿难以忍受,毕竟当时的作战区域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这是最典型的特征,洞里面经常会有东西发霉变质,睡一晚上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被褥也没干过,其他食品放着也容易坏,容易腐败变质,所以经常吃的就只有压缩饼干,常年没有阳光直射,每逢雨季雨水漫灌,所以下雨的时候最难熬,雨水经常能没过膝盖,为了能够有一片栖息之地,用过的弹药箱就成了最佳选择。
猫耳洞里的环境差,也就不说什么了,更加致命的是蚊虫叮咬,蛇鼠危害各种雨林里的昆虫经常光顾猫耳洞,所以战士们的身上基本也没有多少好的皮肤,基本上都是青一块黄一块紫一块的,而且在那种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生脓长疮,蝎子蜈蚣,随处可见,蚊子也时不时的来凑热闹,给你叮咬上几个大包。
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也喝不上什么干净的清水,雨水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当然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我就会在疼痛中惊醒,经常会有老鼠爬到你的脚面,甚至于脸上,耳朵还有脚被老鼠咬是常有的事,只不过这一情况后来有了好转,但是更能令人吓出一身冷汗,战士们在睡觉的时候有时候,突然就能从被窝里摸到冰冷冰冷的东西,如果不是心理素质足够强大,那吐着舌头的蛇。就能够将你吓个半死,还好蛇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把老鼠抓干净,但是相比较之下,宁可在被窝里搂着老鼠睡,也不愿意让蛇光顾,确实那冷冰冰的感觉,相当不好受。
当然猫耳洞也不是万能的,毕竟炮弹一次次打过来,总有出问题的时候,或许前一秒还和战友在洞里谈笑风生,下一秒,突然掉到洞里的炸弹,就能让眼前活生生的战友血肉模糊当场去世,而且运气不好的话,整个洞要是坍塌下来,那就不得不面临活埋的风险,所以到了战争的中后期,很多猫耳洞里都有死去的烈士亡灵,将其称之为太平间,有时候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尽管有时候战士们都很讨厌雨季,但是最起码下雨的时候是有水喝的,如果遇上十几天一滴雨也不下的情况,那种感觉会让人抓狂,嘴唇干裂开缝,有时候都能渗出血来,嗓子又干又哑,几乎发不出声响,干嚼压缩饼干那种感觉更加强烈,能够见到的水都是以滴计算的,迫不得已的时候就会去舔那些从石壁上渗出来的水,甚至于有时候可到绝望,只要是液体的就想喝,唉,曾经有战友回忆,他最渴的时候甚至喝过自己排下来的水,尽管有点黄,还有点腥臭味,但是当时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毕竟那点点都是憋了很久才憋出来的,以至于喝完之后,那种骚臭味持续了很久,甚至于在一个罐头盒里找到了蓄积的半罐黄水,好几个大男人在那里排队分着喝,差点打起来闹出事。
唉,最难熬的还是皮肤溃烂那时候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大后期,能够活下来的人基本身上都挂了彩,并不是说当时的战况有多激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皮肤病脓疮,身上大大小小的伤口,看了都会让人犯密集恐惧症,甚至当时专门有人数了身上的伤口,高达96处,脓水不挤,自己都会咕咕往外冒,有时候受不了,就会用手去抓,抓破了,露出红色的血肉,看着都揪心,所以有时候给自己抓痒,给战友抓,痒也成了一种集体活动。
当时有名解放军战士名叫杨启良,足足在猫耳洞中坚守了一年之久,全身多处溃烂,也让当时的越军闻风丧胆,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活僵尸,他作为班长,带领自己手下的三个兵,面对越军的数次车轮战突袭,依然坚守高地,4个人足足击毙越军18名。
越军最终也没能将其拿下,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杨启良等人,凭着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即便是这样极端的环境,面对敌军的打击也丝毫没有松懈,后来甚至让越军都怀疑人生了,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最终成功化解了敌军的无数次袭击,荣获一等功荣誉称号,当然这样的光辉事迹在当时屡见不鲜,只不过杨启良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由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而且面对敌军的猛攻炮火,身体负伤是常有的事,所以溃烂发脓也没有办法避免,好在最终这些英雄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总结:本来是我国发明的猫耳洞战术,但是也被当时的越军模仿学习,甚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但是我们要明白,实际上越军在当时占尽了先天优势,首先他们面对亚热带地区的环境,身体机能适应性更好,相比较于我军有更强的环境抵抗力,所以很多时候我方解放军都是以顽强的意志力去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如果在同等条件下,越军显然是能比我军耐受的时间更长,但是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们,却还是用实际行动给越军上了一课,老师终究是老师,学艺不精岂能班门弄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